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图书馆
南昌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昌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超星发现
首页
知识信息
生于群众 长于群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9617
颗粒名称:
生于群众 长于群众
并列题名:
沈阳部队某部军医赵普羽先进事迹之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71年8月22日南昌报登载沈阳部队某部军医赵普羽先进事迹。
关键词:
军医
先进
事迹
内容
一九六九年春天,赵普羽随同辽源市聋哑学校文艺宣传队来到广州。被治愈的聋哑孩子向参加我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国际友人作了演出。许多外国朋友热情赞扬这是个人间奇迹。那么,谁是奇迹的创造者呢?
有一天,一些外国朋友找到了赵普羽。一位西方记者指着被治愈的聋哑孩子们,向赵普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聋哑孩子中,那些是你个人治好的?”
赵普羽微笑着而又非常认真地回答说:“靠个人力量治好的,半个也没有。聋哑‘禁区’是靠毛泽东思想、靠群众的智慧打开的。”
在这里,赵普羽不仅仅出于谦虚,而是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是谁打开了聋哑‘禁区’”这一问题。作出的恰当的回答。
事实正象赵普羽说的那样,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都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人长期实践的结果。用针灸治病,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方法,包含着劳动人民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新针疗法,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在为工农兵治病的过程中,在旧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这些,赵普羽他们怎么能想到用针刺治聋哑?又怎能想到深刺哑门穴呢?在打开聋哑“禁区”的过程中,赵普羽和他的战友们是作为一个集体进行战斗的。他说:“是这个集体,给了我智慧和胆量,如果是我个人的话,在重重的困难面前,也许会退下阵来了。”而在这个集体的后面,又站着千千万万的群众和我们伟大的党啊!在打开聋哑“禁区”的过程中,辽源市的人民、革委会,聋哑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做了很多工作。还有那些聋哑孩子,他们是治疗的对象,但是,聋哑“禁区”被打开,也有他们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奇迹的创造者。赵普羽永远也忘不了,当医疗宣传队刚到聋哑学校的时候,阶级敌人十分嚣张,他们利用聋哑学生的生理缺陷,蒙蔽一部分人,企图赶走医疗宣传队。在这关键时刻,是聋哑学生王雅琴、程启运她们挺身而出,揭露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当治疗工作开展起来以后,有的聋哑孩子怕疼,躲在桌子下面,不让扎针,是聋哑学生王宝才等站了出来,用手语表达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让赵普羽在他身上扎给别人看,胆怯的同学不再怕疼了,争着要求扎针。没有他们的配合,聋哑“禁区”又怎能打开?
这些事实,一个又一个地向赵普羽扑来,促使他渐渐地形成一个认识:任何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阶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群众。群众好比是大海,自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千千万万滴水汇成大海,才能汹涌澎湃,个人和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一分作用。在懂得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以后,赵普羽在医疗实践中,更加注意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才干。
在医疗实践中,赵普羽给群众看好了病,群众对他象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一样真挚。开始,小赵也深受感动,他很理解群众的心情。这样的情形遇到得多了。便引起了小赵的认真思考:我给群众治好了病,群众感激我,这表现了人民群众深厚的阶级感情,也是对我的鼓励。问题是自己应当怎样正确看待。他想起了前几年家乡的情况,那时,由于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毒害,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了病,请个大夫很不容易。因此出现“有病求大夫,没病敬大夫。大夫门前过,请到家里坐”的情况。而有些医生也当之无愧,认为自己“万事不求人,万人求自己”,把给群众治病,看作是对群众的“恩惠”。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有一件事情对赵普羽教育很深,使他破除了旧的观念,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去年年初,赵普羽随部队来到一个山区野营。驻扎在乌龙山下乌龙大队。白天,小赵参加紧张的训练;早晚,他挎上药包,冒着风雪,到贫下中农家去巡诊。一天,小赵听说贫农饲养员李湘余老大爷的胳膊有病,就登门去看。可是接连去了两次。家里人都说他干活去了。小赵想:既然大爷能干活,病不会太重。就没有再去找他。过了几天,小赵找到了老大爷,脱下衣袖一看,吃了一惊。老人的右胳膊肿得通红发亮,病已经相当重了。小赵着急地问:“大爷,你这病是啥时候得的?咋不早治呀?”大爷乐呵呵地说:“有些日子了,那时正赶上母猪下崽,就没去管它。那天疼的不行,想到卫生所去看看,刚走到猪圈边,见小猪崽都瞅着我要食吃,你说能拔腿就走吗?后来一忙乎,又把这胳膊疼的事忘了。”老人的话,深深感动了赵普羽。他边扎针,边暗暗地责备自己:老大爷带病坚持劳动,自己还认为没啥大病,真是太不应该了。巡诊回来,小赵给房东谈起这件事,才进一步了解到李大爷的病是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得下的。老人六十多岁了,给生产队喂了几十头猪。有一回,他在山上放猪,忽然一阵暴雨把猪群惊散了,好容易把猪赶回圈,发现丢了个小猪崽。他饭没吃,衣服也没换,又冒着大雨去找,从这山找到那山,摔了一跤又一跤,把右手也扭伤了。猪找了回来,老人的胳膊却受了寒不听使唤了。
听了这些,小赵更加不安。这一夜,他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有多少这样的英雄啊!焦裕禄、杨水才、王国福,那一个不是为革命积劳成疾,为人民鞠躬尽库呢!他们是“公”字满心窝,对疾病作斗争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理解革命人民这种特有的品质,不把群众的思想感情深入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就不可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广大工农兵群众,为国家、为革命日夜战斗着,历史是他们写的,世界是他们创造的,没有他们的劳动,就没有世界的一切,作为医务工作人员,理应给他们服务。如果要谈感谢的话,首先医生应当感谢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哺育了他,教育了他。
从这件事,小赵看到了自己思想革命化的差距,更加自觉地向贫下中农学习。他一边给贫下中农治病,一边调查贫下中农过去的苦难家史和先进事迹,作为自我教育的活教材,不断增加为人民服务的动力。他随身带着一个小醋瓶,深夜为群众治病时,实在困极了,就掏出来喝上一口,提提神再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乌龙大队的九沟十八岔,家家贫下中农都是他的医疗服务点,家家贫下中农都是哺育他成长的好课堂。他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般的关系。刚来这里时,大家还称他为“大夫”、“医生”,后来呢?老人管他叫“孩子”,孩子们管他叫“小胖叔”。赵普羽十分珍视这个变化。他觉得这是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作为一个人民的医生,给群众治了病, 仅仅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而群众给予自己的却是火热的阶级感情,崇高的思想品德,丰富的政治营养,这是多么可宝贵的啊!他在学习笔记上写下这样的话勉励自己:“人民好比土壤,我好象一株幼苗,幼苗离开土壤就要枯死,我离开群众就不能成长。我要永远扎根在群众中,不断从群众中汲取营养。”
去年八月,几个中央直属机关的“五一七”干校培训赤脚医生,请赵普羽去辅导。开始,小赵他很兴奋,很自豪。一个只有四年文化的卫生员,居然能登上社会主义的讲台,这是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毛主席对工农兵的信任,我们工农兵一定要为毛主席争光!学习班开始以后,“五·七”战士们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他们编穴位歌,分析病例,互相扎针体验,力求又快又好地掌握针刺技术。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小赵。他心里琢磨:工农兵对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要搞好这个教育,工农兵本身也要坚持学习,这中间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如果背上教育者的包袱,不向群众学习,就要落后倒退,就会失去教育人的资格。在这以后,赵普羽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
在毛泽东思想面前,在群众面前。赵普羽总是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位置上。这是无产阶级战士的本色,而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实际上,根本不把“老百姓”放到眼里,到处乱跑乱说,指手划脚,完全是一种“教师爷”的架势。他们是靠骗人、唬人过日子的!
《人民日报》通讯员
《人民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二十日消息)
(本文有删节)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普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