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F22
页数: 2
页码: 379
摘要: 解放前,占全县人口l5%左右的地主富农拥有耕地14.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2%,而占全县人口60%以上的农民仅有耕地11.9万亩,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4%。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下,劳动农民生活贫困。正常年景“糠菜半年粮”,一遇天灾人祸,就要借高利贷,甚至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农民家庭收支情况表30-3 单位:元注:有些项目在“其中”未列全,故小项数字之和不等于大项数字之和。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965年为552斤,1980年为719斤,1985年为831斤。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由164.2元增加到332.43元,其中食品支出204.81元、衣着29.45元、日用品20.65元。农民住宅状况得到改善。全县农民个人存款余额,1965年底为66.5万元,1980年底为420.3万元,1985年达1061万元。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经济统计

内容

解放前,占全县人口l5%左右的地主富农拥有耕地14.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2%,而占全县人口60%以上的农民(贫农、雇农、中农)仅有耕地11.9万亩,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4%。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下,劳动农民生活贫困。正常年景“糠菜半年粮”,一遇天灾人祸,就要借高利贷,甚至卖儿卖女,逃荒要饭。
  农民家庭收支情况表30-3 单位:元注:有些项目在“其中”未列全,故小项数字之和不等于大项数字之和。
  解放后,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949年为76元,1965年为127元,1978年为150元,1980年为202元,1985年为447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4%。从60年代中期以后,南城农民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965年为552斤,1980年为719斤,1985年为831斤。
  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提高。1985年与1980年相比。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由164.2元增加到332.43元,其中食品支出204.81元、衣着29.45元、日用品20.65元。住房修建费24.64元、文化娱乐费15.46元。1985年,农民主要副食品年人均消费量为:肉类9.81公斤、蛋类1.97公斤、鱼虾2.16公斤、食糖1.46公斤、糖果糕点0.89公斤、水果2.0l公斤。
  农民住宅状况得到改善。从1979年到1985年,全县有60%以上的农户盖了新房,不少是新式的钢筋水泥楼房。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6.41平方米。
  据抽样调查,1985年每70户农户中,拥有自行车53辆,缝纫机29架,手表98只,电风扇16台,电视机11台。收录机、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
  全县农民个人存款余额,1965年底为66.5万元,1980年底为420.3万元,1985年达1061万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