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间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86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民间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6
页码: 320
摘要: 麻姑的传说麻姑成仙麻姑得道成仙,民间传说很多,史籍也有记载。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麻姑,建昌人,修道于牟洲东南的姑余山。后云游各地,来到吴地盱江小有洞天,为这里秀丽的山色所吸引,于是便隐居此山继续修炼。《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江西省南城县的麻姑山,“山顶有古坛,相传麻姑得道于此地”。传说远古时期麻姑山有一洞,名丹霞。十月之后,竟一胎生下三女。长女,晨曦初露、天色麻亮降生,取名麻姑;二女从之,名从姑;三女为后,取毕姑。十八年后,三姑已成窈窕美女。次日,老妪偕三姑至酒泉。麻姑疾步月泉,欲将秀发浸入泉内梳洗。老妪暗忖,从姑与麻姑情深,且排行第二,理应近麻姑而居为妥。
关键词: 民间故事 神话

内容

麻姑的传说麻姑成仙麻姑得道成仙,民间传说很多,史籍也有记载。葛洪的《神仙传》中记载:麻姑,建昌人,修道于牟洲(今云南省牟定县)东南的姑余山。后云游各地,来到吴地(南城古属吴国)盱江小有洞天(即麻姑山),为这里秀丽的山色所吸引,于是便隐居此山继续修炼。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江西省南城县的麻姑山,“山顶有古坛,相传麻姑得道于此地”。
  《重刊麻姑山志》载:“故老相传,姑仙妙龄尝与嫂出故山中,嫂讶其迟,姑云:‘适遇女童,共戏水旁,其来去罔知所之’。嫂乃令姑曰:‘来则以绯线缀其衣’。因踵其后,徐至大松树下,忽不见,但遗绯线于地。掘之,得茯苓,若婴儿状。嫂命烹之,适有故他往,姑自尝之,饮其汁殆尽,姑之得仙,有自来矣”。
  “又传云:姑尝与其弟入山拾薪,甚难;惟姑独往,得薪甚多。其弟怪讶,窃伺之,惟见姑宴坐林间,群鸟皆衔薪而至,弟归告其母,母强诘其故,姑自知神异已泄,明日遂弃家去,莫知所之。后数年忽归于家,人问其何自,姑言自青城(注:在四川省灌县西南,据说山上有上皇观麻姑洞)回,家人见所穿之衣垢弊颇甚,欲更新之,姑不受,曰:“自有仙裳”。其服皆精洁文采,非世服也,复弃家去。” 麻姑献寿相传麻姑仙子在麻姑山上修炼时,以山中出产的银珠米(今名麻姑米)和灵芝仙草,加上神功泉水,经丹灶蒸熬,酿成美酒,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西王母祝寿。这种酒醇浓甜美,芬芳馥郁,胜过天廷的琼浆玉液,王母饮后赞口不绝,赐名“寿酒”。故旧时祝女寿的,多绘“麻姑捧玉液”的画像赠送,称为“麻姑献寿”。
  麻姑、从姑、毕姑的传说古时,麻姑、从姑、毕姑三山本无名。传说远古时期麻姑山有一洞,名丹霞。洞中有一老妪。居山多年,饥食野果,渴饮酒泉。一日,老妪醉卧丹霞,忽闻霹雳响动,半空落下三颗明珠,坠入腹内。老妪蹶起,乃南柯一梦。十月之后,竟一胎生下三女。长女,晨曦初露、天色麻亮降生,取名麻姑;二女从之,名从姑;三女为后,取毕姑。
  麻姑、从姑、毕姑随母居丹霞洞,老妪无乳,哺之以酒泉。十八年后,三姑已成窈窕美女。一日,母女四人登顶环顾,但见云开处,盱江、黎河绚如银练。盱江东岸,隐露石峰一座,其状如人。再溯东南,又一山雄峙,好不壮观。老妪曰:“吾观彼二山亦非凡境,与此山成鼎足之势,汝等分而居之。”三姑甚喜之。
  次日,老妪偕三姑至酒泉。老妪举觞曰:“今日分山而居,汝等饮此酒,无忘酒泉哺育之恩也”。饮毕,老妪又谓曰:“今者分山,以梳髻论次第,先者居此山,次者另山而居”。
  麻姑疾步月泉,欲将秀发浸入泉内梳洗。不防风乍起,吹起秀发,麻姑头上已结成一个又圆又高的发髻。老妪见状,大笑:“麻姑为先,居此山也”。从姑、毕姑知此乃天意,亦无心梳洗。老妪暗忖,从姑与麻姑情深,且排行第二,理应近麻姑而居为妥。遂指盱江东岸巍峨石峰,曰:“从姑居彼山罢”。从姑欣然应允。毕姑无话,朝东南方向远眺,但见云开处,彼山亦为壮观,遂拜别老母、姐姐,驾云而去。从此,三山以麻姑、从姑、毕姑为名。
  紫阳调遣神兵据《重刊麻姑山志》记载,唐朝有位道士叫邓思璀(南城人),号紫阳真人,人称邓天师,长期在麻姑山上修炼。有一次,邓紫阳曾在山上以石试剑,一挥宝剑,将石劈为两半,这块石头现仍在观瀑亭附近,称试剑石。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皇帝李隆基下诏征求方士。邓紫阳被郡人推举应征。紫阳真人的道行很高,皇帝对他很器重,赐给他很多东西。相传有一年西戎侵犯边境,邓紫阳曾用符篆调遣神兵,协助朝廷征讨西戎,使西戎大败,所以那时称他为神人。邓紫阳羽化登仙后,玄宗根据邓生前意愿,派人将他归葬于麻姑山上。
  万年桥与聚宝盆相传当年建造万年桥的第18墩基时,遇到深潭,桥墩砌了几年也没有砌起,后来,放下了“聚宝盆”,桥才修成了。
  当初,桥址下游有一个白洲村。村里有个名叫万年的老汉,以放鸭为生。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勤快。一天清早,万年捡了鸭蛋,赶着鸭子往田野走去,见田塍上有个破木盆,带回村里,问左邻右舍,都说不是自己的。
  破木盆放在家门口两三天也没人来取。万年的老伴就把它当鸡食盆用,放进一把碎米,不一会,碎米变成满满一盆,她忙忙将此事告诉老头子。老头子不相信。亲自放进一把谷子。顷刻间,果然变出满满一盆。老头子暗暗吃惊:“天哪!这是聚宝盆呀!” 夜里,夫妻俩把木盆端进屋里,放进一个钱,盆里便溢出一堆钱来。从此,他们富裕了。
  过了几年,修建万年桥的第18墩基,遇到深潭,千车万船的石块倒下去,还是打不到底。万年老汉见了十分焦急,他想:聚宝盆,放什么东西聚什么东西。要是把聚宝盆沉到深潭里,就不愁填不满这千丈深潭。
  这天,天刚蒙蒙亮,夫妻俩悄悄地端着聚宝盆,来到桥的上游,驾着小船,顺水流到深潭边,在聚宝盆里装上石块,把它沉到深潭里。
  第二天,深潭的水面上,露出一块块巨石。石工又紧张地取石造桥了,很快地砌起了桥墩,架起了拱桥。
  万年老汉的事终于被邻舍大娘发觉传开了。夫妻俩受到乡亲们的赞颂。大家便把这石拱桥取名叫“万年桥”。
  朱熹讲学源头村源头村位于本县上唐镇内。数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
  以前,源头村叫蛤蟆窝。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当时,村中吴伦、吴常兄弟俩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藏书万卷。他俩都有一个愿望:要为村中后辈增长学识尽点薄力。听说朱熹正在才子之乡——临川讲学,他们便亲往迎请,朱熹亦慕吴家兄弟藏书广博,欣然随同前往。
  朱熹到了蛤蟆窝后,前来求学的入倍增。为此,吴家兄弟带头募捐筹款,在村口建造了书院和读书亭。读书亭横跨村头溪流之上,砖石结构,画栋雕梁,九曲栏杆,建造得非常别致。朱熹凭栏远眺近看:天光云影,浅水游鱼,尽收眼底。心中大悦,便乘兴挥毫为吴家书屋题额“书楼”二字。朱熹见蛤蟆窝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读书子弟求学心切,加之吴家藏书深深吸引着他,竟然一住数月不思回归。白天,他在书院讲学;晚上,在青油灯下博览群书,评注经文。虽说身居陋室,倒觉其乐无穷。
  一天,朱熹在读书亭给众弟子讲学。休息时,放目远眺,触景生情,口占一联: 群山欲锁云间路众弟子有一人抢先而对曰: 万壑能开雾中途。
  朱熹拍手称快道:“佳句,佳句”!言毕,见对答学生乃农家子弟,常因劳作而辍学,很是惊讶,便问道:“汝文思何其敏捷也”?对曰:“先生常教诲我们要‘学而思,思而辨,辨而明’也。方才先生望山观云,我也见壑思雾,故借先生思路而成此联也”。朱熹手捋长须连连颔首说:“汝言极是。读书是自家为学,好比饮食,不能只待别人理会”。停了一会,又说:“读书,无疑者需赖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样方日见长进。学而不思,知而不行,乃读书之大忌也”。听了这番宏论,众弟子深为叹服。这时,夕阳西照,晚风徐来,朱熹扶栏侧视,看见山旁有口池塘,溪水从山的东边而来,穿过池塘流经脚下,又向西面流去;池塘水光潋滟,云影、树木、屋宇倒映其中,心中不觉一阵激动,忙唤人取来文房四宝,蘸墨润笔,在亭上题诗一首: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哈蟆窝讲学近一年,他离开后,吴家兄弟和众弟子提议将蛤蟆窝改名“源头村”。民国时期,源头村一带还一度设置“活水乡”,以表示对朱熹的纪念。
  油洞和米洞南城从姑山,有座天柱峰。峰下有两个洞,一个叫油洞,一个叫米洞。传说这两个洞很是神奇,天天会从洞中冒出油和米来。
  天柱峰下曾有一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名叫法痴,天天到洞里取油取米,数量不多不少,恰恰够和尚们吃。
  一天,来了不少的逃荒百姓和进庙挂单的游方和尚。法痴点点人数,共有一百零八人。他心想,洞里从没出过这么多油米,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怎么办?一边想一边带着小和尚去取油取米。他一爬进洞,见满洞油、满洞米,喜出望外,便让小和尚扛出来称了称,一算,刚刚够庙里的和尚和一百零八人吃。
  法痴是个游手好闲、嘴馋心贪的懒和尚。从这天起,他每天暗暗地在各人的油米份内扣下二两米、五钱油,锁藏在柜子里。十来天克扣下的油米,算起来已经不少了。
  这天,逃荒的百姓和挂单的和尚都走了,法痴悄悄地打开柜子来取油米,准备拿到街上去换酒吃,谁料打开柜子一看,油米全不见了。
  法痴和尚这下恼火了,拿起铁锤、凿子来到油洞米洞边。他要把洞口凿大,想把洞里的油米全部弄出来。他狠狠地举起铁锤,叮n当叮n当地敲打,心里算计着:“这下洞里的油米全归我了”。
  叮!叮!铁锤打得石火四溅,洞口很快就要凿大了。正当法痴得意忘形的时候,轰隆一声巨响,山石并裂,贪心的法痴被巨石压死在洞里。从此,油洞和米洞再不出油米了。
  沿望亭南城西门口,有一条街,是通往西乡的大路。街心有座亭子,叫“沿望亭”,说起“沿望亭”,有一段故事。
  城西磨盘山下,住着一位姓张的老人,为人诚实忠厚,左邻右舍都尊称他张公。
  一个冬天的傍晚,天空下着鹅毛大雪,路上行人稀少,张公去街上撮药,路过这里,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发现脚下是个“捎马”(从前搭在肩上盛钱的布袋)。打开一看,内装许多银子。心想失主发觉掉落“捎马”,一定会丢魂落魄,到处寻找。于是,他便沿路张望守候。
  年关已近,夜色渐深。张公惦念着家里的病人,又担心失主回来找不到“捎马”,可能要出人命,进退两难。
  北风越刮越大,雪花飘个不停。张公冷得浑身打颤,有点支持不住了。就在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神色慌张,东寻西找。张公不动声色,走过去和来人搭话,问个一清二楚,得知来人正是失主,便把“捎马”还给了他。那人忙问姓名,张公连连摇头急忙走开了。
  第二年冬天,失主为了报答张公还银救命之恩,带着厚礼来到这里,打听到张公已经去世,儿子外出,家里没人,便在张公沿路张望失主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沿望亭”,颂扬张公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容臣一炷香相传明代益王就藩建昌时,保驾的文官有张状元、武将易将军。启程那天,卫队前呼后拥,旌旗招展,陆路车马,水路官船,浩浩荡荡,直向建昌进发。
  一天,藩王的官船行至建昌的廖坊潭,只见两岸陡壁悬崖,直逼江面,山上密林深邃,狼嚎虎啸,令人心惊胆战。江面隘口狭窄,水流湍急,行船十分艰险。
  藩王见此情景,怒气冲冲地骂道:“这哪是什么鱼米之乡,分明是想谋害本王”!当即下令:“武士们,把易将军推去斩首”!顷刻之间,易将军头落江心。
  藩王回头怒斥道:“状元公,你在我父皇面前奏说建昌这好那好,什么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是一派胡言”!张状元知道藩王的脾气,没有回话。
  “你还有何话可说?”藩王把手一挥:“推去斩首!”转身要回船舱。
  张状元叩了个头,从容地说:“请千岁容臣一炷香的时间,仔细禀奏。” 藩王皱了皱眉头道:“好好,就给你一炷香的工夫”。接着,吩咐侍卫把香点着,插在香炉内。官船继续逆风逆水艰难而上,香燃去了大半截。忽然,江面上刮起了一阵北风,逆风转为顺风,船驶如飞,廖坊潭隘口很快被甩在船后。
  藩王立在船头,顿觉眼前一亮,江面豁然开朗,水面渔舟点点,两岸稻浪起伏,不禁赞美道:“啊!建昌、建昌、果是鱼米之乡”! 藩王感到自己错杀了易将军,船抵建昌后,命侍卫用金子铸了一个金头,厚礼埋葬易将军,抚慰张状元道:“状元公,险些错杀了你”。
  此后,“容臣一炷香”的故事,便在民间流传。
  金龙瓷牙床南城西南古时有个圩镇,名叫云市,瓷器店占了半条街,圩镇周围都是瓷窑,烧制的碗、碟、罐、胎薄质美,造型别致,京都官员,视为珍品,各地慕名求购的络绎不绝。
  传说从前云市村住着一户穷苦的人家,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年迈力衰,双目失明。儿子徐二为人忠厚诚实,起早贪黑,里里外外操劳不停。
  一天,天麻麻亮,徐二去井头提水,许久不见回转。忽然,村外传来撕人肺腑的呼叫声:“不好啦!徐二被老虎衔去啦,救命呀”!徐二的母亲闻声哭得天昏地黑,顿时昏蹶在床下,经乡亲们抢救才苏醒过来。
  徐二的母亲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苦苦地熬过了三年。这年三十夜,大雪纷飞。徐二的母亲孤苦伶仃,思儿心切,凄苦万状。忽然,徐二推门而入,扑倒在膝下,母亲又惊又喜,恍如梦中。徐二向母亲叙说被虎衔到深山,幸遇一白发老翁相救,留住了三天,今日相送下山。母亲听了破涕为笑:“儿呀!你一定是碰见仙人的神虎了。仙山住三天,人间得三年啊“!徐二安慰母亲说:“娘,儿在山中,还跟老翁学会了做瓷烧窑”。母亲高兴地说:“这就好了,穷人有了手艺,日子就好过了”。
  徐二安顿好母亲,便与乡亲们商量筑窑烧瓷。乡亲们纷纷赞同,并推徐二为头。说来也怪,只要是徐二装的窑,点的火,窑窑成器,件件成品。烧出的瓷器玲珑剔透,冰清玉洁。渐渐,云市成了热闹的圩镇,99座窑,远近闻名,一片兴旺景象。
  一天,夕阳西斜,红霞满天。徐二与乡亲们走向一座已停火七天的瓷窑,打开窑门取瓷。奇怪,满窑的碗碟一只都不见,只见窑中央隆起了一堆灰土,微冒热气。拔开灰土一看,露出一张金光灿灿的金龙瓷牙床,照得满窑生辉。乡亲们惊诧不已,徐二忙对乡亲们说:“这一定是龙窑,金龙瓷牙床是天赐给我们的窑宝,是我们窑工的福气,一定要保护好。”徐二和乡亲们把窑门封好,又在近旁另筑新窑。
  当地财主李刻薄知道了徐二瓷窑得宝的事,心想,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他即刻跑到县衙’门,诬告徐二盗取古玩珍品藏于窑中,并与官府勾结定计,派出衙役,化装私访,暗察金龙瓷牙床的下落。可是事情十分蹊跷,他们白天察访在烧的窑,火苗直窜,近身不得,99座窑,窑窑都偷看过了。满窑是碗、碟、罐、瓶,哪有什么金龙瓷牙床。晚上,窑顶升起盏盏窑灯,算来算去,都有一百座窑。天天如此,夜夜不少。衙役们心怀疑窦,折腾了六、七天毫无结果,只得悻悻溜了。
  贪官劣绅不死心,一道奏折飞报京都,奏请皇帝派兵缉拿徐二。皇帝一心想得到金龙瓷牙床,便下诏地方,派兵捕拿徐二,逐窑搜查,一定要查获金龙瓷牙床解往京都。
  徐二和乡亲们听说此事,急忙商量对策,决定在官兵到来之前,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这天夜半,北风呼啸,阴云密布。徐二和乡亲们从每座窑中取出一粒火种,丢进财主李刻薄院中,顿时火势大作,鬼哭狼嚎。
  接着,轰隆一声巨响,一百盏窑灯俱灭,一百座瓷窑全部崩塌,剩下一百座残片瓷岭。徐二和乡亲们携老扶幼,连夜逃往景德镇去了。“金龙瓷牙床”呢?听说还留在云市窑。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