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造低产田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37
颗粒名称: 一、改造低产田情况
分类号: F3
页数: 1
页码: 172
摘要: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农业集体化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每年冬春,组织大批劳力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改造低产田,实行“大兵团”打歼灭战,改一片,成一片。全县一般年份改造1万亩左右,最高年份3-4万亩。对浸渍田主要采取“开三沟、排五水、改串灌、播绿肥”的办法。“开三沟”,即开防洪环山沟、灌排沟和引渍核心沟;“排五水”,即排除渍、冷、锈、毒、泉水;“改串灌”,即改串灌浸灌为沟灌;“播绿肥”,即播红花草,或与萝卜、油菜”三花”混播。普遍达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增加肥力,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对山排田,除解决水源外,主要采取“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的办法,对粘结田,实行适量掺沙,增加有机质;对漏沙田,增培粘土,改善土壤质地。全县每年冬春集中60%以上的劳力,用1-2个月,从事低产田改造工程。1962年县委在县属有关单位抽调负责同志和农技干部,组成改土试点工作队,在万坊公社钟家边大队进行综合改土,采取开沟排水、播种绿肥等措施,为全县改造低产田作了示范。1964年,全县有190个生产队进行低产田改造示范,面积2万亩。1975年冬琶1976年春,全县集中75%的劳力,苦干60天,改造低产田3.5万亩。
关键词: 农村经济政策 农田水利建设方针

内容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农业集体化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每年冬春,组织大批劳力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改造低产田,实行“大兵团”打歼灭战,改一片,成一片。全县一般年份改造1万亩左右,最高年份3-4万亩。对浸渍田主要采取“开三沟、排五水、改串灌、播绿肥”的办法。“开三沟”,即开防洪环山沟、灌排沟和引渍核心沟;“排五水”,即排除渍、冷、锈、毒、泉水;“改串灌”,即改串灌浸灌为沟灌;“播绿肥”,即播红花草,或与萝卜、油菜”三花”混播。普遍达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增加肥力,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对山排田,除解决水源外,主要采取“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的办法,对粘结田,实行适量掺沙,增加有机质;对漏沙田,增培粘土,改善土壤质地。全县每年冬春集中60%以上的劳力,用1-2个月,从事低产田改造工程。1962年县委在县属有关单位抽调负责同志和农技干部,组成改土试点工作队,在万坊公社钟家边大队进行综合改土,采取开沟排水、播种绿肥等措施,为全县改造低产田作了示范。1964年,全县有190个生产队进行低产田改造示范,面积2万亩。1975年冬琶1976年春,全县集中75%的劳力,苦干60天,改造低产田3.5万亩。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