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城县农田建设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南城县农田建设情况
分类号: F3
页数: 2
页码: 172
摘要: 南城属低山丘陵地形,东西两侧多为山地,中部丘陵起伏,纵横交错,穿插众多小块盆谷地。盱江、黎滩河及其支流两岸多属河谷冲积性小平原与河阶地。一方面有利于自流灌溉,另一方面又造成高排缺水,河阶受涝,盆谷潜育,易涝易旱。 建国前,全县水利设施只有少数漏水陂坝和浅水塘,除盱江及其支流两岸少数农田可引水灌溉外,其余皆靠天然山泉溪水灌溉,绝大多数农田都是“望天田”,旱涝灾害频繁。盱江及其支流两岸易遭洪涝。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组织全县人民兴修水利,排除旱涝,引水改土,平整土地,大搞园田化,成就卓著。至198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4万亩,占耕地面积75.2%。旱涝保收面积19.1万亩,占耕地66.8%。园田化面积5万亩,占耕地17.3%。但全县仍有4.3万亩耕地易旱,2.6万亩农田易涝,其中受严重威胁的有0.2万亩。
关键词: 农村经济政策 农田水利建设方针

内容

南城属低山丘陵地形,东西两侧多为山地,中部丘陵起伏,纵横交错,穿插众多小块盆谷地。盱江、黎滩河及其支流两岸多属河谷冲积性小平原与河阶地。一方面有利于自流灌溉,另一方面又造成高排缺水,河阶受涝,盆谷潜育,易涝易旱。
  建国前,全县水利设施只有少数漏水陂坝和浅水塘,除盱江及其支流两岸少数农田可引水灌溉外,其余皆靠天然山泉溪水灌溉,绝大多数农田都是“望天田”,旱涝灾害频繁。盱江及其支流两岸易遭洪涝。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组织全县人民兴修水利,排除旱涝,引水改土,平整土地,大搞园田化,成就卓著。至198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4万亩,占耕地面积75.2%。旱涝保收面积19.1万亩,占耕地66.8%。园田化面积5万亩,占耕地17.3%。但全县仍有4.3万亩耕地易旱,2.6万亩农田易涝,其中受严重威胁的有0.2万亩。
  一、改造低产田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农业集体化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每年冬春,组织大批劳力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改造低产田,实行“大兵团”打歼灭战,改一片,成一片。全县一般年份改造1万亩左右,最高年份3-4万亩。对浸渍田主要采取“开三沟、排五水、改串灌、播绿肥”的办法。“开三沟”,即开防洪环山沟、灌排沟和引渍核心沟;“排五水”,即排除渍、冷、锈、毒、泉水;“改串灌”,即改串灌浸灌为沟灌;“播绿肥”,即播红花草,或与萝卜、油菜”三花”混播。普遍达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增加肥力,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对山排田,除解决水源外,主要采取“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的办法,对粘结田,实行适量掺沙,增加有机质;对漏沙田,增培粘土,改善土壤质地。全县每年冬春集中60%以上的劳力,用1-2个月,从事低产田改造工程。1962年县委在县属有关单位抽调负责同志和农技干部,组成改土试点工作队,在万坊公社钟家边大队进行综合改土,采取开沟排水、播种绿肥等措施,为全县改造低产田作了示范。1964年,全县有190个生产队进行低产田改造示范,面积2万亩。1975年冬琶1976年春,全县集中75%的劳力,苦干60天,改造低产田3.5万亩。
  二、推行园田化在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的同时,在全县较大规模地开展平整土地。主要实行小丘并大丘,截弯取直,平整田块,多在较为平坦的地区开展。每年平整土地5000亩以上。1963年和1969年,两次掀起园田化高潮,面积均达1-2万亩。规模最大的徐家乡湖东平原,按照规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主要工程平沙丘、填洼地、开排灌沟。为高标准园田化打下了基础。第二步,1968年后,2000多劳力,连续几年平整土地,3亩一块,修筑机耕道,田塍路,开挖“核心沟”、“排灌沟”,建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高标准园田化1万余亩。70年代初平整土地重点转移到盆地谷地和少数山排田。1974年县委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居民3000余人,帮助岳口公社黎家边大队蔡兰田生产队平整土地,建立高标准园田500余亩,此后全体村民分年平整土地1000余亩,是为全县丘陵地区园田化典范。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