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作物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43
颗粒名称: (一)粮食作物介绍
分类号: F3
页数: 4
页码: 173
摘要: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收入,长期以来占全县农作物80%以上,其中水稻面积和产量占粮食作物90%以上。1978年后,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经济作物,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大。1985年粮食播种面只占农作物65.9%,其中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95.6%,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98.6%,粮食收入占农业收入78%。粮食乃为本县农业的台柱。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作物经济

内容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收入,长期以来占全县农作物80%以上,其中水稻面积和产量占粮食作物90%以上。1978年后,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经济作物,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大。1985年粮食播种面只占农作物65.9%,其中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95.6%,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98.6%,粮食收入占农业收入78%。粮食乃为本县农业的台柱。
  1、水稻清同治出版《南城县志》记载:“稻,指粳糯而言也。粳有红白二色。夏种秋收为大禾谷……春种夏收为早谷,获后再种,冬收,粒差小而力薄,为两番谷……俗概谓之粘谷。类有救公饥,四十日粘,五十日粘……”。
  民国时期,全县以种植一季晚稻和早稻为主,中稻较少,平原地区方有少量二季晚稻。建国后,全县早、中、一晚、二晚发展总趋势为中稻、一晚面积愈来愈小,早稻、二晚面积愈来愈大。1950年早、中、一晚、二晚比例为2.4:0.6:6.6:0.4;1980年比例为5:0:0.6:4.4。一季晚稻主要分布在山区、高丘地带。
  民国末建国初,全部种植高杆型水稻。以本地品种为主,也有少量引进品种。其本地品种主要有大谷早、大叶白等;引进品种有南特号、莲塘早等。中稻主要有浙场中籼一号等。一季晚稻,当地品种有冷水白、糯禾白等;引进品种有金包银、黄壳粘、高脚白等。二季晚稻,当地品种有麻壳红、芋头红等;引进品种有浙场9号、黄禾子、糯稻等。早糯主要有六谷糯、胡椒糯;晚糯主要有黄荆糯、粘粘糯等。1951年湫牛、龙湖、严和等地农民引进山年(陆稻)进行小面积栽培,亩产约3-4百斤。
  50年代后期,征集整理推广普及地方良种,早稻有莲塘早、南特号等;晚稻品种有银梗晚、麻壳红等。
  60年代大力推行早稻矮杆良种,主要品种有矮脚南特号,珍珠矮、广解607等,全县早稻基本实现矮杆良种化。
  -1975年以后二季晚稻开始推广杂优品种,以汕优2号为主。1980年早稻早熟品种有中杆早、原丰早等;中熟品种有广陆矮四号、红四一0、密粒红、盱江选1号(本县农科所培育)等,晚熟品种有湘矮早9号。二季晚稻开始试种矮杆754、755,其它的矮杆品种有汕二-59。
  1985年,早稻早熟品种8004、浙辐802约占20%;中熟品种红四-0、73-07、79-12、科京63-1约占70%;迟熟品种威优35约10%。一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二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64、汕二一59M112。
  表13-7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民国时期,水稻产量平均亩产仅170多斤。上田,两季收谷3石左右;中田,一季亩产2石左右;下田,亩产仅1石上下。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50年代早稻单产3-4百斤,晚稻只有1-2百斤,故有“早稻是宝,晚稻是草”之说。1971年早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9年晚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4年双季稻亩产跨《纲要》(亩产800斤),1979年闯过1000斤大关,1985年达1585斤。
  2、豆类主要有晚大豆、田塍豆、早大豆三种,绿豆、豇豆等也有零星种植。
  晚大豆多为稻豆连作,品种有大青、八月爆、大黑豆、大黄豆、水白黄、画眉豆和最受群众欢迎的短脚(又叫蜂窝节 )等,亩产50-100斤。民国时期,上唐、硝石为晚豆主要产区,全县每年种植面积3-4千亩。1950年至1957年,晚大豆发展较快,主要产地有硝石、上唐、蔡王殿和沿盱江两岸等地。种植面积最多年份为1957年,计41877亩,总产28880担,平均亩产69斤。
  后因双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加之硝石(因修洪门水库)被淹,种植面积急剧减少,1962年仅种植5千余亩,1966年又恢复到2万亩左右。70年代后一直维持在万亩左右,集中在上唐、新丰、万坊三个乡镇。
  田塍豆为全县主要食用豆。建国前,株良、上唐、新丰、庙前等地栽种。建国后,迅速发展,普及全县,产量逐年提高。60年代田塍豆已传入临川及赣南各县。
  早大豆又名“六月爆”。农历3月种,6月收。建国后开始种植,历年种植面积l千亩左右,亩产50-60斤。主要在里塔、上唐、新丰、株良等红壤旱地或果树行间零星种植。
  豇豆、绿豆、豌豆、蚕豆多以菜地、边角菜地种植。某些山区农民喜欢种红小豆、金小豆。
  3、其它杂粮小麦、大麦南城很早就在沿黎水和盱江两岸旱地及一季早稻休闲田种植小麦和大麦,但面积不大,亩产一般40-50斤。建国后,冬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年份为1956年,次为i972年,均在万亩以上。其余年份面积在数百亩至千余亩之间,1975年后减至百余亩左右,1985年仅剩43亩。最高亩产为1979年的221斤。
  表13-8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注:1.1963年以前红薯面积为整个薯类面积,包括红薯、芋头等。
  2.杂粮包括玉米、大麦、荞麦、豌豆、绿豆。
  荞麦旧时有“红薯、荞麦、萝卜半年粮”之说。秋旱严重的年份,对不能种晚稻、大豆的土地,多用作种荞麦,亩产50-60斤。70年代后逐渐减少,目前基本绝种。
  红薯夏季插藤的为早红薯,秋季插藤的为晚红薯。薯种有白皮白心、白皮红心两种,产量均不高。早红薯亩产3000-4000斤,晚红薯2000-3000斤。1956年引进“胜利百号”,亩产6000-7000斤,出粉率比土种高50-60%,至今仍为高产良种。此外,万年桥出产一种红皮黄心蛋黄薯,质嫩味美,但产量和出粉率极低,现已绝种。本县磁圭、睦安农民种植红薯经验丰富,采用“深挖地、深埋肥,稀植挂藤,盖草防旱,断细根,结大薯”的栽培方法,高的亩产达方斤。
  脚板薯多作蔬菜食用,利用田塍或边角地种植,一株收薯2-3斤。
  马铃薯建国前曾一度由外地引进,但未能推广。1956年县农林科再次引进,70年代后又从黑龙江引进。主要由城郊菜农种植,面积约50-60亩,亩产万斤左右。
  粟(小米)、玉米、高粱少数农民利用蔬菜边角地或田塍零星种植。粟有早粟、晚粟,品种有黄粟、狗尾粟。玉米为小金黄杂种。高粱品种有粘性高粱、糯性高粱和甜高粱。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