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814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
页数: 20
页码: 793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科学技术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科学技术

内容

第一章机构队伍第一节机构一、科学研究单位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0年1月,在答田沙岗上建立县农林试验场。1954年改称农业示范繁殖场,场址迁县城城南老飞机场(现址)。1959年,分设广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良种示范繁殖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4年,撤销良种示范繁殖场。保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县农牧渔业局,全所有职工67人。有耕地185亩,固定资产总值21万余元。1990年7月,有职工7人。
  农科所负责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栽培试验,良种繁殖,生产根瘤菌和食用菌菌种。
  县水文站 1951年12月,在顺化村设立江西省人民政府水利局广昌三等水文站。1952年4月迁沙子岭。其后,曾改名雨量站、流量站。1957年由省地双重领导。1958年下放县领导,改名广昌县水文服务站。1961年迁上游县城附近。1962年收回省领导。1964年迁回沙子岭,位于东经116°20′,北纬26°53′。1970年下放县管。1980年1月收回省管,称为江西省广昌县沙子岭水文站。测验河道至河口距离95公里,主河长68公里,集水面积1553平方公里。其上游34公里处有东坑水文站,下游48公里处有南丰水文站。1990年9月,有职工11人。主要设备有水文缆道、测船、船坞码头、跨河索、水位井、观测场等,固定资产达4万元。
  县气象站 1953年底,江西省广昌县气象站建立。县气象站是全省1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之一,又是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站和重点供航站。位于旴江镇松仔山。东经116°20′,北纬26°51′。曾先后7次更改站名,1982年改为今名。其业务由单一的地方气象观测逐步扩展为气象测报,由单一的地方气象观测逐步扩展为气象测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等多项业务。至1984年,配置气象传真机和微机等设备。站区面积1300平方米。有专业技术人员20人,其中气象技师2人,气象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7人。1990年7月,有气象技师4人,气象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5人。
  县林科所 1960年11月,广昌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建立,森林苗圃并入,地址设顺化渡。时有职工15人,土地面积328市亩,房屋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内设种苗、农副业、科研、后勤4组。1964年11月撤销林科所恢复县园艺场。1974年县园艺场改称林科所。1976年春,场址迁黄府门。时有职工23人,1984年11月,林科所撤销。
  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 1979年5月建于顺化渡。初名林药厂。职工10人,设备有衡温培养箱、冰箱、干燥箱、消毒器、摇床、钢磨、搅拌机、20千瓦发电机。化验室有显微镜、天平及药物等化验器材一套。1989年,易名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至1990年底,全站有职工23人,固定资产15.87万元,建筑面积0.09万平方米。
  县科技情报所 1981年,县科委内设科技情报室。1984年12月,改设广昌县科技情报所,隶属科委管辖。时有专职干部3人。1990年7月增工人1名。有国内外期刊1000余册,藏书600余册。
  县科委实验室和实验工厂 1981年4月4日,广昌县科委实验室建立。1983年12月6日,广昌县化工实验厂建立,与科委实验室一套人马。其设备有分析室、化验室、陈列室、厂房等。占地3534平方米,有一座年处理生漆30吨的中试车间。1984年,有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工人14人。1989年11月,化工实验厂更名为广昌县科委实验工厂。1990年7月,县科委实验室(含化工实验厂)有助理工程师1人。
  其任务是:完成国家交付的科研项目,承担企业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承接有关化验、测试服务项目,接受生产定型科研产品及其他化工产品。
  县莲科所 1984年9月,由江西省计委拨款7万元,建立广昌县白莲科学研究所,兴建办公楼200平方米,职工宿舍250平方米,有耕地20市亩,水泥铺底试验池2.75市亩。有中、初级技术人员各1人,工人7人。1990年7月有农艺师1人,助理农艺师4人,技术员2人。
  白莲科研所主要研究课题是:防止白莲品种退化,白莲高产栽培理论依据及关键技术,白莲病虫害发生条件及防治,白莲加工、贮藏,莲田主体经营及经济效益等。
  县驿烟研究所 1986年10月,广昌县驿烟研究所建立,所址驿前。有技术人员2人。1987年11月迁旴江镇,与县农科所合署办公。主要任务是:进行驿烟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研究栽培新技术、晒烟制作新工艺,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988年4月建立。下设农技、植保、种子、土肥、畜牧兽医、水产、渔政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科教10站和办公室。均在县农牧渔业局原设股、站基础上改建的。1990年7月,有高级农艺师5人,高级农经师1人;农艺师5人,畜牧兽医师5人,水产工程师1人,农业经济师2人;助理农艺师、农技员10人,助理畜牧兽医师、技术员4人,助理水产工程师2人,助理农经师4人。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总结、推广增产经验;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进行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开展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经营管理服务;完善和发展乡(镇)、村农村推广服务网络。
  二、科技网点农业科技网点 1955年,广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建立。次年撤销,分别在城关、甘竹、头陂、大株、尖峰、赤水、驿前区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65年,县农业局内设技术推广站。同时,在芰田、头陂、赤水、长桥公社设立农技分站。
  1958年,全县有公社农业科学研究所16个,大队科学研究站32个,小队科学研究小组480个。这些组织搞试验田,推广水稻良种。
  1959年,全县有公社农科所15个、大队农科站125个、小队农科小组794个。共有早稻试验田4421市亩、中晚稻试验田1653市亩、棉花试验田25市亩、大豆试验田236市亩。
  1964年,全县有农科所19个。每个公社(场)都建立科研机构;大队科研站160个,占大队总数的94.6%;小队科研组858个,占生产队总数的60.4%。试验田总计16429.31市亩。其任务主要是:稀播壮秧、稀密插秧对比、磷肥育秧、磷肥沾根、单本繁殖、密植对比、肥料对比、合理用水等。
  1966年,四级农科网被撤。
  1970年,农科网开始恢复。是年,9个公社(场)建立了农科所,86个大队建立农科站,745个生产队建立农科组。
  1976年,全县有14个公社建立农科所,30个大队建立农科站,336个生产队建立科研小组。城郊公社是县二级农科网工作的试点。
  1978年,县农科所有试验田10市亩,公社农科所15个,有试验田510市亩。大队农科站66个,试验面积1154.5市亩,参加科研421人。生产队农科小组549个,试验面积3692市亩,参加科研1940人。
  1990年,有乡、镇农技站16个。
  工业科技网点县机耕船厂科研组:1975年广昌县机耕船厂科研小组建立。内设化验室、金相室。有科技人员9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3人。有日常无机化学分析仪器等设备。
  县化工厂实验室:1978年,建立广昌县化工厂实验室。有人员4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有加热、计量、反应装置等设备。
  县纺织器材厂实验室:1977年,建立广昌县纺织器材厂实验室,有人员3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有4吨木材万能试验机等设备。
  其他县粮食局科学技术研究所:1978年广昌县粮食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建立,有人员2人,其中工程师1人。
  代办雨量站:1954年起,陆续设立由县水文站管理的代办雨量站15个,委托乡村干部、教师和文化水平较高农民代办测量。1968年在杨淇公社设立桂湖小汇水文站。1969年建东坑小河水文站,由县水文站管理,1983年4月起由地区站管理。
  广昌县代办雨量站情况表说明:广昌雨量站于1964年撤销。
  第二节队伍一、总数 1983年9月,广昌县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59名。通过农村人才普查,评定农民技术员227人;种植、养殖能手30人;能工巧匠4022人。
  1984年,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339人。其中高级的2人,中级的29人,初级的308人。
  1986年10月,开展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年底,建立卫生、农业、工程职务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初级评审委员会。
  1988年6月,全县事业单位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结束。共评聘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1267人。其中:高级的28人,中级的304人,初级的955人。
  1990年4月,全县事业单位过渡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结束,共评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6人。其中高级的18人,中级的56人,初级的402人。7月,广昌县有大、中专毕业程度和技术员以上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1624人。
  至同年10月,首次职改评审和过渡性评审,全县经初、中、高级评委会评审通过和省地县职改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共评出高级技术职务48人,中级技术职务392人,初级技术职务1751人。
  二、分布农牧渔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广昌县有农业技术员1人。1954年有3人。1956年有24人。其中大学毕业1人,中专毕业8人。
  1967年,农业技术人员31人,牧业技术人员5人,渔业技术员2人,共38人。内有高等学校毕业15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20人。
  1972年,每个公社招收1~2名农业技术员,全县共30人,脱产搞农技工作。
  1981年10月,有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22人,农业技术员2人;畜牧兽医师1人;助理水产工程师2人。
  1982年9月,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业经济师1人。同年,录用30名农民技术员脱产搞农技工作。还经县农村人才普查办公室组织考核评定、县政府批准,全县有一级农民技术员23人、二级40人、三级77人。
  1984年,广昌农业系统有农业技术人员32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1人,水产技术人员2人,共45人。
  1988年、1989年对从事农林牧副业、乡镇企业、机械、水力、水电、水土保持、能源、环保、财会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农民技术人员进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全县共评出农民技师121人、助理技师84人、技术员69人、助理技术员70人。
  1990年7月,广昌县农业系统有农业技术人员59人,农业经济技术人员13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人,水产技术人员5人,共8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农艺师9人,助理农艺师14人,农业技术员32人;高级农经师1人,农经师2人,助理农经师7人,农经员3人;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3人,畜牧兽医技术员1人;水产工程师1人,助理水产工程师2人,水产技术员2人。
  林业 1960年有技术人员2人。1976年有助理工程师2人。1982年,广昌林业系统有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4人。1984年,增工程师1人。在林业技术员中,有大专4人,中专25人。
  1990年7月,广昌有林业技术人员32人。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17人,技术员9人。
  水电 1984年,有8名科技人员,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1人。
  1990年7月,广昌水电系统有水电技术人员32人。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14人,技术员3人。
  水文 1984年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1人。1988年有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1990年助理工程师2人。
  气象 1954年,广昌有气象技术人员5人。1963年8人,1975年增至10人。
  1981年,有气象技术人员16人,其中气象技师1人,气象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3人。
  1984年,从事技术工作20人,其中气象技师2人,气象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7人。1990年,从事气象技术工作17人,其中气象工程师3人,气象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7人。
  工业 1984年,工业系统有工程师10人,助理工程师33人,技术员16人。
  1990年7月,有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14人,技术员12人;有经济师5人,助理经济师24人,经济员5人。
  交通 1959年,有技术员3人,1978年有12人。1984年有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员6人。
  建筑 1980年有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5人。1990年7月,有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员8人。
  文化 1990年7月,有各类技术人员50人。其中馆员2人,工程师1人,三级演(演奏)员8人,三级美术师1人,技师1人;助理馆员9人,管理员5人,助理编辑3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四级演(演奏)员4人,三级播音员3人。
  教育 1951年,中学专任教师7人。1953年12人,1958年23人,1965年56人。
  1969年,中学专任教师有113人,1972年220人,1976年221人。
  1977年,中学专任教师311人。1983年282人,1985年341人,1989年458人。
  1990年7月,中学专任教师473人。其中高级教师27人,一级教师83人,二级教师207人,三级教师125人。
  同年7月,小学专任教师1054人。其中高级教师131人,一级教师215人,二级教师240人,三级教师2人。
  卫生 1963年,有护士4人,药剂士1人。1981年,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管)医师9人。
  1984年,卫生技术工作人员425人。其中中、西医师58人,护(药)师6人;中、西医士92人,护士47人,助产士15人,中、西药剂士44人,检验士11人,其他技士22人。具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22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管)医师7人,医(护)师6人,医(护)士152人。
  1990年7月,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管)医(护、药检)师50人,医(护、药剂、检验)师112人,医(护、药剂、检验)士80人。
  附: 广昌县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广昌县籍在外地科技人员名录第二章科技成果第一节认定(获奖)项目一、农业 A-6晚稻 1972 年瀑农科所人员用冷水白作母本,赣南早11号作父本,杂交育成(1974年全省晚稻良种评选中定为苗头品种)。
  白莲秋育种技术 1977年8月,广昌县农技推广站刘光亮,广昌县外贸公司艾仁高等人,采用白莲种子秋播方法恢复种性,加速良种繁育,在驿前、赤水等地播种53市亩。选择蓬大、粒多、结实率高、无病虫害的褐色熟莲子为种子,处理后催芽播种。次年春,挖藕移栽。1978年春,移栽200余市亩。1979年移栽1500市亩,其中驿前100余市亩,亩产52公斤(小面积100公斤)。而大藕移栽在同等条件下亩产只有32.5公斤。
  1982年8月,白莲种子秋播繁育良种技术,通过赣州地区外贸局鉴定。1984年5月,荣获国家外贸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隔热式水浴恒温箱 1982年,县农业局土地肥料工作站傅庸厚等人研制。1983年获成功。1984年9月,通过省农牧渔业厅鉴定。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上的各级化验室。属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农业科技实验器材的一项空白。1985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划组联产”(五、四、三、一)生产责任制成果(以下简称成果) 县农业局经营管理站于1980年获得农牧渔业厅授予技术改进四等奖。
  建立苗情观察点,实行因苗管理成果县农业局农技站于1980年获得省农牧渔业厅授予的技术改进三等奖。
  广昌县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征集成果兰启栋于1982年获省农牧渔业厅授予的作出贡献奖。
  白莲良种“白花莲”推广成果县农业局6位科技人员同县农科所及驿前、赤水农技站,于1984年获得省农牧渔业厅授予的技术改进三等奖。
  依靠科学,发展养鸡事业成果县畜牧水产局与畜禽改良站于1984年获得抚州地区科技大会授予的科技进步四等奖。
  二、工业去毒生漆 1976年2月,县纺织器材厂科研组邱威扬等人,采用新工艺,获得成功。
  解决了生产中生漆毒性对人体危害。1979年12月,“去毒生漆与生漆去毒机理研究”获国家纺织工业部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1981年3月,获江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去毒生漆”小试成功后,省科委下达“去毒生漆”中试任务。历3年试验研究,经南京化纤厂、河北石家庄纺织器材厂、九江国棉二厂等12个单位试验应用,证明:“去毒生漆去掉毒性,保持原生漆优良特性,提高调色、透明性能。” 亚硫酸造纸废液化学采脂技术 1977年10月,广昌县化工厂高必龙等人,应用亚硫酸造纸废液,用清水稀释3~5倍,装于专用化学采脂刀上,进行化学采脂试验,采脂量旺季增产30%,低温、干旱条件下增产最高达60%。且成本低、费工少。1979年3月26日,在林业部中国林业科学院于广昌召开的全国亚硫酸造纸废液化学采脂技术鉴定会上通过了鉴定。1980年3月,国家林业部颁发奖状;同年11月20日林业部授予化学采脂试验成果二等奖。
  电缆松香 1979年,县化工厂科研人员引用中国林科院林化所电缆松香小试成果,进行生产性工艺试验。自行设计加工制造,安装一套300千克电缆松香中试生产设备。9月份试验成功,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该厂成为我国首家生产电缆松香专业厂家。3年生产合格产品330余吨,经上海、沈阳、昆明3家大电缆厂3年生产试用,都很满意。电缆松香的绝缘性能指标优于前苏联国家标准。1983年,三角牌电缆松香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电缆松香江西省企业标准 1982年4月,省农林垦殖厅下达给县化工厂的科研项目。县化工厂科研人员与省木材公司、南京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合作,起草《电缆松香江西省企业标准》。1983年1月通过鉴定,3月20日江西省标准局14号文件批准实施。
  江西-15型农用轻便运输车县机耕船厂科研人员根据赣州地区农业机械局1982年度新产品研制计划,于1982年1月开始研制。当年立题,当年鉴定,当年投产,一次研制成功。该车动力15马力,额定载重1000公斤,驾驶室乘员4人,结构紧凑,转速较快,操纵灵活,用油较省。采用液压翻斗装置,即使发动机不工作,也能使车箱翻转,以便进行发动机和底盘的维修。与同类型车辆相比,具有适应性强、爬坡性能好的特点。产品远销山东、新疆等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受到省内外用户的欢迎。1983年,成为广昌机耕船厂的拳头产品。1985年,获江西省机械工业厅授予三等奖。
  南方阔叶树材胶合板制作机壳 1983年5月,江西电视机壳厂(广昌)研制出南方阔叶树材胶合板作机壳,通过江西省电子工业局鉴定。这种经改性尿醛树脂粘合而成的胶合板,可供电子行业各种机壳、家具、车辆和船舶装修使用。
  江西-6型机耕船样机 1983年,广昌县机耕船厂研制江西-6型机耕船样机,通过江西省机械厅鉴定。
  再生革新产品 1986年,县皮革厂研制再生革新产品获得成功。1987年,通过江西省皮塑公司鉴定。
  MX-400型木屑机 1987年,广昌旴江镇农机厂设计,制造“MX-400型木屑机”获得成功。该产品具有产量高、耗电低、投资少、效益高特点。获国家专利(专利号:87202982.4)。1988年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1989年,获全国食用菌主要机械评比优胜奖。
  真空镀铝纸 1989年,广昌甘竹镇真空镀铝包装材料厂生产真空镀铝纸,通过省乡镇企业局鉴定。
  三、卫生手摇柄防护屏、操纵杆手柄防护屏、立卧式防护屏、折叠式防护屏经江西省工业卫生研究所检测,符合国家标准。1977年3月,在广昌召开的江西省医用X线防护工作经验交流会作介绍。
  消灭丝虫病 1986年,广昌县卫生防疫站通过省卫生防疫站鉴定,达到国家卫生部标准。
  莲苓面试制莲苓面是赣州地区粮食局科研所下达给广昌县粮食局科研项目,由谭兆鑫负责完成。1981年11月开始试制。根据药典规定莲子、茯苓有效剂量,结合食物食用量进行配制,有补脾健胃渗湿利水效能。经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100例患者食用,症状明显改善,食量增加,浮肿减退,小便增多。经检验,产品符合面条加工试行规定各项指标和要求。在北京、南昌等地展销时,受到好评。1982年11月,通过赣州地区粮食局鉴定。1984年4月,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1983年优秀新产品金龙奖。
  四、其他气象预报及气象科技扶贫 1974~1978年,广昌县气象站人员进行气象预报改革,经过5年努力,发展、创新了具有特色的县站气象预报“四个基本”(即基本资料、基本图表、基本方法和基本档案)。在高安全省气象工作会议上展示。浙江、福建气象台人员先后来站参观。1978年10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县气象站气象预报经验交流会。
  1988年,县气象局饶秋生等人,开展“推广示范白莲”、“袋栽香菇”、“红麻适用技术”等科研项目。次年,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技扶贫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
  大田袋栽香菇技术推广 1986年,县科委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大田袋栽香菇技术推广”。1987年,通过地区科委验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获江西省星火科技进步二等奖。
  莲心茶 1988年,广昌苦竹莲心茶厂利用本县丰富的莲心资源,与江西省中医学院协作,研制具有清热解毒药用功效的莲心茶。1989年通过省乡镇企业局鉴定。
  第二节发表(获奖)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二、社会科学论文附:广昌县籍在外地的科技人员科研主要成果张南岳 1982年11月,与人合著《复变函数》,于1984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与人合译《解析数论基础》,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5月,与人合译《单复变函数》,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81~1985年,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1篇。其中《零级整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增长》,收入美国数学会主编的《现代数学丛书》。1989年,与人合著《复变函数选讲》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1989年与人合译《数学分析引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8月,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讲学。
  张仁镜 1977年,合著《孙子兵法详注》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在全国首届张骞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贡献》的论文。1988年,在国防石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题目是:《蜀道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邱定蕃 1973年,《用测定电势的方法控制浸出过程》论文,发表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主办的《有色金属》杂志上。1979年,《硫化铜精矿矿浆电介新工艺》论文选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第一届学术年会材料,获本年会一等奖。《援助阿尔巴尼亚红土矿还原焙烧氨浸提取镍钴新工艺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至1987年,在国家、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作为国际合作学术交流;获国家、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
  卢梅生 1982年5月,1985年5月,合著《铁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铁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书,经铁道部颁发全国铁路系统实施。1988年5月,主要参与研制的《铁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通过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的鉴定。1988年6月,研制的《关于科技产品成本开支范围和科研单位成本核算的研究》,通过国家科委评审。
  张维敏 1989年8月,合撰《GJW50钢结硬质合金激光切割面的电子显微分析》,列为第三届全国钢结硬质合金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1990年5月合撰的《钨丝及罗旋灯丝的微光分析》,被评审为第一届全国电光源科技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第三章科技服务第一节情报提供与采用一、情报提供 1977年5月,县科委创办刊物《广昌科技》。
  1981年,科委设立情报室,负责对科技情报搜集和研究。
  1983年6月,创办《科技情报》。
  至1984年,县科委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464个科委或科研机构建立资料联系,收集1000条有关广昌情报资料。有《猕猴桃的经济价值及国内研究动态》、《红薯粉加工工艺》、《胶合板用新胶合剂》、《塘虱鱼的人工饲养》等。同时,在广昌收集到较有价值的情报资料100条,有《白莲高产栽培技术》、《针刺法静脉尿路造影术》、《立窑焙烧红砖技术》等。
  1984年,收集10067条情报资料分类整理,写成调研文章20篇,情报员石恩源写的《去毒漆筷,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产品》一文,在1984年4月23日,江西省科学技术中心情报研究所编印的《科技情报》第十四期转载,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副省长、省经委主任钱家铭写信给广昌,评价此文对全省有指导作用;《白莲腐败病防治》一文,农民竞相购买。
  至1984年,《广昌科技》出版发行11期,每期700份;《科技情报》20期,每期100份。
  二、情报采用 “红410”水稻良种推广 1978年,县科委情报人员,从福建建宁得到“红410”水稻良种情报,立即派人前往考察,确是早稻中熟高产品种,并引进1万公斤种子。1979年,经县农业部门试验结果表明,比本地当家品种平均亩增25~50公斤。1980年,全县种植“红410”占早稻总面积40%,1983年,全县栽种10万亩,为种植总面积31%,仅平均按亩增20公斤算,1年增产稻谷200万公斤。
  解决去毒生漆粘结性问题 1981年底,县科委情报人员获南京化纤厂“去毒生漆”在2#漂浆池应用良好,能经受浆泊高速冲击,用小刀刮试证明漆膜坚硬,附着力好的情报,向领导和“去毒生漆”(中试)科研人员汇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南京化纤厂操作程序及配方,解决“去毒生漆”粘结性问题。1982年后,将去毒生漆推广到化肥、化工、医药、玻璃纤维、酿酒、有色金属等工业中应用。
  猕猴桃开发利用 1979年,了解到猕猴桃资源调查和省内外猕猴桃开发利用的情报,县科委组织人员开展全县猕猴桃资源调查。在摸清广昌猕猴桃资源后,提出县酒厂开展猕猴桃酿酒及最佳研究。县林科所开展单株选优和人工驯化试验,旴江林场进行猕猴桃速生栽培等科研课题。
  广昌县酒厂1980年试制出第一批猕猴桃酒,投放市场受到欢迎。1981年,收购猕猴桃7.5万公斤酿酒。1982年底,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000元。1983年1~5月,上交税收5万多元。比1982年同期增长1.35倍,产量比1982年同期增长5倍。1983年,县酒厂各项指标提前5个月超额完成,实现税利17万元。产品销往广东、福建等省的二十三个县、市。1984年,产品进入深圳特区。
  1980~1984年,县酒厂收购猕猴桃达15万余公斤,群众从这项副业中获得收入3万余元。
  第二节科技普及活动 1958年4月~1962年12月,举办科学讲座50余次,学术讨论30余次,编写科普文章200余篇。
  1977年始,利用《广昌科技》刊物,宣传科学种田,普及技术知识。至1984年,共刊登科普文章54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年会及专业讨论会1300多次,听众达5万多人次;撰写学术论文164篇;编印《广昌科普》小报8期,共发行25600份;刊出科普资料汇编460期,印发5万多份;放映科技电影86场,观众3.6万多人次;举办破除迷信图片巡回展览,观众5.2万多人次;组织报告团下乡讲授农业科学知识,听众0.2万多人次;举办中、小学学生智力竞赛2次,参加人数49人次;组织青少年参加省、地小论文竞赛和小发明竞赛2次,获省二等奖1个。
  1985年3~4月,县科协等11个单位81人次在县城和7个乡镇举办科技集市,口头咨询逾9000人次,有偿提供资料5851份,销售科技书籍1520册、气象服务资料1535份,供应种子2万余公斤,兽药5000包,夏花鱼苗10万尾,计划生育宣传材料8870册、药物1600多瓶(套)及其他资料、良种等。
  同年,引进推销新品种肥料、激素、微肥共85吨、烷醇970盒、稀土50余公斤。
  1986年,县科协与县直有关单位采取“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的方法,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建立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学校,举办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水稻等优良品种;赠送《广昌科技》等技术资料,进行现场指导,服务到户。利用电影、广播等形式,宣传科学种田、科技兴农。
  1987年,开办“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设种植、养殖、加工、企业管理等10多个专业,当年招生141名;继续开展扶贫服务工作,并受到省科协表彰。
  1988年,印发《致富信息》42万条,各地来函购买《信息》人数达2300多人次。
  1985~1989年,印发《广昌科普》20期,达4.6万份。发至各乡镇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农函大”学员及县属有关单位;县科协向县广播站投送科技稿件86篇;各学会、协会每年开展学术活动1次,共交流学术论文149篇,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792期,达36800多人次。是年,“农业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招生711人。
  县白莲协会收集8个荷花品种,作为全国唯一的子莲荷花品种在北京北海荷花艺术节上展出。县青少年科技辅寻协会在小发明小论文竞赛中获省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获地区一等奖4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2人。
  1989年9月,县社联与县企业家协会、工业企业职工思想研究会联合主编的《广昌社联通讯(国庆特刊)》出版,印刷400册。
  至年底,县社联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召开哲学年会1次、振兴广昌经济研讨会1次、理论座谈会3次。
  第三节科技应用推广一、县内面肥深施 1975年,县农业局农技站开始试验。每亩用碳酸氢铵7.5~1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混合拌匀,于最后一次耕田前施下,施后立即耙田。有利水稻根系吸收,提高肥效。试验成功。197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79年统计,早稻施用10万余市亩,增收粮食126.1万公斤;中稻施用2.4万市亩,增收7.35万公斤;晚稻施用3.8万市亩,增收53万公斤,全年共增186.45万公斤粮食。
  杂交水稻 1975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7年春,县南繁育种队带回杂优种子1.5万多公斤,当年栽种2.3万市亩,中稻亩产第一次突破300公斤,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晚稻第一次突破150公斤。是年,应用海南岛杂交制种方法,逐步扩大种植面积。1979年种植14.2万市亩,中稻亩产314.5公斤,晚稻亩产突破200公斤,达到增产。1981年种植13.3万市亩,占总面积41.05%。1984年中晚稻种植10.5万市亩,占总面积35.12%。中稻亩产322.5公斤,晚稻亩产265公斤。
  亚硫酸造纸废液采脂技术 1978年,采用这种技术全县达64%,1979年上升到78%,增产44万公斤,增收12.8万元,节约劳动力223个,节约树源6万株。
  电缆松香投产 1979年9月,电缆松香产品产值在普通松香基础上翻番,吨利润200元,3年生产合格产品330吨。电缆松香成为县化工厂的拳头产品。
  省柴灶 1981年、1982年全县砌省柴灶2867个,按综合热效率25%计算,一般比老式灶省柴1/3或1/2。以每口灶每年节省柴1000公斤。按50公斤1元计算,可节约开支5.73万元,一年可节约木材3820立方米。
  白莲种子秋播繁育良种技术 1981年以前,单产一直徘徊在25公斤上下,1981年推广秋播繁育技术。1982年繁殖1.2万余市亩,1984年达1.5万余市亩,亩产达49公斤。
  莲田养鱼 1986年,县农业局水产站在甘竹镇小试莲田养鱼获得成功。1987年在全县推广。1989年全县莲田养鱼面积1万市亩,新增纯收入30万元。
  袋栽香菇 1986年,县科委从福建引进袋栽香菇技术获得成功。1987~1988年全县推广袋栽120万袋,新增产值500万元,增收150万元。
  白莲良种 1987年,县莲科所选育出白莲新品85-4、85-5。该良种具有产量高、质量好、成熟早等优点。1988年全县推广3000市亩,亩均增产20%。1989年增至7000市亩,1990年达1万市亩。
  烟—秧—稻连作制 1987年,县农业局农技站进行“烟—秧—稻连作制”试验成功。1989年在全县推广,面积达3000市亩,新增纯收入40万元。
  红壤苎麻低产变高产 1988年,“江西红壤苎麻低产变高产技术推广”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1989年,邓震南获农业部丰收奖。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试验成功后,县林业局开始在全县森林中施用,近十年来全县未暴发松毛虫害。
  立窑连续焙烧红砖成品率提高,成本下降,节柴效果好。每烧万块砖,成本为400元,比土窑烧每万块砖降低11.25%,按年产300万块砖计算,一年可节约资金1.5万元,可节柴90万公斤,折合木材1200立方米。
  二、县外立窑连续焙烧红砖新技术 1982年6~12月,与浙江永康城关砖瓦厂、江西铅山砖瓦厂等省内外7家砖瓦企业订技术转让合同。
  隔热式水浴恒温箱 1984年9月,向德兴、余干、黎川、龙南、分宜、波阳、武宁及宜春市等地推广。
  去毒生漆 1984年,南京化纤厂在防腐设备上应用这一工艺。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