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9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教学
分类号: G527
页数: 4
摘要: 民国中期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解放初期沿用“四二”制。1953年秋,试行五年一贯制,1954年春暂缓推行,仍沿用“四二”制。1971年后,改为五年一贯制。每年春秋两季招生。解放以后沿用旧制,每年秋季招生。1980年开始,全县各中学先后恢复“三三”制。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金溪分校,初办时学制为四年,1965年后学制改为二至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民国时期,逐步建立新式的考试制度,其主要有:月考,每月结束时,各学科举行的测验;学期考试,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修业期满举行的考试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教学

内容

一、学制小学民国初年为“四三”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民国中期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解放初期沿用“四二”制。1953年秋,试行五年一贯制,1954年春暂缓推行,仍沿用“四二”制。1971年后,改为五年一贯制。
  中学金溪始建中学后,学制即为“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每年春秋两季招生。解放以后沿用旧制,每年秋季招生。1960年,试行五年一贯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三年。1961年恢复“三三”制,1971年又改为“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80年开始,全县各中学先后恢复“三三”制。
  专业学校抚州卫生学校金溪分校,1978年开办时学制为二年,1982年后改为三年,招收高中毕业生。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金溪分校,初办时学制为四年,1965年后学制改为二至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农业中学学制为三年,招收小学毕业生。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制为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何源职业高中学制为二至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一、课程蒙馆主要教认字和写字(描红),教材有《上大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七言杂字》等,时间安排为早晨、下午读背,上午习字。
  经馆开讲的课本有“四书”、“五经”、《古文评注》、《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昭明文选》等。时间安排为早晨、下午读书;上午教师开讲,学生回讲;晚上读背古文。每逢三、八日作诗,二、五日作文。
  幼儿园开设图画、音乐、手工劳动、体育、语言、计算常识等课程。
  小学民国后期,初小开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劳作、音乐、体育、训练等课程;高小开设国语、算术、自然、音乐、体育、劳作、公民训练等课程。
  解放初,小学一二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唱游;三四年级设国语、常识、算术、音乐、美术、体育;五六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1952年,国语改为语文,美术改为美工。1957年,五六年级增设珠算。“文化大革命”中一般只设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和军体课。1976年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另外还增设了思想品德课。
  中学民国时期,初中设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卫生、博物、历史、地理、公民、音乐、劳作、图画、童军等;高中设国文、英语、历史、地理、公民、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矿物、体育、劳作、图画、音乐、军训等课程。
  解放后,于1950年废止军训、公民、童军等课程,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图画;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俄语等课程。1958年增设劳动课。“文化大革命”中,强调阶级斗争为主课,无视基础课程,把语文与政治合并为政语课,生物化学合并为农业知识课,音乐和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课,物理改为工业知识课,减掉了俄语(英语)、历史、地理课。1976年后,对课程重新作了规定: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理卫生、音乐、图画、劳动、体育;高中设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劳动。
  三、教学方法明清时期采取的是“同窗读书,分别教授”的教学形式,用的是点读不讲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法。
  民国时期,学校采用分班授课的教学形式,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注入式的教法。
  解放初仍沿用注入式教法。1954年,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掌握教材的思想性、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合理应用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1958年后,提倡启发式教法,教师注重备课,写教案,互相听课,观摩教学。“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否定了“学校以教学为主”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出现了学生上讲台、工农兵讲师团占.领讲台等现象。1976年后恢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再次倡导启发式教法。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文体活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1980年开始试行电化教学,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相、幻灯等进行形象教学。同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如在小学推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和“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等。
  四、考试宋元明清,实行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科举考试分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朝考。其中文科,从元朝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金溪的秀才、廪生、监生经过乡试取中举人者共635人;从宋朝淳化三年(992)至清光绪三十一年,金溪的举人经过会试、殿试取中进士者共218人,辟举(另制科目的会试取中者)共81人。殿试中名列前四名的有4人: 吴伯宗,明朝洪武三年(1370)乡试第一名,解元;洪武四年会试第一名,会元;同年殿试第一名,状元。
  曾坚,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会试,殿试均名列第二名,榜眼。
  徐琼,明朝天顺元年(1457)殿试第二名,榜眼。
  胡桂芳,宋朝开庆元年(1259)殿试第四名,传胪。
  乡试中名列第一者有13名: 吴伯宗,明朝洪武三年乡试第一名,解元。
  徐刚宁,明朝永乐九年(1411)乡试第一名,解元。
  张应吾,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第一名,解元。
  姚张斌,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乡试第一名,解元。
  孔大德,明朝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名,解元。
  刘星耀,明朝崇祯六年(1633)乡试第一名,解元。
  邓际逵,清朝顺治八年(1651)乡试第一名,解元。
  王肇珩,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乡试第一名,解元。
  周肃文,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第一名,解元。
  何飞熊,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乡试第一名,解元。
  黄钟奏,清朝嘉庆三年(1798)乡试第一名,解元。
  徐朝玺,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乡试第一名,解元。
  许廷桂,清朝咸丰九年(1859)乡试第一名,解元。
  武科,从明朝万历元年(157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金溪的武生员经过乡试取中武举人者共178人,武举人经过会试取中武进士者共24人,其中乡试中名列第一者共有8名: 吴士俊,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吴起夔,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谢捷,明朝崇祯三年(1630)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唐堂,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吴国柱,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周璩瑗,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刘有梅,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邹同科,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第一名,武解元。
  民国时期,逐步建立新式的考试制度,其主要有:月考,每月结束时,各学科举行的测验;学期考试,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修业期满举行的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发给肄业证书;升学考试,由各校自行招生,出题、评卷、录取均由各校负责,有时几校联合招生。以上考试均为闭卷考试。
  解放以后,对考试制度作了如下规定:统一升学考试,高中升大专院校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印卷,由省统一评卷录取;初中升高中和中专考试由地区文教局统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小学升初中考试由县文教局统一命题、印卷、评卷、录取。学年考试制度,每个学年结束时举行,定升留级。学期考试,分期中、期末两种,评定一个学期的成绩。平时考试由各校制定,无统一规定,有课堂提问、单元测验、抽测等。以上考试均为闭卷考试。“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高初中恢复招生,但废除升学考试,实行“推荐制”,即小学升初中由生产队推荐,大队批准;初中升高中由生产队推荐,大队审查,公社批准。各学校的学年考试也废除闭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大专院校于1973年恢复招生,但废除了统一考试,采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1974年至1976年,取消文化考试,实行“推荐制”。1977年以后又全面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各种考试制度。
  表17-6 历朝进士、举人表表17-7 1961-1985年录取大中专院校学生表说明:缺1961-1977年录取中专学生数资料。
  五、教学研究民国时期,县教育局(科)下设督学组,负责各国民学校的行政督导和教学研究。
  解放初期,各校均成立教学研究组,以乡为单位统一安排教学研究组的活动。1963年,县成立教研室,公社成立教育辅导站,校成立学科教研组,分别负责县、社、学校的教学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销县教研室,公社和学校的教研机构也处于瘫痪状态。1973年县教研室得以恢复,尔后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加强。至1985年,有中学教研员3人,小学教研员6人,内设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三个组。公社辅导站和学校的各学科教研组也随着县教研室的恢复而得到充实,初步形成了县、社和学校三级教研网。通过公开教学、试验课和示范教学以及学术报告等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六、勤工俭学解放初期,各校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小为主,当年受益”的原则,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各校组织师生支援农业,帮助农业社“春插”、“双抢”、“秋收”,还参加修建金临公路、金黄公路、大闹钢铁等社会公益劳动。1961年全县有300多名教师和12400名学生参加夏收夏种劳动,收种面积达2万余亩。各校还与公社、大队挂钩,订立合同,安排劳动时间,同时还建立规模大小不一的劳动实验园地,全县共种蔬菜300余亩,水稻40余亩,其它作物24.5亩。由于师生劳动时间过多,影响了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中,各校纷纷建立四场(农场、林场、畜牧场、小型工厂)、三室(阶级教育展览室、时事教育展览室、科学实验展览室)。据1971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校(包托共大金溪分校)共办农场84个,林场55个,畜牧场44个,小型工厂28个。
  1978年以后,各校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80年收稻谷17.25万斤,经济收入5.2万元。1982年至1985年,勤工俭学经济收入达17.5万元。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