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方宾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588
颗粒名称: 答方宾王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5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方賔王》
关键词: 方宾王 朱熹

内容

性者道之形体因记先生诲而思之姑以所见布禀知
  言云性立天下之有盖万物之所以有者以是而巳苟
  无是则气化将断绝生物有穷终矣故曰阴阳之根柢
  造化之枢纽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而道之体也然前
   贤之论性未尝一及于此而必以人物禀受动静而言
   者盖性不能舍物而自立舍物而论性则性盖不可得
   而名如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矣道也者言天之自然也
  性也者言天之赋予万物万物禀而受之者也虽禀而
  受之于天然与天之所以为天者初无馀欠然则性与
   天道非二体也语其分则当然耳道体无为也人心则
   有动焉而万事万物人伦物理感通变化之机莫不备
   具而仁义礼智所以立人极也譬之人有是身头目手
   足各有攸职而不相乱而身之用乃全性即理也而继
   之以康节之语妄意恐出于此未知是否义愈精则言
   愈难矧以浅陋恐不足以发其蕴乞赐详诲
  性者道之形体乃击壌集序中语其意盖曰性者人所禀
  受之实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也事物之理固具于性但以
  道言则冲漠散殊而莫见其实惟求之于性然后见其所
  以为道之实初不外乎此也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亦以
  此而言耳来谕所云自是胡氏知言之意与此不相關也
   或者曰易传曰虽无邪心苟不合正理皆妄也乃邪心
   也谊旧常疑此语以为离邪即归于正所谓闲邪存其
   诚非闲邪之外别有诚可存也但闲邪则诚自存矣后
   来方觉看得不精元不曾实体得只是将言诚寻求所
   以草草如此夫庄敬持飬此心既存亦可谓之无邪心
   矣然知有未至理有未穷则于应事接物之际不能处
   其当则未免于纷扰而敬亦不得行焉虽与流放而不
   知者异然苟不合正理则亦未免为妄与邪心也故致
   知所以为大学之首与其用力之次第则先生所作大
   学传所引程子游氏胡氏之言数条是也但庄敬持飬
   又其本耳近来学者多说万理具于心苟识得心则于
   天下之事无不得其当而指致知之说为非其意大率
   谓求理于事物则是物外谊竊谓知者心之所觉吾之
   所固有盖太极无所不该而天下未尝有心外之物也
   惟其汨于物欲乱于气习故其知乃始蔽而不明而敬
   以持之思以通之者亦曰开其蔽以复其本心之知耳
   程子曰凡一物有一理湏是穷致其理者岂皆穷之于
   外哉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所以处之者欲穷其当则固
   在我矣程子曰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则
   清者出来人思虑始皆溷浊久自明快矣所谓浑水与
   明决非自外来盖亦开其蔽而本心之明渐见耳此心
   分量之大而运用之无穷岂一事一物之所能该一事
   适其当他日或未然则亦不得为心正必也如程子所
   谓斍悟通于天下万物之理无一毫之不尽则义精而
  用妙始可以言尽心知性矣不知或者识心之说岂一
  超直入者乎
  所论易传无妄之说甚善但所谓虽无邪心而不合正理
  者实该动静而言如燕居独处之时物有来感理所当应
  而此心顽然固执不动则虽无邪心而只此不动处便非
  正理又如应事接物处理当如彼而吾所以应之者乃如
  此则虽未必出于有意之私然只此亦是不合正理既有
  不合正理则非邪妄而何恐不可专以庄敬持飬此心既
  存为无邪心而必以未免纷扰敬不得行然后为有妄之
  邪心也所论近世识心之弊则深中其失古人之学所贵
  于存心者盖将推此以穷天下之理今之所谓识心者乃
  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是以古人知益崇而礼益卑今人
  则论益高而其狂妄恣睢也愈甚得失亦可见矣
  或者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谓仁义二字包括人道无
   遗然而仁难言也尝即圣贤言心处及程子讲论及此
   者观之亦随有所见比因读程子曰心譬如糓种生之
   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此语以身体之似有省处
   而后于圣贤之言与程子之说似可類推夫仁者天理
   之统体而存乎人者盖心德之合而流动发生之端绪
   也心之具众理犹糓种之包容生意而其流动发生之
   端即此谓生之性故曰恻隱之心仁之端而元者善之
   长也夫糓之生而苗长而秀成而实根条花叶形色臭
   味各有定体不可相错然莫不根于种而具于生之性
   譬之万事万物之理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至于屣履
   之㣲语黙之暂亦皆有为当然不易之理莫不根于心
   而具于流动发生之端此义之名所以立而体用所以
  兼备也故曰理一而分殊盖循其用则散殊杂扰变化
  无穷而大本一原初不贰也只此二者包括人道巳尽
  然人之有是身即有自私之蔽心既不宰而情为之主
  发不以正而人之生道息焉故斯湏之间有不存则君
  子之不仁者有矣盖湏是于统体上看其发用一出于
   天理之公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事事物物莫不皆然
   始为尽人之道夫子未尝许人以仁者如此
  所论仁字大概近之而以发生流动之端绪为仁则是孟
  子所谓恻隱之心程子所谓阳氣发处皆指情而言之不
  得为仁之体矣又所谓事物之理皆具于流动之端然后
  见义之名所以立而体用所以兼备此语亦似㣲有义外
  之病大抵仁字专言之则混然而难名必以仁义礼智四
  者兼举而并观则其意味情状互相形此乃为易见盖人
  之性皆出于天而天之气化必以五行为用故仁义礼智
  信之性即水火金木土之理也木仁金义火礼水智各有
  所主独土无位而为四行之实故信亦无位而为四德之
  实也仁义礼智同具于性而其体浑然莫得而见至于感
  物而动然后见其恻隱羞恶辞逊是非之用而仁义礼智
  之端于此形焉乃所谓情而程子以谓阳气发处者此也
  但此四者同在一处之中而仁乃生物之主故虽居四者
  之一而四者不能外焉此易传所以有偏言则一事专言
  则包四者之说固非独以仁为性之綂体而谓三者必巳
  发而后见也大抵仁义礼智性也恻隱羞恶是非辞逊情
  也心则綂乎性情者也以此观之则区域分辨而不害其
  同脉络贯通而不害其别庶乎其得之矣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方宾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