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浒湾书铺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9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浒湾书铺街
分类号: G253
页数: 2
摘要: 明、清时代,浒湾镇是木刻印书出产地。《江西省地理志》载:“金溪浒湾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全省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版,名曰江西版。”赣东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就是称赞浒湾出书之盛。为了便于藏书、搁板、印刷、经售,这些作坊、铺栈的建筑式样大同小异,均作纵深式加厢楼,高瓴格式。前、后书铺街的另一街口均以浒湾大街相连接。清末民初,随着石印技术的推广,浒湾的木刻印书业每况愈下,到了民国中期,就已经被全部淘汰。原刻木版因没有经常印刷而遭霉烂、虫啮鼠咬,以至残缺。解放以后,留下的木刻版本来已属凤毛麟角,经过“文化大革命”后,已是荡然无存,唯遗前、后书铺街旧址。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浒湾书铺街

内容

明、清时代,浒湾镇是木刻印书出产地。《江西省地理志》载:“金溪浒湾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全省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版,名曰江西版。”赣东俗谚“临川才子金溪书”就是称赞浒湾出书之盛。
   浒湾木刻印书,始于明,盛于清,鼎盛时期则在清朝中叶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此时,凡经、史、子、集类书,在这里都能刻板刊行。随着木刻印书的兴起,在浒湾的一些街巷中,先后盖起了鳞次栉比的铺栈、书店、作坊。为了便于藏书、搁板、印刷、经售,这些作坊、铺栈的建筑式样大同小异,均作纵深式加厢楼,高瓴格式。年深月久,就发展形成一种固定的街道格局——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
   前书铺街街口有座拱形门,用麻石砌成,门上嵌有“籍著中华”横方匾额(“文化大革命”中拆毁)。门前十数步,是用石柱、石板咬接为栏的洗墨池,面积半亩有余,源头导以活水,是当年盥洗木刻印板的地方,故池水常年墨黑,挖下去数尺的泥土仍黑得发亮。池旁,有乾隆壬寅年(1782)立的高六尺、宽三尺并镌有如斗方大小的“聚墨”二字的石碑,碑的上部,横刻着“流芳百岁”四字。池畔,是直通金临驿道的大路。进拱形门三四十步,是前书铺街与后书铺街相贯通的灞陵桥巷交会处,此处有一方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立的“严禁淫词小说”禁书碑。碑高约四尺,宽六尺,上面列举的禁书约二百种,如《水浒》、《西厢记》、《红楼梦》、《牡丹亭》、《今古奇观》、《笑林广记》等(“禁书”、“聚墨”两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后书铺街街口亦设一石拱门,上面是嵌着道光癸卯年(1843)合坊鼎建的“藻丽郧煨”四字石匾一方。前、后书铺街的另一街口均以浒湾大街相连接。
   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相向平行,两街中间还有谯楼巷贯通,谯楼巷上空搭有供打更人居住的谯楼三座。前、后书铺街的铺栈、书店、作坊,大都首尾衔接,曲径相通。大门门面开在前书铺街的,其后门则开在后书铺街;而大门开在后书铺街的,其后门就一定开在前书铺街,这样不仅来往方便,而且加强了业务联系和信息的沟通。如座落在后书铺街的余大文堂刻书房的大门就与门面座落在前书铺街的文奎堂刻书房的后门斜相对过。该刻书房的廊柱上至今仍保留着三幅体现木刻印书行业的对联: 琅函宝籍徵对瑞 玉检金泥广国华 宋艳班香开绮丽 韩潮联海溯渊源 雨粟以来多著述 结绳而后有文章 至清同治年间,浒湾的木刻印书开始衰落,但经营铺栈、书店业务的仍有60余家,其中有47家聚集在前、后书铺街,其余十几家则散居在该镇其它街巷和附近的中洲等村庄。它们中较大的有两仪堂、余大文堂、世德堂、文奎堂、文林堂、善成堂、可久堂、红杏山房、旧学山房等。这些铺栈、作坊的木刻印书不光在本地销售,而且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地处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畅达的口岸,如南昌、九江、芜湖、安庆,均设有分号分店,南京有金东书寓,长沙有三让书店,北京有新旧金溪会馆。浒湾的木刻印书就是通过这些渠道,遍销全国,影响很大。故有“籍著中华”、“藻丽嫏嬛”之誉。
   清末民初,随着石印技术的推广,浒湾的木刻印书业每况愈下,到了民国中期,就已经被全部淘汰。原刻木版因没有经常印刷而遭霉烂、虫啮鼠咬,以至残缺。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本侵略军进扰浒湾,纵火焚毁,使浒湾四分之三的店铺变成焦土,木刻书籍和木刻版也遭到残踏,几乎殆尽。解放以后,留下的木刻版本来已属凤毛麟角,经过“文化大革命”后,已是荡然无存,唯遗前、后书铺街旧址。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