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疑孟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84
颗粒名称: 温公疑孟上
其他题名: 杂学辨
分类号: I269.6
页数: 9
摘要: 朱熹所作杂学辨《温公疑孟上》
关键词: 杂学辨 宋代 朱熹

内容

疑曰孟子称所愿学者孔子然则君子之行孰先于孔子
  孔子历聘七十馀国皆以道不合而去岂非非其君不事
  欤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岂非非其友不友乎阳货
  为政于鲁孔子不肯仕岂非不立于恶人之朝乎为定哀
  之臣岂非不羞污君乎为委吏为乘田岂非不卑小官乎
  举世莫知之不怨天不尤人岂非遗佚而不怨乎饮水曲
  肱乐在其中岂非厄穷而不悯乎居郷党恂恂似不能言
  岂非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乎是故君子邦有道则见
  邦无道则隐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非隘也和
  而不同遁世无闷非不恭也苟毋失其中虽孔子由之何
  得云君子不由乎
   辨曰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
   原孟子之言非是瑕疵夷惠也而清和之弊必至于此
   盖以一于清其流必至于隘一于和其流必至于不恭
   其弊如是君子岂由之乎苟得其中虽圣人亦由之矣
   观吾孔子之行时乎清而清时乎和而和仕止久速当
   其可而巳是乃所谓时中也是圣人之时者也讵可与
   夷惠同日而语哉或谓伯夷制行以清下惠制行以和
   救时之弊不得不然亦非知夷惠者苟有心于制行则
   清也和也岂得至于圣哉夷之清惠之和盖岀于天性
   之自然特立独行而不变遂臻其极致此其所以为圣
   之清圣之和也孟子固尝以百世之师许之矣虑后之学
  者慕其清和而失之偏于是立言深救清和之弊大有
  功于名教疑之者误矣
   观吾夫子之行时乎清而清时乎和而和仕止久速
  当其可而巳是乃所谓时中也是圣人之时者也讵
   可与夷惠同日而语哉五十八字愚欲删去而補之
   曰然此不待别求左验而是非乃明也姑即温公之
   所援以为说者论之固已晓然矣如温公之说岂非
   吾夫子一人之身而兼二子之长欤然则时乎清而
   非一于清矣是以清而不隘时乎和而非一于和矣
   是以和而未尝不恭其曰圣之时者如四时之运温
   凉和燠各以其序非若伯夷之清则一于寒凉柳下
   惠之和则一于温燠而不能相通也以是言之则是
   温公之所援以为说者乃所以助孟子而非攻也又
   曰苟有心于制行至章末愚欲删去而易之曰使夷
   惠有心于制行则方且勉强修为之不暇尚何以为
   圣人之清和也欤彼其清且和也盖得于不思不勉
   之自然是以特立独行终其身而不变此孟子所以
   直以为圣人而有同于孔子也又恐后之学者慕其
   清和而失之一偏于是立言以救其末流之弊而又
   曰乃所𩓑则学孔子也其抑扬开示至深切矣亦何
   疑之有
  疑曰仲子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盖谓不以其道事君而
  得之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盖谓不以其道取于人而
  成之也仲子盖尝諌其兄矣而兄不用也仲子之志以为
  吾既知其不义矣然且食而居之是口非之而身享之也
  故避之居于于陵于陵之室与粟身织屦妻辟纑而得之
  也非不义也岂当更问其筑与种者谁欤以所食之鹅兄
  所受之馈也故哇之岂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耶君子
  之责人当探其情仲子之避兄离母岂所𩓑耶若仲子者
  诚非中行亦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过之何其甚耶
  辨曰陈仲子弗居不义之室弗食不义之禄夫孰得而
   非之居于于陵以彰兄之过与妻同处而离其母人则
   不为也而谓仲子避兄离母岂所𩓑耶殊不晓其说仲
   子之兄非不友孰使之避仲子之母非不慈孰使之离
   乌得谓之岂所𩓑耶仲子齐之世家万锺之禄世之有
   矣不知何为諌其兄以其禄与室为不义而弗食弗居
   也谓仲子为狷者有所不为避兄离母可谓狷乎孟子
   深辟之者以离母则不孝避兄则不恭也使仲子之道
   行则天下之人不知义之所在谓兄可避母可离其害
   教也大矣孟子之言履霜之戒也欤
   温公云仲子尝諌其兄而兄不用然且食而居之是
   口非之而身享之也故避之又曰仲子狷者有所不
   为者也愚谓口非之而身享之一时之小嫌狷者之
   不为一身之小节至于父子兄弟乃人之大伦天地
   之大义一日去之则禽兽夷狄矣虽复谨小嫌守小
   节亦将安所施哉此孟子绝仲子之本意隱之云仲
   子之兄非不友孰使之避仲子之母非不慈孰使之
   离愚谓政使不慈不友亦无逃去之理观舜之为法
   于天下者则知之矣
  疑曰孔子圣人也定哀庸君也然定哀召孔子孔子不俟
  驾而行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过虚位且不敢不恭况
  召之有不往而他适乎孟子学孔子者也其道岂异乎夫
  君臣之义人之大伦也孟子之德孰与周公其齿之长孰
  与周公之于成王成王㓜周公负之以朝诸侯及长而归
  政北面稽首畏事之与事文武无异也岂得云彼有爵我
  有德齿可慢彼哉孟子谓蚳蛙居其位不可以不言言而
  不用不可以不去巳无官守无言责进退可以有馀裕孟
  子居齐齐王师之夫师者导人以善而救其恶者也岂谓
  之无官守无言责乎若谓之为贫而仕耶则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人仰食于齐非抱关击柝比也诗云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夫贤者所为百世之法也余惧后之人挟其有
  以骄其君无所事而贪禄位者皆援孟子以自况故不得
  不疑
   辨曰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
   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探王之
   意未尝知以尊德乐道为事方且恃万乘之尊不肯先
   贤者之屈故辞以疾欲使孟子屈身先之也孟子知其
   意亦辞以疾者非骄之也身可屈道其可屈乎其与君
   命召不俟驾而行异矣又孟子曰天下有逹尊三朝廷
   莫如爵郷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夫尊有德敬耆
   老乃自古人君通行之道也人君所贵者爵尔岂可慢
   夫齿与德哉若夫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于成王此乃
   大臣辅导㓜主非可与逹尊概而论也又孟子谓蚳亀
   为士师职所当諌諌之不行则当去为臣之道当如是
   也为王之师则异矣记曰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而
   师处其一尊师之礼诏于天子无北面非所谓有官守
   有言责者也其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孟子以道
   自任一言一行未尝少戾于道意谓人君尊德乐道不
   如是则不足与有为而谓挟其有以骄其君无所事而
   贪禄位者过矣
  温公云孔子圣人也定哀庸君也然定哀召孔子孔
  子不俟驾而行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过虚位且
  不敢不恭况召之有不往而它适乎孟子学孔子者
  也其道岂异乎夫君臣之义人之大伦也孟子之德
  孰与周公其齿之长孰与周公之于成王成王㓜周
  公负之以朝诸侯及长而归政北面稽首畏事之与
  事文武无异也岂得云彼有爵我有齿德可慢彼哉
  愚谓孟子固将朝王矣而王以疾要之则孟子辞而
  不往其意若曰自我而朝王则贵贵也贵贵义也而
  何不可之有以王召我则非尊贤之礼矣如是而往
  于义何所当哉若其所以与孔子异者则孟子自言
  之详矣恐温公亦未深考耳孟子逹尊之义愚谓逹
  者通也三者不相值则各伸其尊而无所屈一或相
  值则通视其重之所在而致隆焉故朝廷之上以伊
  尹周公之忠圣耆老而祗奉嗣王左右孺子不敢以
  其齿德加焉至论辅世长民之任则太甲成王固拜
  手稽首于伊尹周公之前矣其迭为屈伸以致崇极
  之义不异于孟子之言也故曰通视其重之所在而
  致隆焉唯可与权者知之矣官守言责一职之守耳
  其进退去就决于一事之得失一言之从违者也若
  为师则异于是矣然亦岂不问其道之行否而食其
  禄耶观孟子卒致为臣而㱕齐王以万锺留之而不
  可得则可见其出处大概矣
  疑曰孟子知燕之可伐而必待能行仁政者乃伐之齐
  无仁政伐燕非其任也使齐之君臣谋于孟子孟子勿
  预知可也沈同既以孟子言勸王伐燕孟子之言尚有
  怀而未尽者安得不告王而止之乎夫军旅之事民之死
  生国之存亡皆繋焉苟动而不得其宜则民残而国危仁
  者何忍坐视其终委乎
   辩曰沈同问燕可伐孟子答之曰可伐者言燕之君臣
   擅以国而私与受其罪可伐沈同亦未尝谓齐将伐之
   也岂可臆度其意预告之以齐无善政不可伐燕欤且
   言之不可不慎也久矣彼𣣔伐人之国未尝与巳谋茍
   逆探其意而沮其谋政恐不免贻祸矣或谓其劝齐伐
   燕孟子巳尝自明其说意在激劝宣王使之感悟而行
   仁政尔孟子答问之际抑扬髙下莫不有法读其书者当
  求其立言垂训之意而究其本末可也
  圣贤之心如明鉴止水来者照之然亦照其面我者
  而已矣固不能探其背而逆照之也沈同之问以私
  而不及公问燕而不及齐惟以私而问燕故燕之可
  伐孟子之所宜知也惟不以公而问齐故齐之不可
  伐孟子之所不宜对也温公疑孟子坐视齐伐燕而
  不諌隱之以为孟子恐不免贻祸故不諌温公之疑
  固未当而隱之又大失之观孟子言取之而燕民恱
  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恱则勿取然燕之可取不可
  取决于民之恱否而巳使齐能诛君吊民拯之于水
  火之中则乌乎而不可取哉
  疑曰经云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传云爱子教之以
  义方孟子云父子之间不责善不责善是不諌不教也可
  乎
  辩曰孟子曰古者易子而教之非谓其不教也又曰父
  子之间不责善父为不义则争之非责善之谓也传
  云爱子教之以义方岂自教也哉胡不以吾夫子观之
  鲤趋而过庭孔子告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诗与礼非孔子自以诗礼训之也陈亢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孟子之言正
  与孔子不约而同其亦有所受而言之乎
  子虽不可以不争于父观内则论语之言则其諌也
  以㣲隱之说巳尽更发此意尤佳
  疑曰告子云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此
  告子之言失也水之无分于东西谓平地也使其地东髙
  而西下西髙而东下岂决导所能致乎性之无分于善不
  善谓中人也瞽瞍生舜舜生啇均岂陶染所能变乎孟子
  云人无有不善此孟子之言失也丹朱商均自㓜及长所
  日见者尧舜也不能移其恶岂人之性无不善乎
  辨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
  无有不下盖言人之性皆善也繋辞曰一阴一阳之谓
  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则孔子尝有性善之言
  矣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人
  之性禀于天曷尝有不善哉荀子曰性恶扬子曰善恶
  混韩子曰性有三品皆非知性者也犠生犁胎龙𭔃蛇
  腹岂常也哉性一也人与鸟兽草木所受之初皆均而
  人为最灵尔由气习之异故有善恶之分上古圣人固
  有禀天地刚徤纯粹之性生而神灵者后世之人或善
  或恶或圣或狂各随气习而成其所由来也远矣尭舜
  之圣性也朱均之恶岂性也哉夫子不云乎唯上智与
   下愚不移非谓不可移也气习渐染之久而欲移下愚
   而为上智未见其遽也讵可以此便谓人之性有不
  善乎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