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装力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6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武装力量
分类号: E289
页数: 12
页码: 715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各时期武装力量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军事 武装力量

内容

第一节民国以前的武装一、地方武装乡兵广昌原无专汛。明洪武初,选民间武勇,编为队伍,称乡兵或民壮,官给盔甲、器械,免其本户赋役。乡兵归县统辖,防守县城垛集及四境隘口。弘治十年(1497年)全县编民壮363名。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设守望兵,自备衣械,“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党。立党正、党副……以相维属,防‘奸宄’,救应火盗,给助婚丧。”①(①清同治《建昌府志·武备》。)民壮人数裁减为273名。
  把总司明崇祯六年(1633年)宜黄封山屯农民起义,广昌知县王玺闻警,为防县民造反,奏设把总司统领营兵,其指挥权属于县令。兵营建于河东山川坛,是广昌特设营兵以防民之始。
  机兵亦是乡兵,又称民快。清初编机兵40名守城垛,盘诘行人,俗名垛夫,后增至160名。
  团练乡村及城郊办团练,官督民办。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县城郊区有“人和会”组织。西域、迁善里(今千善乡)、吴由里(今尖峰、长桥等乡)、监南里(今赤水境内)、长上里(今塘坊、大株乡)及金沙里(今杨溪、高虎脑乡)均组织团练。县衙利用他们对抗阳石寨农民起义军。康熙间,耿精忠叛清,举兵入赣。其一部围攻广昌拍石岩,团勇与其相持十余日,围乃解。此后,邑绅赖士垓“团练县南九里乡勇自为战守,一方有警,救援四至。城邑巨族往往携家就庇。”①(①清同治《广昌县志·人物》。)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义军攻克南京,江西戒严。清廷命在籍内阁学士吴光业“督办建昌(府)阖属团练事宜。”②(②民国《南丰县志·武事》。)广昌知县陈子懿“闻上游告警,团练乡兵,督率绅董闭关守城。”③(③清同治《广昌县志·秩官》。)咸丰六年至同治三年(1856~1864年),驻广昌之绿营都司张腾霄多次驱使团勇夹击太平军④(④清同治《建昌府志·武事》。)。
  民国团联、军警有官办、官督民办,编制庞杂。1942年县设军事科统管之。
  团联:民国初,境内东南山区一些地痞、劣绅趁军阀混战之机,豢养喽卒,劫掠农村及行旅。福建股匪朱树棠部和红岗会也多次入境抢掠,农民一夕数惊,苦不堪言。乡村农民联合办团联,分设哨所及时鸣铳报警,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知会村民逃入山林。每乡团联以士绅为团总,一年中不定期地举行武装示威,队伍浩浩荡荡,铳(鸟枪)、炮(三眼炮、九节龙)齐鸣,刀矛耀日。每至一处,乡民设茶水或膳食接待,谓之“迎联”。此种团联,在1926年(民国15年)后自动解散。
  1927年,广昌农民革命运动乍兴,国民党右派操纵县政府将股匪黄绍忠、胡会汗部引为己助,镇压革命工农。次年开始组建反共武装。
  广昌县靖卫队:1928年8月,县长熊谟收编吴文荪股匪组成靖卫队,辖3个分队,有人枪200余,吴文荪(此时改名家瑜)为队长。次年夏,靖卫队得到国民党军队某部第六十九团拨给的大批枪械,即扩编为靖卫团,设7个分队,近千人,有步、马枪数百支。
  广昌县警察队:1930年7月,江西省政府实行“裁军益警”,靖卫团改编为警察队。1932年,“该队官兵共1500余人,枪1000多支。”⑤(⑤见1932年5月21日《民国日报》。)同年5月3日,该队窜扰广昌苏区甘竹区,在红军独立第四师第十团和广昌地方武装围歼下,吴家瑜毙命。红军击毙警察官兵200余人,俘虏100余,残敌溃逃南丰县。
  广昌县保卫团总团:1932年4月,在南丰组建。广昌县县长兼总团长,地方豪绅任副总团长,收编原于1929年组成的地主武装——保卫团。总团下设6个中队,员丁708人,有马、步枪505支,年经费支出75384元。该团隶属第三联防区(辖南城、宜黄、南丰、黎川、宁都、广昌、光泽以南丰为据点,不断武装骚扰广昌苏区,杀害干部群众。1935年12月编入省保安第十团第一大队。
  1929~1934年,国民党军队和广昌县政府出于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和骚扰苏区的政治、军事需要,还先后扶植、组织地主武装。
  附:地主武装保卫团:1929年11月,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第一○三团团长李月峰在县城召开广昌、南丰两县“剿‘匪’清乡会议”,鼓动豪绅、族长办团防,名曰:保卫团。会后,头陂吴生煌、大株谢澄清、北坑吴宝元、尖峰廖树勋、水南廖文藻、尧山揭发贵都搜罗地痞、购枪械办起保卫团。他们各自盘踞一方,清查户口,袭击农民赤卫队。1931年各部逃窜南丰,次年4月编入保卫团总团。
  大刀会:1931年11月,驿前豪绅赖月华、赖照林、白伦华,趁国民党军朱绍良部进占广昌之机,网罗宁都、广昌、石城三县的豪绅地主,组织驿前大刀会。次年春,贯桥、杨溪、白水、塘坊、大株、尖峰一带,共有大刀会21股。大股有300余人,小股100余人,武器以长矛、大刀为主,步枪少量。大刀会头领以迷信蒙骗士兵,宣称拜坛练身,吃了符,便可“刀枪不入”。士兵外出骚扰时,头戴“金钟罩”,身穿八卦衣,腰系红布兜,每过一河、一桥、一缺口,各吞一道黄表符。大刀会以广昌东南山区为巢穴,不时窜扰头陂、白水、新安、长桥、尖峰等地,烧、杀、淫、掠,势颇猖獗。1932~1933年冬,经宁都、广昌和石城县苏区军民联合进行军事进剿和政治瓦解,消灭其大部,余众纷纷缴械投降。
  铲共义勇队:1932年夏,国民党军队保卫第三师师长史宏烈搜罗广昌、宁都、石城的逃亡地主而组成,名日:广宁石边防铲共义勇队,武器装备较好,经常尾随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区。1934年,国民党军队攻占广昌后又组织广昌铲共义勇队。1935年12月,全县有6个区队,17个联队,155个小队,937个班,队丁12347名。其成员有豪绅地主及壮丁。共有步枪、手枪31支,武器主要是刀、矛,还有600多支鸟枪①(①见1936年《江西年鉴》。)。其队丁负责守堡垒,抓人,拷打苏区干部。1936年县政府认为该队已失去作用,责令解散。
  县人民自卫大队:组成于1938年秋。设少校大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各1名,下辖两个中队。1946年11月,省政务考察团指斥该队“为多余的特殊组织,既少工作成绩,每月地方负担不少,应予裁撤”②(②见1946年11月江西省政务考察团《考察报告》。),次年初撤销。
  县国民兵团:1939年组成。县长兼团长,另设专职副团长。国民兵团掌管国民兵编组训练和征兵(1942年为始,征兵一项归县政府军事科负责)。将全县36~45岁的壮丁编为国民兵,并按区、乡(镇)、保、甲系统编成区队、乡(镇)队、保队、甲班,配备专职区、乡(镇)队副、保队副。1941年全县国民兵设区队4个,乡(镇)队20个,保队177个,编组人数10591名。每年以乡(镇)为单位集训两次。1947年11月后,乡(镇)国民兵队改称民众自卫队。隶广昌民众自卫总队。
  广昌保安警察中队:1943年组成,有两个中队均驻县城,隶属军事科领导。1947年11月1日,改编为广昌人民常备自卫中队,除原有编制外,另于各乡(镇)公所增设常备班,定员15名,共有人枪400余①(①见1947年11月27日《新赣报》。),隶属广昌民众自卫总队。
  广昌民众自卫总队:1947年11月1日组成,县长兼总队长。总队部下辖10个乡(镇)民众自卫大队,2个常备自卫中队,10个乡(镇)公所常备班。1949年2月,该总队接受长沙绥靖公署指令,增设情报总站。情报总站下分直属情报组2个,乡(镇)分站10个(含71个小组),成员1063名,以便刺探情报,对抗人民解放军。
  一、驻军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拨效勇指挥领兵120名,驻守秩巴寨(今水南圩乡属)。
  端平元年(1234年),建立唐坊寨,“郡拨禁旅以为卒”。次年迁白水之嫣石(今赤水镇属),嘉熙元年(1237年)秋再迁屯山(今赤水镇杨坊村属,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撤销)。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建昌郡添拨提备官2人,领兵120名,分两班更守广昌。
  正德九年(1514年),粤大帽山农民起义军入境,杀知县王佑,兵备副使胡世宁提兵巡守广昌,督修广昌县城,对抗农民义军。
  清顺治三年(1646年)8月设广昌营(绿营),以守备1人,把总2人,统兵300人立营城外,后裁减把总1人,兵100名。九年为对抗阳石寨农民起义军,恢复原编制。雍正十年(1732年),广昌营守备改为都司签书,不归建昌营兼辖。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升格为都司,二十三年设都司1人,马兵13名,步守兵77名;另设分防16处,分防官(把总、外委、额外外委)3名,防兵100名。道光十一年(1831年),防兵169名(马兵17名,步兵25名,守兵127名)。光绪六年(1880年),“广昌营额设分防塘汛十六(处),驻防官三员,兵100名”。头陂汛把总1员,外委把总1员,兵32名。下辖陆汛9处——郎君桥、茗坑各设防兵2名;秀岭及狮子隘共5名;枫树岩、藤吊岩、尧山、千善、尖峰防兵各4名;塘坊8名;驿前5名。白水汛额外外委1员、兵5名。辖水汛4处——深水、巴口桥、高州、长生桥防兵各4名;甘竹防兵5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至次年五月,建昌知府高天爵,统兵四千之众,围攻阳石寨义军。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清军击溃耿精忠之总兵刘汝桂部,收复广昌。次年添设游击一员,把总四员,“领兵千人以防之”(时刘汝桂残部二千余人据广昌之藤吊砦、枫树砦)。
  1919~1921年(民国8~10年),北洋军常德盛部驻县城杀人越货,扰民特甚。
  1927年12月,广昌县县长黄人庸勾引南丰县洽村地主武装挨户团进驻县城,弹压农民运动。次年8月撤回南丰洽村。
  1929年7月,国民党军队赖世珠团驻广昌,8月调防宁都。11月,×军第十八师一○三团驻县城,加紧镇压农民革命运动。
  1934年夏,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保安司令驻县城后塘,专员兼司令官邵鸿基。
  1938年5月,四十九军干部训练班设县城。7月,第二编练司令部驻县,组织宁都、广昌边区联防。
  1949年4月30日,国防部98710部队(即前驻京沪的勘乱建国大队)第一中队驻县城,与国民党县党部、县勘建委员会配合,宣传反共。1949年6月,广昌地主武装混合组成豫章山区游击第六总队,隶属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总队长廖其祥。下设第十六、十七两个支队,辖6个大队。该队成立伊始,即在城乡强迫派购枪费,“绑票”勒索,杀人越货。广昌解放前夕,流窜闽西各县,负隅顽抗。1951年2月14日,被驻防在宁化、建宁、太宁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剿灭,毙廖其祥于太宁县龙善乡。
  第二节苏区武装一、苏区成立前夕的群众武装 1929年8月初,苦竹地区贫苦农民在组织起来闹革命的同时,就组成农民赤卫队,这是全县第一支赤卫队。他们以鸟铳、大刀、梭标为武器,装备虽然落后,却使地主豪绅闻风丧胆。1930年8月,红军第六军第二纵队帮助甘竹地区组建甘竹游击队,即全县第一支游击队。赤卫队、游击队都按班、排、连建制编队。赤卫队不脱产,惟游击队是脱产的,并配备一定枪支,其队员要参加军事训练。革命的人民依靠自己武装保障,打土豪,分田地,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武装“清剿”。
  一、县、区苏维埃武装 1931年1月,广昌县苏维埃政权成立。县、区设军事部,统一领导,指挥地方武装。在乡赤卫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2月,组建县赤卫队,4月止,全县赤卫队拥有队员4000余人。1932年2月,挑选优秀赤卫队员组建区赤卫军模范营,又挑选18岁以上的少年先锋队员组建区模范少队,当年10月,模范营与模范少队队员人数发展到2545名。这些武装组织担负着巩固后方,拥军优属,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等重大任务。
  各区设游击队,挑选年轻力壮、斗争坚决的赤卫队员组成。1931年4月,县赤卫队改编为广昌独立营,有人枪100余。8个区游击队有战士600余人,步枪400余支。8月,部分游击队、赤卫队合编为广昌独立团,1933年改称南广独立团,其编制已由原有220名战士,180支枪扩大到600人、500支枪。同年又组建广昌警卫连教导团。教导团为游击队、模范营、赤少队输送大批政工干部,加强地方武装的政治思想领导。这些地方武装,积极配合红军参加反骚扰、反“围剿”战斗,为保卫苏维埃政权,作出巨大贡献;在红军反“围剿”中整连、整营以至整团地编入红军部队,再组建、再改编,壮大红军力量。部分战士在1934年广昌弃守时编入广赤游击大队,坚持战斗至次年冬。据统计,苏区时期全县参加赤卫军、少年先锋队的工农青年达3.44万人。
  二、驻扎红军 1931年1月13日,红四军进驻广昌,军部和直属队驻头陂;第十师(师长王良、师政委李贵民)驻县城;第十一师(师长曾士峨、政委罗瑞卿)驻白水、大株、塘坊、驿前;第十二师(师长萧克、政委张赤男)驻长桥、尖峰、水南。帮助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地方武装,扩大红军,打土豪筹款,时间3个月。
  1932年1月,红军独立第四师根据军委的“以广昌为中心,巩固广昌苏区,并派队向南丰、宜春、乐安方向游击,以发展新苏区”的指示进驻广昌,击退盘踞甘竹之敌——广昌县警察队,攻打驿前大刀会。
  1933年11月,红五军团第十四师调驻广昌,构筑广昌至甘竹一带防御工事。师长张宗逊兼任广昌县警备司令,时间近2个月。同年12月27日红三军团第四、五、六师集结头陂,次年1月入闽;2月再返头陂,准备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武装一、县大队 1950年初成立,下辖2个直属连,6个区中队,指战员共400余。任务是,继续肃清残匪,保卫社会治安与征集志愿兵。1950年下半年,县大队由营级升格为团级单位。大队长刘焕章,政治委员刘金钺。1952年底,军队整编,撤销建制。
  一、人民武装支队部 1950年成立,区设大队部,领导民兵组建工作,1952年底撤销。
  二、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 1952年底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昌县人民武装部。县长兼部长,有副部长、参谋、干事各1人。下辖6个区武装部,县、区武装干部均系现役军人。
  1954年7月,县武装部转为地方建制,更名兵役局。设“四科”(民兵科、组织动员科、统计科、征集科)。8个区各配备武装助理员1人,共有现役军人30余名。1958年8月,撤销区武装助理员,成立公社武装部,设专职部长、干事各1人。
  1960年1月,恢复县人民武装部,撤销兵役局,下设军事科、政工科,编制18人。1984年,17个乡(镇)均设武装部,受县武装部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
  1986年6月13日,县人武部改为地方建制,属副县级单位。部设政工科、军事科、办公室。干部编制22人(部长、政治委员各1名,政工科长1名,干事2名,军事科长1名,军械参谋1名,参谋3名,办公室主任和秘书各1名),另调配职工5名。1990年,人民武装部下辖:民兵训练基地(副科级)和乡(镇)、经委17个基层人民武装部。
  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担负全县民兵和预备役人员的组织、训练、指挥和征兵、支前、战备执勤(含军事联防、防空)等任务。
  附: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领导人名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昌县人民武装部(1951.3~1954.7) 部长马加任期 1951.3~1952.11(县长兼任) 于清友 1952.12~1954.7 副部长兰健辉 1951.3~1952.10 政治委员陈国良 1951.3~1951.9(县委书记兼) 李子良 1951.9~1953.9(县委书记兼) 王子才 1953.9~1954.4(县委书记兼) 王德珍 1954.4~1954..7(县委书记兼) 广昌县兵役局(1954.7~1960.1) 副局长刘亚亭任期 1954.7~1956.8(主持工作) 孙群 1956.8~1958.4(主持工作) 徐民 1954.7~1960.1 政治委员王德珍 1954.9~1956.8(县委书记兼) 李祥 1956.8~1957.7(县委书记兼) 单荣起 1957.7~1960.1(县委书记兼) 局长石玉福 1958.4~196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昌县人民武装部(1960.1~1986.5) 部长石玉福任期 1960.1~1964.11 李方 1965.5~1970.1 孟保民 1970.1~1977.1 潘信 1977.1~1983.10 李金生 1985.12~1986.6 政治委员段永和 1960.1~1960.11 霍胜棠 1960.11~1969.10 单荣起 1960.1~1966.5(县委书记兼) 杨德财 1965.9~1967.10(县委书记兼) 李本贵 1970.1~1978.9 于永福 1978.9~1984.10 冯观安 1984.10~1986.5 方树成 1986.5~1986.6 副部长韩树文 1960.1~1970.10 刘先葛 1966.5~1976.5 赵志文 1970.3~1980.10 李德昌 1973.7~1980 王瑞龙 1974.2~1979 许仕能 1976.10~1979 周香秋 1983~1985.12 李金生 1985.2~1985.12 副政治委员徐民 1960.1~1963.11 严云儒 1960.1~1976.5 杜俊峰 1970.4~1976.5 盖述刚 1974.2~1976.10 广昌县人民武装部(1986.6~ ) 部长李金生任期 1986.6~ 政治委员方树成 1986.6~ 县民兵工作领导小组1960年2月成立,由县委书记、县人武部长、副政委等组成。1962年1月改组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委员共21名,是全县人民武装工作最高权力机关,其任务是领导全县民兵建设工作,解决民兵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年度征兵工作和战时动员方案,加强国防教育,研究、贯彻复、退军人的安置政策。政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办理日常工作。同年,各人民公社人民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县、社武委会瘫痪,1979年10月2日重新组建至今。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广昌县中队 1966年3月由广昌县公安中队改编而成,辖2班,归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5年12月复编为广昌县公安警察中队,归县公安局领导。
  五、民兵新中国的民兵是一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是人民武装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上受县、乡(镇)军事领导部门和当地党委的双重领导。
  组织建设1950年随着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深入开展,即由贫雇农、下中农出身,身体健康,年满16~45周岁的男性公民和16~35周岁的女性公民组建民兵组织。当年底,有6个区民兵中队,72个乡(镇)民兵分队,各村都设民兵班组,全县民兵总人数有2088名。
  1952年5月底开始在头陂区进行建立民兵基干连的试点,以后在全县选择政治上可靠的积极分子组成基干民兵。
  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大办民兵师”。10月初,全县掀起“人人武装,全民皆兵”的运动高潮,将年满16~30岁的男女公民,编为基干民兵,28~38岁的编为普通民兵。月底全县组织民兵师。
  民兵师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下辖8个团:城关(公社)、县直属单位为第一团;头陂、新安为第二团;甘竹、大塘为第三团;赤水、塘坊、杨溪为第四团;驿前、贯桥为第五团;尖峰、营前为第六团;水南、长桥、高州为第七团;翠雷山垦殖场为第八团。团以下设营、连、排、班,全县成立19个民兵营(按人民公社和县属机关厂矿、学校组编),165个民兵连(按生产大队组编),743个排(按生产队组编)。其中基干民兵连67个,辖260个排,841个班,民兵师以基干民兵为基础,以复员退伍、转业军人为骨干,民兵人数占当年全县人口总数的40.95%。
  1960年5、6月,民兵师根据防空袭、防空投、防暴乱、进一步加强战备的需要,编组技术兵。在边远山区组建9个侦察兵排;县立中学组建2个雷达兵排;汽车站、工交局组建1个汽车兵排;拖拉机站编1个装甲兵排;机械厂编1个军械兵连;化工厂的松香、木工车间编1个防化兵排;邮电局编1个通讯兵连;医院编组13个卫生兵排;建筑公司、金华山钨矿编组4个工程兵排;全县编8个炮兵连。
  1965年,以武装基干民兵营、连的组建为民兵组织建设之重点,5月8日起至12月底,在新安、赤水、头陂、甘竹、芰田、大塘等6个人民公社组建16个武装基干民兵连。1966年11月上旬,开展民兵整组工作,因“文化大革命”干扰而中止。
  1969年10月,完成武装基干民兵营组建任务,营部设干县直属机关。下设5个连:塘坊公社为步兵一连,城郊公社为机炮二连,头陂、甘竹、赤水公社分别为第三、四、五连,共有民兵669人。
  1981年8月,取消武装基干民兵,取消民兵师,组建基干民兵团,以公社、厂矿、企业单位为组建重点。参加民兵年龄限于18~28岁;女性公民只编基干民兵,不编普通民兵;符合民兵条件的28岁以下复员、退伍军人和经过基本训练人员编入基干民兵;其余编入普通民兵。调整后,民兵占全县人口数10%左右。
  1989年建立民兵应急小分队,应付突发事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维护社会治安。“青年民兵之家”有较快发展。1990年全县129个村,其中115个办起“青年民兵之家”。购备军、政、文化书刊1.25万册,文化体育器材584件,筹集年活动经费7350元,为民兵、青年提供学习、娱乐条件。
  政治教育1951~1952年对民兵进行阶级教育、防奸反特和抗美援朝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教育。
  1958年组织民兵学习毛泽东主席“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
  1962年6月,根据中央准备粉碎蒋军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对民兵进行战备形势教育,动员民兵投入战备工作。
  1965年夏季起,在民兵中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大抓阶级斗争。
  1966年10月,贯彻省军区党委规定,民兵集训中政治教育时间为80%,军训时间为20%。继续在民兵中开展活学学用毛主席著作活动,但军训受到“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
  1976年10月,组织民兵揭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及其在江西亲信大搞“第二武装”,破坏民兵建设的罪行。
  1978年对民兵宣讲新时期总任务,并组织学习新《宪法》。
  1981~1984年在民兵中继续深入地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战备。
  1985年,县人民武装部发动民兵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1990年民兵参建点96个,经县、乡评为文明村的有42个。
  1985~1987年人民武装系统开展学雷锋扶贫的教育活动,实行县、乡两级定点挂钩、包干扶贫责任制。全县民兵组成学雷锋扶贫小组412个,至1990年末共扶助贫困户1162户,已有85%的户解决温饱,45%的户脱贫致富。民兵带头发展商品性生产,从事第三产业者有3000名,820户成为各种专业户。
  1986~1988年在民兵中持续进行全民国防教育。
  1989年在民兵组织中抓紧进行“维护稳定、维护大局、反对动乱”的教育。要求民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和反革命暴乱。
  军训、执勤民兵军训自1952年起,基干民兵以射击、投弹、爆破、刺杀、队列及战术教练为主要内容,适当进行兵器知识教育,并学习防空、防特、防细菌战的军事知识。对专业技术分队侧重专业训练。1958年增加防原子、防化学的训练内容。1969年重点突出打飞机、打伞兵、打坦克的训练。而后转入打夜战训练。
  1981年后训练主要有射击、投弹(女民兵不参加)、战术、爆破等科目。一年兵进行基本射击训练,然后进行应用射击和战术综合练习。训练主要对象是基干民兵,重点是民兵干部和武装基干民兵;普通民兵只进行民兵基本知识教育。1983年以基干民兵一年兵和专业技术兵训练为重点,训练合格率和合格兵员储备率均达百分之百。到1984年止,全县已储备合格兵员占基干民兵99.6%,积蓄强大预备役兵员。
  1985年以来,民兵训练日趋基地化、规范化。一是压缩训练规模,减少训练数量,由分点训练改为全县集中训练;二是突出训练重点,以专职武装干部、民兵干部、专业技术兵为重点,共训专职武装干部105人次、民兵连长784人次、专业技术兵415人次;三是筹建民兵训练基地,配备基地管理人员2名。民兵训练到课率、合格率、合格兵员储备率均达100%。1989年,民兵尖子参加军分区军事比武获团体第3名。1990年,民兵训练实行统一制服、统一教学、统一考核,获总评优秀的成绩。
  民兵执勤多是配合党的中心任务而进行的。
  1951年,各地民兵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参加剿匪反霸、防空投、防特务斗争。据统计,当年全县民兵组织管制地主、富农及反革命分子112名,实行监督劳动。土改结束后,民兵组织配合公安部门,设卡执勤,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各人民公社以民兵为骨干,组织生产突击队,大搞高产“试验田”,受“浮夸风”之影响,提出亩产万(市)斤薯的口号。其时城乡民兵组织与生产组织混合在一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983年9月13~18日围捕全国通缉的盗枪杀人犯王宗坊、王宗玮,县武装部调动民兵1.3万多人,与武警、公安干警协同作战,组成3道包围圈,设哨卡620个,坚持6天5夜搜山围捕,为9月18日最后击毙“二王”作出重大贡献。10月17日省军区《通令》表彰围捕“二王”有功单位与个人,广昌县武装部现役干部荣立二等功2人,立三等功12人;专职武装干部立三等功以上14人,受嘉奖10人;民兵连长立三等功以上42人,获嘉奖15人。
  1984年5月30日~6月1日,全县暴雨成灾,县武装部动员民兵3000余人参加抗洪抢险,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1985~1990年有3.84万名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和重点工程建设)。
  1986年开始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各乡镇民兵组织建立了有本地特色的劳武企业,全县合计有劳武企业或创利项目16个。1988年以来先后建立民兵果园基地13个,面积275市亩,种各种果木3万余株。
  民兵代表大会大会任务是检查、总结民兵工作,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广昌县民兵代表大会六、驻军 1949年9月27日~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四三○团,驻广昌县城。所属各营分驻长桥、尖峰、白水等乡镇,执行武装剿匪任务。1950年北上长春改编为炮兵。
  1951年冬,宁都军分区集中新兵在广昌组建独立团,次年春在部队整编中解散。
  1959年,空八军大余雷达团和南昌雷达团组建广昌雷达连,驻赤水,8月迁县城,1964年迁甘竹公社之长生桥。1983年调离广昌。
  1983年,原广昌公安警察中队复改编为人民武警部队,驻防县城。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