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财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881
颗粒名称: 二、财务管理
分类号: F127
页数: 3
页码: 363
摘要: 1953年7月底,推行经济核算制,对企业实行上级公司和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资金由系统调拨,经营成果由公司系统统一核算。零售企业建立“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核定企业资金,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和信贷结算办法。是年,供销社系统清理出积压商品达14.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部门许多行之有效的财会规章制度被废,经济核算观念极为淡薄,企业经营极度混乱。1988年起,国营、供销社商业实行集体、租赁、招标3种承包形式。供销社系统至1990年底,新增固定资金(产)174.3万元,增加企业流动资金24.6万元。广昌县商业局系统经济指标实绩统计表广昌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实绩统计表单位:万元、%、次广昌县外贸企业经营盈亏情况表单位:万元
关键词: 广昌县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内容

1951年,商业企业实行报帐制。
  1953年7月底,推行经济核算制,对企业实行上级公司和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重领导。资金由系统调拨,经营成果由公司系统统一核算。零售企业建立“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核定企业资金,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和信贷结算办法。
  1958年“大跃进”期间,企业财务管理权限随商业体制改革相应下放给人民公社,实行“一包”(包财政任务、按收支差额包干上缴)和“三帐合一”(会计商品明细帐、业务调拨帐和仓库保管帐合一)。从而出现不讲政策、不计成本现象,使财务管理陷入严重混乱状况,出现资金占用多、周转慢的现象。如1962年资金周转只有1.11次,每周转一次要324天。
  1964年,开展“三清”(清库存、资金、帐目)运动,建立资金、商品、劳效和商品自然损耗管理制度,对流通资金使用,财产盘点清理,残损变质商品和财产损失的处理,作了规定。是年,供销社系统清理出积压商品达14.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部门许多行之有效的财会规章制度被废,经济核算观念极为淡薄,企业经营极度混乱。商品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虽比前一时期上升(1972年上升到82%),但库存冷背呆滞残变等有问题商品大量增加。至1975年每销售100元商品占用资金61.16元,比1957年多占用15.98元。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财务管理进行改革。1982年起,实行经营责任制,与职工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采取利润留成、利润包干和“个人承包、定额上交、盈亏自负”等承包形式。
  1984年,划小核算单位,实行门市部或柜组核算,层层承包。
  1988年起,国营、供销社商业实行集体、租赁、招标3种承包形式。
  至1990年末,国营商业国内纯购进比1987年增长83.4%;国内纯销售比1987年增长30.5%。供销社系统至1990年底,新增固定资金(产)174.3万元,增加企业流动资金24.6万元。
  广昌县商业局系统经济指标实绩统计表广昌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实绩统计表单位:万元、%、次广昌县外贸企业经营盈亏情况表单位:万元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