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683
颗粒名称: 二、驻军
分类号: E289
页数: 2
页码: 718
摘要: 宋建隆元年,拨效勇指挥领兵120名,驻守秩巴寨。端平元年,建立唐坊寨,“郡拨禁旅以为卒”。次年迁白水之嫣石,嘉熙元年秋再迁屯山。明成化二十三年,建昌郡添拨提备官2人,领兵120名,分两班更守广昌。7月,第二编练司令部驻县,组织宁都、广昌边区联防。1949年4月30日,国防部98710部队第一中队驻县城,与国民党县党部、县勘建委员会配合,宣传反共。1949年6月,广昌地主武装混合组成豫章山区游击第六总队,隶属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总队长廖其祥。下设第十六、十七两个支队,辖6个大队。该队成立伊始,即在城乡强迫派购枪费,“绑票”勒索,杀人越货。广昌解放前夕,流窜闽西各县,负隅顽抗。
关键词: 广昌县 武装力量 民国以前 驻军

内容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拨效勇指挥领兵120名,驻守秩巴寨(今水南圩乡属)。
  端平元年(1234年),建立唐坊寨,“郡拨禁旅以为卒”。次年迁白水之嫣石(今赤水镇属),嘉熙元年(1237年)秋再迁屯山(今赤水镇杨坊村属,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撤销)。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建昌郡添拨提备官2人,领兵120名,分两班更守广昌。
  正德九年(1514年),粤大帽山农民起义军入境,杀知县王佑,兵备副使胡世宁提兵巡守广昌,督修广昌县城,对抗农民义军。
  清顺治三年(1646年)8月设广昌营(绿营),以守备1人,把总2人,统兵300人立营城外,后裁减把总1人,兵100名。九年为对抗阳石寨农民起义军,恢复原编制。雍正十年(1732年),广昌营守备改为都司签书,不归建昌营兼辖。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升格为都司,二十三年设都司1人,马兵13名,步守兵77名;另设分防16处,分防官(把总、外委、额外外委)3名,防兵100名。道光十一年(1831年),防兵169名(马兵17名,步兵25名,守兵127名)。光绪六年(1880年),“广昌营额设分防塘汛十六(处),驻防官三员,兵100名”。头陂汛把总1员,外委把总1员,兵32名。下辖陆汛9处——郎君桥、茗坑各设防兵2名;秀岭及狮子隘共5名;枫树岩、藤吊岩、尧山、千善、尖峰防兵各4名;塘坊8名;驿前5名。白水汛额外外委1员、兵5名。辖水汛4处——深水、巴口桥、高州、长生桥防兵各4名;甘竹防兵5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至次年五月,建昌知府高天爵,统兵四千之众,围攻阳石寨义军。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清军击溃耿精忠之总兵刘汝桂部,收复广昌。次年添设游击一员,把总四员,“领兵千人以防之”(时刘汝桂残部二千余人据广昌之藤吊砦、枫树砦)。
  1919~1921年(民国8~10年),北洋军常德盛部驻县城杀人越货,扰民特甚。
  1927年12月,广昌县县长黄人庸勾引南丰县洽村地主武装挨户团进驻县城,弹压农民运动。次年8月撤回南丰洽村。
  1929年7月,国民党军队赖世珠团驻广昌,8月调防宁都。11月,×军第十八师一○三团驻县城,加紧镇压农民革命运动。
  1934年夏,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保安司令驻县城后塘,专员兼司令官邵鸿基。
  1938年5月,四十九军干部训练班设县城。7月,第二编练司令部驻县,组织宁都、广昌边区联防。
  1949年4月30日,国防部98710部队(即前驻京沪的勘乱建国大队)第一中队驻县城,与国民党县党部、县勘建委员会配合,宣传反共。1949年6月,广昌地主武装混合组成豫章山区游击第六总队,隶属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总队长廖其祥。下设第十六、十七两个支队,辖6个大队。该队成立伊始,即在城乡强迫派购枪费,“绑票”勒索,杀人越货。广昌解放前夕,流窜闽西各县,负隅顽抗。1951年2月14日,被驻防在宁化、建宁、太宁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剿灭,毙廖其祥于太宁县龙善乡。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