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239
颗粒名称: 卷十八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4
页数: 28
页码: 553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群众团体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一章民国时期群团第一节农民协会 1925年(民国14年),大株等地成立过农民协会。
  1927年5月中旬,在江西省农民协会派员协助下,县农民协会筹委会成立,办公地址设骑骆楼谢紫质公祠,成员有李青(杨轩)等。当时活动主要有,逢墟上街向群众演讲,张贴“农工商学兵大联合!”“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反革命!”等标语。在城郊开展雇农、佃农、自耕农的调查登记活动,动员农民加入农会。5月底,参加协会的农民有几百人。6月5日,省主席朱培德下令:“停止全省工农运动。”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为此,成立仅20天的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便随之夭亡。
  第二节工会 1926年(民国15年)12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派员袁振亚在广昌建立县总工会,锡匠刘大金任主席。1927年2月,为反对国民党右派借演戏之时迫害左派革命群众,县城部分工人同暴动队员一道,与国民党警察、巡官作斗争,县城工人和各乡1000多群众,押着巡官举行示威游行。4月,省总工会派员到广昌改组县总工会,6月,工会停止活动。
  抗日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建立过县总工会和行业工会。行业工会有码头、搬运、筏业、缝纫业、面业、屠宰业及理发等手工业工会。仅城乡码头工会有工人70多人。
  第三节青少年组织一、三民主义青年团 1941年(民国30年),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广昌分团筹备处在县城太平岗成立,主任万冬青。1943年,在广昌县初中集体发展团员,强令学生填表加入。1944年,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省支团广昌分团部成立。内设书记、组训股、宣传股。后成立干事会,设干事长1人、干事7人、候补干事2人,基层设8个区队。1945年,三青团分团部在县城各校、县训所突击吸收团员,至1947年,全县7个区队共89人。同年11月10日,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广昌分团与国民党广昌县党部合并,三青团员履行重新登记手续,转为国民党员,县三青团组织不复存在。
  三青团分团部常出壁报、油印小报,推销南昌《青年报》,进行反共宣传。
  一、童子军 1942年春,创设于广昌4个区中心小学(即第一、二、三、四区中心小学),校设童子军分队,体育老师当分队长。
  当时全国正处于全民抗战时期,学校设童子军使儿童接受军事化训练,培训“智、仁、勇”精神,以激发儿童抗战热情。训练在每周末进行,内容有: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第一(城关)区、第三(白水)区中心小学之童子军组织,每年于暑假举行野营训练,开展侦察、救护、野炊等活动。
  1943年第二(长桥)区中心小学教师谢某同本区署教育指导员李某口角,被区署关押,激起全校罢课,该校教师率童子军到县教育科请愿,迫使第二区区长无条件释放谢,并赔礼道歉。
  第四节商务会商会起源于清末,朝廷意欲变法,改行君主立宪制,并为加强对商贾监督、课税、排难解纷,振兴实业,减轻地方官吏工作负担,遂制定《商会法》,此法规定:“各县市均得设立商会,繁盛之地区也得单独或联合设立分会。”立商会“须由该商会区域内,有为会员资格者30人以上发起,”呈地方官署核准,方能设立。规定“商会为法人。”其宗旨任务是:改良县工商业,介绍国际贸易;调查统计和编审各商号情况,对其问题进行调处及公断;举办公益事业;完成政府委办事项。
  1918年(民国7年),广昌县城关商会成立,会址设下街何由周祠堂,先后有过5任会长。各任均遴选常务理事、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多数是各同业公会的理事长或理事)10余人。会长(亦称理事长)在常务理事中推选。商会还雇佣文书、会计、交际、工友各1人,料理日常事务工作。
  1927年甘竹始建商会,1929年3月,红军途经广昌,通过广昌商会向钱粮局、大商号筹款1.5万元,筹粮0.75万公斤,向白水大商店、大行栈筹款。1934、1937、1938年,白水、驿前、头陂商会相继成立。1949年9月,商会随全县解放而自行解散,在此之前甘竹商会有过6届,白水镇商会为5届,驿前商会为1届,头陂商会为3届。
  各商会只有横的联系,没有纵的领属关系。
  第五节同业公会 1934年(民国34年)后,广昌县有城厢镇、白水镇2处同业公会(成立时间不详)。县城厢同业公会有:布匹业、南货业、文具业、屠宰业、面食业、国药业、豆腐业、香菇业、烟酒业、庖商业等10个。白水镇同业公会有:布匹业、南货业、五金业、四水(豆腐、水粉、酒、茶)、屠宰等5个。各同业公会,均选有理事长及3~5名理事,各自定有例会和行规。如香菇业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面食业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聚餐、演戏等活动,以示欢庆祝愿等。按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商业同业公会法》规定:“商业同业公会为法人。”其任务是:“一、关于会员商品之共同购入,保管运输及其他必要的设施;二、关于会员营业之统制;三、关于会员营业之指导、研究、调查及统计。” 1949年9月底,商会与同业公会,均自行解散。
  第二章苏区时期群团第一节农民协会 1929年(民国18年)8月3日,共产党员陈富生率领南丰黄龙坑赤卫队来到苦竹,协助成立广昌县境内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协会。选出委员长、组织委员、裁判委员、宣传委员、财政委员。地址设天化坛。8月底,苦竹党支部派人到苦竹周围的荒山、小罗岭、大罗岭、严坑、坪田、龙塘、中葛屋、新田等地先后组织农民协会。10月底,甘竹的桥头、马坑、饶家塘、肖家塘等地农民协会相继建立。12月底,甘竹、水润农民协会成立。
  1930年1月,新增长生桥、塔田、湖头(现罗家堡)等农民协会。8月底,大陵、潘田农民协会成立。11月又有尖峰源头成立农民协会。农民协会以贫农为主体,亦称贫农团,组建赤卫队、游击队,开展抗租抗债、打土豪分田地、援助红军参战。农协会也常遭靖卫团、保安团的袭击,会员被杀害。
  1931年1月,农民协会随着苏维埃的建立而消失。
  第二节工会一、组织县总工会1931年1月,在傅家屋(现武装部)成立县总工会。内设组织、宣传、教育、调查、纠察、救济等8个部,并组建工人宣传队和工人纠察队。7月,工会随县委转移。1932年2月,县总工会迂回县城后即成立南广县总工会。3月,改称为工会联合会。1933年4月,南广两县分开,工会组织分设。8月28日,增设赤水县总工会。
  1934年4月2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广昌。5月,县总工会干部在头陂编入南广独立游击大队。由此,县总工会自然消失。
  基层工会1931年1月,县总工会成立之时,各区亦成立区总工会,内设秘书处和组织、宣传、青工、女工、失业救济等科。
  1932年,瑞金召开闽赣工会会议后,广昌城市区成立铁匠、泥木匠、篾匠、竹木排业、豆腐业、药业、缝纫业、店员等基层分工会,分别建立工会支部,区建有雇农工会。同年3月,区总工会改称为区工会联合会。10月,县基层工会组织有工人支部43个,会员589人;雇农支部33个,会员395人。至1934年1月,共有会员4300余人,全县95%的工人参加工会。
  一、活动安排失业工人1931年2月,经调查登记,介绍30余名失业工人到县城“益丰”、赤水“恒丰”等商店就业;对生活贫困工人发放救济金。
  订劳务合同1932年2月,由50余名工人组织成立泥木合作社。同时,县、区工会领导工人按当时《共产党十大政治纲领》规定,分行业与雇主订立集体劳动合同。载明:实行8小时工作日制,星期日与法定节日休息,如上班者则加发加班工资;据行业经营情况,给工人增加20~30%工资,要按时发放;每月初一、十五和节假日要加餐,改善工人伙食;工人及其家属医药费由雇主负担;给工人每年发一套工作服;废除旧式学徒制,缩短学徒期;男女同工同酬,雇主不得无故解雇工人。
  参军支前1931年,工人纠察队协助游击队攻打甘竹、白舍吴文荪警察队(靖卫团)。1932年3月,50名青年工人参加红军。1932年11至12月“扩红”竞赛中,工会动员工人、雇农共57名参加红军。是年8月,全县工人积极参加运输队、担架队,支援红军攻打南丰城。1933年春季,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工会派人到白区运回白布染成灰色,组织缝纫合作社,有4部缝纫机28名缝衣工人为红军独立师做军衣。10月,广昌、赤水2县增至40多位缝衣工人为红军制军衣达3月之久。1934年4月4日,县城全体工人宣布同盟总罢工,武装起来加入赤卫队,同时城郊农民一道修筑堡垒,配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第三节妇女会一、组织县妇女委员会1931年1月,设广昌县妇女委员会。同时成立广昌县妇女解放委员会。1932年2月,成立南广县妇女委员会。是年冬,县妇女解放委员会改称为县妇女生活委员会。1933年4月,重建广昌县妇女委员会。8月,分设广昌、赤水妇委会。1934年,设广赤县妇女部。
  基层组织区委设妇女部。配专职干部1名,同时设立区妇女会,主任一般由区委妇女部长兼任,内设不脱产的组织、宣传、劳动、慰劳委员各1人,由妇女代表担任。各乡设妇女代表会,设主任1名,代表若干名,均不脱产。村设妇女代表。
  一、活动县妇女代表大会苏区时期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根据革命形势提出新任务。1933年冬,县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北门永兴寺召开,到会代表70余人,中共县委书记作形势报告,妇女部长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出席省工农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名。
  妇女解放1931年1月,各区乡妇女会广泛宣传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五项决议。即:男女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同等义务和权利;废除一切束缚压迫妇女的旧礼教;结婚离婚绝对自由;禁止虐待童养媳,禁止买卖女子做婢、妾、娼、妓,禁止翁姑丈夫虐待媳妻;被压迫为娼妓的女子即行解放,恢复其一切自由,没收鸨母财产分给受害者。大株区北坑乡王瑞金等6对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经乡政府登记结婚;驿前乡三分之一的妇女剪发、放足。
  拥军支前苏区时,红军队伍每途经境内,当地妇女们便备干粮、茶水等候路旁慰劳子弟兵战士。县区乡妇女会组织宣传队,深入街头巷尾进行文艺演出,宣传“红军是劳苦大众的队伍”,“参加红军最光荣”,鼓励青年踊跃参军,出现父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场面。新安乡回辛村刘婆婆把独生子刘集宝送去当红军;驿前区田西乡妇女巫桂莲,上有婆婆下有两小儿女,生活负担重,她却毅然动员丈夫赖喜旺当红军;甘竹区和长生区几个年青妇女结伴到区政府报名参军……新战士入伍,妇女们把毛巾、香皂、布鞋及水果、鸡蛋等赠送到子弟兵手中。
  1932年7月,广昌挑送100名女青年组成战地救护队,参加8月红军攻打南丰城的后勤服务。1933年10月,尖峰区妇女一个月完成1300多双布草鞋支援红军。1934年4~8月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本地妇女组织救护队、洗衣队,仅贯桥乡在高虎脑战役中就有70多名妇女为红军救护伤病员、募捐、送军鞋、送茶饭等,上火线慰劳红军战士。
  长生区曾四㚢积极宣传动员儿子、侄子当红军,动员4名离队的战士归队,还查出6家地主、1家富农,并搜出地主暗藏物品;水南区黄赤㚢积极支前参战,且缴获土匪一支步枪。1933年12月,她俩获“省模范妇女”称号,同时,还有10名妇女受到江西省工农妇女代表大会表彰。
  优待军烈属苏区时,乡以妇女为主的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常召集红军家属座谈,了解其生产和生活,组织青壮年妇女助耕队、插秧队,帮助军烈属耕种;组织妇女和儿童每星期帮助红军家属砍柴、送粮、挑水、扫地、买东西。赤水区大禾乡吴老婆婆年老体弱,两个儿子都参加红军,身边无亲属照顾,乡妇女代表黄彩莲,坚持为她料理家务。不久,传来长子前线作战牺牲,吴婆婆悲痛万分,黄彩莲百般安慰,把她接到家里当亲娘供养。
  第四节青少年团队一、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县委1931年1月下旬,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广昌县委员会(简称少共县委),内设组织、宣传、青工、妇女、少先队工作等部和儿童局。1932年2月,南丰广昌合并,成立少共南广县委。8月称为少共南广中心县委。1933年1月改设少共广昌中心县委。4月,南丰、广昌分开,成立少共广昌县委。8月底,少共赤水县委成立。1934年4月底,少共广昌县委转至赤水县,6月下旬,广赤两县合并设少共广赤县委。9月,撤少共县委,工作人员编入广赤游击大队。
  基层组织1930年,甘竹区成立少共甘竹区委员会,为全县第一个少共区委组织。1931年后,头陂、青桐分设少共区委。1932年2月,增设少共长陂区委(现属南丰县)。8月增设城市、新安、赤水、大株、尖峰、巴口、白舍(现属南丰)8个少共区委。是年底共有11个少共区委、49个团支部、1090名团员。1933年1月,少共青桐区委改称少共尧山区委,并增设付坊(现属南丰)、千善、水南3个少共区委。5月,发展新团员1421名,其中女性361人。当年底,广昌赤水两县共有102个团支部,2900余名团员。1934年6月,少共广赤县委辖高田、木兰(两区现属石城县)、杨溪、塘坊、驿前、中寺、尖峰、马头(现属宁都县)、赤水9个少共区委。
  话动召开团代会:1932年5月,少共广昌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谢家祠堂举行,时间3天,代表60余人,少共江西省委派代表到会指导,中共县委书记聂昭良向大会致词,少共县委书记李才健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团员和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从思想、组织上做好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准备,明确团组织面临的任务。经讨论,确立发展团员、壮大团的组织,扩大红军、支援前线,优待军属为中心任务。最后选出新的少共县委,李才莲当选为书记。
  1933年8月15日,少共县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与党代会合并举行,有党员代表120余人,少共江西省委书记张绩之和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省少先队党代表陈毅到会作指示,党、团委书记讲话,大会着重讨论保卫北大门、扩大100万铁的红军,支援前线,组织担架队、送粮送弹、照顾伤病员,组织洗衣队。做好优属工作和发展党团员等问题。
  参军1927年8月16日,“八一”起义军途经广昌县;1929~930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多次在广昌开展革命活动,均有许多工农青年加入红军队伍。
  1931年,县建立苏维埃政权之时起至是年底,有800多名青少年参加红军。1932年,在扩大10万红军号召下,每月都有一批青少年参军,当年共有2340余名青年参军;1933年,广昌赤水两县共有3919名青年参军;1934年1~4月,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保卫赤色广昌,近800名青年参加红军。
  支援前线1932年8月下旬,红军攻取南丰城,全县组织3230余人,担负运输、救护、洗衣、慰劳等任务,其绝大部分是工农青年。1933年,县少队部动员大批少先队员到宜黄,运回缴获敌之战利品;7月,红三军团在头陂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新安区、白水区组织青少年700余名,由少共区委负责人带领,随军执行运输担架任务,历时1月余。1934年4月初,城市工人全体罢工,青工一律上前线修筑堡垒。
  一、少年先锋队 1929年10月,甘竹桥头党支部在桥头村建立广昌县第一个少年先锋队,有队员30人。1931年1月,建立县、区、乡少年先锋队组织。1932年2月,县设县队部,配队长、党代表、参谋长各1人;区设区队部,配区队长、党代表、参谋员、训练员各1人;乡设大队部,配大队长、大队副各1人。年底,全县有少先队员1900余人,其中模范少先队员806人。
  三、儿童团苏区时,少共县委和少共区委内设儿童局,设书记1人,乡普遍建立共产儿童团,年龄为8~15岁。1932年8月,全县儿童团员发展到6653人。
  儿童团从事禁烟、赌、嫖、破除迷信的宣传;白天站岗放哨,送信带路,捐款物慰劳红军;为红军家属拾猪屎、铲草皮、打扫卫生,开展学习、文娱、体育等活动。1933年,广昌县儿童捐款53.7元,上缴用于购买飞机。
  1934年,国民党军进驻广昌,儿童团随之消失。
  第五节其他一、反帝拥苏大同盟 1932年3月,县、区、乡三级反帝大同盟先后成立。盟员系工农分子和其他革命群众。9月,有盟员3709人;9月,县拥苏大同盟成立,有盟员2518人。主要任务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宣传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配合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发展生产,完成募捐、扩红支前等任务。1933年4月,两大同盟合并为“反帝拥苏大同盟”,以代表大会为最高机关,闭会期间由执行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下设组织、宣传、总务、青年等部,各部设部长1人。首届主任唐耀富。至1934年夏,中止活动。
  二、革命互济会 1932年2、3月间,县、区革命互济会先后成立。县革命互济会主任,由县苏主席兼,各区均设专职或兼职主任。规定16岁以上贫、雇、中农可参加,会员入会时缴纳5个铜板,入会后每月缴纳1~2个铜板作为会费。互济会的任务是救济边区被压迫、失业和遇难的工农群众,帮助红军家属和苏区工农群众解决生活困难问题。9月,会员发展到4161人。1934年春,县革命互济会工作人员响应中央苏维埃政府“为四个月节省80万元而斗争”的号召,与县苏工作人员一道,节省伙食费,支援革命战争。
  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群团第一节农民组织一、农民协会 1950年,各乡均先后成立以贫农、雇农为主体的农民协会,配农会主席,内设反霸委员会和评田委员会。配合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开展土地改革。土改结束,成立乡政权,农民协会完成使命,1954年消失。
  一、贫下中农协会 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时,公社和大队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生产队成立贫协小组。1965年3月,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委会成立。“社教”结束后,贫协会也自行消失。
  1967年,公社成立贫协委员会,大队成立贫下中农领导小组。1968年,公社、大队贫协委员进入社队革命委员会领导班子。一度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贫宣队)进驻学校,参与管理。1969年2月6~10日,县召开首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产生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1976年1月,改称县贫下中农协会。1978年1月后,贫协会无活动。1989年按中央指示精神,贫协会撤销。
  第二节工会一、组织县工会1950年2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9月召开县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产生县总工会委员会。1953年10月3日,改称为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8月10日,复名县总工会。1959年2月,奉令撤销,1962年1月恢复。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陷入瘫痪。1969年成立县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工代会”)取代工会。1973年11月,重新成立县总工会,1974年春,所谓“反潮流战士”重新挂起“县工代会”牌子,干扰县工会正常工作。6月,中共广昌县委决定:“县工代会要解散,必须停止活动。”1979年,县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改组县总工会,恢复正常工作。
  基层工会1950年,县城成立店员工会。接着,先后成立国营商业、粮食、印刷、码头、建筑、搬运、手车、碾米、缝衣、铁业、面业、织布、烧炭等14个基层工会。至年底,拥有会员2300余人,占职工总数45.75%。
  1951年,县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相继建立工会。尔后,区镇的搬运、供销、教育、医务工会先后成立。1952年,全县有基层工会委员会34个,工会小组199个,会员2362人。
  1960年后,多数基层工会坚持一年一选制度,选出组织、宣传、生产、财务和劳保委员。至1965年3月中旬,全县基层工会44个,工会小组203个,会员2062人。1966年8、9月后,各基层工会也因“文化大革命”而陷于瘫痪。
  1973年6月,整顿和重建基层工会。至1980年12月,全县基层工会恢复123个,占应恢复总数97.6%,会员发展到5196人,占职工总数75%。
  1981年,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工会配专职主席或副主席。8月始,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至1982年,有60个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占应建80%。是年,林业、垦殖场、粮食、供销、教育、卫生6个系统工会,对所属基层工会实行垂直领导。198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建立工会,乡(镇)党政机关也始设工会。
  1990年,全县基层工会122个,会员达9025人。
  二、代表大会广昌县会员代表大会情况表单位:人三、活动学习与宣传1950年下半年,创办工人夜校,校址设天主教堂(即原复兴小学),后搬至老街人民教育馆,设初小、高小、初中3个班。是年,工人俱乐部组织青年男女腰鼓队、秧歌队、歌咏队,上街宣传《工会法》、《婚姻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4年春~1958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和“大跃进”开展广泛宣传。
  1963年,在职工中开展学雷锋、学王杰,学溧塘钨矿老矿工、共产党员辛垂训模范事迹。1964年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成立学习“毛选”小组,1965年增至210个,参加职工逾3000人。1977年3月,组织职工向省劳模——广昌养路工人吴忠华同志学习。
  1978年后,工会组织会员参加县委宣传部统一部署的宣传学习活动。1980年对青年工人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纪律和法制、革命人生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1986年4月,县工会举办有基层工会主席参加的法律常识学习班,共4期,学员达340多人。9月,召开基层工会主席座谈会,研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同年,举办以党的十三大文件为内容的首次智力竞赛,有8个系统工会参赛。
  1989年6月,在北京天安门发生政治风波以后,举办3期各级工会主席学习班,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1990年,落实中央关于“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精神,县工会举办学习班5期,学员共300多人,以明确工会地位、任务和作用。又粮食、供销、林业3个系统分别自办8期学习班,共1000多人次参加,其内容是抓紧建立职代会、职工参与管理,做到“思想、组织、职权”三落实。是年,开展学雷锋、学铁人、学焦裕禄事迹的活动,全县职工做好事6000余件。全县职工为救济尖峰乡芹香村灾民募捐3万余元。
  短期培训1986~1989年,县总工会相继在工业企业成立3个技术协作队,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11次,技术表演4次,观摩职工达1200人。举办各级工会主席、会计、统计、安全员、工会信息员等11期短训班,共789人次。还为县经委、粮食等部门新工人上岗培训,为有关单位举办法制、统计、食用菌等各种业务技术培训班17期,人数达1031人。
  开展竞赛1954年,在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础上,县工会帮助基层工会与企业行政签订11份生产合同,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使80%的竞赛单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955年,在15个单位推广先进经验46件,评出优胜11人。
  1958年10月,在开展以掀起工业生产高潮和支农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基层工会评出“五好”基层工会①(①五好基层工会,即生产任务完成好,安全生产好,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好,关心群众生活好,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好。)5个,“十好”工会会员②(②十好工会会员,即坚决依靠党的领导好,政治思想挂帅好,生产(工作)任务完成好,技术革新好,努力学习成绩好,团结友爱互助好,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活动好。)1743人。
  1958~1963年,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逾2万条,革新项目近千件。分系统进行现场技术操作表演。商业系统工会就有16个单位200多名职工参加32项比赛。如魏仁亮45秒钟宰杀百斤以上肥猪;广新旅社厨师王绍卿以1分24秒做出五菜一汤,并以47秒完成一只鸡的宰杀;城关“三八”门市部以20分钟盘点630余种百货商品数,准确无误。还开展“五好”职工家庭③(③五好职工家庭,即勤俭持家、安排生活好,教育子女计划用粮好,保护职工出勤好,团结互助好,家庭卫生好。)竞赛。
  1977年以来的竞赛活动有:1977~1978年的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企业,1979年的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安全生产,1980年的增产节约,1983年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1984年的“三创、两高、一献”,1986年的“三高一增一安全”,1987~1990年的“双增双节”④(④“双增双节”即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这期间,还进行先进职工之家”、“先进职工之友”和“先进工会”及“工会积极分子”竞赛活动。
  1989年4月,召开全县工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同年,县工会召开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座谈会。
  1990年,全县62个企业,303个科室,365个班组展开劳动、技术和安全竞赛。收集合理化建议850条,采纳120条,创价值25万元。
  劳保福利1955年县工会拨出1千元购置设备,为工人理发、缝衣,凭会员证八折收费优待,同年办教工招待所。
  1956年以后,工会组织一直负责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保险业务管理。1958年,劳保金由基层工会直接支付的办法改为由县工会统一使用。企业行政按职工工资总额3%提取劳保金,其中30%上解省总工会,70%留县工会。1962年改由基层工会直接管理劳保金,并整顿劳保工作,训练工会劳保委员,设立劳保卡片。1963年,县总工会制定《保护女工暂行条例》。
  “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制度紊乱。
  1979年以后,开展群众性的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卫生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对尘毒作业工人进行身体检查,使患有职业病工人得到治疗或调整工种。1980年,整顿16个单位劳动保险工作,恢复建立2280位职工劳动保险档案。1984年,21个基层工会建立劳保工作委员会,负责协助企业提出添置卫生设施,会同妇幼保健站做好女职工保健工作,进行妇科病检查,调整患妇科病女工工种。年底,评出劳保工作先进单位7个,先进个人11名。
  1980~1984年,先后组织近百名职工赴北京、昆明、黄山、庐山等地休养和青山湖、星子县工人疗养院疗养。这一时期,补助有困难职工1082人,金额达131925元。
  1987年元月,县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成立,主任由县委副书记兼,各级工会成立退休管理委员会共100个,为退休职工排忧解难。同年,在国营厂矿企业职工食堂竞赛评比活动中,评选出5个先进食堂。年底,成立职工物价监督站,协助政府做好物价管理工作。
  1986~1989年,县工会分3批,组织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共54人,赴北京、昆明、厦门、西安、桂林、鼓浪屿、杭州、黄山、庐山、深圳等地休养。
  1990年,分批安排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到外地休养(13人)、疗养(17人)。4月始,各企业相继成立女工委员会。7月配合医务部门给485名女职工查治妇科病,患病者268人得到治疗,占全县女工52.25%。并督促单位执行女工保护条例,使妇女怀孕期免上夜班,哺乳期有假期、有奖金。基层工会组织“送温暖小组”走访因企业停产、半停产而收入下降的79个家庭特困户,并与企业行政领导商量,筹集一定资金,以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设法扶助困难企业,开展厂际互助,组织生产自救。
  文体活动长期举办图书、报刊借阅及奖励读书活动。1987年起,县工会文化宫还增设电子游艺、录像、桌球、舞厅、退休职工活动室;组织业余摄影、美术、书法、读书、集邮、文艺6个兴趣小组,成员35人;举办70余项文体活动。1988年3月30日,县工会举办健美操培训班。1988~1989年,县工会文化宫均被评为省地先进文化宫,1989年被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先进文化宫。1990年1月,县总工会与纺器厂举办联欢晚会。五一、国庆节有5000多会员(占职工总数50%)参加羽毛球、篮球、拔河、乒乓球、象棋等20多种体育竞赛,还举办了1次环城长跑。
  第三节妇女联合会一、组织县妇女联合委员会1949年10月成立,有干部2名,1964年增至4人。1967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瘫痪,1973年3月31日恢复。1990年有干部6人。
  基层妇联新中国初期,区设妇女联合委员会。1958年建立公社(场)妇女联合委员会,1960年大队始设妇代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妇联一度瘫痪,1972年恢复。1984年下半年,分别改称为乡(镇)妇女联合委员会、村妇代会。1990年,乡(镇)妇联有干部17名,做到每一乡(镇)有一名专职妇女干部,村妇代会有1名半脱产妇代会主任。
  二、县妇女代表大会广昌县妇女代表大会表单位:人说明:(1)1960年列席人员中,有各公社选派1名“后进代表”; (2)第九届代表大会还有15名特邀代表。
  三、活动贯彻《婚姻法》1952年11月,县成立贯彻婚姻法委员会。1953年初,县琶开三级干部扩大会议贯彻婚姻法。1月23日2月10日,县妇联会同团委、工委、法院、城关区组成工作组,在城关区开展贯彻婚姻法试点。3月5日~4月10日,全县分2期,抽调县、区、乡三级干部510人,乡以下干部1565人组成宣传队,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至1953年4月,全县有自由结婚871对,摆脱童养媳生活的196人,寡妇改嫁169人、离婚260对、处理婚姻犯罪58件,判刑35人,解决家庭纠纷32起。评出模范家庭172户、模范夫妻291对、模范婆媳24对。以村为单位,普遍订立贯彻婚姻法公约、户订立爱国生产、民主和睦家庭公约。
  1963年,开展婚姻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大塘、高洲、水南3公社,全年185对婚姻中,自主婚姻98对,半自主55对,父母包办仅12对。为继续普及宣传教育,1964年,县妇联印发《婚姻法宣传手册》300本,发至大队,后每年三八节多有宣传贯彻婚姻法内容。
  1979年,配合计划生育宣传,更新观念,移风易俗,鼓励男到女家结婚落户,以解决无男孩之家的后顾之忧。在县电影院,县领导作《树社会主义新风,提倡男到女家落户》的报告,为4对男到女家落户青年举办集体婚礼。
  1980年,学习宣传“新婚姻法”及中共中央公开信,大力提倡建立民主和睦家庭,做模范夫妻,实行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及婚事新办等新风尚。
  1982年1月8日,针对买卖婚姻(低者1000元,高的达3000余元)和大办婚宴(高达近百桌)的陋俗,开展破旧习、立新风教育。12月31日,县妇联牵头在电影院举行集体婚礼,由县长主婚,宣传部长证婚。提倡俭朴,反对浪费,勉勋新婚青年互敬、互爱、互信、互学、互勉、互谅,相敬如宾,共同进步。
  维护权益1983年11月,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活动,县成立办公室,召开各种会议276次,到会22085人次,利用广播、幻灯、宣传栏,印发宣传材料,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下乡宣传,受教育面达85%;处理案件22件。使虐待妻子,遗弃孩子的违法现象得以收敛。1984年,妇联与司法部门配合,开展“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宣传教育。1985年5月13日,县属单位、各乡镇妇联,沿江乡村妇代会共280人听取地区妇联“四有”(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报告团的报告后,县妇联举办“四有”“四自”演讲竞赛。
  1983年,为153名妇女普查妇科病。1990年4月普查437人。查出有较重妇科病8例,送省级医院复查治疗。
  节日活动1951年,县组建“三八”节筹备会。在节日这天,各乡村召开“抗美援朝”群众大会。给志愿军赠送慰问信25l封,慰问袋587个,赠毛巾、袜底等物500件。
  1960年,为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50周年,县组织宣传队伍,公社成立宣传团14个,大队成立宣传队(组)663个,共5532人参加。同时,以报告、座谈、现场会、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三八简史、建国10年妇女工作成就,并开展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竞赛活动。
  1963年,表彰先进妇代会15个,先进妇女干部36名,“五好”集体17个,“五好”妇女237名。
  1970年始,每年三八节,县妇联配合有关部门举办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的纪念活动。有做好事办实事月、表彰大会、歌咏联欢会、演讲竞赛、百题法律知识竞赛、茶话会以及环城赛跑、篮球赛、自行车赛、健美操赛等体育活动。
  1982年,县医院妇产科医师徐慧贞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年,头陂公社山下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秀英获全国、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李小㚢获全国、省五好家庭称号;徐润㚢获省五好家庭称号;赖映兰、马紫云、汪仕枝和在围歼“二王”中立功的尖峰乡女青年曾水秀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89年,县妇联首次召开纪念“母亲节”座谈会,有优秀母亲代表和县属单位女工委员会委员共56人参加。尖峰乡沙背村妇女主任刘观前被评为省表彰的五好家庭标兵。
  1990年,在纪念三八妇女节80周年大会上,表彰三八红旗集体22个,三八红旗手140人,五好家庭157户,文明家庭43户,文明楼院10个,“双学双比”女能手20个。
  发挥作用1950~1952年,组织妇女参加清匪反霸。驿前区江背乡赖红秀工作积极,查出匪霸隐藏步枪9支,手榴弹5个、子弹300发。同时,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救灾,成立生产小组210个,开荒5445市亩,种芝麻312市亩、红薯705市亩、大豆301市亩、花生420市亩、油菜282市亩、晒烟685市亩,植树17168棵。
  1961年底,在巧姐妹、多面手竞赛中,组织长期性巧姐妹组143个、702人,临时性组1342个、9368人;种试验田1283市亩,最高亩产500多公斤,总产211475公斤。
  1965年2月,开展一学(《毛泽东选集》)、二做(好人好事)、三积(肥)、四蓄(储蓄)、五孵(家禽)、六造(林)活动;并组织妇女发展养猪事业。
  1971年始,在十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县先后组织“郑赛金突击队”和“铁姑娘战斗队”共644个,参加者4645人,还组织“红色娘子军”治山治水治田。全县妇女学会犁田4208人、耙田1025人、栽禾7009人,种试验田1270亩。
  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妇女有参加各种专业队834个、专业组120个、专业户182个,还有683人参加社办企业管理或生产。1984年,驿前乡南坊村白莲专业户赖雪英,种白莲7亩,产量510公斤,收入达3750元。1985年,赖雪英种植白莲、烟叶、泽泻,年收入高达万元,出席省妇联召开的改革、开放积极分子表彰大会,被授予专业户女能人称号。
  1985年,在全县妇女中开展“十大养殖能手”竞赛,即养猪牛羊兔鸡鸭鹅蚕蜂鱼。千善乡高洲村妇女乐毛㚢养鱼4市亩、养兔鸭各300多只,获省“十大养殖能手”称号。此后,在塘坊召开全县青年妇女实用技术现场培训会,有妇女干部和专业户共300多人参加;由“翠竹牌”猪用饲料添加剂发明者蒋永彰(广州军区)和省妇联领导同志指导的“广昌快速养猪学习班”,县乡有487人参加;此外,配合农技站、科协联合举办白莲、烟叶、香菇、水稻栽培和养殖等培训班,有2987人次参加。1988年,妇女中掌握一定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的有2900人。
  1989年,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简称“双学双比”)活动,继续举办种植、养殖专业培训班。有46名妇女参加省农大函授学习。7月,举办妇女干部学习班,9月,组织妇女干部听取了地区“双学双比”报告团和广州军区后勤部技术员讲授快速养猪技术。年底评选出苦竹、尖峰、大株、赤水4乡镇妇联为先进妇联。还评选出3个发行《妇女之声报》先进单位,4个宣传工作先进单位,1个托儿工作先进单位和5个先进个人。县妇联在“全区农村妇女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发展多种经营,帮助农村妇女致富”经验。
  1990年,1080人参加夜校的妇女有870人脱盲;参加农函大学习的有51名妇女。还有,参加白莲、烟叶、香菇等技术培训班(69期)的有2100人。时下农村妇女70%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农业开发工程中发挥作用。在妇女学雷锋、学“英模两兰”(护银行与歹徒作斗争)活动中,县妇联、医院、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农科所女职工联合举办“学雷锋便民咨询”活动90人次;女科技人员举办“科技兴农服务”咨询达2000余人次;苦竹镇妇联组织代修电器、手表、自行车、医务咨询111人次。
  兴办托幼事业 1952年顺华乡中坊村黄火生互助组成立,组织农忙托儿所。1959~1961年,全县幼儿园达300个,儿童5850人,教养员485人;托儿所1022个,幼儿9870人,保育员3634人。1961年,尖峰公社红军大队幼儿园、苦竹翠雷山垦殖场托儿所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单位。1962~1963年,随着公共食堂解散,幼儿园、托儿所也都停办。
  1980年4月,县成立幼托工作领导小组,幼儿教育事业有所发展。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均办起幼儿园、托儿所,甚至个体户也办幼儿园。妇联对全县幼儿园在业务上指导,进行教师培训,开展全县性文体竞赛,从教具、玩具、乐器等方面资助幼儿园。
  1985年,县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一位县委副书记兼主任,有副主任3人、委员13人,由县属单位负责人兼。1986年,地区托幼工作检查组到县检查。5月,成立县家庭教育研究会,设正副会长4人,秘书长1人,成员19人。同年,县妇联集资2.2万元,改建吁江一小幼儿教学楼一幢,1989年11月26日在甘竹镇龙溪村召开“鹤琴幼儿园”命名大会(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儿童教育家。1943年春夏之际,率江西国立幼师师生,迁徙来甘竹镇饶家堡办学)。
  1985~1990年每逢“六一”节开展庆祝活动,举办座谈会、表彰先进大会、幼儿讲故事、诗词朗诵、歌咏比赛、文体比赛;每年县乡领导及幼儿协调委员会成员分赴实地看望幼儿、幼师;这期间,省军区广昌扶贫工作组为大株乡幼儿园赠送一批书籍和一台收录机。县妇联组织县乡妇干和幼师共35人赴鹰潭市参观学习办园经验。
  1990年,挑选20名幼儿参加省“江中杯金苗奖”赛,3名幼儿获优秀奖。同年6月1日,省政协常委、法制社团主任、地区妇联主任一行5人到甘竹镇鹤琴幼儿园慰问。至年底,全县有托幼园所及学前班46所(县城15所,乡村31所),入园幼儿1786人(县城781人、乡村1105人)。其中,小学附设幼儿园和学前班13所,入园655人;企事业单位自办8所,入园234人;集体民办20所,有幼儿750人(其中街道民办3所,托幼353人,村办17所,入托397人);农村个体办7所,幼儿147人。全县乡镇办园以尖峰为最多,拥有10所。
  全县总入托率为6%,县城达34%,乡村占3.7%。
  全县保教人员有75人(县城38人,农村37人)。其中:中师12人(其中幼儿师范毕业8人)、高中30人、初中29人、小学4人。
  附:获省级、省有关单位授予荣誉和表彰的幼师: 1960年12月,长桥公社民主大队幼儿园教养员邓云仙,出席省文教卫生群英大会并获奖励; 1983年,幼师陈海鹰,被评为省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 1983年,苦竹镇苦竹大队幼师罗晓英,被评为省农村幼儿园先进工作者; 1987年,林业局幼师毕璐璐,被省儿协、省妇联授予优秀保教工作者; 1988年,广昌中学教师金鑫,受省政府表彰为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 1990年,县妇联托幼干部曾丽丽,被评为省妇联系统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受省妇联表彰。
  维权工作1985年,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成立县妇联法律顾问小组,由3人组成,有律师1人。各乡镇相应成立法律咨询站,均有乡镇妇联干部参加。尔后,各妇联利用广播、宣传栏、培训班等形式向妇女宣传《十法一例》(详见本志“公安司法”第四章)。还对山区早婚早育妇女进行教育、罚款、补领结婚证。以会代培讲授法律知识。1989年对乡村妇女干部进行法律考试,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除六害”和“扫黄”斗争。
  1985~1990年,县妇联法律顾问处,接待来信64件,其中处理59件。来访254人次,代写诉讼21份,参加代理诉讼42次。乡镇妇联接待来信284件,其中处理343件。接待来访2058人次。
  第四节共产主义青年团一、组织团县委1950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广昌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57年5月,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昌县委员会。1967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瘫痪,后被“县红卫兵代表会”取代。1973年3月又恢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昌县委员会。
  基层组织50年代初期,区设共青团委,人民公社化后,各公社设共青团委。1984年恢复乡镇行政建制后,各乡(镇)设共青团委。1990年基层团委有广昌一中团委广昌二中团委和16个乡(镇)团委;团总支有职业中学团总支、金华山钨矿团总支共14个;团支部有319个。
  广昌县团支部、团员、青年数统计表单位:人、个二、团代会广昌县历届共青团代表大会表单位:人三、活动组织整顿1959年12月,结合整党进行整团,在头陂龙港团支部试点。尔后全县展开。这次整团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解决有关个人主义、本位主义、违法乱纪、生活散漫等问题。
  1960年结合生产运动和“三反”运动同步进行整团,其目的是提高思想觉悟,改正作风,纯洁组织,提高战斗力,参加整团的支部123个,团员1820人。
  1961年整团,主要解决红与专的问题。
  1962~1966年整团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
  1971年整团,各公社成立整团领导小组,机关、企事业单位,由党支部指定专人负责,其主要内容是开展“批修整风”,评议团员,表扬好人好事。
  1972~1974年,每年均整团,抓思想、组织建设,做好超龄团员的离团工作,建立和健全学习、生活、工作汇报和团课制度。
  宣传教育1950年动员全县青年参加民兵,参加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改中协助工作组宣传政策,揭发斗争地主恶霸。抗美授朝运动中,团员青年签名声讨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罪行。是年全县200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4年,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农村团员带头加入合作社。
  1957~1960年,在团员青年中先后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热爱团徽、维护共青团荣誉”教育。
  此后,在团员、青年中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建有995个学习小组,105个夜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请老贫农讲家史、村史。1973年,521名团员、青年担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理论的夜校辅导员,组织274个青年读报小组。1979年后,征集编纂青运史资料为乡土教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84年“五四”青年节,为中学生上革命传统教育课,宣讲广昌革命史和先烈的爱国、爱乡土的热情及英雄业绩。还在南(丰)广(昌)苏维埃政府旧址树纪念碑,同时广昌团县委与南丰团县委联合开展“南广路上寻史迹”活动,参观第五次反“围剿”高虎脑战斗遗址,请老红军讲革命史。1987年,组织3440名青年参加团省委主办“改革知多少”知识竞赛。1989年,全县开展“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提倡科学文明”移风易俗活动。
  1990年,为反“和平演变”,团县委组成人员到驿前镇、高虎脑乡、职业技术学校等向青年作巡回形势报告10多场,听众1500人次。勉励青年读好书、学习近代史。瞻仰革命遗址、纪念碑,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在1月和4月先后开展“学雷锋活动周”、“学雷锋活动月”活动,组织近2000个学雷锋小组,为尖峰乡东山村芹香村小组灾民捐款。
  发挥作用1956年建“青年林”102处,“少年林”186处。1957年约1.4万名青年植树98万株,同时在城于、广瑞公路两旁建21.5公里长的绿化带。
  1958年,青年投入“大跃进”运动。成立突击队、尖兵组、战斗组、夜战队等,参加抢收抢种、积肥造肥、兴修水利、除害灭病、兴修县乡公路。
  1960年组织503个垦荒队,10452名青年垦荒9500余亩。1961年厂矿企业青年开展“一种三养”(种蔬菜杂粮、养猪、家禽、鱼)活动和为农业办一件好事活动。
  1973~1974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青年开展种植试验田、改造低产田、修水利、积肥造肥竞赛活动。
  1982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始治“脏”的公益活动。县城义务劳动的3000多人中,青少年占2/3,清除五大死角100多吨垃圾,疏通3条50米的阴沟,平整5条路面。组织县属单位青少年1400多人营造“青年林”15亩,民警中队团支部开展“为您服务”活动,为200余人次做好事。
  1984年全县青年造“青年林”2处,植树99万余株,青少年工程37处,青年苗圃14处,花坛156个。继续开展学雷锋、学先进、做好事活动。全县青年8925人次参加这一活动,做好事6830件,成立学雷锋小组871个,助耕扶困小组871个,红领巾义务送报小组698个。大株乡官庄村团支部实行团组织包村民小组、团员包户的分工负责制,帮助4家“五保户”、3家“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广昌中学团委开展“创文明班、文明教室”竞赛。县直机关团委在服务行业开展优质文明柜台竞赛,农村进行扩建文明村活动。
  1984年,甘竹镇团委组织800余团员在吁江沿岸和山头绿化6600亩,受到团县委表彰。1984年起,在城乡青年中进行“增收节支”活动。县直、工交、建筑、财贸系统青年开展“增收节支五万元”活动,实际节支6.8万元,受困地委表彰。
  1987年,全县77000余人次植树造林,营建青年绿化工程50个,植树38577株。受到团省委表扬,并授予“青少年植树造林先进县”光荣称号。
  1990年,开展“五小”竞赛,全县有小发明21项,小革新32项,小改造35项,小设计23项,小建议15项。为科技兴农举办粮、林、果、莲、烟、菇、油菜技术培训班37期,达1850人次。组织近百义务助耕队共700余人,帮助缺劳力的贫困户。在秋季清山整地、冬种油菜、冬修水利中起生力军作用。
  是年,开展“迎亚运”(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捐款和“亚运寄语”征集活动,并获团中央宣传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联合颁发的“亚运寄语”征集活动荣誉证书。
  第五节少年先锋队一、组织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于1951年在中小学陆续建立。1954年,64所中小学校建少先队。1956年,全县发展到172个,其中,校外建3个少先队,有队员43人。
  广昌县少先队组织表单位:个、人 1958年,成立中国少先队广昌县工作委员会,由15人组成。乡镇成立中国少先队大队部,由7~13人组成,乡镇团总支书记任少先队大队长。
  1964年,城关镇试办校外少先队工作,配1名校外辅导员。
  1973年,“红小兵”组织替代少先队。1976年11月召开一次县“红小兵”工作会议。
  1979年重建少先队。1983年“六一”节前,全县270所小学,25683名适龄儿童全戴上红领巾,实现“红领巾”县。1985年抚州团地委授予“红领巾县”奖旗。
  一、活动代表大会1959年6月,召开县第一次少先队代表大会。1961年11月27~30日,召开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38名,1987年12月10~11日,召开县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1人。
  教育与学习学校少先队以中队为主每星期开展一次活动,以增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每逢清明节前后,组织少年儿童到烈士纪念馆、纪念碑、革命遗址等瞻仰革命先烈。1959年始,相继开展五好活动,学习少年英雄吴忠贤事迹、学习雷锋、学习解放军,对少先队员进行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还组织学习毛泽东著作。1983年,以“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为目标,学习《学生守则》、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参观、访问、讲故事,学习英雄,争做“广昌路上好少年”。1984年,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创建优秀中小学少先队”活动。1987年开展“做振兴江西的小星星”活动,驿前镇中心小学开展慰问老山前线边防军战士活动,荣获省二等奖。1990年,组织“学赖宁、学十佳少年”活动,成立“学赖宁”活动小组170余个。
  勤俭互助1954年始,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学校组织少先队员拾稻穗。1958年勤工俭学,全县办儿童工厂38个、农场4个、年收入逾千元。1959年起,先后组织队员参加青桐水库的筑坝及库区砍树等义务劳动。城郊公社赤岸大队小学少先队员从1963年以来,为烈属黄金香奶奶挑水、砍柴等,1979年省广播电台报导过他们的先进事迹。1987年开展“白云杯”“才乡少儿争创造”等活动,广昌县获全地区二等奖。1990年,少先队员做好事4800件,为尖峰乡芹香村特大火灾捐款1300多元。
  第六节工商联一、组织 1950年3月,成立广昌县城关商会,有正副主任、委员共15名。1951年10月,对商会进行改组,由地方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供销合作社联社及私营工商业者组成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长桥、尖峰、大株3区分别成立区工商联。
  1952~1987年共召开九届工商会员代表大会。
  广昌县工商会员代表大会表单位:人一、活动 1953年,在工商界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材、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在民主检查中,城关、赤水、驿前3处查出隐藏官僚资本折现人民币245元、银元1140元;隐藏属国民党政府的锡940公斤;隐报营业额折现人民币19.67万元;偷漏国家税收,并抽走经营资金折现人民币1580元;又行贿、拉拢腐蚀干部,向国营商业争夺市场等违法行为,都受到揭露、批判和处理。
  全县工商界人士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捐献生猪、布鞋等物资和捐款,折现人民币4000元。
  1954年,县人民政府规定:各工商联分会(办事处)在行政上接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所领导,业务上则由工商联领导。
  1956~1957年,工商联引导私营工商业者走合作化道路。私营工商业经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县有工商从业人员1485户、1947人。内有144户、202人为座商,分别加入12个公私合营企业。由698户、812人小商小贩,组成31个合作商店、12个合作小组、7个代销小组、3个代购代销小组。由53户、796人个体手工业者,组成46个生产合作社。此外,仍有112户、137人为个体商贩。
  此后,主要是贯彻落实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文化大革命”时期,县工商联瘫痪,人员调出,工作中断。自1987年随着县工商联恢复,其工作也逐渐开展,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工作重点放在民间性、经济性、统战性的“三性”上。1989年,工商联会员有192户。新发展34户。其中:国营工业10家、商业12家、集体企业3家、乡镇企业5家、私营企业1家。县工商联创办《广昌工商通讯》刊物,发行省内外,提供商品信息;还在上海商品交易会上,组织县百货公司、县供销贸易中心购进上海产电视机500台,自行车2000辆;与建宁工商联建立友谊合作关系。是年,为赤水石粱村通过建宁工商联购进该县化肥厂生产碳胺20吨。为建宁县罐头厂恢复生产,由广昌吁江园艺场提供2.5万公斤柑橘。
  这期间,县工商联在会员中,开展新时期工商联性质和作用宣传,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并对廉政建设也提出建议。在治理整顿公司中,将挂着集体招牌的2户个体企业作出停业处理。
  1989年7月,召开工作研讨会,有县政协、统战部、县委宣传部、社联等部门负责人、企业会员共40余人参加,为开拓工商联工作领域进行探索。
  至1990年,工商会员未有大的变化。
  第七节个体劳动者协会一、组织 1981年,据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先在头陂等地,组织个体工商业联合委员会,下设行业小组,设正、副组长,分组活动。
  1983年8月11日~9月5日,先后在城关、甘竹、苦竹、头陂、赤水、驿前、塘坊、尖峰、水南、长桥、千善11个公社(镇)。分别成立个体劳动者分会(简称个体协会),设正、副主任2~3名,并按行业划分若干小组,成立大会还通过《会员守则》和《服务公约》,选出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10月上旬,全县个体劳动者首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68人,选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并通过《协会章程》和《会员守则》。县个协办公地点设工商局,并由工商局指派2名干部负责指导日常工作。设主任办公会议,有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各1人,行使日常工作职责。11个乡镇个协分会配有分会主任、副主任。
  至1990年,共召开3次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大会。
  广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大会表二、活动 1983年起,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加强对个体工商户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聘请司法、工商、税务、物价部门的同志授课,还分别协助工商、税务、物价、银行、防疫、计划生育等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收取管理费、协税护税、价格检查、集资捐款、查处违法经营。1984年赤水分会和旴江镇个体工商户邹玉山分别评为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88年旴江镇先进个体户谢桂林纳税达1.2万元,为全县之最。
  1985~199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每年向国家纳税100万元左右(1990年高达160万元),为残疾人捐款逾1900元,集资办教育1.12万元。1990年县个体协会还广泛开展会员竞赛活动。头陂镇个体户黄小㚢拾到外省顾客皮箱,内有现金2万元,归还原主,深得好评。
  附: 1990年12月,组建了县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局领导,由物价、卫生防疫、税务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有成员10人。
  第八节科协一、县科学技术协会 1958年4月21日,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协)成立。1961年因精减机构并入科委。1963年5月6日恢复。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瘫痪。
  1978年6月10日,重建科协,名为县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委合署办公。1983年7月,科协与科委分立,设专职主席。1985年有工作人员5名。1989年4月,召开县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选出由13人组成的委员会。
  二、专业协(学)会及乡镇科技协会 1955年,县畜牧兽医协会成立,归口县农业局。1978年成立数理化协会。1979年成立农业、林业、医药学会。1980年成立水电协会。1984年成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珠算协会和轻化学会;同年底,全县17个乡镇均成立科技协会。1985年,成立县科普创作协会。1986年成立县食用菌协会。1989年成立县白莲协会、农机学会。1990年成立县土木建筑企业协会。至此,县有各种专业协(学)会14个,乡镇科技协会17个。县城有会员455人,乡镇有会员751人。(科协活动详见本志卷二十七“科技”第三章) 第九节文联 1950年7月,县文艺工作者联合委员会成立,县长兼任主任。1952年12月后,组织机构不详。1963年11月筹备,1964年8月底成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67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而瘫痪。
  1985年8月27日,召开县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产生新的县文学艺术联合会(简称县文联),制定联合会章程。同时,组建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音乐舞蹈6个所属协会,至1990年未变。
  1985年以来,县文联先后创办《吁源》、《吁江潮》、《广昌文联通讯》刊物,编印《广昌民歌集》、《广昌民间故事》,举办谷雨诗会、音乐会。还与县总工会、团委、文化馆等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美术讲座、美术摄影展览、书法比赛、讲座、讨论会等。
  第十节社联一、县社会科学联合会 1987年12月,县召开第一次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暨社联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31人,有常务理事15人,副主席和秘书长各1人。1990年,县社联设主席、秘书长各1人,专职干部1人。
  至1990年,县社联编印《广昌社联通讯》20多期,通讯刊登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有价值的论文及调查报告等,仅1990年有2篇论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有2篇在省以上研究会上交流。1989年和1990年两个年度被评为江西省社联系统先进集体。
  县社联成立以来,引导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与本单位业务紧密结合,开展学术讨论、座谈、传统教育、经验交流以及小组评优、论文评奖,同时还坚持年会活动制度。
  二、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 1965年6月,赣州专区教育学会广昌分会成立,县委书记任主任,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1979年7月,县教育学会成立。1986年,农业经济学会、会计学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1987年,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会、工业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新闻学会、商业经济学会相继成立。1988年,党建学会、统战理论学会、金融学会、企业家协会、考古学会先后成立。1990年,又成立粮食经济学会、粮食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卫生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至此,社联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共16个,会员706人。
  第十一节侨联 1980年11月12~14日,县首届归侨侨眷代表会议在县城举行,到会代表38人,选举产生广昌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由9名委员组成。
  侨联协助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勉励归侨、侨眷为统一祖国和“四化”建设作出贡献,并做好侨胞回乡探亲的接待工作和侨眷出境探亲工作。(详见本志卷十七第一章第三节) 第十二节其他 1984年11月,成立县老年体育协会。有主席、名誉主席、副主席各1人,有会员1153人。
  1985年8月,成立县计划生育协会。
  1986年6月,成立集邮协会。有理事17人,其中有会长、名誉会长各1人,副会长2人,正、副秘书长各1人。
  1987年12月,成立钓鱼协会,有会员60人;同年成立信鸽协会,有会员16人。
  1988年12月,成立佛教协会,有理事40人,常务理事9人,其中会长、名誉会长各1人,副会长2人,会员320人。至1990年,每年召开常务理事会6次,理事会2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有关法律。总结佛教工作,解决存在问题。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