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学 书院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7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社学 书院 私塾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页码: 753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民国及以前的教育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教育 社学 书院 私塾

内容

第一节社学宋绍兴八年(1138年),首建县学在县城右西。绍定三年(1230年)毁。
  明代,社学颇为兴盛。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侯端奉诏立学(见同治六年《广昌县志》)。洪武八年(1375年),每50户设1所社学,选择学优行端的秀才为社师,教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训迪军民。官府免其差役,量给俸金。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毛益奉令建社学于县城东面迎恩桥(今胜利街人行桥),学内设有听乐厅、习礼厅、句读厅、算数厅等。规模甚宏。后,兵毁,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陈时重修。
  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大乡设社学。凡年12~20岁者均可入学,在校生员可免差役。时,全县有社学6所。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社学改称小学。
  第二节书院明代(1368~1644年),广昌先后有东园书院、雯峰书院、清溪书院、石岗书院、南郭书院、意园书院、南园书院。
  东园书院:位于县城东隅,何文渊读书处。
  雯峰书院: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于甘竹饶家堡,是曾任廉州太守的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致仕回乡后创办。四方之士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求学者达百余人,是明代中叶江西省影响较大的书院之一。
  清溪书院:位于新坊里(今驿前镇坪背村),是赖巽讲学藏书处。
  石岗书院:位于小勋(今旴江镇小港村),李乔所建。
  南郭书院:位于揭坊里云庄(今旴江镇大塘村),是何源读书处,其孙何三省重修。
  意园书院:位于县城北隅1里处,刘大千读书之所。
  南园书院:举人黄立言读书处(地址不详)。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知县陈纯士偕县人饶文涛集资捐建旴源书院于城东隅莲花庵左侧(今县城解放路南端),历时3年竣工。咸丰八年(1858年),兵毁。同治二年(1863年)由前县令陈惟清劝捐修复。
  书院由“山长”管理,讲学者由山长聘请,多为书识宏富之士。“书斗”具体办理考务。到书院就学者一是已中秀才者为应乡试,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送文章请老师修改,称“文生课”;二是民间俊秀弟子及15岁以上读完《四书》者方准入学,常年在书院攻读,以应童试,称“童生课”。书院以研习儒家经著为主,间亦议论时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全县书院撤销。
  第三节私塾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尖峰高观莲先后在营前西湖、包坊大井庵创办私塾,每年学生20人左右,是广昌较有名望的私塾。至清末,县境有私塾百余所。驿前张希增、塘坊饶绪传(秀才出身)、赤水大港上黄炳群(秀才出身)、杨溪东坑应作霖(秀才出身)、张儒香、王家敬、赤水谢芝生、新安下坪吴锡光等人办的私塾都较有名气。私塾教育按教学程度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以识字教学为主,也有兼讲解。肄业时间,一般由学生家长和塾师商定,短则一二年,长则三四年。经馆一般为读了数年蒙馆或准备科考的生员而设,多属殷实富家子弟。教学方法有认读、讲解、写字和写作。学规甚严,常施罚站、罚跪、饿饭、打手心、打屁股等体罚手段。塾师生活有两种:一种“自炊”,即每生全年交油1斤,盐2斤,衣食自理;另一种为“供炊”,由学童家庭轮流供膳。学童和家长对先生都比较尊崇。
  民国初年,对私塾实行改良,要求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仿效小学。1925年(民国14年),县城魏家屋、天化坛、孙家衕等几所私塾颇似小学。1934年冬,保学与私塾并存。1935年,省颁布《取缔私塾规程》,规定塾址在距小学1公里以内均予取缔。因此,各区乡奉令取缔私塾共10余所。其余私塾见状都挂起保学牌子,但仍采用原教材。当督学下乡查学时,塾师叫学生拿出国语、算术类新教材来应付。1937年,县城仍保留私塾有:谢斯文(秀才出身)私塾,在后塘设馆,有学生20余人;谢若崇私塾,在横街设馆,有学生10余人。随着国民小学的不断增加,私塾数量日渐减少。
  1953年,广昌境内私塾消失。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