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村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村工业
分类号: F27
页数: 2
页码: 229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从1980年以后,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拨乱反正,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农村工业作为振兴南城经济的一项战略决策来抓,县财政、农业银行、物资、科技等有关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村工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和扶助。全县农村工业异军突起,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84、1985两年发展尤为迅速。1985年是发展最快的1年,全县农村工业产值为1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比1978年增长2.1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34.3%。农村工业的发展,对调整南城农业结构,为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

内容

南城创办农村工业,始于1958.年。这年,上唐、株良、洪门、万坊、徐家等公社将一些手工业工人组织起来,创办了农机厂、农具厂、手工业综合厂等社办企业。其后,龙湖、岳口等公社也先后办起了农机厂、手工业综合厂。从60年代起至1978年的近20年时间里,南城农村经济工作长期处于“左”的思想的指导之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少社办企业被撤并,工人被当作社会闲散劳动力下放到生产队务农。其后,多次调整社队规模,反复折腾,也严重影响农村工业的发展。南城农村工业,由于从创办开始就面临不利的外部条件,再加上管理不善,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因素,因而发展非常缓慢。到1978年,全县农村工业产值只不过507.4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从1980年以后,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拨乱反正,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农村工业作为振兴南城经济的一项战略决策来抓,县财政、农业银行、物资、科技等有关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村工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和扶助。全县农村工业异军突起,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84、1985两年发展尤为迅速。1985年是发展最快的1年,全县农村工业产值为1602.7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比1978年增长2.1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34.3%。农村工业的发展,对调整南城农业结构,为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帮助农民生产致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5年,全县有乡办工业企业101个,从业人员1999人,共拥有固定资产730万元,流动资金290万元。其中年产值在8万元以上的乡办企业有21个;有村办工业企业691个,拥有固定资产194万元,流动资金71万元,从业职工2000人。其中,从事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石灰业)的村办企业371个,从事食品饮料制造业的237个,从事木器加工及竹藤业的21个,从事水力发电的17个。在当年农村乡镇工业产值中,乡办工业企业产值为529.6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为1040万元(其中村办企业工业产值为280万元)。当年乡、村企业总收入超过200万元的有株良、万坊、洪门、上唐、徐家、天井源、里塔、沙洲等乡镇。乡、村工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3大类: 1、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品主要有:犁、耙、犁头、犁壁、锄头、铁爪、打谷机、轧花机、碾米机、粉碎机、青饲料切碎机、磨薯机、机耕船、风车、水车、粪桶、碌碡、谷箩、围折、谷筛、畚箕等。
  2、为民用生活服务的产品主要有:家具、炊事用具、铁锅、日用陶器、仙泉酒、酒曲、银丝粉、皮革制件、水泥制品、砖瓦、石灰、毛笔、鞋刷、涂料油、焰花、鞭炮、护肤霜等。
  3、为工业生产服务的产品主要有:电力、纺织机械配件、纺织器材、抗压模、沙浆试模、分样筛、拖拉机拉杆接头、铜套、钢球钢锻、漆刷、防锈漆、电镀品等。
  1985年,全县农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314万度,占全县发电量的27.7%;食物油10.5吨,占全县的100%;红砖4113万块,占全县99%;日用陶器12.1万件,中小农具6.88万件。在县内颇有影响的乡办企业产品有:洪门镇乡办企业生产的纺织器材配件,万坊、徐家乡生产的红砖,天井源乡的水泥预制件,麻姑山乡的仙泉酒、矿泉水等。
  表15-9 1985年产值在8万元以上的乡办企业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