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异闻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17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异闻轶事
分类号:
I27
页数:
4
摘要:
能食白蚁的“蚁虎” 有个叫李辅的人,路经金溪县,借宿在尧泉大姓郭氏家中,看到地面很不清洁,就叫随从去把它打扫干净.屋主知道后,连忙告诉李辅.有一种象小龟似的动物,如土一样的颜色,蠕动时似人走路一样快,喜欢居住在柱头石磉之下,若扫地遇见此物,请予保护。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异闻轶事
内容
第一节异闻能食白蚁的“蚁虎” 有个叫李辅的人,路经金溪县,借宿在尧泉大姓郭氏家中,看到地面很不清洁,就叫随从去把它打扫干净.屋主知道后,连忙告诉李辅.有一种象小龟似的动物,如土一样的颜色,蠕动时似人走路一样快,喜欢居住在柱头石磉之下,若扫地遇见此物,请予保护。
屋主为何提出如此要求,原来此家新建房屋不久,就被白蚁吃得梁柱皆空,正当无可奈何之时,有人告诉他到四川去求取此物,放置石磉之下灰土中来捕食白蚁.数年后,白蚁果然就没有了.因此物能食“白蚁一,故称之为。蚊虎”. 神童方仲永北宋年间,金溪白马岭下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聪明伶俐.当他长到5岁时,有一天,忽然向父亲哭闹着要纸笔,其父被他吵得没有办法,只好把纸笔借了来.方仲永一见,喜笑颜开,随即磨墨铺纸,握笔挥毫,顿时写出五言绝句一首.一个5岁的伢崽,没有读过书,竟会写字作诗,真是神童.于是,人们纷纷请他去做客,向他求诗讨联,回家时还用钱币赠。.仲永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整天带着仲永来往于文人学士和大户人家,不让仲永去读书学习.久而久之,仲永就渐渐平淡无奇了,至20岁时,已经和平常人一样,再也不能作诗答对了。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3岁时到金溪舅舅家,遇见方仲永时也惊之为神童.10年后,王安石又来到金溪,听说方仲永巳“泯然众人矣”,十分感慨,作了《伤仲永)一文,叹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后人为纪念方仲永,将云林和白马岭之间的山峰.命名为“神童峰”。
六月下冒清顺治十年(1653)农历六月的一天中午,全县各地忽下大雪。仰视半空,玉蟒照耀,雪花落至屋檐前,融化不见.以衣盛之,俨然雪花六角。
第二节轶事王安石五至柘岗旧志载:“柘岗在十七都,县西六十里,高二里,周迥五里,形势回伏,幽偏可怡,每春月,辛夷盛开。上有王安石读书堂,外家吴氏居其下……”。
王安石是柘岗吴家(今废)的外甥和女婿.他的外公叫吴畋,他的岳父是他的从外公吴敏的长子吴芮,他的祖母谢氏和吴敏的夫人谢氏是堂姐妹,正是三代亲缘,恰恰异常.王安石一生五次回乡,每次都曾来过柘岗。
第一次是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13岁的王安石因祖父王用之病故,随父母从韶州回来奔丧,并在家守孝3年.因他祖父丧于金溪的灵谷山,故到柘岗住的时间也较长,得与诸表弟妹同窗读书,并于此时见到了当时传闻的金溪神童方仲永。
第二次是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23岁,正官淮南,因探望祖母请假回乡,又到柘岗舅家,当他得知仲永已由所谓神童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时,感叹之余,作《伤仲永)一文。
第三次是在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30岁的王安石在鄞县任满,回京等待分配新职,就借这个机会抽空回乡,又往柘岗。主张“学以致用”的王安石,一贯重视对社会实况的调查,柘岗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他深入社会底层进行观察了解社会实况的一个接触点.这次来柘岗,更清楚地看到当时农村的萧条景象。他在《乌圹》诗中写道:“地僻居人少,山稠伏兽多,怒狸朝博雁,馋虎夜窥骡,篱落生孙竹,门庭上女箩………” 第四次是在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38岁的王安石于这年十月任三司度支判官,奉召回京时,由鄱阳顺归临川,又到柘岗.这次恰值城陂院修建峻工,他应城陂院僧人法仲所请,写了《城陂院记》。这次还到金溪县城,游览了县城附近的名胜,如跃马泉、试茗泉、翠云寺、元妙观等地,并作诗词留念。
王安石最后一次到柘岗是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57岁的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决心不再做官,终身隐退,趁有生之年看望亲友,遂其“优游里间”之愿.他推行新法受阻,旧地重游,倍增伤感.在将至柘岗的路上,他吟了一首七绝《柘岗》:“万事纷纷只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岗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 汤显祖与金溪诸友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与谢廷谅自幼结识,少年时期就十分友好,以后一同进学读书.两人对八股文、时文都不感兴趣,时常暗地偷学古文词赋,廷谅和显祖在青年时期便以文选知名海内。14岁时,两人又一同考中了秀才。
汤显祖21岁时中举,谢廷谅中举则比汤显祖晚7年。谢中举时,正巧碰上汤赴京应试落第。廷谅见他心中苦闷,便写诗安慰,汤显祖也写了《谢廷谅见慰三首,各用来韵答之》,诗的第二首写道: 本自同时赶上林,归来徒剩紫芳心。
江城露淡蒹葭浅,酮户云屯松桧深。
独坐偶然临素卷,相思时与惜青衿。
知君更欲询贤贵,十二云衙冠盖阴。
万历七年(1579),汤显祖把他近年间写的诗文编成《问棘邮草》交人刻印,特请廷谅为这部诗文集写了序言。
谢廷谅给汤显祖的处女作《紫萧记》以很大的支持,汤每写完一出,谢廷谅等便拿去谱曲演唱。
万历十一年,汤、谢二人一同到北京参加春试,汤得中进士,谢落第而归.自此之后,由于两人不在一起,因而关系较前略有疏远. 廷谅弟廷{贽与汤显祖的交情虽不如兄,但也不同一般关系.廷讃是个戏剧爱好者,移居扬州后,家中曾蓄乔过一个演唱昆曲的戏班.万历三十二年前后,他曾带着戏班到临川,在周献臣家中的青莱阁演出,汤显祖写了《口号傅小葛道山子广陵三首》等诗,较详尽地记叙了这件事.在《口号送谢山子归广陵二首》中,表达了汤当时的惜别心情: 风雨萧萧江水西,孤舟才上蜀禽啼. 春心一片随堤柳,君去迷楼判却迷. 非关玉茗不相留,自是琼花结胜游, 四海苍生凭望尽,东山今日在扬州。
除了两谢之外,还有高应芳、吴仁度、胡桂芳等与汤显祖相友善。
万历三年,26岁的汤显祖,把他12至25岁期间写的85首诗编成‘红泉逸草),临川县令李大晋拿去叫人刊印,高应芳则主动承担了该书的校稿任务。
万历二十年,汤显祖回到临川。因家中人口增多,文昌里的故居房子太小,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盖一新房。高应芳得知这一情况,便把自己闲置不用的废1日房舍卖给他,供建新居玉茗堂。万历二十六年汤弃官归家,同年七月二十日全家搬进了玉茗堂,从此与高应芳成了隔壁邻居,两下关系更加密切。
万历三十年,汤显祖的好友,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因被同僚陷害,革职为民。当时不少人明知赵蒙冤受屈,谁都不敢出来说话,吴仁度当时正在吏部任考功郎中,独自为赵仗义鸣冤,后遭弹劾受贬。汤显祖对于吴仁度这种刚直不阿,敢于仗义执言的品格非常赞佩,《送金溪吴继疏南祠二首》对吴的品质作了热情的颂扬,友谊之深于此可见。
胡桂芳原在湖广任职。后加左布政使,曾连升贵州巡抚,兼督理湖北、湖南、川东等地方军务,以上每次升迁,汤显祖都写有诗为之祝贺。万历四十年,胡升迁工部右侍郎,不久,来信给汤显祖代他的儿子向汤的第二个女儿求婚,得到汤的赞同。从此,便结成了儿女亲家。
徐霞窖游金溪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二十七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从贵溪的上清渡溪越岭,来到金溪境内的孔坊村,当即住宿孔坊,第二天再从孔坊出发,经葛坊、青田,过五里桥,抵达金溪县城。
徐霞客对金溪县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了:“城径二里,由东出西。其北为抚州道,城外东北为黄尖岭,即出金处,志所称金窟山”的记述。特别是对“锦绣谷”作了客观的解释:“金窟山之东南,环绕城南者曰朱干山(即翠云山),自金窟,茵陈北、东、南三面环城,所云‘锦绣谷'是也,惟西南少缺。”二十九日,徐霞客经过金溪县的大塘、贾源、清江,在后车村吃过午饭,然后进入南城县境。
八大山人在金溪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朱耷,名号八大山人,在二十八都碧溪里(今彭家渡一带)住了一段时期,与彭家渡肖家名士肖复远交好往来。
八大山人狂放不羁,饮酒作画,似癫如狂,富者来讨字画,或挥手谢客,或摇头拒绝。他作画重在写意,喜欢以敝帚,破帽拨墨,乡邻们早有所闻,常欲一睹为快。肖复远理会大家的心意,一日,他备酒置席邀请名士作陪,并招呼乡邻们到时来观看八大山人作画。席间,肖复远为八大山人殷勤劝酒,难得八大山人高兴,借着酒力,画兴大作,肖便连忙取出文房四宝,请山人作画,但见他醉眼朦胧,似不经心,有意无意中操起一块抹桌布沾好墨汁,运动手腕向宣纸上略旋数下,再用竹筷沾墨在上面稍事勾勒。大家看时便见画上残荷败梗,临风摇曳,栩栩如生。众人异口同声,无不赞叹八大山人娴熟的绘画功力。
蔡上翔赴宴斗腐儒蔡上翔编著《王荆公年谱考略》书成,远近震惊。那些循规蹈矩抱残守缺的腐儒乡绅,见他居然敢为被人唾骂几百年的“拗相公”翻案,而论据又是那样确凿,真是又恨又怕,但又无可奈何。
其时,金溪城内正闹瘟疫。腐儒乡绅硬说城内有人触怒天神,至使天降疫灾,借故直把矛头对准九十高龄蔡上翔老人。
一日,蔡老突然接到“请柬”,邀请赴宴,参加“送瘟神”仪礼,其真意,蔡老早已明白。他准时来到西门王家祠堂,但见腐儒乡绅,挤满一堂,东侧墙边放着一只大旱船,船上按“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扎好草人,备作“送瘟神”之用。宴席上,突然有人借旱船隐喻蔡老似关羽孤艇入吴,亮出上联曰:“孤艇入吴江,座上有怀思赤壁”,以此难题,恐吓蔡老必须即席作对。蔡上翔安祥若定,不暇思索,便脱口对出:“单刀寒鲁胆,筵前谁敢问荆州!”此联一出,四座惊绝,腐儒乡绅噤若寒蝉。
周福清遭劾被罢官周福清是鲁迅的祖父,清同治年间考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几年小官,光绪元年,被外放到金溪县做知县,但任期未满,就被抚州知府罢了官。
周福清在金溪任上刚正清廉,办事秉公,不抽烟,也不喝酒,从来不摆县老爷的架子。他家有个老佣人,是跟着周福清的母亲九老太太来金溪的,每当吃饭的时候,这个老佣人总是跑到签押房喊周福清的乳名,周福清从不以为这有失县太爷的面子。天天应答如常.周福清为官数年,依然是两袖清风。这么好的县官为什么会被罢了呢? 原来周福清生性孤傲,对上司从不溜须拍马,特别瞧不起不是科甲出身的上司。有时甚至当面顶撞。因此,知府十分讨厌周福清.早就想找他的岔子,但一直没得机会。
有一次,周福清因事到府衙去找知府,见面以后,一句客套话也没说,知府见他如此傲慢,心里很恼火,就借故指责周福清。周福清据理争辩,弄得知府下不了台,就说:“这是皇上的规定.”周福清见知府用大牌子来压自己,更不吃他这一套,反问道:“皇上是什么东西?什么叫皇上?”知府遭到抢白,更加恼怒,抓住周福清说的这句话,给他扣上“大不敬”的罪名. 周福清脾气很暴躁,不管是下属还是家里人,如果惹他起了火,开口就骂“王八蛋”。周福清与大夫人蒋氏不和,却跟姨太太合得来,常常在姨太太房里过夜,两人有说有笑,蒋氏经常守空房,即使在一起,两人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一天晚上,周福清又在姨太太房里,两人有说有笑,蒋氏疑心姨太太会说自已坏话,就走到窗下偷听,周福清觉察到窗下有人,猜想是醋意十足的蒋氏,便骂了一声“王八蛋”。蒋氏被骂,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怕有失大夫人身份,不便声张,只好回到自己房中。
蒋氏咽不下这口气,就想了一个主意来报复。第二天晚上,蒋氏到九老太太房里,添油加醋地告了周福清一状。并拉老太太一同到窗下去偷听,两人来到窗下,蒋氏故意弄出响声,周福清听到以后,又脱口骂了一声“王八蛋”。蒋氏趁机大叫。“好呀!你连娘老子都骂起来了!”周福清这才晓得母亲也来了,连忙走出房门,跪在母亲面前认罪,请求母亲责罚,九老太太不问原因。只顾号淘大哭,蒋氏也帮着大闹,一时闹得满城风雨,人人都说:“县老爷骂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知府的耳朵里,知府求之不得,忙将上次的“大不敬”加上这次的“大不孝”,构成罪状,向朝廷奏了一本,周福清的知县就这样被罢免了。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