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徐彦章【论经说所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502
颗粒名称: 答徐彦章【论经说所疑】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5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徐彦章》
关键词: 徐彦章 朱熹

内容

纯于善而无间断之谓一此语甚善但所论老释之病体
  用之说则恐未然盖老释之病在于彖曰反复其道当连
  下句
  日月寒暑晦明可言反复死无复生之理今作一例推说
  恐墯于释氏轮回之论
  天地之心与赤子之心恐更有啇量【程子与吕与叔问答可见请试详之】
  中行独复合内外之道以下未晓其说恐是笔误不然则
  为说太髙爻之时义学之等级似皆未契
  一阳来复与雷在地中只是一义盖阳生于闭藏之中至
  㣲而未可有为之时也今曰不拘乎一则以二者各为一
  义矣恐未安也
  然必有事焉此句未晓时习谨独即所谓有事今乃中间
  下一然字则似以事字为工夫之条目矣恐或未然孟子
  说中已别论矣
  不勉而中之中以未发言恐未安此中字却是发而无过
  不及之中圣人之心当发而发不待着力而自无过与不
  及之差非谓不待着力而常不发也诚由动言亦未安谓
  未动之时未尝有诚可乎
  中者无过不及之谓又曰和者中之异名若就厌动而求
  静有体而无用耳至于分别体用乃物理之固然非彼之
  私言也求之吾書雖通而方發者固用之謂也且今之所
  謂一者其間固有動靜之殊則亦豈能無躰用之分哉非
  曰母於善而無間斷則遂書度夜思無一息之暫停也被
  其外物不接內欲不萌之際心躰湛然萬理皆備是乃所
  以為純於善而無間斷之本也今不察此而又不能廢夫
  寂然不動之說顧獨詆老釋以寂然為宗無乃自相矛盾
  邪大抵老釋說於靜而欲無天下之動是猶常寐不覺而
  棄有用於無用聖賢固弗為也今說於動而欲無天下之
  靜是猶常行不止雖勞而不得息聖賢亦弗能也蓋其失
  雖有彼此之殊其倚於一徧而非天下之正理則一而己
  鳴呼學者能知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可以相勝而不能
  相無又知靜者為主而動者為客焉則庶乎其不昧於道
  躰而日用之間有以用其力耳為上為德為下為民七世
  之廟萬夫之長說皆未安
  己發處言之則可所為時中也若就未發處言之則中只
  是未有徧倚之意亦與和字地位不同矣未發只是未應
  物時雖市井販夫廝役賤肄亦不無此等時節如知諱得
  方此之時固未有物欲泥沙之汩然發而中節則雖應於
  物亦未嘗有所汩直是發不中節有有所汩若謂未汩時
  全是未發己汩後便是己發即喜怒哀樂之發永無中節
  之時矣恐不然也於本有操持涵養之功便是靜中工夫
  所謂靜必有事者固未嘗有所動也但當動而動動必中
  節非如釋氏之務於常寂耳
  尊德性以下皆至德之方语似未莹大抵发育峻极三千
  三百皆至道其人则至德之人也此五句皆所以修至德
  而凝至道也尊德性所以充其发育峻极之大道问学所
  以尽其三千三百之小下句放此以其大小兼该精粗不
  二故居上居下有道无道无所不宜非止为知礼也中庸
  二字各有所主以为异名亦未安也
  明道中庸说问之前軰乃吕与叔后来传者之误也
  天地之大以下所说与上文不连贯察著也谓与察于人
  伦之察同亦未安
  鸢飞鱼跃咸其自尔将谁使察之耶有察之者便不活泼
  泼地矣
  所求乎子【句】以事父未能也【句】主意立文皆与大学絜矩
  一节相似人多误读今详来说似亦可疑
  明则动动以下当从程子说皆以他人而言孟子在下位
  一章全用中庸语其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即谓此
  也
  大哉圣人之道以下至其此之谓欤别是一章知化育不
  必言如干知太始之知
  反古之道以下文考之非不师古之谓也三重当从吕氏
  说下焉者若谓衰周以下恐当善字不得湏别有说矣
  孟子之不动心当从程子能无畏难而动其心乎之说则
  一章之指首尾贯通矣丑非疑孟子以得位为乐而动其
  心故孟子所答之意亦不为此详味可见矣
  量敌虑胜是孟施舍讥他人不能无惧之言
  缩直也仪礼礼记多有此字毎与衡字作对下文直飬之
  说盖本于此乃一章大指所系不可失也
  必有事焉如言有事于上帝有事于颛㬰之類非是用力
  之地乃言湏当用力也正者等待期望之意与春秋传师
  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之正同古注以望字释之是也忘者
  失其所有事助长者望之不至而作为奋迅以増益之也
  告子论性五说是同是别生之谓性其义如何七月一诗
  而备三体乃郑氏不逹周礼龠章之义而生此凿说不足
  据信今考周礼不遗馀力而反信此何耶
  關雎之淑女似指嫔御恐非诗意
  中即和也和即中也此语已辨于前恐更湏子细不可如
  此草略说过分体用者未必误学者却恐为此说者能自
  误耳
  皇极立之于此四方之所取正此说甚善但不知所谓絜
  矩者其义云何据此皇极与所悪于上无以使下一节之
  意似不同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徐彦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