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图书馆
南昌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昌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超星发现
首页
知识信息
自觉的革命战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6993
颗粒名称:
自觉的革命战士
并列题名:
記江西井岡山汽車制造厂老工人、共产党員李金生的先进事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71年2月24日南昌报登载的关于江西井岡山汽車制造厂老工人、共产党員李金生的先进事迹的文章。
关键词:
老工人
井冈山
汽车制造厂
共产党员
内容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共产党人要具有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江西井冈山汽车制造厂老工人、共产党员李金生同志,十几年来,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在平几的战斗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自觉地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勇敢地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冲锋陷阵,坚决执行和捍卫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为革命他愿把赤胆忠心献,他不愧是一名自觉的革命战士。
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
正在年关汽车大会战的紧要关头,一排排汽车大梁、发动机和驾驶室川流不息地汇集到装配车间进行总装。工人们在紧张地战斗着,扛大梁、吊后桥、推发动机……。眼看任务即将完成。但是好几十部车子的后桥一时供应不上。人们都非常着急。这时候,共产党员、老工人李金生同志跑进了车间。他兴奋地告诉大家,兄弟单位支援来了,他们抢装了一批后桥,马上就送来。大伙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兴奋。不一会,几辆大卡车把后桥送了来。工人们卸的卸、装的装,一片繁忙。李师傅紧握扳手,拧着后牙包螺丝,额头上的汗珠,大滴大滴滚落下来。忽然,眼前天旋地转,他这才想起自己已经病了几天。他抬起头,看着车间里高悬的一幅标语:“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他站稳脚跟,继续坚持和同志们一起战斗,而且,扳手拧动得更快了。就这样,他连续作战二十多个小时。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后桥全部检修任务。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挥着他顽强地战斗,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整个装配线仅有一台自制固定土吊车,忙不过来,材料被堆积得无法运上线。就在这紧急时刻,李师傅豪迈有力地对大家说:“困难再大,难不倒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工人。时间紧,吊车供应不上,我们就用手抬,用肩扛,把大梁扛上线去!”大家深受感动,都拍手赞成。连队干部和同志们劝带病的李师傅休息,他说什么也不肯。他说,这是在和帝、修、反打仗!他跳下木箱,专拣装有厚钢板的较重的一端,弯下腰,嘴里高声喊着:“同志们,一、二、三,抬!”装配工人们在他的带动鼓舞下,打着号子,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将大梁、前桥、小桥抬上了线,安装上了车。
同志们的肩扛肿了,手抬酸了,尽管一辆辆汽车被陆续安装起来。但安装速度仍然赶不上需要。这时,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有个行车多好!”李师傅想起了文化大革命前被走资派判处死刑的一台只剩骨架的小行车来。如果把这骨架改装一下,再加固加长,安上个马达皮带盘,上面拴上个电动葫芦,不就是一台自制上行车吗!李师傅说干就干,带领工人们一会儿就把行车架子搬了来,很快改成土行车。屋梁也“铺”上了轨道。可是,正当李师傅和大伙儿就要把引车吊上去时,突然“咔嚓”一声,有一处被卡住了。行车上不得上,下不得下,悬在中间。唯一的办法是爬上去,检查修理卡住的地方。
三角架离地几米高。中间吊着的行车足有四、五吨重。压得木杆直响。用手一按,就象马鞭那样颤动,上去的确要冒风险。而且木杆光滑得很。谁上去呢?
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我去!”李师傅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抢着往上爬。同志们在下面关照着。
一次、二次、三次……。第四次,即将爬到顶上,木杆颤动得更厉害了。这时,他想起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心情很镇定,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整个身子紧紧贴住木杆,攀上架顶。人们抬头仰望着这位平凡的装备工人,不禁心潮起伏:李师傅是在攀上更高的思想境界,是在攀上“公”字的高峰啊!土行车在操作着,提着大梁、前后桥、发动机左右上下移动。革命工人高兴地看着土行车的巨大威力,一致称赞李师傅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迎难顶风向前进的壮志豪情。
心不离毛主席革命路线
毛主席说:“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李金生同志关键时刻舍生忘死过得硬,平时风里雨里吃得苦。
在装配车间,人们总是看到一位四十开外的老师傅推着一部小板车,来来往往,到处奔忙。这就是共产党员、老工人李金生同志。他常常细心收检屋角墙脚下的边角废料,经过巧手改装,制成小板车。他推着小板车去领料,去运设备,去装配件……。往往别的连队、别的车间工人问李师傅要小板车,他总是很慷慨地送给人家。没多久,他又推起一部“新”的小板车来。就这样,十多年来,环境变了,地位变了,手推小板车的李师傅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红心没有变。许多革命工人推着李师傅自制的小板车,工作着,战斗着,在风雨里,在泥泞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越来越发扬光大;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不移。同志们都说:“李师傅硬是手不离小板车,艰苦奋斗十几年如一日!”
李师傅自觉革命,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生动事迹,装配车间的工人,哪个数不出几件?!下班时,李师傅离开车间最晚。他总要忙着把窗户关好。他说:“碰上风雨天,打坏窗玻璃,真心疼!”地上发现一颗铁钉,一管蜾丝帽,他马上拾起来,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一次,他看见车间的一个角落里倒了一大堆废料,便蹲下来。找出里面有许多可用的“废料”,足足装了两箱,接着把大家找来,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大家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每次,他装配汽车部件,总是仔细检查。有一回,汽车后桥漏了油,一滴一滴掉在地上。他发现了,立刻毫不犹豫干起外行锻工的活来,用铆钉把后桥漏油部位铆好。工人们常常称赞他,他想到的是:我们厂是靠毛主席革命路线创的业,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的家。一点水,一滴油,一块木板,一个螺丝钉,看起来是小事,却反映着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自己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费点力,尽点心,还不应该吗?!从李金生同志的一举一动中,并冈山汽车制造厂革命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首先把好毛泽东思想方向盘
共产党员、老工人李金生同志自觉革命,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力量从何而来?来自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来自光辉的“老三篇”。
隆冬的一个深夜。天,飘着鹅毛大雪。刚下晚班的工人们在回家的路上,还看见有一家窗子里透出耀眼的灯光。这是李师傅的家!窗内,李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老三篇”。不时翻看桌边摆着的一本词典。他,这个文化水平低的老工人,学起“老三篇”来尽管费劲,却怀着无比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啊!
李金生同志刻苦学习“老三篇”,自觉革命不停步。文化低,难不倒;时间紧,挤不倒;任务重,压不倒。他背包里经常放着一本红宝书,一本笔记本。他学一点,用一点,写一点。学习“老三篇”的心得笔记写了几大本。学习《为人民服务》,他曾经三上高架顶,安装吊车、行车,为革命不怕苦,不怕死,粉身碎骨心也甘。学习《纪念白求思》,他千工作,自觉抢在前面,迎困难,争着冲在头里。学习《愚公移山》,他长年累月想着革命,干着革命,为着革命,踏踏实实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出力。在抓革命、促生产的高潮中,有一次,他发高烧,同志们拖他回家休息。他躺在床上翻来复去总是睡不着。他想,过去我们尝尽了修理外国汽车的苦头。现在我们能自己造汽车了,同志们都在革命加拚命,拚命干革命,我怎么能躺在这里?这时,老愚公挖山不止的光辉形象出现在他眼前。他一骨碌爬起来,转身就跑进了车间,参加了紧张的战斗。在李金生同志的摸范行动带动下,全车间工人一鼓作气,奋战六天六夜,胜利完成了繁重的战斗任务。
李金生同志刻苦学习“老三篇”,搞好家庭革命化。李师傅家里经常举办家庭学习班,并订立了学习制度。家庭学习班的必修课就是“老三篇”,他常常用“老三篇”帮助爱人,教育子女。有一次,他下班很晚才回来。爱人唠叨了几句:“人有个家。你也不能总不在家哪!”他到爱人身边,和她说起了自己在解放前的苦难生活:一年。家乡闹灾荒,穷得没法活下去,地主来逼阎王账。一把火烧了他家的破茅棚。父亲气得病倒了,大哥又被国民党抓去死在牢房。穷人那有个家呀!有个家,也是家破人亡……。如今毛主席领导我们工人闹革命,翻身作了主人,才有个家。说到这里,李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家,有个人的‘小家’,有革命的‘大家’。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革命,四海为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那能总在小家庭的圈子里打转转呢?”他爱人听得字字动心,句句在理。从此以后,总是料理好家务事,使他安心搞革命工作。
李金生同志刻苦学习“老三篇”,用三个形象天天照,两把“尺子”天天量。热情关心同志,积极帮助同志。有一位老工人病了,他想起了毛主席关于“完全”“彻底”的伟大教导,主动护理病人,端饭烧水,无微不至。星期天,他来回跑了近百里,把病人的家属找了来。病人感激他,群众赞扬他。他谦虚地说:“全是毛主席的‘老三篇’教我这样做的!”李师傅不仅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同志,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关心同志。有一位新徒工,刚进厂分配当装配工不大安心。李师傅知道这件事后,就找这个徒工谈心。他和这个徒工一道学习《为人民服务》,以张思德同志的光辉形象教育这个徒工。他说:“以前在家作田,现在进厂搞装配,都是为人民服务。干革命首先要把好毛泽东思想的方向盘。决不能存在私心,忘了根本!”这个学徒工在李师傅的诚恳帮助下,提高了认识,安下心来了。
共产党员、老工人李金生同志,就是这样刻苦学习“老三篇”,自觉地改造世界观。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以“老三篇”铸造灵魂。在革命征途中,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朝着共产主义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本报记者
责任者
李金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本报通讯员
责任者
井冈山汽车制造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