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讲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120
颗粒名称: 玉山讲义
其他题名: 杂著
分类号: I269.6
页数: 6
摘要: 朱熹所作杂著《玉山讲义》
关键词: 杂著 宋代 朱熹

内容

先生曰熹此来得观学校鼎新又有灵芝之瑞足见贤宰
  承流宣化兴学诲人之羙意不胜慰喜又承特设讲座俾
  为诸君诵说虽不敢当然区区所闻亦不得不为诸君言
  之盖闻古之学者为巳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
  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須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脩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
  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诸君肄业于此朝夕讲明于此
  必巳深有所得不然亦須有疑今日幸得相会正好商量
  彼此之间皆当有益时有程珙起而请曰论语多是说仁
  孟子𨚫兼说仁义意者夫子说元气孟子说阴阳仁恐是
  体义恐是用先生曰孔孟之言有同有异固所当讲然今
  且当理会何者为仁何者为义晓此两字义理分明方于
  自巳分上有用力处然后孔孟之言有同异处可得而论
  如其不晓自巳分上元无工夫说得虽工何益于事且道
  如何说个仁义二字底道理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
  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故性之所以为体只
  是仁义礼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于此韩文公云人之
  所以为性者五其说最为得之𨚫为后世之言性者多杂
  佛老而言所以将性字作知觉心意看了非圣贤所说性
  字本指也五者之中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如
  仁义礼智皆真实而无妄者也故信字更不須说只仁义
  礼智四字于中各有分别不可不辨盖仁则是个温和慈
  爱底道理义则是个断制裁割底道理礼则是个恭敬撙
  节底道理智则是个分别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具于人
  心乃是性之本体方其未发漠然无形象之可见及其发
  而为用则仁者为恻隐义者为羞恶礼者为恭敬智者为
  是非随事发见各有苗脉不相殽乱所谓情也故孟子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谓之端者犹有物在中而不可
  见必因其端绪发见于外然后可得而寻也盖一心之中
  仁义礼智各有界限而其性情体用又自各有分别須是
  见得分明然后就此四者之中又自见得仁义两字是个
  大界限如天地造化四序流行而其实不过于一阴一阳
  而巳于此见得分明然后就此又自见得仁字是个生底
  意思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仁固仁之本体也义则仁之
  断制也礼则仁之节文也智则仁之分别也正如春之生
  气贯彻四时春则生之生也夏则生之长也秋则生之收
  也冬则生之藏也故程子谓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
  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正谓此也孔子只言仁以其专言
  者言之也故但言仁而仁义礼智皆在其中孟子兼言义
  以其偏言者言之也然亦不是于孔子所言之外添入一
  个义字但于一理之中分别出来耳其又兼言礼智亦是
  如此盖礼又是仁之著智又是义之藏而仁之一字未尝
  不流行乎四者之中也若论体用亦有两说盖以仁存于
  心而义形于外言之则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而以仁义
  相为体用若以仁对恻隐义对羞恶而言则就其一理之
  中又以未发巳发相为体用若认得熟看得透则玲珑穿
  穴纵横颠倒无处不通而日用之间行着习察无不是著
  功夫处矣珙又请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
  问说著便是仁何也先生曰说中说极今人多错会了他
  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但至孔门方说仁字则是列圣
  相传到此方渐次说亲切处尔夫子所以贤于尧舜于此
  亦可见其一端也然仁之一字須更于自巳分上实下功
  夫始得若只如此草草说过无益于事也先生因举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章而遂言曰所谓性者适固巳言
  之矣今复以一事譬之天之生此人如朝廷之命此官人
  之有此性如官之有此职朝廷所命之职无非使之行法
  治民岂有不善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
  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須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
  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
  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
  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
  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
  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尧舜之生所受之性亦如是耳
  但以其气禀清明自无物欲之蔽故为尧舜初非有所増
  益于性分之外也故学者知性善则知尧舜之圣非是强
  为识得尧舜做处则便识得性善底规模様子而凡吾日
  用之间所以去欲复天理者皆吾勾当然之事其势
  至顺而无难此孟子所以首为文公言之而又称尧舜以
  实之也但当战国之时圣学不明天下之人但知功利之
  可求而不知巳性之本善圣贤之可学闻是说者非惟不
  信往往亦不复致疑于其间若文公则虽未能尽信而巳
  能有所疑矣是其可与进善之萌芽也故孟子于其去而
  复来迎而谓之曰世子疑吾言乎而又告之曰夫道一而
  巳矣盖古今圣愚同此一性则天下固不容有二道但在
  笃信力行则天下之理虽有至难犹必可至况善乃人之
  所本有而为之不难乎然或气禀昏愚而物欲深固则其
  勢虽顺且易亦須勇猛着力痛切加功然后可以复于其
  初故孟子又引商书之言曰若药弗瞋眩厥疾弗瘳若但
  悠悠似做不做则虽本甚易而反为至难矣此章之言虽
  甚简约然其反复曲折开晓学者最为深切诸君更冝熟
  读深思反复玩味就日用间便着实下功夫始得中庸所
  谓尊德性者正谓此也然圣贤教人始终本末循循有序
  精粗巨细无有或遗故才尊德性便有个道问学一假事
  虽当各自加功然亦不是判然两事也中庸曰大哉圣人
  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
  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故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髙明而道中
  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盖道之为体其大无外其小
  无内无一物之不在焉故君子之学既能尊德性以全其
  大便須道问学以尽其小其曰致广大极髙明温故而敦
  厚则皆尊德性之功也其曰尽精微道中庸知新而崇礼
  则皆道问学之事也学者于此固当以尊德性为主然于
  道问学亦不可不尽其力要当使之有以交相滋益互相
  发明则自然该贯通逹而于道体之全无欠阙处矣今时
  斈者心量窄狭不耐持久故其为学略有些少影响见闻
  便自主张以为至足不能遍观慱考反复参验其务为简
  约者既荡而为异学之空虚其急于功利者又溺而为流
  俗之卑近此为今日之大弊学者尤不可以不戒熹又记
  得昔日曾参见端明汪公见其自少即以文章冠多士致
  通显而未尝少有自满之色日以师友前辈多识前言往
  行为事及其晚年德成行尊则自近世名卿鲜有能及之
  者乃是此邦之人诸君视之丈人行耳其遗风馀烈尚未
  远也又如县大夫当代名家自其先正温国文正公以盛
  德大业为百世师所著资治通鉴等书尤有補于学者至
  忠㓗公扈从北狩固守臣节不污伪命又以忠义闻于当
  世诸君盖亦读其书而闻其风矣自今以往傥能深察愚
  言于圣贤大学有用力处则凡所见闻寸长片善皆可师
  法而况于其鄊之先逹与当世贤人君子之道义风节乎
  诗曰髙山仰止景行行止愿诸君留意以副贤大夫教诲
  作成之意毋使今日之讲徒为空言则区区之望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