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866
颗粒名称: 一、县城
分类号: F127
页数: 2
页码: 359
摘要: 民国期间,县城有菜馆2家,点心店9家,面店7家。最大餐馆为1938年倪世棠独资开设的第一家菜馆,有店员12人,流动资金500元(银元),月营业收入1000元(银元)左右。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有私营饮食业17户。经营花色品种单调,一般局限于鱼、肉类加工和一些应时点心。1958年,县城和平饭店与大众餐厅合并,人员由19人减至10人。水粉店、清汤店、肉丸店减少40%。1961年,县城办起第一个国营广昌餐厅,经营部份高价菜点。是年,销售额达千余元。1964年,饮食业开始复兴,广昌餐厅人员发展至25人,大众餐厅人员增到17人。夜市饮食日趋丰盛。1990年底,县城共有饮食业147户,从业269人,年销售249.9万元。其中:全民8家63人,有证个体户39家,206人。
关键词: 广昌县 饮食服务 县城

内容

清咸丰年间,县城有点心店2家。
  民国期间,县城有菜馆2家,点心店9家,面店7家。最大餐馆为1938年(民国27年)倪世棠独资开设的第一家菜馆,有店员12人,流动资金500元(银元),月营业收入1000元(银元)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有私营饮食业17户。经营花色品种单调,一般局限于鱼、肉类加工和一些应时点心。
  1956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公私合营饮食服务业——广新旅社,从业人员45人。由于原材料供应比较充裕,饮食花色品种增多,除经营熟食、面点、一般菜肴外,还经营具有传统地方风味名菜、名点,如鱿鱼席、海参席、鱼圆席、双碗席,以及八碗、四盘、一汤、两点和卷锦、赛猪肚、肉渣、肉脯、莲子八宝饭、八宝葫芦鸡等。
  1958年,县城和平饭店与大众餐厅合并,人员由19人减至10人。其后,由于物资供应紧张,饮食业原材料得不到满足,饮食店以供应大众饭菜为主,小锅小灶炒菜几乎消失。水粉店、清汤店、肉丸店减少40%。
  1961年,县城办起第一个国营广昌餐厅,经营部份高价菜点。
  1962年,县城开始冷饮业务。有一台五千卡制冷机和一台储量2000支的冷藏箱。是年,销售额达千余元。
  1964年,饮食业开始复兴,广昌餐厅人员发展至25人,大众餐厅人员增到17人。并更新菜肴花样,熟食菜品种比1962年增加了3倍,风味菜点达30余种,主副食增加50余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饮食业仅有国营广昌餐厅(后改为日夜餐厅,通宵经营)独家经营。提倡顾客“自我服务”。顾客进店,要站队买牌子,自己端菜点。斯时,饮食店生意清淡,经济效益下降。1970年饮食业利润仅1.62万元。
  1979年后,酒家、餐馆,尤其个体户饮食店(摊)得以长足发展。供应品种日益增多,早点有豆浆、油条、花卷、馒头、包子、稀饭、发糕、蒸肉饼,其他如清汤、切面、米粉等更是应有尽有。炒菜中餐菜有72个品种,卤菜20个品种,野味10个品种,传统名菜、名点也相继得到恢复。国营饮食店(如莲乡餐馆)实行挂牌点菜,订座包席,还替顾客代办酒席,设有筵席厅、单间雅座。传统的泡茶、插花、递毛巾等服务项目也全部恢复。夜市饮食日趋丰盛。
  1990年底,县城共有饮食业147户,从业269人,年销售249.9万元。其中:全民8家63人,有证个体户39家,206人。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