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8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市场管理
分类号: F203
页数: 2
页码: 290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集市贸易迅速恢复和发展,定期墟由1972年以前的16个扩大到35个,传统的庙会也全部恢复。1979年,仅城关市场平均每天赶市的就达5000余人次,商品品种在250~300种之间,在自由市场消失多年的猪肉、粮食、豆子、豆制品也重新出现。此后,县工商部门先后在建昌镇、株良、沙洲、上唐、黄狮、洪门等集镇投资30余万元,建成各种顶棚市场共7205m2。市场管理继续贯彻“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1985年,全县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050.6万元,较1979年148.2万元增长7倍,较1975年增长24倍。
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 市场监管

内容

民国时期,集市贸易多被奸商富户和贪官污吏控制,他们囤积居奇,变买变卖,哄抬物价,左右市场。
  建国后,集市贸易这种传统的商品交换形式被保存下来,成为农副产品交换的主渠道之一。1956年以前,县工商部门通过对集市贸易的管理,大力开展物资交流,平抑物价,活跃了城乡市场。
  1956年上半年,关闭城乡集贸市场,不准私商自行采购和下乡串换、推销商品,致使小宗农副产品无人收购,影响了正常的商品交换。同年12月,开放城关、里塔、株良、上唐、新丰、硝石、珀玕、圳上、黄狮等地集贸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统购统销任务后将剩余的农副产品上市,但其价格不得超过国家同类商品的销售价;允许个体商贩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下乡或进城采购和销售;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可以按商品自然流向直接到产区采购,重新活跃了城乡市场。
  1958年初,全县集贸市场再度关闭。下半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重新恢复了全县11个主要墟镇的集市贸易。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学习大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过程中,全县城乡市场数度关闭,即使在部分开放的地方,上市品种、数量以及参加交易人员都受到严格控制。据统计,1975年集市贸易成交额仅为43万元,比1963年的118万元减少6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集市贸易迅速恢复和发展,定期墟由1972年以前的16个扩大到35个,传统的庙会也全部恢复。1979年,仅城关市场平均每天赶市的就达5000余人次,商品品种在250~300种之间,在自由市场消失多年的猪肉、粮食、豆子、豆制品也重新出现。此后,县工商部门先后在建昌镇、株良、沙洲、上唐、黄狮、洪门等集镇投资30余万元,建成各种顶棚市场共7205m2。市场管理继续贯彻“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原则。1985年,全县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050.6万元,较1979年148.2万元增长7倍,较1975年增长24倍。
  表22-10 全县传统庙会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