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0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
分类号:
R197
页数:
5
摘要:
民国17年,浒湾天主堂创办诺瑟医院,有医务人员4名,经费来自教会。私人诊所 民国17年,浒湾镇有中医诊所2家,西医诊所3家,县城有中医座堂药店3家,民国36年,县城中医诊所兼中药店增至6家,另有2家西医诊所。1979年后,允许经考核合格的闲散医务人员办个体诊所,至1985年,全县已批准27名个体行医人员自办诊所。县人民医院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原县立医院,并派2名医师进院工作。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医疗
内容
诺瑟医院民国17年(1928),浒湾天主堂创办诺瑟医院,有医务人员4名,经费来自教会。
私人诊所民国17年,浒湾镇有中医诊所2家,西医诊所3家,县城有中医座堂药店3家,民国36年,县城中医诊所兼中药店增至6家,另有2家西医诊所。
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将全县分散和个体中西医人员组织起来办中西医联合诊所(简称中联所),分配到山区和农村。至1953年,中联所达38个,1958年,各中联所都并入公社医院。
1979年后,允许经考核合格的闲散医务人员办个体诊所,至1985年,全县已批准27名个体行医人员自办诊所。
县立医院民国24年,县城建起一所县立医院,有院长兼医师1人,医师1人,助产士1人,全年经费1764元。民国34年,增至11人,其中医师2人,护士1人,助产士1人,药济员1人,医护员2人,助理员2人,其他人员2人,另设诊所1个,有医士1人,并在浒湾设立1所分院,有医务人员2名。
县人民医院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原县立医院,并派2名医师进院工作。1951年,正式成立金溪县卫生院,内设医疗、防疫保健、秘书3股。1962年改称县人民医院,内设7科(内科、儿科、妇外科、传染科、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2室(制剂室、供应室)医务人员增至60多名,其中一半是大、中专毕业生。至1985年,全院工作人员增至155名,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37人,中级69人,初级17人,管理人员22人,工勤人员10人,内设门诊部、住院部,门诊部设九科五室(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放射科、检验科;注射室、心超室、急诊室、理疗室、肠道门诊室),是全县医学科研、技术力量培训和医疗疾病的中心。
县中医院 1982年正式成立,有工作人员60名,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9人,中级26人,初级18人,管理人员7人。分门诊部、住院部,门诊部设八科六室(中医内科、妇科、外科、针灸科、骨伤科、肛肠科、按摩科、西医内科;急诊室、X光室、化验室、注射室、理疗室、肠道门诊室)。
乡(公社)卫生院解放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很快。1950年,在各乡所在地建立中联所36个。1952年又建立浒湾、琅琚、石门、琉璃、双塘、旸田6个区卫生所,中联所增至38个,共有医务人员131人,1958年,区卫生所和中联所合并组成12个公社中心医院,下设8个分院,46个农村产院,医务人员和脱产接生员达260多人。1962年,卫生所和中心医院分设,其中,卫生所6个,公社医院20个,1972年,公社医院减至15个,1975年又增至17个,医务人员增至378人。至1985年,全县共设中心卫生院4个(浒湾、琉璃、何源、石门),乡卫生院12个(黄通、崇麓、合市、陈坊积、芦河、对桥、陆坊、双塘、珊城、左坊、琅琚、枫山),有工作人员326人,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19人,中级140人,初级107人,管理人员54人,工勤人员6人。1980年,石门中心卫生院荣获省人民政府嘉奖。
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 解放后,部分企事业单位先后创办了卫生所(室)。至1935年,创办单位达1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3个(印刷厂、修配厂、农机厂、无线电厂、高桥林场、沟树垦殖场、秀谷华桥农场、一中、二中、中技校、一小、二小、三小),集体所有制单位2个(县建筑公司、县竹木厂)。共有工作人员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6人,工勤人员2人。
农村医疗站 1969年以后,全县陆续办起了大队医疗站。医疗站的医生称赤脚医生,其来源主要是吸收当地有一技之长的中草医,同时也有部分经过卫生院或县医疗单位业务培训的男女青年。至1971年,全县有医疗站135个,赤脚医生242人。1974年医疗站发展至157个,赤脚医生增至400人。1979年和1980年,经地区统一考试,全县209名赤脚医生获得合格证书。1981年,对农村医疗站进行整顿,年底,全县共有各种办医形式的医疗站129个,赤脚医生356人。至1985一年,各种办医形式的医疗站达177个,其中集体办的8个,个体联办的12个,个体办的157个,有乡村医生156人,卫生员55人,接生员197人。1985年医疗机构人员情况表19-1 第二节医疗设施一、院房民国时期,私人诊所多是家用民房,县立医院则设在县城北门的一座土地庙里。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院房建设。50年代初,县医院和乡卫生院均为旧房或民房。1952年,政府拨款给县人民医院新建一栋二层计500平方米的诊疗大楼,尔后,又先后拨款兴建一栋二层计1280平方米的住院部,一栋三层计736平方米的门诊部,一栋二层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一栋三层面积为700平方米的制剂楼,10多栋近20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60年代和70年代后拨款给乡卫生院建医疗用房,简易病房和职工宿舍。1983年,又拨款给县中医院兴建一栋四层计24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
一、设备民国时期,私人诊所和中医座堂的药店只有药碾、药盅、戥秤、脉枕等简陋设备。县立医院也仅有钳子、镊子、听诊器、体温计等一般医疗器械。
解放后,医疗设备逐年增加。50年代,县人民医院只有病床30张和高压消毒器、冰箱、显微镜、外科手术包、轻便手术床等医疗器械和体检器材以及输血、输氧设备。乡卫生院只有简易病床、产床330张和常规医疗设备。至1985年,县人民医院的病床增至150张,大型医疗器械有:救护车1辆,万能手术床1张,九孔无影灯1盏,甲种手术包3个,电冰箱6台,干燥箱3只,恒温箱2只,分析天平1台,高倍显微镜4台,200毫安X光机2台,超声波机2台,心电图机1台,测定仪2台,五官治疗仪1台,发电机组1台。县中医院有病床40张和心电图机1台,100毫安X光机1台,中药切片机、粉碎机各1台、分析天平1台,光电比色计1台以及冰箱、恒温箱、培养箱等大型医疗器械。乡卫生院均有常规化验器械、简易手术床和手术室。浒湾、何源、琉璃、石门等中心卫生院还配有50或3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显微镜、无影灯、手术包、电冰箱、恒温箱以及中药切片机、中药粉碎机等。
第三节医疗技术水平民国时期,县医院和诺瑟医院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少数私人诊所也能医治一些疑难病症。
解放以后,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958年,县人民医院开展中西药综合治疗中风合并肺炎,取得可喜成效。1970年,采用耳麻、背麻、唇麻等针刺麻醉方法,施行大小手术300余例,成功率达98%。1972年,县人民医院能做胃切除、肝修补、取胆石等外科手术,公社医院能施行剖腹产、膀胱取石、阑尾炎摘除等外科手术。县乡两级医院每年都抢救了一些危重病人。
1985年,县级医院掌握了以下诊断治疗技术: 内科: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常见的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外科:能做肝、胆、脾、腮腺、甲状腺以及胃癌、结肠癌的切除手术。
妇产科:能做卵巢囊肿切除、剖腹产、子宫脱垂和计划生育四项手术(上环、刮宫、引产、结扎),抢救了数例羊水栓塞病人,并能预防宫颈撕裂。
五官科:能开展鼻、声带息肉切除,扁桃腺切除,能做食道异物取出、取眼球内异物、青光眼、白内障、斜视矫正等手术。
口腔科:能做拔牙、镶牙、唇裂修补等手术,对病牙再植的再生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荣获1981年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中医科:能开展针灸和内、儿、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放射科:能开展胸腹常规透视、头颅及四肢骨拍片、胃肠钡餐、腹部平片及脊椎正侧拍片等。
检验科:能做细菌培养、胃液分析、血型交叉和某些血液学、血液细胞检验及尿液粪便、痰液检验等。
伤科:能进行四肢关节脱臼和骨折的复位,并能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的各型骨折进行小夹板固定或牵引、石膏带固定等。
乡中心卫生院除诊治各科常见疾病外,还能开展下腹部(如阑尾、氙气等)和剖腹产手术以及计划生育四项手术,还能抢救一些危重病人。乡卫生院能诊治各科常见疾病和施行一般外科手术。村医疗站也能诊治一般常见病症。
附录金溪部分民间单方验方治烧伤方一:鱼胆若干个,麻油适量,调和后涂擦伤口。
方二:南瓜瓤,桐子花适量放在柏子油内浸润,擦患处。
方三:海金沙藤晒干研末,调麻油涂擦患处。
外伤出血方一:苦楝子、苦楝树皮适量晒干研末,敷于伤口上。
方二:蚌壳数只,于火中烧干研末,加入冰片适量,对刀伤出血有良效。
方三:山苍子树叶,量不拘,晒干研末,开水调匀敷于伤口。
方四:瓜篓粉晒干研末敷于伤口. 中暑方一:细辛五分研末,用冷开水吞服。
方二:生石膏5钱,麦冬、党参、乌梅各3钱,五味子、甘草各2钱,水煎服。
百日咳苦胆汁(鸡、羊、猪胆均可)每次3~5毫升,冲入开水5毫升,再放白糖适量,每日服2~3次。
治冻疮方一:猪油3份,蜂蜜2份,加2~5%樟脑油调匀待用。
方一二:新起未溃者,以白萝卜煨热擦患处,一日数次。
野菇中毒风尾草4~5两切碎捣烂,加地浆水同擂出汁内服。
鼻衄方一:独头大蒜1个,捣烂如泥,敷在涌泉穴上。
方二:合掌消根1两,老母鸡1只,加水同煮,吃汤和肉,肉可分数次吃下。
毒蛇咬伤方一:鲜羊奶党根2~4两,水煎服,可消肿解毒。
方二:七叶一枝花根基2钱,研末开水送服,另以根茎磨汁外涂,可消毒散结。
方三:青木香鲜根,水煎内服外擦可止痛,解毒。
胃病方一:虎死不倒威1钱研末内服,或用鲜草适量捣烂外敷中腕穴。
方二:苦参5两,徐长卿2两,菖蒲4两,马丁香2两,石乳香1两水煎内服。
小儿夏季热方一:水蜈蚣1两,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二:石豆兰(全草)1两煎水服。
方三:野豇豆(即土高丽参)5钱至1两,煎水眼,每日1至2剂。
第四节医疗制度一、公费医疗企溪自1952年起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公费医疗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县卫生局统一掌握使用,享受公费医疗者持公费医疗证到指定医院看病,除交门诊挂号费外,其余费用均由公费报销。1978年~1985年公费医疗情况表表19-2 企业职工凭记帐单到指定医疗单位看病,医药费由医院向职工所在单位报销。享受劳保的企业职工,其直系亲属的医药费,由企业负担50%。
一、合作医疗 1969年开始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一般以大队为单位,由生产大队、生产队和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每年各筹一部分资金给合作医疗站。社员看病吃药不收费,如外出看病,经过合作医疗站同意,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
1980年,全县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办医,但大多数大队都是谁看病,谁出钱。到1985年,全县只有1个村委会(大队)坚持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