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67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食品工业
分类号:
TS2
页数:
2
页码:
220
摘要:
(一)南城县麻姑酒厂 (二)粮油加工厂
关键词:
粮油工业
液体食品
内容
(一)南城县麻姑酒厂麻姑酒为江西传统名酒,以香气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而闻名。该酒属黄酒类,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透亮,酒精度16-18°,具有性温滋补,舒筋活血等功效,故有“寿酒”之称。本县麻姑酒酿造始自唐代。据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唐邓紫阳真人,献皇家寿酒,采用麻姑米、麻姑泉、麻姑山芙蓉峰首乌、灵芝所酿制。”清代南城县饶、谢两户豪门也曾酿制寿酒进献皇室,称为“麻姑贡酒”。民国4年(公元1915年)南城庆乐斋酒栈酿制的麻姑酒,曾参加南洋国际赛酒会,获得银牌奖。建国前,酿制麻姑酒的还有老协成、老聚成、老天成3家酒栈。
1956年,庆乐斋、老协成、老聚成、麻姑酒家4家酒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南城酿酒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1976年更名南城麻姑酒厂。该厂公私合营初期,设备简单,手工操作,年产酒25吨。1957年开始采用新工艺,年产量提高到104吨。1972年,麻姑酒、大曲酒的生产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和部分工艺的机械化。1979年省、地投资27万元兴建机械化生产车间。1981年9月,又由人民银行贷款320万元进行第一期扩建,使设计生产能力由年产500吨麻姑酒扩大到年产麻姑酒2000吨、白酒225吨。扩建工程新建项目主要有大曲、制曲、甜酒3个车间,新锅炉房、水泵房、酒库等。全部项目于1984年3月竣工。
第一期扩建后的麻姑酒厂,占地38000平方米,成为赣东最大的酿酒厂。1985年,该厂拥有职工272人,固定资产354.9万元,流动资金271万元,有发酵缸720只(每只容量为350公斤),发酵池152个,容量为20吨的酒池2座,容量为85吨的酒池45座,大型酒缸5500只,全厂库存量可达6000吨。该年完成产值243.7万元,实现利税143.1万元。全年产麻姑酒1119.01吨,白酒1087.23吨,还研制、试产了江西特曲、建昌老窑、盱江春、加饭酒和汽水、汽酒等品种。麻姑酒于1963年、1980年、1984年3次被评为江西名酒,1980年、1984年还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从此声誉益隆,远销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深圳等国内各大城市。1985年,该酒厂被省政府授予“六好企业”称号,同年10月,省经委批准对该厂进行第二期扩建,总投资758万元,使其年产能力由2000吨提高到5000吨。
(二)粮油加工厂建国初,县城居民食用大米主要靠4家私营机米厂加工,乡村的粮食加工,仍靠砻、磨、碾、碓等原始工具。]951年创办了国营民生米面加工厂,有24马力柴油机1台,月加工量为10500斤。从1953年起,工大、建东、东方3家私营粮食加工厂先后并入国营民生米面加工厂。1956年县粮食局对私营复丰粮食加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同年,国营民生加工厂经过扩充,改称县制米一厂;公私合营的复丰加工厂迁往硝石,改称县制米二厂。1958年县制米二厂迁往洪门,1960年转为国营。1960年兴建了黄狮粮食加工厂。1970年上唐粮管所的附属工厂通过扩充和改建,改为县直属粮食加工厂。1980年又在县城体育路建成1座自动化工艺流程的粮油加工厂,原南街的粮食加工厂改为制面厂。这年全县有粮油加工厂4个(县城厂、洪门厂、黄狮厂、上唐厂),制面厂1个。株良、里塔、龙湖等粮管所还设了小型粮油加工厂。
1985年,全县粮油加工厂共有职工178人,固定资产95.8万元,流动资金36.6万元,总产值1204万元,完成利、税56.7万元。同年11月,国家投资25万元在上唐粮食加工厂兴建月加工80吨大米车间,计划于次年年底竣工投产。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