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农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7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农武装
分类号: E297.2
页数: 3
页码: 737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苏区工农武装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苏区 工农武装

内容

第一节赤卫队 1929年8月3日,共产党员陈富生带领黄龙坑赤卫队到苦竹,召开农民大会,建立广昌县第一支以鸟铳、梭标为武器的赤卫队——苦竹农民赤卫队。至9月初,在中共苦竹党支部领导下,苦竹周围的尧山、小罗岭、严坑、平田、中葛屋、龙塘、新田等地纷纷建立农民赤卫队。10月底至11月初,中共洽村党组织派黎五㚢回甘竹家乡,在桥头、马坑、肖家塘和坪上,组建了两支赤卫队。年底,饶福林组建龙溪赤卫队。
  1930年1月,红四军一、三、四纵队从石城进入广昌,帮助甘竹地区长生桥、答田、湖头(罗家堡)、徐陂、樟树组建赤卫队。3月,陈田、芦斜、吴坊、柯树等地赤卫队相继成立。这年底,广昌西北边区共成立21支农民赤卫队。
  1931年1月,红四军进驻广昌后,广昌县农民赤卫队组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赤卫队是不脱产武装组织。由18~40岁工农群众参加,以乡为单位,设班、排、连,隶属区苏维埃军事部,在军事部领导下,打土豪,站岗放哨,维护地方治安,为红军家属代耕,配合游击队作战,组织战时担架运输队支援前线。
  2月,县赤卫队成立,4月,改编为县独立营。4~9月,国民党军队向苏区发起第二、三次“围剿”,两度占踞广昌,赤卫队员一部分编入游击队和红军,其余受敌摧残而大部分解散。10月,各地重新建立农民赤卫队近百个,每队有队员30~40名,全县赤卫队员总数达3000名左右。
  1932年初,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全县重建地方武装,赤卫队组织再度发展。红军北上,各地赤卫队组织停止活动。
  广昌苏区时期参加赤卫队人数达20652名。
  第二节模范营模范少队 1932年2月,广昌始建区赤卫军、模范营、模范少队。区模范营在赤卫队中挑选25~30岁、立场坚定、身体健康队员组成;区模范少队在少年先锋队中挑选18岁以上、思想进步、斗争勇敢队员组成。均实行班、排、连建制。其任务是接受区军事部和游击队领导,配合游击队、独立营(团)打击地主武装,组织战时运输队以及站岗放哨、抓赌、禁烟、维护社会治安。至同年10月,全县建立区模范营12个,战士1605名;建立模范少队7个,战士940人,其中头陂队108人,青桐队106人,甘竹队144人,尖峰队148人,白水队110人,巴口队128人,驿前队逾200人。
  1934年2月,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号召突击发展模范营、模范少队,当月发展模范营战士481人,模范少队战士255人;4月15日前,发展模范营战士691人。两支群众武装发展甚快,不断补充主力红军。
  第三节游击队 1930年8月,中共甘竹区委组建广昌县第一支游击队——甘竹区游击队,有100多人,苏区游击队员是在赤卫队、区模范营中挑选。游击队为脱产武装组织,拥有梭标、马刀、鸟铳、土炮(三眼炮、九节龙等)和步枪。
  至1931年4月,全县共成立8个区游击队,600余人,拥有步枪400多枝,其中甘竹队130人,120枝枪;头陂队120多人,90余枝枪;尖峰队100多人,50多枝枪;赤卫队90多人,数十枝枪;长桥队80多人,60枝枪;水南队50多人,40枝枪;大株队40多人,30枝枪。受县、区军事部领导,接受红军部队指挥。
  1932年1月,尖峰、水南、长桥、头陂游击队相继编入红军,中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重新组建游击队。9月,全县10个区共有游击队战士400多人,300多枝枪。尔后,游击队向主力红军输送兵员。
  1934年9月,随着中共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转移,机关干部和各游击队,在石城县高田合并,成立“广赤游击队”,共700多人,300多支枪。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广赤游击队活动于广昌、石城、建宁三县边界之间,12月转移到福建中畲与闽赣游击队会合。1935年2月,广赤游击队抽调96人组成“挺进游击小队”,前往宜黄,欲与独立师取得联系,到达苦竹被敌包围,数日后在宁都吴村一带被打散。其余游击队员仍在闽赣边界坚持斗争。1935年秋,闽赣游击队在福建营上召开会议,决定游击队分成小股,分散活动。广赤游击队120名队员在吴秋仔带领下,进入塘坊牙梳山一带活动。到1936年4月,游击队被敌包围,弹尽粮绝,牺牲惨重,战至只剩4人,后被俘。
  第四节独立营(团) 1931年4月,广昌县赤卫队改编成广昌县独立营,下辖2个连,共100多枝枪,1挺机枪,为脱产武装组织。4月底,国民党第六路军毛炳文、陶峙岳部占县城,县独立营转战丰石(属南丰)、坪上一带。在甘竹扩大4个连(甘竹区游击队被编入),增加200人和200枝枪。随后全营编入红军第一军团。同年8月,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各地部分赤卫队、游击队合编成广昌独立团,不久向宜黄等国民党军队占领区挺进。1932年,广昌独立团改称南广独立团,有战士220名,180枝枪。1933年扩大到600人,500枝枪。1934年4月广昌失守,该独立团撤至兴国编入红军第八军团北上抗日。
  第五节县警卫连县警卫连又称“政治保卫队”,属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武装组织,于1932年4月县苏维埃政府增设“政治保卫团”之后组建。主要负责反奸反特,做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保卫工作,其次也参加攻打地主武装战斗。有战士80多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改编为游击队。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