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认真读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7383
颗粒名称: 为革命认真读书
并列题名: 記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团政委張树武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模范事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71年3月22日南昌报登载的关于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团政委張树武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模范事迹的文章。
关键词: 政委 部队 沈阳市

内容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认真读书”,“我们要求把辩证法逐步推广,要求大家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
  张树武同志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坚持活学活用毛生席哲学著作已经十三年了。他以一定要把毛主席哲学思想学到手的决心,刻苦地读,刻苦地想,刻苦地用,刻苦地写,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增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刻苦地学,反复地想,切实地用
  张树武有这样一个决心:一定要认真读书,把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学到手。他的这个决心突出地表现在刻苦学习的精神上。
  在张树武的挎包里、口袋里,总是裝着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他走到那里学到那里,干什么就结合什么学。他每学习一个哲学观点,都反复思考,反复实践,认真领会精神。为了学懂学通,有时围绕一个观点,一学就是几十天、几个月。他每实践一段,都用毛主席哲学思想认真对照,仔细琢磨。凡是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好经验、好体会,报纸上的,他剪下来;书本上的,他抄下来;听人讲的,他记下来。凡是自己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体会,那怕是一点一滴的,他都及时地记下来。他写的心得笔记一般都是三遍写成的:第一遍,是零星体会,记在小纸条上;第二遍,是形成专题,写在大张纸上;第三遍,是充实提炼,抄在笔记本上。他用这样的功夫,写下了许多好的学习笔记。
  在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张树武坚持多读、多想、多用、多记。这样,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工作忙,时间紧,怎么办?张树武靠的是挤。会议前后,吃饭前后,甚至会议休息的时间他都不放过。他觉得,只要有了刻苦的精神,就可以挤出很多时间来学习。他常说:“不学习,精神上就要‘贫血’,政治上就要‘窒息’。”不管什么情况下,他总是这样想:为革命学习,读书要认真,坚持学下去,真理记在心。
  为革命,是张树武认真读书的目的,也是他刻苦学习的动力。“革命需要学哲学,多想苦想兴趣浓。”这是他的口头语。一九五七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发表,张树武就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认真地学习。他边读边想:毛主席领导劳动人民翻身闹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使自己由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革命干部。现在革命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而自己却懂得很少,跟不上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只有努力学习,认真读书。于是,他便买来《实践论》、《矛盾论》等毛主席哲学著作单行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张树武为革命而学哲学的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一九六四年前后,张树武下连抓过两个典型,一个是学雷锋的典型,一个是“大比武”的典型。为什么自己会一度去抓“大比武”的典型而转了向呢?他把古田会议决议、一九六〇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和《矛盾论》结合起来学习,认识到:突出政治还是突出军事,是两条建军路线斗争的焦点。在政治和军事这对矛盾中,突出政治,用政治统帅军事,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建军路线的核心;突出军事,用军事冲击政治,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彭德怀、罗瑞卿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产物。抓学雷锋的典型,抓住了突出政治这个根本;抓“大比武”的典型,违背了政治统帅军事的原则。为什么后者抓错了、转了向而没有发现呢?分析来分析去,他发现自己读毛主席的书领会精神实质不够;用的时候,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用于解决工作方法问题多,用于解决政治方向问题少。由于没有真正掌握哲学这个尖锐武器,所以在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上就不够自觉,不够坚定。这时,他认识到:认真读书,努力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需要,是执行毛主席建军路线的需要。
  从此,他不仅把为革命而学的坚强决心落实在挤劲上,百忙不忘;而且还把为革命而学的顽强意志落实在钻劲上,百学不倦。不久,他和部队一起投入了国防施工,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他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深钻《实践论》。当学到“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这一段的时候,他从这一段来理解全篇,又从全篇来理解这一段。为什么毛主席要把实践的观点提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呢?他进行了历史的回忆和广泛的联想,想了自己的实践,又想别人的实践;想了成功的实践,又想失败的实践,想到一点就记在小纸条上。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积累了二百多张写满心得体会的小纸条。当他集中整理的时候,他的神经性呕吐病又犯了,这时,他默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坚持奋战几昼夜,终于把二百多张纸条积累的心得体会全部整理出来了。
  就是这一次,他写出了这样的认识:实践——增长知识;实践——磨练意志;实践——贡献力量;实践——掌握真理。他写道:我们必须很好学习哲学理论,只有用毛主席的伟大哲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才能有正确的革命实践。
  既认真读书 又认真实践
  张树武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课堂,是在建设连队的实践中,在落实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斗争中。他把工作的难点,斗争的焦点,当作学习的重点。一九六〇年以来,他下连蹲点五十多次,每一次,他都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反复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又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边学边干,边实践边消化。他很讲究实打实地学,实打实地干,在干中学,以学带动干。通过学习和实践,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实践检验着学习,又推动着学习,既要认真读书,又要认真实践。这样才能干得扎实,学得深刻。
  去年二月,张树武带领工作组到八连抓生活管理。消息一传开,大家议论纷纷:“第一把手抓生活管理,是不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议论传到张树武的耳朵里,他是怎么想的呢?原来,前一个时期,全团较多的连队放松生活管理,出现了粮食超支的现象,矛盾尖锐起来了。张树武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不能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认识到:生活管理虽然是次要的矛盾方面,但解决不好,也会影响按照四好的四个方面全面建设部队。抓生活管理的问题,他曾经在会上讲过几次,由于没有很好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理论上讲清一好和三好的关系,所以问题没有很好得到解决。这次听到群众这些议论,他想:下面看的片面,根子还在于自己抓的片面。要教育群众,自己要首先把政治和军事、一好和三好的辩证关系弄懂搞通,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加强学习。
  张树武来到八连。这是一个过去节约粮食最多、现在超支也最多、矛盾最突出的连队。他用毛主席关于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观点,进行分析,认识到搞好生活管理,不能光从物质上打圈子,找门道,要多在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找差距,不管抓第几位的东西,都要围绕第一位,狠抓第一位的东西。于是,他引导八连干部、战士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开展了一次节约的思想教育,大大增强了干部、战士节约闹革命的观念。他先后五次和炊事班长谈心,又和炊事员共同学习毛主席著作,帮助他们胸怀革命全局,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搞好连队生活的思想。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半年后,八连在政治统帅的前提下,伙食得到了改善,粮食由原来超支两千多斤转化为节约一千二百多斤;八连推动了全团,全团七个粮食超支单位都有了节余。生活管理的变化,促进了四好运动,部队革命化、战斗化建设更加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抓生活的前前后后,给张树武的头脑里打上了这样的烙印:抓一好必须坚持“带”,抓三好必须突出“帅”。
  把总结经验当作学习过程
  张树武体会到,要认真读书,就要认真总结经验。他不仅把实践阶段当作学习的过程,而且把总结阶段也当成学习的过程。他每做完一项工作,都把总结和读书结合起来,通过认真总结,来加深对毛主席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的理解。他常说:“抓住本质,才有真知,摸到规律,才能深知,实践后不总结,等于种庄稼不收割。”
  张树武一贯很注意总结经验。可是在他担任团领导工作后,总结经验有时就交给机关同志去搞。领导干部要不要亲自总结经验?他学习了毛主席关于“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的教导,认识到总结经验是学习的深入过程,认识的深化阶段。总结是学习,别人不能代替。要想身子上楼,就要靠自己迈开双脚;要想认识深化,就要靠自己认真总结。思想懒汉,掌握不了唯物辩证法,头脑简单,就会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左右摇摆。他说,干革命,要善于动脑子。一次,张树武带领工作组到多年没评上四好的二连蹲点。起初,有人看不到二连的积极因素,二连干部也觉得抬不起头来。在军人大会上,张树武讲述了连队的光荣历史;在支委会上,他一条一条地表扬了干部们的优点,启发大家多看积极因素,树雄心,立壮志;在食堂里,他端着忆苦饭,讲阶级苦,激发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在猪圈旁,他卷起袖子一边切猪草一边和战士谈心。在蹲点的四十八天里,张树武和工作组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充分地发挥了二连同志的主观能动性,使二连很快出现了甩掉“老大难”、努力创四好的生动局面。
  这时,张树武投入了总结经验的战斗。那些日子,他除了白天和大家一起工作、学习外,每天晚上都坚持读书,常常到深夜。他着重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中的这样一段教导:“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他翻阅蹲点以来的学习笔记,回顾了这次二连变化的全过程:原来二连领导班子中有“三怨”:一怨上级不帮助,二怨同级不支持,三怨下级不争气。工作组就帮助他们学习毛主席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教导,用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振奋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副连长刘清友在支委会上主动亮私斗私,立下了改变连队落后面貌的决心。会后,他积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后进战士。连队领导班子中的其他同志,在工作组帮助下,也把“三怨”变成了“三抓”:自己抓自己的活思想,欢迎别人抓自己的活思想,主动抓别人的活思想。想到这里,张树武深深感到:连队怨上级不帮的这个“怨”字,是思想上的片面性:单纯夸大了外因的作用,看不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而有的机关的同志怨连队落后的这个“怨”字,也是思想上的片面性:把内因的作用绝对化了,看不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个“怨”字是一个根子:都离开了唯物辩证法,犯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那么又是怎么变的呢?他对二连变化的事实进行分析:一是二连干部有变的根据、变的愿望,二是工作组较好地创造了变的条件。如果二连干部单纯依赖工作组帮而自己不积极变,“三怨”就变不成“三抓”;如果工作组单纯依靠二连干部变而自己不积极帮,“三怨”也变不成“三抓”。这样一分析,他对内因和外因这个哲学观点,认识上深化了一步。他在心得笔记上总结道:“强调内因志气大,强调外因怨气大。”
  认识到这里还没有完,张树武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自己和机关工作组来过二连,为什么有时帮好忙,有时帮倒忙?他摆出大量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抓内因这个变的根据,要从抓积极因素入手,内因才能往好处变;要抓到突出政治这个根本上,内因才能从根本上变。创造外因这个变的条件,一定要在“适当”上下功夫,适当就是不急不慢,不“左”不右,很合乎实际,很有辩证法,温度低了,温度高了,都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改造世界观上狠下功夫
  斗争生活中充满了哲学,学习哲学中充满了斗争。多年来,张树武坚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他常说:“斗私战胜偏见,无私掌握真理。”他在心得笔记中写道:“有了‘私’字就会产生偏见,掩盖矛盾,歪曲真理;不斗私,学不了哲学;不学哲学,也斗不好私。谁肯在改造世界观上狠下功夫,谁就有掌握真理的希望。”
  一九六八年底,连续六年四好的三连掉了下来。这个连是团党委树的样板,又是分工张树武负责抓的典型,如今四好掉下来,还抓不抓三连?那些天,张树武的心里很矛盾:不抓吧,怕三连越掉越远不好赶队;抓吧,又怕抓不上去,不好交代。就在他的思想斗争激烈的时候,毛主席的教导打开了他的心窍。毛主席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张树武深深感到:有私心,有“怕”字,就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只看到三连掉了队,看不到三连要赶队。他想:掉队和赶队是一对矛盾,掉了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赶上队。这个条件就是:要有对待掉队和赶队的正确态度。在团党委会上,他亮私斗私,认真地作了自我批评,激动地对大家说:典型掉下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抓典型的领导要“下马”。连队四好掉了队,领导思想要赶队。不久,张树武根据党委的决定,带了工作组来到三连。后来,三连又在一九六九年重新站到四好行列。
  ×××
  张树武在日记中写道:“虚心的人天天有积累,骄傲的人天天吃老本。”他在为革命认真读书的道路上,不把学习成绩当作墙挡着自己,而把学习成绩当作阶梯,努力地向着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的高峰攀登。
  《解放军报》通讯员
  新华社通讯员
  (本文有删改)
  (新华社沈阳二十一日消息)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树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沈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