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17
颗粒名称: 卷十三 农业
分类号: F3
页数: 44
页码: 162
摘要: 南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属综合农业地区。旧社会,旧的生产关系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农业发展极其缓慢,生产水平低下。建国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大兴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生产不断发展。1949年至1985年36年中,农业总产值由1177.46万元上升到11082.77万元,增加9.4倍;人均年劳动所得由76元上升到447元,增加5.9倍。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增加7.2倍,油菜籽增加29.5倍,柑桔增加450倍,生猪增加6.3倍,鲜鱼增加6.9倍,其他产品均有大幅度发展,为南城农业生产发展史上最佳时期。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

内容

南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属综合农业地区。旧社会,旧的生产关系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农业发展极其缓慢,生产水平低下。
  建国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大兴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生产不断发展。1949年至1985年36年中,农业总产值由1177.46万元上升到11082.77万元,增加9.4倍;人均年劳动所得由76元上升到447元,增加5.9倍。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增加7.2倍,油菜籽增加29.5倍,柑桔增加450倍,生猪增加6.3倍,鲜鱼增加6.9倍,其他产品均有大幅度发展,为南城农业生产发展史上最佳时期。
  建国36年来,南城农业发展历经艰难曲折,曾有“三起两落”。1949年~1957年,经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等一系列生产关系变革,农业生产出现第一个高峰,农业产值每年递增12.4%;1958年-1962年,因“大跃进”、“共产风”及自然灾害影响,致使农业生产出现第一个低谷,农业产值每年递减0.56%;1963年~1966年,通过“整风整社”、调整政策,农业生产出现第二个高峰,农业产值每年递增12.02%;1967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和“左”的经济政策的危害,农业生产再次停滞徘徊,农业产值年递增率下降至3.17%;1978年~1985年,通过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农业产值迅速增长,每年递增10.3%;居全省前列。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第一节封建土地制度一、土地占有土地改革前,南城土地制度是典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全县耕地35万亩,其中的42%(14.7万亩)为仅占全县人口15%左右的地主富农所占有;而占全县人口60%以上的贫雇中农,仅有1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占全县人口25%的其他阶层有耕地1.4万亩,占耕地4%;公产(祠堂、学产、公差田等)7万亩,占耕地20%。大部分农民向地主富农租种土地,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二、租制租额建国前,南城租制租额主要为三类: 定程又称“铁板租”。即固定租额,不论收成丰歉,租额如数照交。
  分租每年将收获谷物以一半缴给地主,叫“对分”;大部分谷物交给地主叫“倒四六”或“倒三七”。
  押租佃户向地主领田时,需先交押金,否则起佃另由他人耕作。
  以上三类交租方式,为交实物(按地主指定地点送物进仓)和折价交租(按实物折价交租)两种。
  表12-1 第五区土改前各阶层土地及生产资料占有统计表一、息制息额建国前主要形式为高利贷;利息一般一还二,高则一还三。如当年还不清,则息上加息,利上滚利。
  第二节减租减息 1949年9月,中共南城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政策规定,作出在全县进行减租减息的决定,要求各乡召开群众大会、佃户会、村干部会和农代会,登记佃户、债户,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对所有地主、富农及一切祠堂、庙宇、教会、学产所出租土地的租额,实行“二五”减租(即原交一石减去二斗五升);解放前欠其租谷则一律废除。所借地主、富农旧债,一律按月利一分半计息清偿。已付利息超过原本一倍者停息还本;超过二倍者,本息停付;旧债还清后,其抵押债务之土地、财产,交还债户。已经成立买卖关系者不再变动。解放后借贷利息,一般由借贷双方自由约定,但人民政府对于高利贷不予承认。
  同年11月10日至12日,县领导在全县首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对减租减息工作作出部署。全县各级党组织根据县委决定,广泛开展宣传,成立农民协会,组织贫苦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抗拒减租减息的不法地、富和高利贷肯。至1950年4月,全县城镇乡村均进行了减租减息,先后斗争地主1100人,减租3578200斤(稻谷),减息689995元。对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安定社会秩序,巩固基层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为土地改革作了准备。
  第三节土地改革根据“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的土地改革路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1950年7月27日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员会,接着派出土改工作队,首先在条件较好的万坊区和蔡王殿区进行土改试点。9月15日,试点工作顺利结束。全县面上土改分两期开展:1950年12月至1951年3月,在上唐、徐家和硝石三个区进行;1951年4月至7月,在株良区进行。
  土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思想动员,组织发动。土改工作队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启发农民阶级觉悟。通过扎根串连,组成农会,从政治上树立贫雇农的优势,并做好团结中农的工作,从而中立富农,孤立和打击地主。
  第二步:划阶级,定成分。农民协会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划分阶级成分。划分结果:全县30679户中,地主占4.6%,富农占2.5%,商人占3%,工人占5%,雇农占3.2%,贫农占35.4%,中农占27-5%,贫民占7.4%,小量土地出租者占4%,其他如渔民、宗教职业者等约占7.4%。
  第三步:没收地主财产,分配斗争果实。划清阶级成分后,各乡成立征收没收委员会。全县共没收土地(含公产)199310亩,耕牛2605头,还没收大量农具、房屋、家具、稻谷、布匹、衣物和金银等。这些斗争果实,全部分给雇农、贫农和下中农。贫穷农民世世代代渴望获得土地的愿望,在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得以实现。
  1951年11月到1952年3月,全县分两期对土地改革遗留问题进行了复查,根据各乡土改工作情况,划分了一类乡、二类乡和补课乡三种类型。在一类乡搞好民主团结;在二类乡搞好干部整编工作;在补课乡解决各种遗留问题。在土改复查中,对违法和严重违法的地主分子斗争158人,交群众管制78人,惩办10人。最后将地主分子隐瞒的财产再次没收,分配给贫雇农民,并给每户农民颁发了土地证。
  第四节农业合作化及其经营管理互助组土改后,分得土地的部分贫苦农民,生产资料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又受个体经济的限制,发展生产困难,农村出现新的雇工、放高利贷、买卖土地等现象。
  县委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生产互助,领导农民先后办起了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1951年秋,县委在二区花楼下邱坊村建立了两个示范农业互助组。1952年全县各种类型的互助组发展到445个,组织面占全县农户总数15.4%。1953年全县互助组发展到799个,组织面占农户总数50.9%。
  临时互助组多为几户农民的农忙互助组织,特点是,农闲解散,换工互助,自由结合。常年互助组规模较大,除全年主要农活劳动互助外,有的还实行农副业互助,有简单生产计划和初步分工,并有少量公共积累。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仅是简单合作,对改善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力所难及。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次年1月,花楼下、路东、泷油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创办了三个示范性初级农业合作社。年底,全县有1369户农民参加了初级社。1955年上半年,全县初级社发展到99个。根据夏季预分统计,有84个社增产10%左右,最高的增产26%,其中株良乡古城社五户社员增收尤为突出(见附表)。在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中共中央七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推动下,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1956年1月,全县实现初级农业合作化,共有初级农业合作社423个,组织面占全县总农户93%。
  初级社实行社员土地作股入社,统一经营;耕畜与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统一使用,但所有权仍为社员私人所有;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合作社的总收入,除扣除当年生产费用,缴纳税金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外,一部分支付社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红”,一部分实行按劳分配。社员大会为最高管理机构,由其选出的管理委员会管理社务,监察委员会监察社务。这种生产组织为绝大部分生产能力差的农民拥护,但一些中农对此开始并不积极。初级社是当时比较理想的生产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表13-2 株良乡古城社五户社员增收情况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初级社创办一年的基础上,1956年1月,开始进行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共办试点高级社46个。同年8月27日至9月22日分两批进行初级社转高级社工作。至10月中旬,共有高级社180个,入社农户达到全县总农户的98.4%。1957年发展到195个,入社农户占99.2%,全县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详见表13-3)。
  高级杜绝大部分是由初级社发展起来的,也有极少数由互助组或个体农民直接入社。土地入社无代价转归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等则作价由高级社收买,归集体所有。其他财产归私人所有。生产收入除支付与初级社相类似的开支外,余下的实物和现金,不再按股分红,全部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劳动工分为尺度在社员之间进行分配。其领导、管理和监察机构类似初级社。
  当时,由初级社转高级社,客观上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问题。
  表13-3 1957年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情况表人民公社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后,南城县迅速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9月14日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游人民公社宣布成立(旋即改称株良人民公社)。至10月1日,全县实现公社化,按照一区一社的规模,共成立了7个公社,下辖40个管理区(相当过去的乡),169个生产大队(基本上等于过去的高级社),生产大队下辖生产队。
  人民公社在同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气。起初,实行公社、大队两级核算,以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
  同年10月实现公共食堂化,宣布公社社员“吃饭不要钱”。全县农村建立公共食堂949个,用膳人数达11万余人,占农村人口的96%。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管理发生严重混乱,普遍存在“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一平二调风”、“挥霍浪费大吃大喝风”、“消极怠工风”。一些乡镇食堂开始有鱼有肉,大吃大喝,几个月后萝卜、白菜,吃饭限量。一些地方因所有权不明,造成猪牛牲畜大量死亡。虚报产量令人瞠目,有的虚报稻谷亩产突破10000斤。
  1959年3月至6月,根据中共中央郑州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精神,全县各人民公社开展大规模的整社工作,解决公社体制、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整顿后,改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
  1961年4月,根据《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再次进行大规模整社工作,取消分配上供给制部分,停办了公共食堂,实行评工记分,以分计酬,按劳分配。粮食按人、劳定量,分配到户,调整和缩小了社队规模。全县划为26个公社,209个生产大队,1245个生产队。同时纠正“平调“错误,进行退赔,允许社员经营小量自留地与家庭副业。次年3月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临时派工或小段包工、季节包工或长年包工等劳动方式,采取按分计酬,少数地方推行“三自一包”,直至1966年,是农村人民公社比较稳定的时期。
  1968年10月,“左”的路线再度升级。再次强调“一大二公”,全县进行扩社并队,基本上恢复了一区一社,一乡一大队,一村一小队。全县为7个公社,96个大队,827个生产队。“农业学大寨”中,曾一度推行“政治评分”,把政治思想表现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1972年全县开展“批林整风”,开始纠正“扩社并队”的“左”倾错误,社队规模调整为15个公社,135个大队,1250个生产队,一直稳定到1978年。由于长期执行“左“的路线,在社务管理上严重存在干部职务上的“铁交椅”,社员劳动上的“大呼隆”,经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病,严重挫伤社员生产积极性,许多农民出勤不出力,“出工一窝蜂,做事磨洋工,自留地上打冲锋”,劳动效率很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1958年至1978年,20年中人均收入由 101.50元增加到150元,每年仅增2.4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善经营管理,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1984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全部撤销人民公社及大队、生产队建制,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分别代管各级合作经济事务。
  人民公社经历了建社、扩社、整社、撤社4个阶段,实践证明,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撤销其组织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但其兴起亦为全县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
  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在农村进行一系列改革。由“队长派工”改为分作业组劳动,联产到组,实行“四定三包一奖”,即:定土地、定劳力、定耕牛、定农具;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全奖全赔或只奖不赔或多奖少赔)。
  1979年由“联产到组”改为“联产到劳”,仍然坚持“四定三包一奖“。少数地方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全县“包产到户”最早的是珀玕公社早禾田生产队。
  1982年,全县普遍实行“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全县1589个生产队中,包产到户的327个,占20.6%;包干到户的1254个,占78.9%;其他形式的8个,占0.5%。1983年,全县实行“大包干到户”。即以田定等,以等定产,按人劳比例计算承包耕地面积,联产承包到户,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分配办法。
  1984年后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山林、水面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承包期,土地、水面一定l0-15年不变,山林一定30年不变。至此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成功,经济形势全面好转,人平收入由1978年的150元增加到1985年的447.1元,平均每年增加42.4元,是建国后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多样,按所有制分,有国营承包、集体承包、联合承包和个人承包;按经营方式分,有租赁承包、股份承包(土地、设备、资金、劳力入股)、技术承包;按地域划分,有跨省、跨地、跨县、跨乡、跨村承包等。株良村外出承包柑桔农民达120人,占总劳力14.5%,面积2000余亩,收入上百万元,远至本省乐安、贵溪和福建光泽等地。
  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促进全县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这一新生事物还不够完善,需要在进一步改革中完善和发展。
  第五节国营农业民国29年(1940年),省政府在城郊设立第七行政区农业技术推广处,民国37年成立南城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分别在夫人田和株良尧村经营小面积土地,作为小型试验示范场所,但未开展实质性工作,效果很差。
  建国后,国营农业得到发展,至1958年初具规模。1985年县水南良种场、县畜牧繁殖场、县园艺场、县农科所、县水科所等5个国营农业单位,共有耕地面积1778亩,其中水田1212亩,旱地566亩,年农业总产值98.54万元。国营农业,实行科学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普及和生产经营相结合,成为全县农业的示范场,尤以繁殖水稻良种成绩突出。
  自1952年至1983年,国营农业一直实行分队派工,集体劳动,固定工资,产品交场。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年年亏损,有的产品产量甚至低于科学种田水平高的农民。1983年后,实行联产到组。1984年后按“大包干”的形式包干到户,实行计划指导、分户经营、交场积累、剩下归己的经营方式。
  第六节个体农业自土改后至大量创办初级社前,均以个体农业为主。进入高级社后,除1958年“大跃进”中实行供给制外,个体农业与集体农业长期并存,当时群众常说:“吃饭靠集体,用钱靠自己”,形象而真实地说明个体农业在集体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在实现合作化后的个体农业,其经营对象主要是自留地,自养家禽家畜和其他副业等。在全面实行大包干前的1982年,全县社员自留地(包括饲料地)有16133亩,占全县耕地5%,家畜家禽全部为个体经营。个体农业收入约占集体收入30%左右。全面实行大包干后,自留地仍然存在,并未收回,与承包集体农业统一经营,统一收支,区别在于自留地不办承包手续,不上交积累。个体农业是集体农业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对全县农业颇有影响。
  第二章农业经济结构南城属综合农业区,自然条件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但在建国前,由于生产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单一,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境内低山丘陵约占县域面积70%,但林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一直很小,牧业、渔业也未得到相应发展,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177.4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46.851元,占总产值71.92%;林业2.46万元,占总产值0.21%;牧业87.04万元,占总产值7.39%;副业215.10万元,占总产值18.27%;渔业26.01万元,占总产值2.21%。建国后,在较长时间里对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解决。“文化大革命”中更是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多种经营,造成农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197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4934.10万元,其中农业3924.04万元,占总产值79.53%;林业263.92万元,占总产值5.35%1.牧业531.25万元,占总产值10.76%;副业131.22万元,占总产值2.66%;渔业83.67万元,占总产值1.70%。农业的比例比1949年上升了7.61%,副业的比例则下降了15.6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必须抓紧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引下,农业结构开始向合理的方向转化。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082.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340.66万元,占总产值66.23%;林业507.24万元,占总产值4.58%;牧业2095.28万元,占总产值18.91%;副业833.58万元,占总产值7.52%;渔业305.51万元,占总产值2.76%。农业的比重比1975年下降了13.3%,牧业的比重上升了8.15%,林业和渔业也在逐渐回升,农业产业结构开始得到合理调整。
  表13-4 主要年份农业总产值和“五业”结构比例表单位:万元注: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表13-5 建国后南城县农业产值表单位:万元注:产值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第三章农作物生产第一节耕地情况旧县志载,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水田402749.5亩,旱地20525亩。
  《江西田赋》载,民国21年(1932年)南城农地面积为402749亩。《江西省各县社会调查情况》载,民国34年(1945年)南城水田372000亩。
  建国前夕全县耕地面积349736亩,其中水田为344357亩,旱地5379亩。建国后,人民政府实行鼓励垦殖政策,规定垦熟荒3年,生荒5年不计征,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1957年全县耕地面积增加到450916亩,其中水田434334亩,旱地16582亩。
  因兴建洪门水库和其它水利工程,1959年全县耕地面积减至359981亩,其中水田340264亩,旱地19717亩。
  1967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99829亩,其中水田281272亩,旱地18557亩。据《南城县农业区划资料集》(1985年版)载:1981年全县耕地340000亩,其中水田280000亩,旱地60000亩。
  1985年统计年鉴载全县耕地面积286195亩,其中水田为257917亩,旱地为28278亩。
  南城耕地面积变化较大,除兴修大型洪门水库外,每年兴修水利工程、宅基地和其它建设用地也占用了部分耕地。据1985年县统计年鉴称,当年减少耕地面积2087亩,占当年耕地面积0.7%。
  表13-6 建国后南城县耕地面积统计表单位:亩第二节农田建设南城属低山丘陵地形,东西两侧多为山地,中部丘陵起伏,纵横交错,穿插众多小块盆谷地。盱江、黎滩河及其支流两岸多属河谷冲积性小平原与河阶地。一方面有利于自流灌溉,另一方面又造成高排缺水,河阶受涝,盆谷潜育,易涝易旱。
  建国前,全县水利设施只有少数漏水陂坝和浅水塘,除盱江及其支流两岸少数农田可引水灌溉外,其余皆靠天然山泉溪水灌溉,绝大多数农田都是“望天田”,旱涝灾害频繁。盱江及其支流两岸易遭洪涝。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断组织全县人民兴修水利,排除旱涝,引水改土,平整土地,大搞园田化,成就卓著。至198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4万亩,占耕地面积75.2%。旱涝保收面积19.1万亩,占耕地66.8%。园田化面积5万亩,占耕地17.3%。但全县仍有4.3万亩耕地易旱,2.6万亩农田易涝,其中受严重威胁的有0.2万亩。
  一、改造低产田 50年代末至70年代后期,农业集体化对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每年冬春,组织大批劳力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改造低产田,实行“大兵团”打歼灭战,改一片,成一片。全县一般年份改造1万亩左右,最高年份3-4万亩。对浸渍田主要采取“开三沟、排五水、改串灌、播绿肥”的办法。“开三沟”,即开防洪环山沟、灌排沟和引渍核心沟;“排五水”,即排除渍、冷、锈、毒、泉水;“改串灌”,即改串灌浸灌为沟灌;“播绿肥”,即播红花草,或与萝卜、油菜”三花”混播。普遍达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增加肥力,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对山排田,除解决水源外,主要采取“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的办法,对粘结田,实行适量掺沙,增加有机质;对漏沙田,增培粘土,改善土壤质地。全县每年冬春集中60%以上的劳力,用1-2个月,从事低产田改造工程。1962年县委在县属有关单位抽调负责同志和农技干部,组成改土试点工作队,在万坊公社钟家边大队进行综合改土,采取开沟排水、播种绿肥等措施,为全县改造低产田作了示范。1964年,全县有190个生产队进行低产田改造示范,面积2万亩。1975年冬琶1976年春,全县集中75%的劳力,苦干60天,改造低产田3.5万亩。
  二、推行园田化在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的同时,在全县较大规模地开展平整土地。主要实行小丘并大丘,截弯取直,平整田块,多在较为平坦的地区开展。每年平整土地5000亩以上。1963年和1969年,两次掀起园田化高潮,面积均达1-2万亩。规模最大的徐家乡湖东平原,按照规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主要工程平沙丘、填洼地、开排灌沟。为高标准园田化打下了基础。第二步,1968年后,2000多劳力,连续几年平整土地,3亩一块,修筑机耕道,田塍路,开挖“核心沟”、“排灌沟”,建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高标准园田化1万余亩。70年代初平整土地重点转移到盆地谷地和少数山排田。1974年县委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居民3000余人,帮助岳口公社黎家边大队蔡兰田生产队平整土地,建立高标准园田500余亩,此后全体村民分年平整土地1000余亩,是为全县丘陵地区园田化典范。
  第三节农作物一、作物种类南城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红薯、大麦、小麦、黄豆、绿豆、油菜、花生、芝麻、棉花、麻、甘蔗、西瓜、莲藕、烟叶、药材、蔬菜、绿肥、柑桔、茶叶等。
  二、作物分布低山高丘类:位于县境东西两侧,以水稻为主。眭安乡地方良种“磁圭红薯”颇负盛名;姑山乡则以麻姑米、麻姑茶驰名省内外。
  中高丘陵类:位于低山高丘之下。亦以稻为主,还有绿肥、油菜、大豆、棉花、花生、芝麻、红豆、绿豆等,其他农作物均有少量分布。
  平原低丘类:为盱江两岸冲积平原、河阶地及岗坡地。更以水稻为主,还有绿肥、油菜、柑桔、棉花、西瓜、甘蔗、花生、大豆、蔬菜等,其他作物时有分布。
  三、作物种植 (一)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收入,长期以来占全县农作物80%以上,其中水稻面积和产量占粮食作物90%以上。1978年后,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经济作物,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大。1985年粮食播种面只占农作物65.9%,其中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95.6%,水稻产量占粮食产量98.6%,粮食收入占农业收入78%。粮食乃为本县农业的台柱。
  1、水稻清同治出版《南城县志》记载:“稻,指粳糯而言也。粳有红白二色。夏种秋收为大禾谷……春种夏收为早谷,获后再种,冬收,粒差小而力薄,为两番谷……俗概谓之粘谷。类有救公饥,四十日粘,五十日粘……”。
  民国时期,全县以种植一季晚稻和早稻为主,中稻较少,平原地区方有少量二季晚稻。建国后,全县早、中、一晚、二晚发展总趋势为中稻、一晚面积愈来愈小,早稻、二晚面积愈来愈大。1950年早、中、一晚、二晚比例为2.4:0.6:6.6:0.4;1980年比例为5:0:0.6:4.4。一季晚稻主要分布在山区、高丘地带。
  民国末建国初,全部种植高杆型水稻。以本地品种为主,也有少量引进品种。其本地品种主要有大谷早、大叶白等;引进品种有南特号、莲塘早等。中稻主要有浙场中籼一号等。一季晚稻,当地品种有冷水白、糯禾白等;引进品种有金包银、黄壳粘、高脚白等。二季晚稻,当地品种有麻壳红、芋头红等;引进品种有浙场9号、黄禾子、糯稻等。早糯主要有六谷糯、胡椒糯;晚糯主要有黄荆糯、粘粘糯等。1951年湫牛、龙湖、严和等地农民引进山年(陆稻)进行小面积栽培,亩产约3-4百斤。
  50年代后期,征集整理推广普及地方良种,早稻有莲塘早、南特号等;晚稻品种有银梗晚、麻壳红等。
  60年代大力推行早稻矮杆良种,主要品种有矮脚南特号,珍珠矮、广解607等,全县早稻基本实现矮杆良种化。
  -1975年以后二季晚稻开始推广杂优品种,以汕优2号为主。1980年早稻早熟品种有中杆早、原丰早等;中熟品种有广陆矮四号、红四一0、密粒红、盱江选1号(本县农科所培育)等,晚熟品种有湘矮早9号。二季晚稻开始试种矮杆754、755,其它的矮杆品种有汕二-59。
  1985年,早稻早熟品种8004、浙辐802约占20%;中熟品种红四-0、73-07、79-12、科京63-1约占70%;迟熟品种威优35约10%。一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二季晚稻品种:汕优2号、汕优6号、威优64、汕二一59M112。
  表13-7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民国时期,水稻产量平均亩产仅170多斤。上田,两季收谷3石左右;中田,一季亩产2石左右;下田,亩产仅1石上下。建国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50年代早稻单产3-4百斤,晚稻只有1-2百斤,故有“早稻是宝,晚稻是草”之说。1971年早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9年晚稻亩产突破500斤大关。1974年双季稻亩产跨《纲要》(亩产800斤),1979年闯过1000斤大关,1985年达1585斤。
  2、豆类主要有晚大豆、田塍豆、早大豆三种,绿豆、豇豆等也有零星种植。
  晚大豆多为稻豆连作,品种有大青、八月爆、大黑豆、大黄豆、水白黄、画眉豆和最受群众欢迎的短脚(又叫蜂窝节 )等,亩产50-100斤。民国时期,上唐、硝石为晚豆主要产区,全县每年种植面积3-4千亩。1950年至1957年,晚大豆发展较快,主要产地有硝石、上唐、蔡王殿和沿盱江两岸等地。种植面积最多年份为1957年,计41877亩,总产28880担,平均亩产69斤。
  后因双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加之硝石(因修洪门水库)被淹,种植面积急剧减少,1962年仅种植5千余亩,1966年又恢复到2万亩左右。70年代后一直维持在万亩左右,集中在上唐、新丰、万坊三个乡镇。
  田塍豆为全县主要食用豆。建国前,株良、上唐、新丰、庙前等地栽种。建国后,迅速发展,普及全县,产量逐年提高。60年代田塍豆已传入临川及赣南各县。
  早大豆又名“六月爆”。农历3月种,6月收。建国后开始种植,历年种植面积l千亩左右,亩产50-60斤。主要在里塔、上唐、新丰、株良等红壤旱地或果树行间零星种植。
  豇豆、绿豆、豌豆、蚕豆多以菜地、边角菜地种植。某些山区农民喜欢种红小豆、金小豆。
  3、其它杂粮小麦、大麦南城很早就在沿黎水和盱江两岸旱地及一季早稻休闲田种植小麦和大麦,但面积不大,亩产一般40-50斤。建国后,冬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年份为1956年,次为i972年,均在万亩以上。其余年份面积在数百亩至千余亩之间,1975年后减至百余亩左右,1985年仅剩43亩。最高亩产为1979年的221斤。
  表13-8 建国后几个年份南城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注:1.1963年以前红薯面积为整个薯类面积,包括红薯、芋头等。
  2.杂粮包括玉米、大麦、荞麦、豌豆、绿豆。
  荞麦旧时有“红薯、荞麦、萝卜半年粮”之说。秋旱严重的年份,对不能种晚稻、大豆的土地,多用作种荞麦,亩产50-60斤。70年代后逐渐减少,目前基本绝种。
  红薯夏季插藤的为早红薯,秋季插藤的为晚红薯。薯种有白皮白心、白皮红心两种,产量均不高。早红薯亩产3000-4000斤,晚红薯2000-3000斤。1956年引进“胜利百号”,亩产6000-7000斤,出粉率比土种高50-60%,至今仍为高产良种。此外,万年桥出产一种红皮黄心蛋黄薯,质嫩味美,但产量和出粉率极低,现已绝种。本县磁圭、睦安农民种植红薯经验丰富,采用“深挖地、深埋肥,稀植挂藤,盖草防旱,断细根,结大薯”的栽培方法,高的亩产达方斤。
  脚板薯多作蔬菜食用,利用田塍或边角地种植,一株收薯2-3斤。
  马铃薯建国前曾一度由外地引进,但未能推广。1956年县农林科再次引进,70年代后又从黑龙江引进。主要由城郊菜农种植,面积约50-60亩,亩产万斤左右。
  粟(小米)、玉米、高粱少数农民利用蔬菜边角地或田塍零星种植。粟有早粟、晚粟,品种有黄粟、狗尾粟。玉米为小金黄杂种。高粱品种有粘性高粱、糯性高粱和甜高粱。
  (二)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其次是花生、芝麻、甘薯、烟叶、西瓜、梨瓜、药材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多年来仅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5-7%。
  油菜油菜为南城主要油料作物。各地都有种植,以硝石、上唐面积稍大。以本地甜油菜为主,还有一些零星苦油菜,因栽种粗放,管理不细,产量较低。1948年全县种植面积2972亩,平均亩产29斤。建国后,油菜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多数年份为1-2万亩。1965年推广甘兰型——“胜利52号”油菜,从上海市南汇县引进,聘请了上海老农担任技术指导,改过去直播为育苗移栽,当年推行1000余亩,获得高产。其中徐家公社油菜产量陡增15倍。1969年推广白茶型稀水油菜,不仅产量提高一成,而且早熟,适宜“稻稻油”轮作。1974年初,县委决定由农业局组织县社农技干部赴四川什邡县参观学习栽培西南三0二油菜生产技术,引进种子40斤,在本县株良、上岭、波阳3个点上试种成功,亩产高达200多斤,嗣后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85年收获面积34189亩,总产25607担,平均亩产73斤。
  棉花南城农民原无种棉习惯,清末和民国时期,仅有硝石等地少数农户种植小面积中棉。中棉分紫、白两种颜色,具有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容易管理等特点,但产量低,亩产20斤左右。
  1957年政府大力在硝石石下,株良上白水、万坊万年桥、徐家下弓和白洲等地进行小面积试种,当年获得成功。1958年全县植棉面积由1950年650亩发展到4500亩,1966年突破万亩,1970年19719亩。其后基本稳定在1.7-1.8万亩,但最高亩产仅有70-80斤。由于自然条件不大适宜种植,报工多,产量低,成本高,故农民多数不愿种植。自1983年起国家不再下达棉花种植计划,由农民自由种植,面积极少。
  花生里塔、新丰街、上唐、株良为本县花生传统产区。建国前后,主要种植本地品种小籽花生和麻壳花生,产量低。1958年由湖北引进“红安直立花生”,由赣南引进“强盗花生”,亩产400斤左右。1984年由县农牧渔业局,从山东海阳首次引进“海花一号”花生,试种成功,亩产881.5斤。1985年,“海花一号”在全县推广,当年全县各种收获面积3010亩,总产4326担,亩产138斤。
  芝麻本地芝麻有黑、白两种。洪门、硝石、龙湖、严和是芝麻传统产地。硝石种植的佛座芝麻产量很高,亩产达100-200斤。1985年全县芝麻收获面积1591亩,总产1071担,亩产67斤。
  甘蔗本地品种为南城竹蔗,主要种植在沿盱江两岸的丘陵、平原地区。天井源乡蔡王殿村、里塔乡渔良村和万坊乡万年村为主要产区。1974年引进台湾蔗,可果糖兼用。1985年全县种蔗683亩,总产34214担,亩产5000斤。
  烟叶烤烟万坊乡的尧家边、金南岭、鄢家店,岳口乡的徐家桥、瓜岭下、危家边一带为南城烤烟产区,多与芋间作。50年代初期,年产烟叶1-2千担,因发展粮食生产,1956年后面积开始减少。1980年全县收获面积156亩,总产143担。1983年后因烤烟的烟叶滞销,很少种植。
  晒烟沙洲乡为主要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烟叶含油量高,质量好,宜作黄烟。1985年全县种植面积1037亩,总产1665担,亩产161斤。
  表13-9 建国后几个年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亩表13-10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表单位:市担苎麻有厚皮、薄皮两种,均为本地品种。据《江西农工商矿记略》载:清末、民国初期,南城绅士以苎麻一年三获,省工而且利厚,因而纷纷集资垦荒种植。比较出名的厚生公司,投资2000银元,在县城西北郊垦出大片荒地种植苎麻。50年代,城关尚有较多苎麻地,农村平原丘陵地区也有零星种植,一般头麻亩产80斤,二麻、三麻60斤左右。6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播种面积96亩,亩产60斤,总产57.5市担。
  黄麻1957年曾在湖东、硝石等地引种黄麻,因收购价格不稳未能大发展。1985年播种面积440亩,收获面积430亩,收面亩产438斤,总产1926担。
  (三)饲料作物建国前饲料作物以萝卜、蔬菜为主,同时采集野生植物作饲料,如马齿苋、鸡肠菜、禾叶菜、田禾草、野菠菜等。
  建国后,除采集野生饲料植物外,多以萝卜、红薯藤、白茶、荙蓬菜以及豆类作物的叶子作饲料。60年代后养猪业不断发展,除用上述饲料外,还利用村前村后水面放养水生饲料,有的地方还青储红花草(绿肥)作饲料。
  1、水浮莲 1966年由广东引进,在全县农村普遍推广。4月放养,11月枯萎,亩产万斤左右,不耐低温霜冻,利用温泉或水井过冬留种。
  2、浮萍红萍是本地野生种,产于冷泉田,农民在村前村后池塘放养。1980年引进细绿萍(美国产)在株良立新村放养,产量高出红萍一倍,亩产高达万斤。
  3、革命草 1966年由浙江引进,只有零星放养。
  4、水葫芦野生种,零星放养。
  (四)肥料作物南城种植绿肥历史较长,旧县志有种植绿肥记载。品种以红花草为主,次为肥田萝卜、谷麦。民国时期,绿肥面积很少,只有株良、庙前部分上田种植红花草。建国后随着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绿肥面积随之扩大。1980年全县种植绿肥20万亩。种植方法,多为单一播种红花草籽或罗卜籽,也有红花籽与萝卜籽混播。1959年以后推广“以磷增氮”经验,全县红花草产量大大提高,一般鲜草亩产在3000-4000斤,最高达8000多斤。
  (五)蔬菜作物城郊新桥,榻埠街、蔡王殿等村为蔬菜主要产区,面积千余亩,为县城居民提供蔬菜。农村蔬菜种植,主要供农家自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建国初期只有3-4千亩,1974年后发展到万亩以上。本县蔬菜主要有以下种类: 1、萝卜类: 萝卜(有河垅萝卜、福建萝卜、信丰萝卜、山东萝卜、红皮萝卜、四季萝卜) 胡萝卜(有红萝卜、黄萝卜) 2、薯芋类马铃薯脚板薯(有白、紫两种) 凉薯(葛薯) 山药(有淮山药、长山药,后者在全国、全省列为地方优良品种) 蕉藕(又称洋芋) 芋(有棕包芋、水芋、干芋) 3、叶菜类甘兰菜(有包心甘兰、球茎甘兰、花椰菜) 小白菜(有调羹白菜、油菜白、矮梗白菜、高杆白菜、四季白菜) 包心白菜(有福建包白、山东包白) 芥菜(有大叶芥菜、扁梗芥菜、圆梗芥菜、雪里蕻) 菪荙菜菠菜(有本地菠菜、洋菠菜) 莴苣(有红、白莴苣及山东引进的莴苣) 黄荬菜、苦荬菜蕹菜(有大叶蕹、水蕹) 苋菜(有青叶苋菜、尖叶苋菜、木杓苋菜) 芹菜菊花菜(有小叶菊花菜、大叶菊花菜) 荠菜 4、瓜菜类南瓜(有枕头瓜、盆瓜、黄皮癞瓜、青皮癞瓜) 冬瓜(有腹冬瓜、紫冬瓜) 苦瓜黄瓜(有白皮瓜、黄皮瓜) 丝瓜(有长丝瓜、胖丝瓜) 葫芦瓠子 5、茄椒类茄子(有线茄、冬瓜茄、金球茄、白茄) 番茄(又称西红柿,有大红番茄、牛奶番茄、洋姑娘) 辣椒(有朝天椒、尖嘴椒、灯笼椒、黄辣椒) 6、豆菽类豆(有番豆、豌豆、菜豆、洋扁豆、四季豆、青豇豆、刀豆、花豇豆) 豆角(有红豆角、白豆角、长豆角、短豆角) 7、葱蒜类葱(有大葱、丝葱) 洋葱山东大葱大蒜暮子韭菜 8、水生作物类蔬菜茭白荸荠荷藕 (六)瓜、果、桑、茶 1、瓜 ①西瓜河垅瓜,本地种。原产天井源乡河垅村,后全县普遍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果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皮薄、淡绿色,瓜瓤有红、黄两色、黑子、味甜水分多,果重5-6斤,重的有14斤,亩产4000斤左右。1960年以后,从赣南引进马兰瓜,从抚州引进抚州西瓜,马兰瓜以皮薄味甜而得到较快发展,抚州西瓜因皮厚变种而未能发展,1973年,县农科所从外地引进无籽瓜进行小面积种植。1983年由县种子站引进新红宝,台湾黑等新品种,味甜清香,皮薄果中,抗逆高产,亩产万斤左右。
  ②打子西瓜硝石、龙湖、严和为主要产地,种植多的农户每年收获瓜子2-3担。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132亩,瓜子总产44担,产地扩展到岳口、天井源、洪门、龙湖、严和等地。
  ③金瓜(香瓜)、梨瓜全县各地均有栽培。金瓜亩产3000斤左右。梨瓜亩产1000-1500斤。
  ④梢瓜 60年代前种植较多,后因味淡不甜而逐年减少。
  2、果旧县志记载果树种类有:桔(桔、金桔)、柑、橙、柚、梨、李、枇杷、杏、梅、山楂、桃、樱桃、柿、葡萄、栗(板栗、毛栗)、榛、石榴、银杏、枣、橄榄、杨梅、无花果等。
  建国前,李树最多,板栗次之,梨、桃又次之。全县有果树3万余株,年产水果3000余担。50年代以板栗、梨为多,李、桃、柑桔次之。1957年产水果6118担。
  60年代全县掀起种植果树高潮,共植水蜜桃、梨等各种果树近30万株,因建园粗放,缺少技术,管理不善,加之毁园种粮,至1967年所剩无几。70年代初,开始发展柑桔生产,成为全省柑桔生产重点县之一,1985年产水果92381担。
  ①柑桔柑桔,60年代前仅有零星种植。1968年由商业部门贷款在岳口乡游家巷村建立桔园,栽植南丰蜜桔1万株。次年万坊乡万年、上岭等村,徐家乡刘湖、白洲、下弓等村种植南丰蜜桔万余株,均获成功。5年后开始产果,共收获柑桔36万斤。此后,县委、县政府采取减少公粮和征购粮任务等措施,重点扶助12个村建立柑桔生产基地,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促进全县柑桔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县已建桔园35255亩,遍及全县每个乡(镇),共产柑桔902万斤,不仅运销省内外,而且自1979年以后每年都有10余万斤销往国际市场。
  主要品种: 南丰蜜桔从邻县南丰引进,多在盱江两岸河阶洲地栽植,面积约占全县桔树的40%,产量450万斤,约占总产30%。
  温州蜜桔 1973年从彬江引进,1974年又从赣南园艺场引进,1975年再从浙江黄岩引进。特点是果型大、结果早、产量稳、易贮藏,种植面积占全县桔树的60%,产量约占柑桔总产70%。
  红桔1959年从本省清江珊瑚、临川青泥引进,曾大面积栽培,但因“好看不好吃”而失败,现存红桔为数极少。
  金桔 1970年从彬江园艺场引进,只有小面积栽培。
  ②梨建国前,分布于黎河一带冲积洲地,硝石区以产梨著称。品种有早、中、迟3种,早熟名青禾花(小麻壳梨),中熟有黄禾花,迟熟有秤星梨(大麻壳,又叫薄皮渣)。秤星梨每个1斤左右,产量高的1株有400-500斤,一般为200-300斤。除在全县销售外,还大量销往黎川等地。1985年因修筑洪门水库,硝石梨区全部淹没。
  1974年万坊乡青山林场、里塔乡谢坊及上唐乡果园建立了梨子新产区,品种有太平、博罗青、今树秋、二官百。1975年引进浙江乐青薄瓜梨3万株,1978年结果,株产100-200斤,1985年梨园面积314亩,产量1390担。
  ③桃建国前后,城郊新桥、港下园多产毛桃,品种有百皮桃、甘卓桃、胭脂桃、鹰嘴桃等。株产平均100斤左右。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悉数砍光。60年代,又几次从浙江、南昌等地引进水蜜桃、蟠桃等新种,在县办路东果园栽种最多,后因病虫严重,逐渐衰败。1985年全县仅有136亩桃林,分布在蔡王殿、港下园、徐坊、万年桥等地。
  ④李建国前后,蔡王殿、新桥等村产李,硝石也有少量出产。品种有黄蜡李、外红李、内红榜子李、水百黄、麦子李等,株产高者达400余斤,一般产100斤,不仅有大量鲜李上市,还晒成干果。60年代后,李树面积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蔡王殿、新桥李林全部被毁,市面上少有出售。1975年自浙江引进“红心李”,1985年有李树500余株,产量267担,主要分布在万年,世厚两地。
  ⑤板栗 1958年以前,硝石、龙湖、王坪、天井源、港下园、珀开、沙洲等地出产板栗。以硝石最高,一般农户有栗树20-30株,品种有早熟(中秋前收)和迟熟(中秋后收)两种,株产高的140多斤,低的40-60斤。1958年后栗树逐年减少,1965年在南城共大种植板栗2000多亩。“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至1985年仅有港下园、新桥、沙洲和南城共大有少量栗树。
  ⑥枣黄狮、临坊为老产区,品种有蜜枣、半边红枣。60年代后逐渐减少。
  ⑦苹果解放后几次从外省引进,因自然条件不宜栽植,果小质硬产量低,未能成功。
  ⑧柿零星种植,有牛心柿子,果长圆形或卵形,淡红色,不耐贮藏。
  3、茶麻姑茶,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全省。产地麻姑山,地气殊异,日照短,云雾多,空气湿润,最高气温不到30度,最低气温零下6-8度,昼夜温差10度左右,适宜茶树生长。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该山就种植茶叶,但至建国前夕,仅有少数野生茶树。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1959年开始营造茶林。1974年姑山乡从婺源、上饶等产茶区购进茶种,新辟茶园800亩,至1985年该乡茶园面积发展到3536亩,成为南城主要茶叶产地。另外,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于1965年种植茶树150亩,洪门林场种植茶树10余亩。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为3981亩,生产茶叶483担。
  4、桑 1962年,株良乡双湖村和新丰乡新丰村曾栽桑养蚕,年产蚕茧百余斤。1965年县委组织机关干部、南中学生、街道居民在郭家洲开荒栽桑240亩,共植桑树5万株,品种为浙江引进的荷叶白、桐乡青。1968年在庙岭设立南城县蚕桑场,年产蚕茧40担左右。后来因群众争地毁桑,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仅剩30亩,蚕茧生产基本停止。
  表13-11 建国后几个年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表单位:亩表13 -12 建国后几个年份全县农作物结构表第四章农具农机第一节传统农具和动力南城县旧式农具主要有:犁、耙、碌碡;锄头、禾镰、镑铲、耘禾耙;谷箩、围折、禾斛、风车、畚箕、禾筛;水车、戽斗、粪桶。
  主要动力:耕牛、人力。
  第二节农业机械建国前,没有机动农业机械,耕作沿用畜拉人犁的落后方法。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后农机事业发展很快,曾为全省农业机械化重点县。80年代实行大包干后,耕作机械多改作运输工具,或承包到人,或作价变卖。198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0801马力。
  一、耕作机械 1958年国营南城县拖拉机站成立后,开始采用农业机械耕作,当时仅有4台进口拖拉机。到1968年,全县有拖拉机41台、手扶拖拉机4台,主要分布在徐家、万坊、株良、里塔、洪门、上唐等乡镇。耕耙作业1.5万亩,占总耕地的5%。1969年,省、地把本县列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县,一次拨给丰收-27型拖拉机50台,是年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03台,手扶拖拉机10台。耕耙作业增加到2.5万亩。至1985年底,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1台,合4495马力;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042台,合12334马力;共完成耕耙作业68958亩,占总耕地面积24%。
  二、插秧机械 1958年始用手动插秧机,先后在县农科所、万年桥、徐家、株良等地推广使用,按正常情况,每台每天插秧2-3亩,比手工插秧快一倍,但因为机械性能差,故障多,影响插秧质量,故不受群众欢迎,1976年停止使用,当时全县有手动插秧机40台。1969年开始使用机动插秧机,1983年全县有11台。因为成本高,性能差,效率低,育秧技术跟不上,故未能推广使用。
  三、排灌机械 1956年开始使用煤气机带动水泵提水灌溉,共10余台,分布在硝石、龙湖、上唐、新丰等干旱地区。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灌溉机械迅速增加。1983年全县有排灌机械552台,计7935马力,有效排灌面积达5.04万亩。
  四、植保机械 1958年购进100台人力喷雾器和喷粉器,以后逐年增加。1983年全县有机动喷雾器22台,人力喷雾器、喷粉器24784台,基本上能保证防病灭虫的需要。
  五、收割脱粒机械 1958年始用少量的人力脚踏打谷机,70年代人力打谷机迅速推广。1985年底,全县拥有机动打谷机2台,人力打谷机18493台,割晒机10台,小型联合收割机2台,实现了脱粒半机械化。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958年以前,农副产品加工使用土砻,木砻、脚碓、水碓或牛拉碾子等工具。1958年前后逐步使用机械碾米、粉碎、轧花、榨油、磨粉。1985年全县拥有碾米机1091台,粉碎机233台,榨油机21台,轧花机93台,磨面机15台,其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20台,基本上实现了碾米,轧花和饲料及其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七、运输机械 1985年始有拖拉机和农用汽车。1985年底,全县共有农用汽车31辆,大中型拖拉机153台,手扶拖拉机831台,机耕船216台,主要从事生产资料运输和农产品流通。
  第三节农机队伍 1958年,派出8名青年往临川县唱凯拖拉机站和江西农业干部学校学习,为南城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此后,由县拖拉机站和县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农机员。
  1980年统计,全县共有农用汽车驾驶员58人,拖拉机驾驶员1616人,内燃机手1114人,修理工294人,各种农机管理人员87人,共计2964人。
  第四节农机管理 1956年,县农业水利局下设农机管理站,负责全县农业机械的安装、管理、维修等任务。1958年,株良公社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公社农机厂。此后,各公社都相继建立了农机厂,担负农机维修任务,还能生产轧花机、碾米机、打谷机等小型农业机械。1967年以前,农业机械维修力量比较薄弱,县、社农机厂只能进行拖拉机的小修,大修一般都要送省。1968年以后,县农机厂除生产一般性的农业机器外,还具备了汽车、拖拉机大修的能力。1973年,成立县农机公司,以经销农业机械为主,兼及农机管理。1975年成立农业机械局,全面负责本县农业机械的供应、管理、科研、试验推广及农机员培训工作。
  1974年10月,株良公社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机管理站,将全社大中型拖拉机集中管理,实行“队有社管,单机核算,自负盈亏,坚持自愿”的方法。1975年以后,其他公社也都陆续建立了农机管理站,后因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有的相继解散。1985年,全县只有洪门、岳口、上唐、里塔、天井源、沙洲、徐家7个乡(镇)农机站。
  表13-13 建国后几个年度全县农业机械第五章农技农艺第一节耕作制度一、一季稻一休闲制建国前,由于大多数农田易涝易旱,缺少肥料,因而普遍采用一季稻休闲制,有一季早稻休闲、一季中稻休闲、一季晚稻休闲三种,以后两种较为普遍。夏种秋收,产量较高,民间称为“大禾谷”。一季早稻休闲多在“望天田”采用,一季晚稻休闲则多在春天易涝下半年洪水较好的山区坑田采用。建国后,随着双季稻发展,一季稻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仅有2.6万亩。
  二、稻一豆(或麦、绿肥、蔬菜)两熟制 《南城县志》(同治版)卷一之四“风俗”中记载:“农人终岁作苦,高山卑洲荒土皆垦,禾继以麦与蔬……,播秧邻里为伍……,冬间烧野,远望之生灭倏忽,最为有致。盖深山大泽,惧伏虎狼,故烈而焚之以清岩穴,兼取粪田。初春,草茂木芽,斫以沤田,谓之‘斫薄’。又获后撒红花子,春深花草茂密,犁以沤田尤胜。”便是此种耕作制的写照。稻麦两熟制在清末全县面积可观,到民国时期逐渐减少。稻豆两熟制,在民国期间和50年代初期水利条件未根本改善之前,在本县丘陵地区广为采用,尤以上唐、硝石一带最多,是著名的产豆区。1949年全县实行稻——豆耕作制6038亩。1957年发展到41877亩,以后由于“旱作改水稻”,加上硝石区淹没于洪门水库,全县稻豆两熟面积急剧减少,1985年面积只有7545亩。
  三、双季稻一绿肥制民国以前,已有在水、热、光、肥条件较好的门庄田采用双季稻绿肥制,还有少数农民种“和禾”(即当早稻快要成熟时,在早稻行间插晚稻)。民国时期,全县双季稻种植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水稻双季连作面积只有13563亩,仅占水田面积4.1%,集中分布于生产条件较好的从姑、万年、株良等平原地区。
  建国后,尤其在合作化后,把提高复种指数作为粮食增产一项关键措施,随着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逐年改善,双季稻绿肥制在全县迅速推广,成为主要耕作制度。1952年只占水田面积6.6%。到1957年达9.9%万亩,占水田面积的22.9%。1963年为12.3万亩,1970年上升到17.29万亩,占水田面积66%。1985年面积21万余亩,占水田总面积76.5%。双季稻绿肥制的推广,对发展水稻生产起到重大作用,但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过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而导致减产减收的教训。
  四、稻-稻-油耕作制建国初期开始出现小面积利用双季稻田种植油菜。70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推广“稻稻油”耕作制,1980年种植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1%。稻一稻一油耕作制能够提高复种指数,解决水旱轮作问题,发展植物油料生产,同时能够培养地力,使种地和养地结合起来。
  五、油棉两熟制历来面积较小,零星分布在全县各地。
  六、烟叶一晚稻一绿肥耕作制面积少。集中分布于珀歼乡沙洲、水口、黄狮等村。岳口乡徐家桥、万坊乡尧家边等村也有少量种植。
  七、瓜-稻-绿肥(油)耕作制为近年采用的新耕作制。利用部分水稻田,上半年栽种西瓜或梨瓜,下半年栽种二季晚稻,初冬播种绿肥或油茶,既实现了水旱轮作,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八、花生-稻-绿肥(油)耕作制亦为新耕作制之一。利用少量水田,上半年种植早花生,下半年栽种二晚,初冬栽种绿肥或油菜。花生的根瘤菌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改善了土壤质地。
  第二节技术推广一、推广良种 50年代推广高杆水稻良种南特号、莲塘早、银梗晚等品种,均南城本地品种,亩产增10-15%。南特号、莲塘早于1956年由出席省劳模会的代表带回种子进行繁育,尔后逐年推广,成为当时早稻的当家品种,为发展双季稻起到推动作用。银梗晚,又名银梗中杂种,于1957年由省农科所引进,培育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的优良晚稻品种,在水南农场大面积栽培获得成功,尔后在全县普及推广,成为当时二晚高产的当家品种。60年代推广矮杆良种南特号、珍珠矮,比高杆品种耐肥、抗倒,亩产增20-30%。其中珍珠矮于1962年由县农科所从广东省农科院引进试种,1965年又从广东引进种子数百斤,进行返秋,次年在全县推广,此后成为全县晚稻高产当家品种,为粮食稳产高产起到促进作用。全县各村坚持自繁,自育、自留、自用的原则,普遍建立了留种田。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水稻,于1972年由农技干部随地区农业局制种队赴海南培育“三系”成功。1975年县委决定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由农业局技术干部负责技术指导,当年繁育母本98亩,制种30余亩。1976年全县开展大规模“南繁”制种,1个制种队,人数达320余人。此后因“南繁”投资大、花工多,改在县内上唐集中连片制种。1985年,全县水稻良种面达91%以上,杂优占二晚的60%,亩产一般在400公斤,高的超千斤。当年全县20.7万亩二晚平均亩产431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历年晚稻低产的问题。在此期间于1977年由福建建宁引进了早稻高产常规品种红四-0,亩产千斤左右,为本县早稻大幅度增产,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起到较大的作用。
  二、改进育秧水稻育秧,历来采用窝箩催芽,水播水育,往往因天气不好,造成烧苞烂秧。迟至清明早稻方能浸种,农民称之“懵懵懂懂,清明浸种”。50年代推广盐水、泥水选种,采用新式秧田,改散播为开沟畦播.浸种时间提前到春分。60年代末推广“晒种选种,药剂消毒,地窖催芽,过秤下田,先稀后密,均匀播种,泥浆落谷,打泥埋芽,湿润育秧,薄膜覆盖,培育壮秧”技术,常规品种秧田每亩播种300斤左右,深受农民欢迎,沿用至今。此外,局部地区推广温室催芽,早播早育,小苗或中苗带土移栽。1975年推广“三干通气”(干犁、干耙、干作畦)和湿润秧田相结合的育秧方法,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近几年杂优水稻育秧,方法同上,但每亩稻田仅播30斤左右,培养分蘖秧、矮壮秧。
  三、适当密植建国前后,水稻行株距一般为l尺左右,亩插5~6千株。合作化以后,密植作为一项重要增产措施逐渐得到推广。高杆品种7寸×8寸、8寸×9寸,亩插万株左右。60年代推广矮杆品种,密植6寸×7寸,亩插1.5万株左右。1975年后随着良种的更换,密植4寸×5寸,5寸×6寸,亩插2~3万株。
  四、合理施肥民国时期主要使用农家肥料。建国后,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根据土壤和水稻生产的特点,把农家肥、化肥、绿肥、按氮磷钾含量合理搭配,科学配方施用:(1)重施底肥。早稻一般以绿肥和猪牛栏肥作底肥,晚稻以厩肥和稻草还田作底肥。(2)推广氮、磷肥作面肥和沾秧根。(3)科学追肥,一般以化肥作追肥,掌握分次追肥,猛攻分蘖,争稳长,不早衰。追肥量前重、中轻、后补,并推广看天、看地、看苗、看肥的“四看”施肥法。有些地方还引进了增施微肥和叶面施肥新方法。
  五、科学管理 50年代,稻田管水沿袭旧法,从育秧到收割田里都保持深水层,弊病甚多。60年代后普及“浅水返青(晚稻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薄水抽穗、湿润壮籽”的科学管水方法。
  棉花生产,推广深沟窄畦,深翻足肥,适时播种,壮苗早发,合理施肥,适时灌溉,防虫灭病等栽培技术。
  油菜生产,改直播为育苗移栽,高畦深沟,下足基肥,轻施腊肥,巧施花肥,并在花期施用硼肥等先进技术。
  红花草种植推广“三四一条沟”高产经验,即每亩播4斤红花草种,4亩田种子拌一瓶根瘤菌,每亩施40斤钙镁磷肥,隔10-12行禾开l条水沟,有效地提高了鲜草产量。
  六、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水稻主要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蝗、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象鼻虫、蝼蛄、稻飞虱、浮尘子;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60年代以前,水稻品种为高杆,绿肥留种面积少,虫害不甚严重,常见害虫有稻蝗、稻苞虫和二化螟。60年代后,随着双季稻面积和绿肥留种面积扩大,化肥用量增多,禾苗青绿,各种害虫容易滋生,为害猖狂。特别是多雨低温年份易发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二)植保措施民国时期,防治水稻病虫害方法十分落后,每遇病虫害,常束手无策,对病虫害听天由命,有所谓“东风生虫,西风灭虫,五谷五谷,虫子口福”之说。
  建国后,水稻病虫害防治有明显进步。1958年在湖东建立了第一个病虫测报点,由农业局派驻技术员测报虫情。1962年测报点改为测报站。1965年各乡及县农科所均建立了病虫测报点,l乡配备1个专职植保员,各测报点定期向县测报站汇报虫情,县站据此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发出虫情测报,显著地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
  防治病虫害一般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l、农业防治主要是冬季搞好“四光”(即冬闲田翻光,田塍田螃杂草铲光,红花种田禾蔸拔光,带病稻草烧光),最大限度地杀死越冬虫卵,同时注重科学管水,施肥。
  2、物理防治主要采取点灯诱蛾灭虫法,60年代后期普遍采用。据1965年统计,全县点灯56056盏,从虫口夺回稻谷数百万斤。
  3、药剂防治为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建国后全县使用的农业药剂品种逐渐增多,用量逐年增加,对夺取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食物和环境等不良后果。
  第六章林业第一节林木生长及分布南城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林木生长。建国前,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植树造林与森林开发较少,林木自然生长量一般大于砍伐量,但仍有荒山18万余亩。
  表13-14 全县山地林地面积变化表单位:亩全县林分面积蓄积统计表表13-15 单位:亩(面积)立方米(蓄积) 建国后,通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人工抚育,全县林分平均生长率为5.03%,立木年总生长量为58987立方米。但由于社会对林木需求的激增和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加之3个时期(即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1981年的山林责任制变革)的乱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致使森林砍伐量大于生长量。根据地、县三次组织林业技术人员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各种林地和蓄积变化如下: 全县主要树种各龄组面积和蓄积量,据1982年二类资源调查统计为: 1、杉木:幼龄林面积68916亩,蓄积63341m3;中龄林面积76440亩,蓄积22693m3;成龄林面积484.5亩,蓄积2084m3。其中特大径组(38厘米以上)有1208株,蓄积1256m3。
  2、马尾松:幼龄林面积272980亩,蓄积245907m3;中龄林面积151020亩,蓄积415903m3;成龄林面积17719.5亩,蓄积50444m3。其中特大径组(38厘米以上)有30296株,蓄积35255m3。
  3、阔叶树:幼龄林面积19309.5亩,蓄积26673m3;中龄林面积41541亩,蓄积121093m3。成龄林面积10450.5亩,蓄积29766m3。其中特大径组(38厘米以上)有28950株,蓄积26470m3。
  由于幼龄林面积大,成龄林面积小,全县森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1956年为44.6%,1975年为37.8%,1980年为35.6%,1982年下降为29.7%。
  县境内天然森林植被无明显地域分布,比较多的树种有34科87种。按垂直分布大致是:海拔900公尺以上,主要是茅草及苔藓植物群落;海拔700-900公尺为常绿阔叶树和针叶混交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栎、楮类及毛竹等)灌木及草木(主要是杜鹃、槎木、乌饭、铁芒基和芭茅等);丘陵地区以禾木科草类为主,并有木荷、枫香、柑桔、油茶、梨桃、泡桐、苦楝、柏树等。
  用材林天然用材林分布不够均匀,主要集中在县境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浔溪、龙湖、麻姑山、睦安、里塔和洪门、岳口等乡天然用材,约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蓄积量占全县森林总蓄积量60%左右,生长类型属于一、二类。
  人工用材林以松木林为主,次为马尾松。主要分布于国营洪门岭林场和界山岭林场,以及洪门、岳口、上唐、株良、里塔、睦安、徐家等乡(镇)、村办林场。
  毛竹林全县竹林总面积约8万余亩,总株数在282万株左右。主要分布在浔溪、岳口和洪门等乡镇,里塔、麻姑山、睦安、龙湖等乡也有少量分布。
  经济林主要以油茶为主,其次是油桐、乌桕、板栗,总面积约2.5万亩。其中油茶分布在上唐、严和、新丰街、徐家、里塔、万坊等乡;油桐在60年代曾发展到5000亩,现仅保存300亩左右,主要分布在麻姑山、株良一带。
  薪炭林各乡镇均有分布,重点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幼龄马尾松和少量阔叶为主,其次为小灌木和冬茅等,约有10700多亩(其中灌木林为8445亩)。
  第二节营林民国时期,本县人工植树造林,为数甚少。民国23年(1934年)本县曾有过人工植树造林,但范围小,面积少,约计7万株。建国后,育苗、造林发展到全县各地,每年春季造林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育苗民国23年冬,南城中心苗圃创办于城郊夫人田,省农业院在该地征购农田40亩,次年春开始进行人工育苗试验,培育马尾松苗木。1951年该旧苗圃通过整顿改造之后,成为南城县苗圃。1958年该苗圃并入南城县洪门岭垦殖场,培育松、杉苗木197亩。1963年洪门垦殖场撤销后,又单独在从姑山脚下成立下南城县麻州苗圃,育苗196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育苗减至40亩,故于1968年撤销苗圃,拨给南城一中,作为学生劳动基地。1982年不仅该苗圃重新恢复,而且县林科所、洪门岭和界山岭林场以及部分社队集体林场都开始进行森林育苗。至1985年,全县森林育苗面积达405亩,主要培育杉、松苗木,次有油茶、油桐、泡桐、合欢、苦楝、乌桕、樟树、柏树等树种。1973年,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开始引进国内外优良珍贵苗木树种。如美国的火炬松,于1974年初次引进,次年达583亩(其中母树林200亩、试验林383亩)。湿地松、葡萄桐、油橄榄、漆树等也由该所引进南城。
  造林民国25年(1936年),南城中心苗圃迁到麻姑山后,征购山地,创办了示范林场,经营面积约2万亩。至民国38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42222亩,但成活率极低。
  建国以后,坚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的林业生产方针,群众性的造林活动逐渐展开。本县曾出现五次造林高潮: 1952年至1956年,全县主要以农户自发栽培方式,造林54080亩,成活率较高。
  1956年至1964年,全县采取以人工集体造林方式,集中劳力,集中资金、集中时间,分别在姑山、洪f1、罗汉庄、大源、曾坊、杨家坊等地,以“条割穴垦整地”法造林309508亩。但由于整地粗糙、栽植马虎、抚育管理工作未跟上,成活面积仅91001亩,保存率为29.4%。
  1970年至1977年,全县采取县、社、大队三级集中力量,进行“全割条垦”方法,建立各级松木样板林基地。如1970年冬,县革委会成立“造林总指挥部”,将赴吉安参加修筑“井冈山铁路”的民工调至界山岭营林基地,采取分片包干、任务落实到公社的方法,营造松木林5000亩,8年期间,全县每年以新造林5万亩的速度,建立了县、社、队三级林木生产基地,成活率分别为58.9%至90%。
  1980年至1983年,全县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以后,造林由以集体为主转为以个体为主。4年中,全县“二户一体”造林20471亩。其中:专业户178户,造林11662亩,联合体47个,造林8809亩。1983年至1985年,县林业局租用省民航农用飞机,先后在上唐、沙洲、龙湖、万坊、株良、新丰街徐家等地,直播马尾松树种18.6万亩。同一时期,全县“四旁”(宅旁、路旁、田旁、水旁)植树596万多株,成活26万株,人平1.07株。
  1952-1985年部分年份营林生产完成情况表表13-16 面积:亩,植树:万株注:总计为1952-1985年33年的总和。
  建国后,全县人工造林累计总面积为1281655亩(详见表),保存面积为290808亩,保存率为22.7%。
  其中:(一)国家营林92912亩。
  1、洪门岭林场:1956年建立,始称南城林场。黎河以东的徐田、洪门、铺前、梓木岭、万年桥、湖东、麻姑山一部分及曾坊等山地划为该场的林业基地,经营面积共16.6万亩。其老林地不足2万亩,至1985年止,该场造林74935亩,保存面积60405亩,保存率达80%。
  2、界山岭林场:1969年建立,经营面积19791亩,至1985年止共造林19158亩,保存面积16456亩,保存率为85.9%。
  3、县林科所:1973年建立,经营面积2020亩。至1985年,共营造新林1520亩,保存面积1252亩,保存率82.4%。
  (二)集体造林84160亩。
  1966年根据“以集体造林为主,国社结合”的造林方针,第一批在荆竹山、青山、万坊岭等地办起了公社林场。1968年在万年、刘湖、里塔试办了3个大队林场。1969年至1980年全县社队林场已发展到111个(社办20个,队办91个),林场专业人员为611人。历年造林面积共达84160亩(其中:杉树58766亩,松树2885亩,油茶22509亩)。
  第三节森林保护建国初期,林区群众有“冬季烧荒积肥”的旧习,常引起森林火灾。从1950年至1959年间,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1278起,烧毁山林27625亩。
  1955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南城县防火指挥部,此后各区、乡、村也分别建立了护林组积,在各林区开辟了防火线,并订立了护林防火公约,全县山林火灾逐年减少。
  1958年,全县开展“大炼钢铁”运动,使森林资源受到很大破坏。如上唐百子亭一带的松杂木被砍光;麻姑山风景区的龙柏、银杏、樱桃、腊梅、云杉、黄檀、石兰、金钱松,三类杉和紫荆等珍贵树木也几乎砍光。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护林制度遭到冲击,由于多头经营,“一把锄头栽树,多把斧头砍树”,使森林资源再次遭到破坏。1972年,县林业局在界山岭和黄狮渡两地公路上,设立了木竹检查站,对木材及其制品出口进行了严格的放行检查。1981年又分别在万年桥和洑牛水道上,设立了竹木检查站,有效地制止了无计划砍伐偷运木材出口的现象。
  1977年,护林制度得到了恢复,整顿和健全了各级护林组织。1980年10月县政府作出了对国营林区实行“国社联营、联防护林”的决定,成立国营林区护林委员会,发布了护林布告,并于1982年建立了南城、临川两县的界山岭护林联防委员会,制订了护林联防公约,对刹住乱砍滥伐和防止山火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1974年底在县城南门外麻桥,建立了南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主要任务是以防治松毛虫为主,兼防竹螟、茶毛虫和其它害虫。1975年开始生产白僵菌,年产1-2万斤。1977年开展了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森林虫害试验。截止1985年,全县防治松毛虫为害面积达17.9万亩,占松毛虫发生总面积44.4万亩的41.2%。同时,还供应抚州地区各县白僵菌粉19余万斤,使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逐步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第四节采伐建国前,竹木采运业比较落后,采伐作业靠刀、斧、锯;陆运作业靠人力肩运;水运作业条件亦差,靠浔溪、古塘、东港等几条小港扎排运材,购销均由私人经营。
  建国后,为了改善采伐条件,实行国家经营。1950年秋,首先在珀歼、硝石等地设立了木竹采购站,负责木材采运工作,并将原来的“龙泉码两”材积计算改为立方米计算。
  1953年成立县森工作业所,下设硝石、岳口、珀歼3个采购组和一些临时性伐木场,组织林农进行有计划采伐。1955年通过在全县范围内贯彻“中间全面管理,两头适当控制”的经营政策,并采取“一次订约、分期交验、分期付款”的收购方法,使全县木材购销基本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
  1956年通过进行河道运输改革,运输技术改进,提高了筏运效率,降低了收购成本。如在古竹坪小港推广集结式木材赶羊流送新技术,一次运出枕木、坑木7000多立方米,使小河筏运工效提高1倍。
  1985年森工划归县农林垦殖局管辖后,又增设了竺由、浔溪、洪门、路东、岳口等地竹木经营站。1960年改县垦殖局为县林业局,由业务股负责森工工作。60年代初期,改革“抖子排”获得成功,节约运材3%,提高运材速度53%,扎排工效提高了l倍。1980年为了提高木竹采运速度,成立了南城县林业局汽车队,备有货车5辆,计17个吨位。从1953年中全县有计划采伐和收购木材共计444670立方米,毛竹370余万根,篙竹18万根。除自购自销外,还上交本地区木材31万立方米,毛竹280万根,篙竹4.8万根(附表),历年均超额完成了国家上调任务,多次获抚州地区嘉奖。
  表13-17 建国后几个年份木竹产销情况表木材:立方米毛竹:根为了把等外材与边角材变为可利用之材,提高原材料经济效益,1972年创办了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厂址设在洪门水库坝下,1978年迁至县城盱江大道南端。现有加工机械设备,卧式带锯一台、立式带锯二台、车床一台、刨床一台、各种钻具3把等。截止1985年,该厂利用松杂木等外材与小材小料,加工成小锯材、瓦托料、包装厢及各种小器具等产品共达42495立方米,运销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创造产值1484241元。
  第七章畜牧业第一节家畜一、种类及分布家畜以猪、牛(黄牛、水牛)为主,兔、梅花鹿、羊、狗、猫次之。猪的品种主要有南城黑猪和苏白、约克、长白等外来良种,以约克与南城本地黑猪杂交一代种饲养较多。牛的品种主要有山区水牛和本地黄牛,还有少量荷兰乳牛。70年代后期有少数巴基斯坦“辛地红”与本地黄牛人工授精育成的杂种牛。
  1985年家畜饲养现状结构,以“黄牛单位”折算;猪占63%、牛占37%,其他甚少。黄牛有70%分布在万坊、麻姑山、株良、睦安、浔溪、天井源、上唐、新丰街等乡(镇);水牛的68%,分布在严和、龙湖、洪门、沙洲、徐家等乡(镇)。
  二、饲养状况南城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传统养猪方法:“熟喂”,“一瓢泔水,一把糠,先吊架子后追肥”。一般饲养期1年左右。本地猪种体重一般140-180斤,杂交一代猪200-300斤。这种养猪方法,成本虽低,但生长期长,易感染疫病,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70年代初期,曾在全县推广“糖化饲料”,因农民普遍不愿接受未能坚持下去。
  80年代起推广科学养猪技术,在一部分农民中,对养猪实行“四改“,即改养本地猪为杂交一代猪,改传统饲料为配(混)合饲料,改熟喂为生喂,改放养为圈养。以新法饲养南城“黑猪”本地种,日增重447克,料肉比4:14,90公斤重肉猪屠宰率76%,净肉率61%,瘦肉率46.2%。杂交一代猪生长尤快,出栏率在95%以上。
  牛,以饲养役牛为主。在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实行集体放养,以稻草,青草等粗饲料为主。1个生产队1个牛栏,由专人放牧,饲养质量极差,野交乱配现象严重,造成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牛体既小且弱。
  建国后家畜生产成倍增长。1985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138000头,比1949年增长5倍,其中社员养猪占99.2%,当年出栏率为78.4%;耕牛存栏24663头,比1949年增长3倍,其中黄牛14379头,水牛10284头,乳牛9头。役牛为19960头,占总数81%。
  三、繁殖方法生猪繁殖,一般5-6户选用l头本地黑猪为母猪,以大个体良种约克、长白等为公猪,主要采用直接交配法。早在民国后期和建国初曾引进约克、巴克等良种猪,但未能推广。70年代末,猪的品种改良得到全面推广普及,由畜牧畜医站负责实施,以上唐为试点,引进外来良种公猪,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与本地母猪配种,出生的杂交一代崽猪生长速度快,出栏率高。目前,全县有家畜改良站1个,乡人工授精站7个,人工授精专业户两户。猎人工授精普及面占整个生猪繁殖的40%,繁殖率高于直接交配法20%,深受农民欢迎。
  牛的繁殖,主要采用直接交配法。近年来,县畜牧良种场和少数乡引进体粗力大的良种“荷兰牛”为种公牛,改良本地品种。同时,县畜牧兽医站以新丰街乡,上唐镇为试点,选用乳役兼用型牛种,进行冷冻精液人工配种技术,小规模推广应用,出生杂种小牛120余头,比本地同龄小牛个体重1倍以上,对全县耕牛品种改良颇有影响。
  第二节家禽一、种类与分布家禽以鸡、鸭为主,鹅、鸽量少。鸡遍及全境。鸭以沙洲、徐家、岳口、天井源、上唐五乡(镇)为多。鸡的品种主要为南城本地土鸡、还有小量“三黄鸡”、白洛克、罗斯鸡、星波罗、星杂“288”等。“南城五黑鸡”为南城本县特产。鸭种有麻鸡、北京鸭、湖鸭等。
  二、饲养状况鸡、主要以农家放养为主,野外觅食,辅以谷类。少数地方禁止放养,实行圈养,以谷糠、蔬菜为食。一般10余月长成,年后下蛋,生长缓慢,产蛋率低,每只鸡一年产蛋约100-150只。进入80年代前后出现少数养鸡专业户采用配合饲料,房舍笼养,选用良种,产蛋率高,平均每只年产鲜蛋250-300只,比传统鸡高出1倍。亦有专业户专门饲养肉鸡者,然数量极少。一般农家养鸡10-20只。
  鸭、以群养为主,农家散养次之。群鸭白天觅食池塘、水库、沟渠水面和水稻田中,傍晚辅以谷物,网圈露宿,每只年产蛋150-250只。进入80年代前后亦有养鸭专业户采用配合饲料,搭舍圈养,产蛋率提高30%以上。亦有专养边湖肉鸭者,3-4个月上市,每只2-3斤。
  1985年家禽年末存笼60.7万只,比1949年增长1.5倍,产蛋27097担。
  三、孵化方法一般农家自留公鸡配种、母鸡下蛋自孵。70年代后有的地方利用孵房孵化。时有从外地引进成批良种雏鸡。1984年县兽医站从上海引进白洛克和星杂“288”小鸡万余只。
  鸭多为孵房孵化,70年代后,各乡(镇)一般都建有一个孵房,年孵鸭苗10万只,基本解决了养鸭种源。
  第三节疫病防治全县已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有17种,寄生虫病有11种,其中,猪的传染病有10种:猪瘟、猪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喘气病、仔猪白痢病、病毒性肠炎、五号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牛传染病有4种:牛炭疽、出血性败皿病、气肿疽、破伤风。家禽传染病有3种:鸡瘟、鸭瘟、禽出血性败血症。猪常见的寄生虫有6种:蛔虫、肾虫、姜片吸虫、鞭虫、肺丝虫、猪绦虫。牛常见的寄生虫有3种;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蛔虫。鸡常见寄生虫有2种:蛔虫、球虫。危害畜禽生命最严重的传染病是牛炭疽、猪瘟、鸡瘟、出血性败血症。
  1952年暴发牛炭疽,死牛35头。1954年暴发猪瘟,死猪5602头,死亡率占14.6%。鸡瘟和禽出血性血症,历年来死亡率都很高。
  一、防治情况 1954年,全面开展耕牛防疫注射,消灭了牛炭疽和牛出败。
  1663年,对生猪、耕牛全面实行包医、包防、包阉的“三包”合作防治制度,提高了防疫密度,大大降低了死亡率。1964年和1957年比较,生猪防疫注射率由58%上升为98%,猪瘟死亡率由14%下降为0.5%,基本上消灭了猪瘟,控制了其它主要传染病。
  1977年在全面推行“三包”的基础上,有7个公社推广“四包一扶助”(即:包医、包防、包阉、包药、死亡补贴)的畜禽合作防治制度。
  1980年,上唐公社暴发死亡率很高的猪链球菌症,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县11个公社、86个大队、217个生产队,病猪12478头。兽医人员采取有力措施,首次应用猪链球菌弱毒湿苗在疫区和非疫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紧急防疫注射,获得成功,迅速扑灭了疫病。同年,加强了对猪传染病的防治,消灭了五号病,控制了猪瘟和其它主要传染病。
  二、检疫制度建国后成立县乡畜牧兽医站以来,实行防疫检疫“双肩挑”。对上市的仔猪和猪肉,均进行严格检疫,发现带病仔猪和病死猪肉,及时进行处理。对病仔猪实行就地治,病愈方准出售。对病毒猪肉,当场销毁,并给予适当罚款。做到病猪不出售,坏肉不上市、不出境。对过境病猪,实行设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机构与队伍民国时期,仅有少数民间兽医,畜禽病疫防治水平很低。建国初,人民政府将18名阉割员、12名中兽医组织起来,采取联营方式在全县7个区建立了互助合作性质的兽医站。
  1954年,城关镇吴兰仙等4位妇女成立“四姐妹兽医站”。她们冲破世谷观念,“牵猪牯”上户给母猪配种,成为全省畜牧兽医系的先进典型。1955年成立了县兽医站。
  1958年以后,各公社普遍成立了兽医组织,大队设防疫员。
  建国以来,基层兽医人员从少到多,逐步发展。从1952年10月到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每年举办训练班1-2期,共培训各乡镇基层兽医人员125人,村级防疫员78人。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畜牧兽医队伍。
  1985年,全县有县畜牧兽医站1个,乡(镇)兽医站16个。县兽医站有兽医9人(大专毕业6人,中专1人,行政人员2人),乡(镇)兽医站有兽医125人,村有防疫员78人。全县自下而上形成三级畜禽防治体系。
  第八章副业南城县副业生产分3大类: 一、采集野生植物 (一)野生药材:山葛、黄精、良姜、香附子、穿心莲、白花蛇舌草、玄参、益母草、黄枝子、鸡血藤、天冬、半夏、山楂、枳壳、鱼腥草、金银花、菊花、大活血、完茯苓等。以山区为主,药材公司收购,数量不等。
  (二)野生纤维:黄荆条、芦茅梗、棕树衣等,以芦茅梗为最。山区基层供销社均有收购,年收购数百吨。
  (三)野生油料:油桐、油茶、漆树、樟油、松油,尤以油茶、松油采集量大。1985年油茶收购1500担,松脂收购3700担。
  (四)野生淀粉:蕨粉、橡子、毛栗等。
  (五)柴草:除自用生活燃料外,每年出售城镇居民生活用柴和烧砖瓦用柴10万立方米左右。
  二、捕猎野兽,收集禽畜副产品 (一)兽皮毛:山兔、野猪、大黄狼、狐狸、鸡毛、鹅毛、猪鬃。以捕兔为多。近年除家畜禽皮毛外,野兽禽捕猎逐年减少。
  (二)动物药材:蛇、蛇胆、穿山甲、虫蜕、鳖甲、鸡内金。以捕蛇为主。株良等地有少数农民以捕蛇孵蛇为业致富者。
  表13-18 全县几个年份副业产值表单位:万元三、劳务输出长期以来,农民有农闲外出劳务挣钱的习惯。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力剩余三分之一左右,输出劳务日益增多,大多在本县范围内,被国营、集体单位和乡镇企业雇用,从事工程修筑、造林整地等。1985年全县劳务输出流动量约占总劳力的is%左右。
  农村副业,在80年代前受到左倾政策的限制80年代后发展较快。
  第九章水产第一节水面利用由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亦有地热资源,具有发展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据1980年水产资源调查统计,全县共有水面165600亩,可利用面积76900亩,占水面46.44%。其中池塘18078口,面积15091亩;水库178座,面积57874亩(包括洪门水库可拦面积47558亩)。池塘多分布在盱江两岸,水库则多分布于东、西侧丘陵区。1985年全县已利用水面45800亩(内含水库34800亩,池塘11000亩),占全县可利用59.55%。
  适宜鱼类生长季节 ,每年平均为6个月以上。4-6月为暴雨季节 ,山林田野大面积集水,给水体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滋养大量水生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此外,各类水库约有23000亩以上的消落区。有利于饵料生物繁衍和有机物质沉积、分解,起到肥沃水质作用,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补充。
  第二节水产资源经初步查明,全县有鱼类15科81种,其中鲤科鱼类56种。
  主要经济鱼类有:鲭、草、鲢、鳙、鲤、武昌鱼、三角鳊、黄尾密鲴、细鳞科、颌鲴、圆吻鲴占全县鲜鱼产量约70%以上。其它还有红鳍鲐、翅嘴鲴、乌鳢、鲇鱼、红眼鳟、黄鳝、鳅科、鱿科等鱼类。
  此外,还有一部分经济价值不大的鲭鲅、麦穗、餐鲦等小型鱼类。
  建国后引进繁殖鱼类有武昌鱼、尼罗罗非鱼、莫桑鼻给罗非鱼、日本自鲫、散鳞镜鲤、荷苞红鲤、兴国红鲤及人工杂交的丰鲤、荷源鲤等。其他食用水生动物有青虾(沼虾)、白虾、锯齿长臂虾、溪蟹、背角无刺蚌、螺(田螺、湖螺、锥实螺)及龟鳖类。
  第三节养殖一、渔业历史南城养鱼历史悠久。据宋代周密所著《癸辛杂识别集》中记载:“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贩子辏集,多至建昌,次之福建、衢婺……”江州即今九江,九江多数鱼苗经数百里贩运至建昌销售,足见远在宋代养鱼业已相当发达。30年代每年至九江采运鱼苗者多至400人。每年运回鱼苗约800万尾,饲养得法且草鱼较多者,获利可达10倍以上。
  抗日战争后,去九江采运鱼苗者遍布里塔、水南、世厚、上舍、源头、汾水、田东,大路黎、谢坊、饶坊、良湖、包坊、棠下、花楼下、庙前、邱坊等地。采运与饲养方法有“南路”、“东路”和“北路”之分。“南路”与“东路”,习惯以打田窖养殖鱼种,采运鱼苗以合伙船运为主。“北路”渔农习惯以肩挑采运鱼苗,以塘养殖鱼种,养殖1寸左右夏花鱼种,养成后的鱼种除供本地放养外,大部分用“响水篓”肩运至宁都、广昌、南丰等地出售,亦有运至建宁、泰宁、南平、福州等地出售,故建昌鱼种在赣东南和闽西颇负盛名。
  除鱼种生产外,花楼下、义仓上、邱坊、聂坊、五里庄等处习惯养殖成鱼,以养草鱼为主,兼养鲢鱼、鳙鱼,并有“一年苗,二年种,三年鱼“的放养习惯,3龄成鱼一般7-8斤。全县年产成鱼7000市担左右,每逢年节 ,除满足本县外,还出售宜黄、南丰、黎川等县。
  二、种苗繁育建国后,为了改变远道贩运长江鱼苗的落后状况,1955年省农业厅拨款2万元筹建国营南城县鱼种场。1956年县鱼种场开始人工养殖鱼苗。1962年县鱼种站(原鱼种场)首次鲢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次年鳙鱼、草鱼人工繁殖成功。1964年后,又分别在里塔、株良、花楼下推广了家鱼人工繁殖技术。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天井源、里塔、上唐、万坊、徐家、龙湖、岳口、洪门等公社亦先后创办鱼种场。70年代中期,邱坊、宁家排、杨龙湾、花楼下、万年、上舍等水面较多的大队也分别建立了队办鱼种场,使全县鱼苗、鱼种生产做到“就地繁殖、就地育种、就地放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成活率。70年代后全县每年人工繁殖鱼苗稳定在2700-3000万尾。1974年鲭鱼人工繁殖成功。80年代渔业迅速发展,本县鱼苗赶不上成鱼放养需要,每年从广东等地调进约2000多万尾。
  三、成鱼放养 (一)池塘养鱼池塘养鱼是全县人工养鱼的主要形式。建国前后仅以万坊区放养为主,绝大部分为稻渔兼用池塘,每逢天旱则以救禾为主,放弃养鱼,且多为“人放天养”,产量极低,1953年全县鲭鱼产量仅为10100担。高级社、公社化后,大部分社队渔业生产采取“集体投资、派工管养、产品归队”的方法,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渔业被挤,有的水面荒废,或放而不管,鲜鱼产量下降。
  1963年在贯彻“六十条”后,经营方法得到了改进,有的实行“集体放鳙鲢,社员养草鱼”,有的采取“社员投资,比例分成”或“集体投资,私人管养,比例分成”的方法。1964年江西省水产厅总结南城县聂坊大队“以塘定等,以等定产,以产定酬,超产奖励”的养鱼管理方法,并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
  “文化大革命”中,渔业再度被挤,产量徘徊不前。1975年,县委对渔业提出统一投资、统一计酬、产品统一处理,恢复“四定一奖”(定塘、定劳、定产、定报酬、超产奖励)责任制,全县渔业生产迅速恢复。1977年跨入全国池塘养鱼平均亩产超百斤先进行列,被农林部授为红旗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鱼塘大包干,包塘到户,个体经营或联户经营,调动了农民养鱼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1985年全县池塘养鱼产量达34700担,亩产157.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水库养鱼水库养鱼,开始因技术落后,多为“人放天养”,产量极低。近年来,县水产站推广水库养鱼技术,主要是:投放大规格品种,以放养鳙、鲢为主,搭配少量的其它鱼种,增加放养密度(每亩增至150尾左右),增没防逃设置,利用水库消落区种植饵料,实行人工投饵等,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养鱼面积34800亩,占水库面积60.10/<,鲜鱼总产13054担,平均亩产19公斤,略超本省水平。
  (三)网拦养鱼 1980年由县水产站首次引进大型水库网拦库湾人工养鱼新技术,在洪门水库下恭口和高梓陂两个库湾进行测量规划设计,实施拦网工程,当年放养鲢、鳙鱼苗30万尾。1985年拦网单位又扩大到严和、包坊、徐家、城关四乡镇、拦汊20个,面积3.1万亩,鲜鱼总产达115万斤,亩产35斤。
  (四)网箱养鱼 1980年龙湖、严和两乡利用洪门水库库汊,投放聚乙稀丝网箱60个,面积2.3亩,生产了大规格鱼种30万尾,为水库养鱼培养大规格鱼种提供了新途径。
  (五)稻(莲)田养鱼稻(莲)田养鱼最早在共大南城分校试验成功,并以地区科委组织了技术鉴定。嗣后在全县陆续推广。多采用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种,以培养鱼种为主。1985年全县稻(莲)田养鱼面积5000亩,鲜鱼总产1750担,亩产35斤。同年县农村经营管理站在万坊乡五里庄村进行“稻田养鱼种与单纯水稻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展稻田养鱼每亩增益100元以上,并能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四、珍珠生产 1970年,县水科所、万坊公社鱼种场开始河蚌育珠,并从江苏聘请技工传授技术,80年代产珍珠2700克。1980年有县水科所、万坊、株良、上唐、天井源、龙湖等乡(镇)鱼种场和县农科所等7处生产珍珠。后因缺少资金,市场不稳,价格波动,先后下马。目前仅株良鱼种场继续生产珍珠。
  五、水生植物县内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莲藕、菱角、水浮莲、水葫芦、“革命草”等。以水浮莲水面为最大,全县近2000亩,是家畜主要青饲料。
  第四节捕捞一、河鱼捕捞南城天然鱼类捕捞溯源长远,县城东家螃下渔民从事捕捞已有200余年历史,民国初有24户在盱江从事捕捞。此外尚有水尾5户,刘司5户,秋水园3户,上白水1户。全县共有专业捕捞渔民30余户。当时盱江水位较深,下游与鄱阳湖相通,鱼类资源丰富,捕捞对象主要是青、草、鲤、鳙、鲢、鲚、鳃、鲸、鲷等鱼类,曾捕捞过重3~4百斤的鲟鳇鱼。作业方法以撒网为主。其中有12户渔民备有12格大网,可在讯期捕捞大型鱼类。秋季有俗称“打板”作业,硝石有鸬鹚作业,有鱼鹰排7只。建国前东家垮下渔民,自发组织“渔会”,议定捕捞业可以父传子、兄带弟,新船下水要请酒设宴,以示入会。捕捞以本县为界,南达西梅潭,北至会糕桥,东至黎河港口。县内亦划分捕捞范围,刘司渔民以洑牛至排头渡为作业范围,硝石鸬鹚排向下不过曾坊席家。渔会每年2月初10设宴1次,商议1年捕捞事宜。捕捞产量全县每年3000市担左右,每只船产量在60-100担之间。
  抗日战争时期,东家垮下渔民房舍被日本侵略军烧毁,大部渔民住进破烂鱼船。建国后渔民分到住房,结束水上飘泊生涯,安居乐业。1958年城关人民公社组织23户渔民成立捕捞大队,1975-1977年政府拨给渔船改进经费,1979年最高捕捞量达21万斤。
  至1980年,全县共有专业捕捞渔民319人,其中养殖渔民22人,专业捕捞渔民273人,兼业20人,渔船总数147只191吨。主要捕捞队伍分布:城关捕捞队30人,作业船43只/21.5吨;洪门公社水产场58人,作业船26只/27吨;严和捕捞队30人,作业船2只/2吨;龙湖水产场55人,作业船33只/24吨;徐家捕捞队24人,作业船7只/3.5吨。
  60年代初,赣抚平原灌区工程兴建后,盱江与鄱阳湖水系隔断,从鄱阳湖进入盱江的回游性鱼类,不能上溯,改变了盱江鱼类区系。盱江捕捞鱼类仅以鲤鱼、餐鱼、鲭鱼、纳鱼为主。捕捞量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捕捞鲜鱼为540担。
  二、家鱼捕捞池塘家鱼捕捞主要由农渔兼业者为之,以竹排撒网捕捞为主,或车水干塘捕捉。
  水库捕捞,本县原无捕捞工具和技术,均采用拔闸放水抽干捕捞。1979年开始,洪门水产场从浙江引进了“拦、赶、刺、张”联合渔具,并邀请浙江青山水库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次年在拦养库区获得1网6.5万斤捕捞记录。1980年推广高刺网以解决不同水位鱼类起水,仅在龙湖库汊10天作业起水3万余斤。
  第五节鱼病防治南城系老养鱼区,鱼病流行严重,尤以草鱼病毒性出血病使鱼种大量死亡,2年草鱼也因“三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的流行受损很大。广大农民在鱼病防治上摸索了一些经验,除干塘后用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外,对草成鱼亦采取中草药防治“三病”。有的地方施用少量药剂防治。有的地方用松树针叶放置塘中防治鱼虱。因养殖水面大、药物少,仍防不胜防,效果不够明显,鱼病仍为影响鱼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表13-19 建国后全县渔业产量统计表单位:担第十章农副土特产一、麻姑米麻姑米,又称“银珠米”、“冷水白”、相传宋代曾作贡米。米色如银,粒如珍珠,其饭松软而带胶质韧性,味雅清香,煮粥香而浓稠,人们喜欢食用,被列为全国名贵大米之一,1959年被选为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展品。用麻姑米酿制的“麻姑酒“,驰名全国。
  来历:为历代农家良种。分布于姑山、麻源、磁圭等山区。
  特征:株高4.8尺,荃杆淡黄色,叶宽硬,穗长5-6寸,穗平均结实80-90粒,多达300粒不等,千粒重27.63克,出米率高,糙米率78%。
  特性:为感高温强光照短日性,对低温弱光照敏感品种,属“冷水白“中一个品系。具有耐肥耐寒、分蘖力强、不易倒伏、不易生虫等优点。抽穗不整齐,且时间长,生产期140天左右,5月上旬播种,5月底移栽,9月底成熟。
  栽培要求:适时早播早插,选择光照良好而肥沃乌泥田栽培。需施足基肥,适施氮、磷钾肥。
  产量;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
  因经济效益不高,未能大面积推广。
  二、麻.姑茶麻姑茶系江西四大名茶之一,原产于海拔800-1000公尺的麻姑云雾山中。叶嫩色翠,清香味甘,含有氨基酸、茶素、维生素等多种有益于人体之元素,有消渴解暑、利尿排毒、杀菌防病、开胃益脾、减肥延寿之功。已有1700余年历史,历朝皆为“贡品”。畅销国内外,运销美国市场。建国后,麻姑茶迅速发展,麻姑茶产地一麻姑山乡在原有野生茶树的基础上,逐年扩栽,】985年姑山茶叶面积增至3536亩,产量由1957年的5.2担增加至441担。并扩展到共大南城分校、上唐、龙湖、沙洲、新丰街和其他国营农林场所。1985年全县年末茶园面积3981亩,茶叶总产483担。
  南城茶叶制作工艺较差,仍靠手工操作,影响了市场竞争,价格普遍较低。
  三、南城黑猪属肉脂兼用型,皮毛黑色,以体壮耐粗饲、肉质细嫩闻名全省。原产于本县麻姑山、万坊、建昌镇等地,后经县畜牧繁殖场品种提纯,保存其遗传特征。南城黑猪体质结实,头大小适中,母猪乳房发达,乳头平均12-14个,排列均匀,产仔年限一般为8-1O年,公猪4-5个月开始利用,3-5年后淘汰。
  南城黑猪对粗料适应性强,用“先吊架子后追肥”的饲养方法,在一瓢泔水一把糠的饲养条件下,一年重量一般可达140-180斤。现多作母猪饲养。
  四、五黑鸡五黑鸡,毛、冠、皮、骨、肉俱为黑色,体型轻巧。五黑鸡对环境适应性强,耐粗料,性情温驯,抗病力强,容易饲养。成年公鸡平均体重1.25公斤,成年母鸡平均体重1.06公斤,母鸡年产蛋平均110-130个,蛋平均重量46.9克。
  五黑鸡属药用型鸡种。南城旧志载:“乌骨鸡可入药”,对慢性营养不良、水肿、肝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疾病均有辅助治疗作用。五黑鸡产于浔溪、沙洲两乡,中心产区在大竺许家源村。
  第十一章农业经济效益第一节投入与产出建国前,农业生产效益很低,经济效益相应不高,建国后,虽然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经济效益并未同步增长。特别是集体经营时期,单纯追求高产量,投入和产出的比差越来越小。1957年全县集体农业总收入(按时价,下同)1085.2万元,生产费用154.5万元,占总收入14.2%,亩平21.65元,每百斤稻谷成本0.84元,每1元生产费用可收回纯收入6.00元。时至1980年,全县个体农业总收入3880万元,生产费用1121.万元,占总收入28.9%,亩平均31.25元,每百斤稻谷成本3.45元,每元生产费用可收纯收入2.46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较为平衡,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1153万元,生产费用2392万元,占总收入20.7%,每百斤稻谷成本4.2元,每元生产费用可收回纯收入3.85元。经济效益逐步回升,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业生产费用仍然较大,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尤其粮食经济效益差。
  表13-20 几个年份全县集体农业费用、成本、经济效益情况表注:本表各项费用均为当年的实际价格。
  第二节集体收益分配集体收益分配,是农业合作化以来的主要分配形式,每年两次,分夏季预分和年终决分。分配原则,以劳动工分为尺度,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分配方法,是在核算单位(生产队)内,先对所有入社劳动的男女全半劳力,评定底分,男全劳力8-10分,女全劳力5-6分,虏半劳力4-7分,女半劳力2-4分。农忙一般按件定额计分,多劳多计;农闲或定额计分或按底分计分。每个入社劳动社员各执一份《劳动手册》,按日计分,按月小结,年终总结,张榜公布。而后根据核算单位的产出计算出总收入,在总收入中扣除当年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费用及各种提留和税金,余为农民劳动所得,除以总工分数,得出工分值,又将工分值乘以各户工分总数,即得出每户社员的实际劳动所得。这种分配方式,在当时一般比较合理,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但也存在弊端。如按底分计分;付出同样劳动,但得不到同样工分,有的付出劳动多,相反只得到较少的工分。以女劳力挑猪牛栏肥和男劳力撒猪牛栏肥为例,女劳力劳动强度显然比男劳力大,但按各自底分计分,男劳力所得工分比女劳力多1倍,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性。这样的分配方法自1975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以来,一直沿用到大包干前的1980年。这年农业总收入3880.09万元,各种费用1121.32万元,占总收入28.9%;各种提留375.02万元,占总收入9.7%;国家税收144.65万元,占总收入3.7%;分配金额2238.10万元,占总收入57.70%;人平收入114元。1980年以后,全县实行“大包干”责任制,以“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自己的”的分配形式取而代之。嗣后,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情况统计,改为农林经济情况统计。1985年,全县农村总收入11553万元,各种费用2392万元,占总收入20.7%;各种提留266万元占总收入2.3%;国家税收226万元,占总收入2%;分配金额8753万元,占总收入75.8%;人平均收入441.7元。
  表13-21 几个年份全县人民公社收益分配表(一) 单位:万元表13-22 几个年份全县人民公社收益分配表(二) 单位:万元第三节农民家庭收入社员自留地公社化以后,根据党的有关政策规定,从集体土地中划出小面积耕地给社员种植,产品由社员支配。全县社员自留地面积曾有过几次变动。1957年,自留地面积为1.13万亩。1958年,许多地方取消自留地,社员自留地面积下降到0.3万亩。1961年又调整为1.43万亩。1962年贯彻农业六十条,增加到2.5万亩。“文化大革命”中社员自留地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限制。1968年、1969年动员群众将自留地“献忠”,全县自留地面积下降到0.5万亩。1972年纠正取消自留地的错误,全县自留地面积恢复到1.5万亩。1981年自留地增加到1.6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自留地的农产品除自给外,剩余部分可以自由出售,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部分。自留地收入约占整个家庭收入15%左右。
  家庭副业家庭副业因地而异,除家畜家禽之外,平原地区主要进行小量农副产品加工等,山区主要搞“小秋收”,砍杂木棍,制笋干、编竹器等,城郊和圩镇附近主要从事种菜、打柴等。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正当的家庭副业收入约占整个家庭收入的20%。
  第十二章农业机构及国营农场第一节农业行政机构建国初,农牧渔业等项事业统由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管辖。1952年分设农林科,1956年改为农林局。不久合并为农林水利局。1961年,撤销农林水利局,改设农业水利局。
  1968年撤销农业水利局,农业行政归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负责。1969年恢复农业水利局,1972年撤销农水局,成立农牧渔业局。1985年,县农牧渔业局下设农技推广站、植保站、种子站、经济作物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村经营管理站等机构。
  第二节国营农牧场所一、水南良种场 1952年建场,场址里塔水南村。面积1071亩,生产粮食、甘蔗、花生、猪、牛等。1960年,县大源垦殖场并入该场,改名水南垦殖场,并将里塔、睦安15000亩山林划归该场经营。1979年以后,以繁殖、推广水稻良种为主,每年提供水稻良种70多万斤,附设砖瓦厂、棕床厂、香菇厂、副业加工房等。曾长期实行固定工资,1986年冬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1984年仿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大包干到,白,促进了生产发展。1985年,共有职工215人,耕地750亩,生产粮食117.36万斤,生猪存栏240头、耕牛38头,有载重汽车一辆,中、小型拖拉机各2辆。农业总收入391495元,每个劳力年收入2900元。
  二、园艺场 1968年建场,地址县城南门外郭家洲。经营沙地180亩,曾种桑树5万棵,以生产蚕桑为主,称蚕桑场,归县林业局领导。后因养蚕业不景气,改桑为桔,划属农业局领导,1979年改称南城县园艺场。1985年共有职工22人,手扶拖拉机1台,经营柑桔65亩,产量1.2万斤,梨树20亩,桔苗1万株。实行定额计酬,多劳多得。本年总收入12829元,经济效益较低,全年亏损。
  三、畜牧良种繁殖场 1958年创建,地址在县城北门外盱江西岸飞机场,县政府拨款10万元建猪舍20栋,有耕地63亩。主要任务是引进、推广、繁殖家畜良种。先后引进了巴克夏、长白、苏白等优良猪种,南洋牛、荷兰牛等优良牛种,对“南城黑猪”进行提纯复壮等。1985年有职工52人,汽车1台,中拖和手扶拖拉机各1台,畜禽舍2612平方米,生猪存栏442头,“南城黑猪”母猪80头,中约克母猪2头,南洋母牛2头,育种公猪8头。还附设粉厂,加工麻姑粉干。实行定额管理,责任到人,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本年收入138279元,每个职工收入2300元,为本省重点畜牧良种繁殖场之一。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