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0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370
摘要: 道教在南城传播较早,境内的麻姑山被道家称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相传汉昭帝时,即有浮邱公及弟子王仙、郭仙在此炼丹修道。东晋时,道教理论集大成者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术与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麻姑仙女因此而成为民间崇拜的神像之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统治者大力支持道教活动。清末至民国年间,连年兵燹,社会动荡,道教活动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仅城内斗姆阁有道士数人。建国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仅存的一些道士也放弃旧业,以劳动所得为生活来源。
关键词: 宗教政策 道教

内容

道教在南城传播较早,境内的麻姑山被道家称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相传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即有浮邱公及弟子王仙、郭仙在此炼丹修道。东晋时,道教理论集大成者葛洪又来此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术与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遗留后世。麻姑仙女因此而成为民间崇拜的神像之一。
  唐开元(713年-741年)年间,道士邓思璀(号紫阳真人)修道于麻姑山。曾应玄宗诏入大同殿修功德,佐玄宗退西戎兵。开元27年(739年),邓紫阳请求立麻姑庙于仙坛侧。其弟子谭仙岩、黎琼仙、宋元白、邓德诚(紫阳侄子)均为当时著名道士。因此,麻姑山显赫一时,成为东南道教名山。山上道观庙院多达10余处,较著名者有仙都观、丹霞观、石崇观、灵仙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年)为之作《麻姑仙坛记》。大诗人刘禹锡(772-842年)也写下《登麻姑》一诗:“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反映了当时麻姑山的道教活动盛况。
  宋时,麻姑山仍为南方“正一教”(又称天师道)的一个活动中心。地方官员重修了仙都观、三清殿等道教活动场所。宋开庆《建昌军志》记载,当时南城有道观14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统治者大力支持道教活动。元丰六年(1083年),宋神宗特颁发《封麻姑勒》,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封麻姑为“妙寂真人”。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又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每年七月七日,地方官员都要携带供品进山朝拜麻姑。
  崇敬麻姑始终是南城道教活动的一个特点。即使佛教盛行以后,“如来”也未能取代“麻姑”的地位。清咸丰十年(1860年)复建的麻姑庙,道、佛同殿。正殿供奉麻姑神像,并悬挂诰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真寂冲应仁祜妙济元君”。而以中殿、前殿供奉如来和弥勒佛像。这种格局一直沿袭至“文化大革命”止。
  清末至民国年间,连年兵燹,社会动荡,道教活动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仅城内斗姆阁有道士数人。另有一些俗家道士散布于乡间,但不再“修仙慕道,炼丹烧汞”,而专以迷信活动为业,如为入、画符念咒,“驱厄除灾”,或为死者“超度亡魂”做功德道场。建国后,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仅存的一些道士也放弃旧业,以劳动所得为生活来源。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