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常语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99
颗粒名称: 李公常语下
其他题名: 读余隐之尊孟辨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0
摘要: 朱熹所作读余隐之尊孟辨《李公常语下》
关键词: 读余隐之尊孟辨 宋代 朱熹

内容

常语曰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仁人无敌于天下以
  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曰纣一人恶耶众人恶
  耶众皆善而纣独恶则去纣久矣不待周也夫为天下逋
  逃主萃渊薮同之者可遽数耶纣存则逋逃者曷归乎其
  欲拒周者人可数耶血流漂杵未足多也或曰前徒倒戈
  攻于后以北故荀卿曰杀者皆商人非周人也然则商人
  之不拒周审矣曰如皆北也焉用攻又曰甚哉世人之好
  异也孔子非吾师乎众言驩驩千径百道幸存孔子吾得
  以求其是虞夏商周之书出于孔子其谁不知孟子一言
  人皆畔之畔之不巳故今人之取孟子以斷六经矣呜呼
  信孟子而不信经是犹信他人而疑父母也
   辩曰鲁语曰爼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
   也孔子之意可见矣客有问陶弘景注易与本草孰先
   陶曰注易误不至杀人注本草误则有不得其死者世
   以为知言唐子西尝曰弘景知本草而未知经注本草
   误其祸疾而小注六经误其祸迟而大前世儒臣引经
   误国其祸至于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武成曰血流漂杵
   武王以此自多之辞当时倒戈攻后杀伤固多非止一
   处岂至血流漂杵乎孟子深虑战国之君以此借口故
   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谓血流漂杵未足为多岂示
   训之意哉经注之祸正此類也反以孟子为畔经是亦
   惑矣谓虞夏商周之书出于孔子人冝取信诗非孔子
   之删乎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则
   是周无遗民也请以此说为证
  常语曰或曰然则舜避尧之子于河南之南禹避舜之子
  于阳城何如曰尧不聴舜让舜受终于文祖舜不聴禹让
  禹受命于神宗或二十有八载或十有七年历数在躬既
  决定矣天下之心既固结矣又何避乎禹舜未相避也由
  孟子之言则古之圣人作伪者也好名者也王莽执孺子
  手流涕歔欷何足哂哉
  辩曰舜受尧之逊禹受舜之逊虽经历年久然舜格于
  文祖乃在卒尧丧之后书曰月正元日者言是月始即
  正云尔则禹之即正从可知也舜禹服丧毕退而避之
  归其位于子理所宜然孟子之言盖非臆说亦必有所
  据舜禹大圣人也岂固欲为天子哉天与之人与之有
  不可得而辞避者如以此为伪则舜让于德弗嗣禹拜
   稽首固辞皆以其作伪可乎
  此二假辩巳得之无可议者矣
  常语曰或曰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
  以百里何如曰皆孟子之过也大雅曰瑟彼玉瓉黄流在
  中九命然后锡以玉瓉秬鬯帝乙之时王季为西伯以功
  德受此赐周自王季中分天下而治之矣奚百里而巳哉
  商颂曰玄王桓拨受小国是逹受大国是逹率履不越遂
  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帝命不违至于汤齐契之时
  己受大国相土承之入为王官伯出长诸侯威武烈烈四
  海之外率服截尔整齐商自相土威行乎海外矣奚七十
  里而巳哉呜呼孟子之教人巳不知量也哉
   辩曰孟子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盖言亳豊皆小
   国也虽王季相土常为伯以长诸侯而其受封之初乃
   七十里百里尔固未尝辟土地并吞诸侯之国也而谓
   大雅曰瑟彼玉瓉黄流在中九命然后受此赐王季为
   西伯中分天下而治矣奚止于百里商颂曰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契之时巳受大国相土承之入为王官伯以
   长诸侯威行乎海外矣奚止七十里遂以是为孟子之
   过教人以不知量余所未喻
  瑟彼玉瓉黄流在中诗说恐未然就使如其言则隐
  之之辩巳得之矣
  常语曰或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
  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年父母仓廪父母干戈
  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
  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予于治有诸曰书
  云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又曰负
  罪引慝祗载见瞽瞍䕫䕫齐栗瞽瞍亦久若瞽象未尝欲
  杀舜也瞽象欲杀舜刃之可也何其完廪浚井之迂其亦
  有所虐矣象犹能虑则谓二嫂者帝女也夺而妻之可乎
  尧有百官牛羊仓廪以备事舜于畎𤱔之中而不能卫其
  女乎虽其见夺又无吏士无刑以治之乎舜以父母之不
  爱号泣于旻天父母欲杀之幸而得脱而遽鼓琴何其乐
  也是皆委巷之说而孟子之聴不聦也【此一假辨在温公史剡】
  常语曰舜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则孟子
  之讥武成宜矣哉曰以天下征一国以天子征诸侯如孟
  贲抟童子迟速在我修文德以待其来可也大雅曰以尔
  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
  收馘安安文王以诸侯伐诸侯固有讯有馘武王以诸侯
  伐天子奚不用战哉牧野诗云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
  尚父时维鹰掦凉彼武王是也【此一假无辨太伯著书立言非诋前贤有识见未到】
  【处宜与之辨明如前假云瞽象欲杀舜刃之可也何其完廪浚并之迂此可为训耶又谓武王以诸侯伐天子奚不】
  【用战其言之不祥如是何足辨之哉】
  常语曰或曰孟子之言诸侯奚不聴也谓迂阔者乎曰迂
  阔有之矣亦足惮也孟子谓诸侯能以取天下矣位卿大
  夫岂不能取一国哉为其君不亦难乎然滕文公尝行孟
  子之道矣故许行陈相目之曰仁政曰圣人其后寂寂不
  闻滕侯之得天下也孟子之言固无验也
  辩曰滕文公常行孟子之道矣既而许子为神农之言
  告文公文公与之处孟子盖尝辟之以从许子之道是
  相率而为伪恶能治国家则知文公行孟子之道不克
  终矣当是时许行称之曰仁政曰圣人亦不可谓行孟
  子之言无验其后不闻滕侯之得天下夫天下大物也
  岂可必得哉然滕侯亦未尝礼孟子使为辅相而授以
   国政此不足为孟子疵
  辩巳得之
  常语曰孔子与宾牟贾言大武曰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
  武音也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
  矣武王之志犹不贪商而孟子曰文王望道而未之见谓
  商之禄未尽也病其有贤臣也文王贪啇如此其甚则事
  君之小心安在哉岂孔子之妄言哉孔子不妄孟子之诬
  文王也
   辩曰孟子曰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盖言文王
   之仁望治道而未之见尔赵岐释之曰殷禄未尽尚有
   贤臣道未得至故望而不致诛于纣此岐之失也读孟
   子而识其意正岐之失可也而乃用岐之说攻孟子谓
   孟子诬文王之贪商岂理也哉欲加人以罪援引他事
   以实之其不仁甚矣
  望道而未之见而与如古人多通用此句与上文视
  民如伤为对孟子之意曰文王保民之至而视之犹
  如伤体道之极而望之犹如未之见其纯亦不巳如
  是愚意谓然不审隐之以为如何
  常语曰或曰孟子之心以天下积乱矣诸侯皆欲自雄苟
  说之以臣事周孰能喜也故掲仁义之竿而汤武为之饵
  幸其速售以拯斯民而巳矣曰孟子不肯枉尺直寻谓以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其肯屑就之如此乎夫仁义又岂速
  售之物也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固知
  有周室矣天之所废必若桀纣周室其为桀纣乎盛之有
  衰若循环然圣王之后不能无昏乱尚赖臣子扶救之尔
  天下之地方百里者有㡬家家可以行仁义人人可以为
  汤武则六尺之孤可托者谁乎孟子自以为好仁吾知其
  不仁甚矣
   辩曰汤居亳小国也伊尹相汤使之伐夏救民桀虽无
   道天子也君也汤有道诸侯也臣也伊尹胡不说汤率
   诸侯而朝夏乎行李往来至于五就观时察变盖已熟
   矣不得巳为伐夏之举致汤于王道固非盛德之事后
   世莫有非之者以能躬行仁义顺天应人故也自非伊
   尹之圣安能任其责哉文王在丰亦小国也文王之于
   纣与汤之于桀事体均也其所以异者时焉而巳观其
   得太公而师事之伐崇遏莒戡黎虽曰三分天下有其
   二以服事殷亦以历数未归得以尽其臣节至武王则
   赫然有剪商之志又况商纣罪恶贯盈又过于桀而此
   十乱之贤为之辅相虽欲率诸侯遵文考之道而事纣
   莫可得矣此所以兴牧野之师而建王业也孟子之于
   列国说之以行仁政者不过言治岐之事而巳说之使
   为汤武者不过以德行仁而巳说之以行王道者不过
   乎使民飬生丧死无憾而巳未尝说之使伐某国诛某
   人开强拓土大统天下而为王也若孟子者真圣人之
   徒欤识通变之道逹时措之冝不肯枉尺直寻柰何时
   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聴纳其说仁义之道不獲
   见于施设以济斯民所以不免后世纷纷之议呜呼说
   其君使为汤武以为不仁乃以桓公管仲为仁乖谬如
   是安得有道之士与之正曲直哉
  辩巳得之但李氏所云家家可以行王道人人可以
  为汤武则六尺之孤可托者谁乎此三句当略与之
  辩愚谓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相传之道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由孔子而下下而为臣固家
  家可以得而行矣汤武适遭桀纣故不幸而有征诛
  之事若生尧舜之时则岂将左洞庭右彭蠡而悍然
  有不服之心耶其在九官群后之列济济而和可知
  矣如此则人人为汤武又何不可之有
  常语曰孟子曰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
  政犹有存者又有㣲子㣲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
  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
  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
  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勢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
  也今之学者曰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得以行王道孟子说
  诸侯行王道非取王位也应之曰行其道而巳乎则何必
  纣之失之也何忧乎善政之存何畏乎贤人之辅尺地一
  民皆纣之有何害诸侯之行王道哉齐宣王问曰人皆谓
  我毁明堂毁诸己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
  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行王政而居明堂非取王位而何
  也君亲无将不容纎芥于其间而学者纷纷强为之辞
  辩曰不谈王道樵夫犹能笑之孰谓学而为士反不知
  道乎谓之王道者即仁义也君行王道者以仁义而安
  天下也君行霸道者以诈力而服天下也孟子说其君
  以仁义不犹愈于说其君尚诈力欤且天下不可以诈
  力得也尚矣得民心斯得天下假仁义而行民心且不
  可得况能王天下乎仁义之道万世之所常行天下之
  所共由民生之所日用也今乃谓自天子至于庶人皆
  得以行王道为非果何理耶觀其应学者之言皆増损
  其词而非议孟子君子无取焉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孔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鲁自文公废朝享之礼祭
  而孔子不去其羊者欲使后世见其羊犹能识其礼羊
  亡礼亦亡矣孟子欲勿毁明堂其意亦犹是也明堂在
   㤗山之下周天子巡狩朝诸侯之所适在齐地非齐之
   建立也存之不为僣亦可以见王政之大端如以为诸
   侯不用而毁之则后世之君不惟不知王政将谓后世
   不可复行矣此孟子所以劝齐勿毁之也而谓孟子劝
   齐宣居明堂取王位抑何烛理不明而厚诬孟子欤
  李氏此假之意不谓天子庶人不可并行王道但谓
  孟子所论文王与纣之事为不然尔当辩之曰孟子
  之时有信行王道者必有天下其勢与文王不同非
  谓文王计欲取纣而不能也人人可行王道巳辩于
  前但孟子时行王道者必有天下其时惜之不同又
  不可执一而论隐之之辩似未中李氏之失也
  常语曰学者又谓孟子权以诱诸侯使进于仁义仁义逹
  则尊君亲亲周室自复矣应之曰言仁义而不言王道彼
  说之而行仁义固知尊周矣言仁义可以王彼说之则假
  仁义以图王唯恐行之之晚也尚何周室之顾哉呜呼今
  之学者雷同甚矣是孟子而非六经乐王道而子吾
  以为天下无孟子可也不可无六经无王道可也不可无
  天子故作常语以正君臣之义以明孔子之道以防乱患
  于后世尔人知之非我利人不知非我害悼学者之迷惑
  聊复有言
   辩曰㤗伯曰天下无孟子可也不可无六经无王道可
   也不可无天子噫是果㤗伯之说耶使其说行害理伤
   教也大矣余请易之曰无六经则不可而孟子尤不可
   无无天子则不可而王道尤不可无尝试言之易诗书
   礼乐春秋之六经所以载帝王之道为致治之成法固
   不可无也孟子则辟杨墨距诐行放淫辞使邪说者不
   得作然后异端以息正道以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
   业不坠此孟子所以为尤不可无也经曰天子作民父
   母以为天下王史曰天子建中和之极其可无之乎夫
   所谓王道者天子之所行六经之所载孟子之所说者
   是也孰谓其可无哉无王道则三纲沦九法斁人伦废
   而天理灭矣世之学者稍有识见不为此言岂好事者
   假设淫辞记贤者之名以行于世乎学者宜谨思之
  李氏难学者谓孟子以权诱诸侯之说孟子本无此
  意是李氏设问之过当略明辨之天下可无孟子不
  可无六经可无王道不可无天子隐之之辨巳得之
  愚又谓有孟子而后六经之用明有王道而后天子
  之位定有六经而无孟子则杨墨之仁义所以流也
  有天子而无王道则桀纣之残贼所以祸也故尝譬
  之六经如千斛之舟而孟子如运舟之人天子犹长
  民之吏而王道犹吏师之法今曰六经可以无孟子
  天子可以无王道则是舟无人吏无法将焉用之矣
  李氏自以为悼学者之迷惑而为是言曾不知巳之
  迷惑也亦甚哉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