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7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电
分类号: F632
页数: 15
页码: 314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邮电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邮电

内容

第一节机构一、驿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设有顺化驿、武城(头陂镇)驿、白水(赤水镇)驿、谨节(驿前镇)驿、耸竹(甘竹镇)驿,为传递公文的驿站(《建昌府志》)。
  清光绪六年(1880年),废驿站,改设十一递铺,管理传递公文,提供驿卒食宿。以县前铺(总铺)为中心,十里设一铺。北路:潭山铺、吉祥铺、林树铺、双连铺(接南丰重石铺);西路:茗坑铺、响石铺、竹桥铺、仁寿铺、株树铺(连接宁都州招江铺)。
  一、民信局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广昌有民信局,专为私人收投信件而设。光绪十五年(1889年),国家对民信局进行限制和登记,后作为国家邮政代办机构。
  三、邮电局 1913年L民国2年),广昌县城始设邮政局,为三等乙级局,设高家祠。
  1922年设电报支局,与宁都、南城通报,地址仍设高家祠。
  苏区时期,县城设苏区邮政局,地址在下街魏家祠。
  1934年,邮电局划为三等甲级局,同年开办广昌电信局。1939年(民国28年),白水(今赤水)设立邮政局,为三等乙级局,抗日战争结束后改为邮政代办所。
  1949年9月27日广昌解放,县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派员接管,组织原邮政人员、电信人员开展正常工作。
  1951年对邮电体制进行改革,邮政、电信合并。同年4月1日,合并为广昌邮电局,属江西省邮电管理局。1969年县邮电局分设邮政局、电信局,电信实行军管。12月,邮政局与汽车站、养路段合并为广昌交通邮政局,属省交通邮政局和县革委会双重领导,1971年分开。1973年10月邮政、电信2局合并为邮电局。
  四、农村代办所(处) 1944年,在白水、头陂、驿前、甘竹、长桥、苦竹、尖峰设立电信代办所。
  1952年有新安、塘坊、观前、长生桥邮政代办所,同年11月苦竹设立邮政营业所(处)。1953年9月赤水设邮电营业处。1954年头陂设邮电所。1955年甘竹、长桥设邮电所;苦竹邮政营业处改为邮电营业处。
  1956年,驿前、尖峰、大株设立邮电所;苦竹、赤水改为邮电支局。
  1959年,塘坊、新安、贯桥、水南、高州设立邮电所。同时设大株邮电、邮政代办所。
  1962年尖峰、新安、贯桥邮电所改为邮电代办所。
  1966年赤水、苦竹邮电支局改为邮电所。
  1968年因扩社并队,撤销水南、高州邮电所。
  1976年恢复水南邮电所。
  1979年千善设立邮电所。
  1990年全县共有苦竹、甘竹、长桥、千善、水南、尖峰、赤水、驿前、塘坊、头陂10个邮电所;新安、柯树、高虎脑、杨溪、大株5个邮电代办所。
  第二节队伍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递夫12人,司铺21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昌为全省传递公文要道,增马夫3人,走递夫12人。
  民国时期,邮政局一直设局长1人,一度有禀办1人,万差1人,邮差4人,信差1人,力夫1人;电讯局设局长、长话员、报务员、邮差、杂工各1人,长线维护4人。
  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队伍不断扩大。1956年56人,1984年增至104人。
  1990年有职工132人,其中:大专1人,中专8人,高中21人,初中77人,高小11人,初小12人,其中:政工师1人,管理师1人,助理经济师4人,助理统计师1人,经济员2人,会计员1人。
  第三节网络一、邮路网省内邮路光绪六年(1880年)以县为中心,5公里设一递铺。由县前铺至茗坑、响石、竹桥、人寿、株树至宁都州招江,县东至谭山、吉祥、朱溪、双莲至南丰的重石铺。此外,县南37.5公里(单程,下同)由东邻隘过福建宁化县;由小路东经顺化渡22.5公里至船尖隘过福建省建宁县;南至白水分路上葛藤排25公里分水隘过石城县;县东去大路25公里至双连港达南丰县界;西行20公里至白水登陆宁化县界。
  民国初期,广昌3条邮路:县城一甘竹一白舍,与南丰交接,次日返,全程70公里;县城一头陂一湖岑与宁都交接,次日返,全程60公里;县城一白水一驿前与石城交接,次日返,全程80公里。
  苏区时,为适应战争形势下紧急通信的需要,于1932年,开辟2条邮路:广昌一宁都一瑞金;广昌一宁都一胜利(称特快讯次,胜利县今属于都)。
  1938年(民国27年),南城至宁都开通公路讯车,广昌至宁都、南丰方向的邮件交公路讯车托运。1947年,广昌至石城邮路改为宁都至石城。
  1951年恢复广昌至石城邮路,在驿前住宿,步行2天到达。1955年起,省内委办邮路改为邮路。有南昌一南丰一广昌一宁都邮路,在广昌住宿,分别开往宁都、南昌。
  1956年5月,广昌至石城邮路由步讯改为自行车讯,当天到达,双方邮递员在王土门交接。1958年改为石城至广昌摩托车讯,当天返回。
  1959年起,省内自办邮路延伸为南昌一广昌(住宿)宁都一瑞金一会昌(住宿)石城一广昌(住宿)一南昌。广昌至赣州的邮件在瑞金交接。
  1989年9月自办邮路,增设赣州一广昌(住宿)一南昌线。至1990年全县省内邮路2条。
  县内干线邮路1947年,广昌经白水至驿前住宿,返回广昌;由县城至苦竹当天返回;县城经长桥至尖峰、大株,每隔4天来回一次。
  1951年起,有5条邮路:县城经长桥至水南、高州2天1次,步行70公里;县城至苦竹当天返回,步行40公里;县城经赤水,至贯桥、驿前住宿,返回,每日一次,步行80公里;赤水至大株当天返回,每日一次,步行34公里;赤水至尖峰当天返回,步行33公里。
  1953年,县城至苦竹,县城经长桥至尖峰、水南,赤水至大株、塘坊先后由步讯改为自行车讯。
  1969年,县城—苦竹,县城至长桥、尖峰、水南自行车讯改为摩托车讯。1974年,增开县城至塘坊、柯树摩托车讯。1980年,县城一苦竹由摩托车讯改为公路讯车托运。1981年,县城一尖峰、水南、千善由摩托车讯改为公路讯车运。
  市内邮路市内投递主要是负责县城党、政、军、机关、工矿企业、人民团体、学校和居民的邮件。1956年以前,1名投递员负责城内投递,兼做封发工作,投递量不足,日投递96户,行程15公里。
  1959年,城内投递范围有所扩大,分为二段步行投递。第一段日均投递91户,行程19公里;第二段67户,行程17.5公里。
  1981年调整段道,步讯改为自行车讯。第一段日均投递199户,行程23.2公里;第二段189户,行程30.8公里。
  1984年,城内投递有三段道:第一段日均投递128户,邮件报刊645件,行程24.5公里;第二段日均投递106户,邮件785件,行程25.6公里;第三段投递146户,邮件685件,行程23.2公里。
  1990年,县城居民居住点扩大,城内投递量增加,但仍分三段投递。
  乡村邮路1953年,乡村邮路开始组织规划,以局、所为中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选择串连村庄多、重复路少、近距离、路面好的为一条邮路。全县配备8名乡邮员。县内102乡,通邮乡87个,邮路总长度584公里。
  1956年冬,全县区镇设有自办邮电机构后,以局、所为中心组织乡村邮路,基本上达到乡乡通邮。乡邮员增为12人。
  1959年,为适应农村人民公社通信需要,开展以公社为中心组织跨社邮路,调整全县邮路,实现队队(大队)通邮。15个公社逐日班、46个生产大队逐日讯、68个大队隔日讯、4个大队4日讯。邮路长度为948公里。乡邮员为16人。
  1964年,再次整顿全县邮路,逐步扩大自投面,增加投递点。全县有17条邮路,1030.9公里,946个投递点,其中生产小队自投达609个,占生产队总数的48%。
  1973年,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调整邮路网点,实现100%生产大队和93%生产队自投。邮路单程长度为1482公里,共有29条邮路,1407个投递点。投递班期:大队周六讯40个,周三讯76个,周二讯4个;生产队周六讯140个,周三讯632个,周二讯175个,4天及以上的112个。
  1984年开展邮路普查,后经调整至1990年有邮路42条,单程总长度1737公里,乡邮员24人。投递班期:村委会有周六讯32个,周三讯9个,周二讯5个;村小组有周六讯119个,周三讯5921个,周二讯25个。
  广昌县1990年农村邮路情况表单位:公里一、电信网长途电信网1922年,省电政局架设广昌-宁都电报线69公里,经宁都与南昌通报。1934年,交通部架设广昌-石城、广昌-宁都电话线路。1936年交通部架设广昌-宁都双筒电话线路。1937年广昌-宁都、石城、南丰军用线路移交县政府总机,县际互通。1939年,交通部架设广昌-南丰铜线电话线路,并架设有广昌-建宁、永安电话线路。1940年,设广昌-南丰、宁都电话线路。
  1975年,广昌至宁都开设三路载波机,联接宁都-赣州12路载波机,直通宁都、赣州长途电信网络。
  1984年架设广昌-南丰高12路载波机,联接南丰、抚州载波机,直通南丰、抚州长途电路,开始半自动拨号直拨抚州各单位。南昌和外省、市、县电话由抚州转。同时,广昌电报电路进入南昌自动转收网络。
  1989年,开通广昌-南昌直达电路1条。
  1990年,县内有广昌-南昌人工电路1条;进全国电话网8条(来去各4条);广昌-抚州3条;广昌-南丰1条;广昌-建宁1条。
  市内电话1934年,县政府设有10门磁石交换机1台,联接县政府机关、县党部、警察局、保安队、合作社、裕民银行、防空哨、田粮处和官员私人电话机。
  新中国成立后,市内电话逐步发展。1953年市内电话线路作出规划,设50门交换机1台,联接县党、政、军机关,配有电话单位35户。
  1958年,电话单位增加为68户,更换交换机100门,市话线路全长6公里,电缆0.7皮长公里。1963年,电缆电路延伸3.18皮长公里,明线杆路23杆公里,市话用户139户。1976年,市话用户发展到150户,至1984年电缆6.5皮长公里,明线杆路33杆公里,用户发展到248户。
  1987年,磁石交换机改装为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千门。市话用户达297户。
  1990年,市内电缆6.3皮长公里,市话用户449户。
  农村电话网1934年起,县拨款架设、整修县至区乡电话线路。县政府总机联接甘竹、头陂、下湖、田乐、新安、长桥、高洲、水南、尖峰、千善。白水设有总机,联接白水、留田、大港上、杨家排、大株、塘坊。架设线路10条,统用2.O线径。单线通话。
  这一时期,区乡电话虽配备机线人员常检查修理,但由于线路架设时间过长,有部分边远地区线路陈旧,时通时不通。1947年全县共有14个乡镇通电话,电话单机24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政府原有机线人员,寻找机线设备,整治原电话网路,恢复正常通信,仍设县城、赤水2个交接点。县城接甘竹、长桥、头陂、下湖、新安、赤水,赤水接驿前、贯桥、大株、杨家排。1950年,增加话务维护人员和设备,对全县线路进行检修维护。由单线改为双线电路,确保县、区、乡电话畅通。
  1956年,县政府拨款3万元,架设整修区、乡电话电路,确保县、区、乡电话畅通。同时,甘竹、头陂、赤水、驿前、大株、长桥、尖峰、苦竹等8处安装交换机,与县、区、乡互相联接通信网。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16个公社实现县社直通电话。1959年,建立塘坊、新安、大塘、贯桥、水南公社至大队的电话网。1960年建立杨溪j柯树至大队的电话网,至此,全县118个生产大队都通电话。
  1984年,全县农村有16条中继线路,157条用户线路。
  1987年,一套广昌-苦竹镇特高频电话开通。
  联防线路1960年架设广昌-宁化线路,3.0线径双线11杆公里。1962年架设广昌-建宁客坊线路,2.5线径56杆公里。1964年架设广昌甘竹-南丰洽村线路,2.5线径双线85杆公里。1970年架设广昌驿前-石城小松连坑线路,2.5线径双线6.8杆公里。后联防线路陈旧,连年失修,杆路腐烂。1980年后全部中断通话。
  机要通信1957年4月1日,中共广昌县委将机要交通和机要通信移交给邮电局办理。邮电局内设有专门机要室,专职机要人员办理机要通信业务,投递县城和钨矿等18个单位机要文件。1958年扩大到农村人民公社一级的机要通信业务,收投全县15个公社的机要通信文件。1970年撤销公社机要文件的收投业务。同年,广昌机要通信成为南昌至会昌中转局,每年中转和投递机要文件袋套5560件。
  第四节设施一、邮政设备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设驿马4匹用于邮政。此后数十年,邮递主要靠肩挑。邮政信箱为木质,铁质保险柜1只。
  从1953年始有1辆自行车运递邮件。1956年为3辆,1965年增至14辆。1969年,始用摩托车运递。至1975年拥有3辆摩托车,基本上达到县至公社摩托车化。1980年开始有1台包裹收寄机,从而提高了收寄质量,加快收寄速度。1984年拥有运递自行车25辆、三轮摩托车3辆、二轮摩托车4辆。乡(镇)干线邮运以汽车委办为主。1984年有31只铁质信箱,分布在县城和乡(镇)邮电所、代办所和代售处;15只铁质保险柜分布在县局和乡(镇)邮电所。1990年,有1号包裹收寄机1台,邮运三轮摩托车1辆,二轮摩托车1辆。
  一、电信设备电报机1937年(民国26年)开始设莫尔斯收发机1部,1942年设无线电收发报机1部。1954年更新直流有线人工收发报机1部。1962年设无线电发报机1部。1976年更新“55”型电传打字收发报机2部,1984年更新无线电收发报机1部。1985年电报电路进入南昌自动转报中心。1987年配汉字电传终端机1部。1989年配电子电传机1部。1990年增电报输字终端设备各1台电话交换机1934年,仅有2台10门电话交换机,1937年增添更新20门机各一台。
  1953年有30门、50门、60门交换机各1台。1956年市话增加100门交换机,农话则在6乡镇增加10~60门交换机共6台。1962年农话交换机有16台,容量450门。1984年长话、市话、农话交换机共24台,容量1280门,实占648门,其中市话、长话共4台,330门;农话20台,950门。
  1987年8月开通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500门。1988年开通24门会议电话汇接机。1989年经南城增音站直通抚州。同年,开通长途电话半自动对端设备。
  1990年,增纵横制H5-921市话自动交换机1000门;EGD高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端;JE-3CA载波电话终端机1端;JDD-01长途交换对端设备1端;长途台JT-06长途交换机1台。
  载波机1975年开始设313三路晶体管载波机,一端与宁都载波机通赣州载波机。1984年增设高12路载波机,一端与南丰载波机通抚州载波机。
  二、线路长途线路1932年,省电政局架设广昌一宁都电报线路69.1公里;1934年架设广昌-石城双线70公里、广昌-宁都双线69公里。1937年,交通部架设广昌-宁都双筒电话线路69公里。伺年,广昌-宁都、石城、南丰的军用线路移交政府总机,县际互通。1939年,交通部架设南丰-广昌铜线线路60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撤除广昌-建宁、永安线路。1960年撤除广昌-石城线路。
  市内线路1953年市内线路为6杆程公里,2.O线径双线通话。1958年,市内线路延伸为16杆公里。同年市内电缆架设,开始为0.7皮长公里,1962年电缆大修延伸到2.1皮长公里,1980年大修延伸到6.5皮长公里。1984年市内线路为36.2杆公里。
  1990年,出局电缆800对。
  农村线路1934年起,广昌一甘竹、长桥、尖峰、水南、高州、千善、下湖、头陂、田乐、新安、白水;白水至贯桥、驿前、大株、塘坊;白水一杨家排,用2.0线径单线通话,线路总长1365杆公里。1956年架设县至区乡线路有:广昌-苦竹20杆公里,广昌-赤水、驿前40杆公里,赤水-大株15杆公里,广昌-头陂24杆公里,广昌-甘竹14杆公里,广昌-长桥、尖峰25杆公里,长桥-水南、高州20杆公里,统用2.O线径双线。各区镇设有交换机联接区至乡村线路。1959年架设甘竹-高州、长桥-水南、赤水-杨溪、头陂-柯树、赤水-贯桥、广昌-大塘、广昌-沙子岭线路,统用2.0线径,116杆公里。实现县至公社双线直达,公社至大队线路经调整和整修,统用2.0线径。
  1961年,广昌-长桥中继线路大修更新,改为2.5线径,13杆公里。1969年,新安-头陂大修更新线路,改为2.5线径,12.5杆公里。1971年广昌-赤水线路改道,线径有3.0的一对,2.5的六对,2.0的一对,24杆公里。1973,赤水-杨溪线路改为2.5线径,13.6杆公里。1974年,广昌-长桥线改道用2.5线径,10.4杆公里;长桥-水南线路改道用2.5线径,9.3杆公里。1979年,赤水-驿前线路大修,用4.O线径,18.6杆公里。1980年,甘竹-千善线路的木杆改为水泥杆路,19.7杆公里,用3.0线径。1984年,头陂-柯树线路由2.5线径改为4.O线径,9.3杆公里,木杆改为柏油木杆。1989年,广昌-长桥线路2.5线径改为4.O线径,木杆改置水泥杆8.234杆公里。1990年,广昌-赤水,2.5线径改为4.0线径,木杆改置水泥电杆19.8公里。
  广昌县1990年农村电话中继杆线情况表四、生产用房民国时期,邮政、电信生产用房都租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于1962年拨公房200平方米。1958年省局投资新建生产用房230平方米,砖木结构。1966年下半年起建设邮电所用房。1975年止,新建塘坊、尖峰、苦竹、长桥邮电所,总建筑面积697平方米。甘竹购公社招待所420平方米楼房为生产用房。1980年省局批准新建邮电生产大楼,四层楼房150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投资24万元。至1984年新建赤水、驿前、千善、水南邮电所,更新塘坊、尖峰用房,总投资达15.92万元。1989年投资6万元,建邮电、综合房453平方米。1990年,邮政用房2569.74平方米,电信和综合用房2534.44平方米。
  第五节业务一、邮政函件清代,县内开始办理信函、平常挂号业务。
  1937年(民国26年),出口信函5636件,快信413件,挂号4936件。
  1959年,进出口业务量27.5万件。
  1978年,出口函件30.9万件,进口31.37万件。
  1989年,出口函件60.38万件,进口62.05万件。侨胞、台胞及海外通信往来日益增多,是年出口0.14万件,进口0.12万件。
  1990年,进出口函件62.2万件。
  邮政编码县城内为344900,各乡镇为344901~344910。
  包裹新中国成立后办理普通、快递、保价包裹、代收货款、保存候领等业务。开办工商包裹,收寄木竹制品、白莲、香菇、烟叶等。业务量逐年增加,1969年,包裹为5120件;1978年出口6489件,进口5039件;1984年出口6713件,进口6994件。1990年,进出口4万件。
  汇兑民国时期实行定额汇票,每张最高额50元(以银元计);最低为1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开发汇票和定额汇票相结合,开发汇票每张最高额300元。1956年以后取消定额汇票,一律实行开发汇票,最高额限为300元。可办理普通汇款、电报汇款。1956年出口汇票为1.7万件,进口汇票8465件。1984年出口为2.64万件,进口为9144件。1989年出口2.01万件,进口1.07万件。1990年开发汇票1.92万张,总付汇票9800张。
  报刊发行民国时期有《民国日报》等,其发行工作由报馆自负,外埠发报通过邮局邮寄。
  苏区时,《红色中华》等报纸在县内发行。1932~1933年,全县每月发行报纸300多份。发行工作由少共组织少先队员负责①(①见《苏区时期广昌的文化工作综述》(油印稿)。)。
  抗战和抗战后,在境内发行的报刊有《申报》、《民国日报》、江西《民国日报》、《力行日报》、《新赣南日报》、《大众日报》、《大众生活》等。《大众日报》、《大众生活》各发行200余份。
  1950年起,广昌开办订销业务,县委宣传部协同邮电局抓好报刊订销发行工作,发行总量不断上升。报纸和杂志期发数分别为:1953年1760份和1840份;1958年为2750份和2880份;1968年为2560份和3760份;1984年为1.21万份和2.14万份。报刊种类从1977年的276种上升到1984年的报刊种类1746种,其中报纸387种,杂志1478种,发行密度由1976年的每:6073人拥有一份报刊增加到1984年的5.09人拥有一份报刊。1989年发行各种报纸140.23万份,杂志14.15万份,发行密度为0.12人拥有一份报刊。1990年,报刊杂志期发数20600份,流转额32.11万元。
  广昌县报刊业务统计表单位:万份、百元集邮业务县邮电局于1984年5月4日设立集邮门市部,开办集邮业务,当年收入达1.02万元。1986年6月13日成立广昌县集邮协会’,并开展了集邮展览活动。1989年,集邮业务销售额1.88万元,1990年增至2.13万元。
  广昌县邮政业务情况表单位:件、张、份一、电信电报民国时期,电报业务种类分为军政、普通、华文、明语;业务标识分为普通、特急和加急。1937年(民国26年),电报业务量为官军电报39份,私务电报256份。1938年,官军电报为400份,私务电报624份。
  新中国成立后,电报种类按不同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分为防空电报、特种电报、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军政电报、公益电报、新闻电报、公务电报、汇款电报、公电。业务标识为普通和加急。同时规定各类电报传递顺序和时限。由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电报业务量不断上升。1949年电报3800份;1959年1.86万份;1969年&34万份,1979年4.37万份。1984年为9.94万份,其中去报5.16万份,来报4.68万份。1990年去报44530份,来报27299份。
  长话民国时期,长途电话业务为军政、普通;业务标识分为普通和加急。建国后,长话分为八类,即:代号、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公务业务。业务标识分为普通和加急。还按不同的处理手续和时间,分为叫人、叫号、传呼电话。长话业务:1934年为122次;19.35年为2257次;1949年为1648份,1959年为5000份,1969年为7000份,1979年为1.8万份。1984年来去转话为4.O万份,其中去话2.09万份,来话2.81万份。1989年来去转话6.79万份。1990年,来去交换量73094张,其中出口交换量32966张,进口40128张。
  广昌县长话业务量分类统计表单位:份市话即市内电话用户之间的通信,联接长话和农话。民国时期,政府设有总机,供政府机关、官员等联系用,不收费、不记录。1953年起,开始有市内电话业务,实行用户固定通话月租。分为正机、附机用线电话、合用电话、租用电话、租杆挂线、专用线路、代作用用户机械设备等业务。市内电话用户:1953年为38户,1956年为68户,1962年为118户。1967年为142户,1984年为248户,1989年为411户。1990年,市话用户453户,其中计费415户,公务业务电话38户。
  农村电话民国时期,农话业务不对外营业,来去电话不记录,不收费,负责接转电话。1947年农村电话14户(乡镇)。
  1953年开办农话业务,分为固定通话和零售电话。农话用户:1956年104户,1959年212户,1962年304户,1966年251户。1976年起,实行固定用户和计时电话,分为正机、附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小交换机、中继线、用户线、租杆挂线、代用户维护设备。通话种类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电话、首长电话、军政电话和普通电话等6类。1980年农话用户328户。由于农村电话杆路由生产大队自己建,且年久失修线条陈旧,至1984年全县农村电话用户降为248户。后有所发展,至1990年增为285户。
  1984年业务总量31.13万元,其中属中央国营24.71万元,地方国营6.42万元。中央国营业务总量中,邮政业务总量8.83万元,其中函件4.04万元,机要文件0.04万元,包件1.02万元,汇票1.16万元,订销报刊2.57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5.88万元,其中电报5.15万元,长途电话3.13万元,电话年平均户6.58万元,电信出租等1.02万元。地方国营业务总量中,农话年平均户1.81万元,农话通话4.25万元,其他0.36万元。
  1990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61.37万元,业务收入88.93万元,实现利税9.64万元。
  广昌县电信业务情况表单位:份、张、户附:广昌县交通图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