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吳伯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347
颗粒名称: 答吳伯丰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8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吳伯丰》
关键词: 吳伯丰 朱熹

内容

孟子集解序说引史记列传以为孟子之书孟子自作
  韩子曰轲之书非自著先生谓二说不同史记近是而
  滕文公首章【道性善处】注则曰门人不能尽记其词又于第四章【决汝】
  【汉处】注曰记者之误不知如何
  前说是后两处失之熟读七篇觀其笔勢如镕铸而成非
  缀缉所就也论语便是记录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
  梁惠王下第三章尹曰仁者之心至公也智者之心用
  谋也竊谓二者所遇不同而应之皆出于理之所当然
  其规摹固有广狭然智者私于一国则非畏天之旨矣
  仁智之辨当别有说
  仁者自然合理智者知理之当然而敬以循之其大概是
  如此若细分之则太王勾践意思自不同也
  第四章范氏曰若行王政虽明堂可以勿毁何况于雪
  宫必大谓若如范氏之说是明堂反不若雪宫之当存
  也恐未安
  明堂非诸侯所宜有故范说如此
  公孙丑第二章程子评横渠之言曰由明以至诚此句
  却是由诚以至明则不然诚即明也孟子曰我知言我
  善养吾浩然之气只我知言一句巳尽横渠之言不能
  无失類如此必大谓程意盖谓即诚之体而明之用巳
  著不待由此以至之也只我知言一句巳尽者谓于天
  下之言既能尽识之则其心之无蔽者可不言而喻矣
  此诚即明之谓也
  程子意是如此但所引孟子之意不可晓姑阙之可也
  橫渠曰詖辭徇難近於並耕為我淫辭放侈近於兼愛
  齐物邪辞离正近于隘与不恭遁辞无守近于揣摩说
  难吕氏以申韩为诐马迁之類为淫杨墨夷惠为邪荘
  周浮屠为遁南轩以告子为诐杨墨为邪庄列为淫遁
  今集注则以四者为相因而无所分属是异端必兼此
  四者而有之必大谓浮屠之言则诐淫邪遁之尤
  吕氏以夷惠为邪恐未为当
  横渠论释氏其言流遁失守穷大则淫推行则诐致曲则
  邪此语胜其他分析之说然未详其相因之序而错言之
  亦未尽善也
  第五章市𢋨而不征法而不𢋨
  此等制度皆不可详大抵邑居者必有𢋨税市区亦应有
  之耳
  第六章伊川曰心生道也此谓天地之心而人得以为
  心者盖天地只是以生为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谓有理而后有气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此即所谓满
  腔子是恻隐之心者也
  得之
  明道见显道记问甚博曰贤可谓玩物䘮志谢不觉身
  汗面赤先生曰只此便是恻隐之心据谢之愧赧谓之
  羞悪可也而以为恻隐何哉盖此虽为羞悪之事而所
  以能为羞恶者乃自夫心之德爱之理發之此恻隐所
  以包四端
  同上
  明道曰四端不言信信本无在易则是至理在孟子则
  是气必大谓信者实有此仁义礼智而巳至理元亨利
  贞也至于孟子所谓气既曰配义与道则是气也似有
  体假形器之可言恐不与信之理同未知是否
  信是义理之全体本质不可得而分析者故明道之言如
  此
  公孙丑下第二章杨曰先王之时天下定于一则士于
  其时无适而非君也则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周衰诸侯
  各擅其土地士非一国所能专制也故有不为臣之义
  必大谓不俟驾孟子盖谓当仕有官职者其有不为臣
  之义者士之未尝仕者也然亦有往役之义则亦无非
  臣也若如杨说则天下为一之时士不复可遂其高而
  周衰列国之臣无委质之节矣
  此论得之近者程沙随深诋王蠋忠臣不事两君之言窃
  疑其言之失将启万世不忠之弊夫出强载质乃士之不
  得巳曾谓以是为常耶楚汉之间陈平犹得多心之诮况
  平世乎
  滕文公上第三章周人百亩而彻集注云一夫授田百
  亩郷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
  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必太谓井田与沟洫之制不
  同而近时永嘉诸公及余正父皆谓郷遂都鄙初无二
  制不知何以考之也
  此亦不可详知但因洛阳议论中通彻而耕之说推之耳
  或但耕则通力而耕收则各得其亩亦未可知也郷遂都
  鄙田制不同周礼分明如近年新说只教画在纸上亦画
  不成如何行得且若如此则有田之家一处受田一处应
  役彼此交互难相统一官司既难稽考民间易生弊病公
  私烦扰不可胜言圣人立法必不如此也
  滕文公下第九章问退之读墨篇言孔子尚同兼愛與
  墨子同
  未论孔墨之同异只此大小便不相敌不可以对待言也
  以此而论则退之全未知孔子所以为孔子者
  伊川曰不能克巳则为杨氏为我不能复礼则为墨氏
  兼爱乃分为二事何耶
  此等或有为而言如以事上接下而言忠恕也要之有病
  不可便以为通论也
  横渠言孟子不得已而用潜龙也颜子潜龙勿用者也
  必大观横渠尝曰学者贵识时颜子陋巷自乐以孔子
  在焉若孟子时既无人岂可不以道自任以此论之则
  在孟子非当潜者矣而此乃以为不得已而用者岂横
  渠犹以孟子为行未成者欤
  孟子以时言之固不当潜然以学言之则恐犹有且合向
  里进歩处横渠此言极有味也【伊川上仁宗皇帝书有此意】
  离娄上第二章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然伊川
  終不能改其德子房魏證亦近能格君者也
  虽有万金良药必病者肯服然后可责其效若拒而不信
  或吐而不纳固难责其巳病之功矣张良之于汉祖乃智
  术相役魏证之于唐宗亦利害相制耳大人格心之道恐
  非二子所及也
  二十七章仁之实义之实有子以孝弟为仁之本孟子
  以事亲为仁事兄为义何也盖孔门论仁举体以该用
  即所谓专言之仁也孟子言仁必以其配即所谓偏言
  之者也事亲主乎爱而已义则爱之宜者也推其事亲
  者以事其长而得其宜则仁之道行焉
  此说是
  第十二章横渠曰不失其赤子之心求归于婴儿也此
  只是还淳反朴之意
  横渠此说恐非孟子本意
  第十四章明道曰既得后须放开不然却只是守必大
  观颜子之学具体而微矣然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守之
  固也如此不知明道放开之说抑何谓耶上蔡亦曰学
  者须是胸怀摆脱得开始得必大窃谓固𣻉狭隘固不
  足以适道然不勉学者以存养践行之实而遽以此为
  务此曾㸃之学非颜子之学也
  明道之语亦上蔡所记或恐须字是必然之意言既得则
  自有此验不但如此拘拘耳非谓须要放开也曾㸃之胸
  怀洒落亦是自然如此未必有意摆脱使开也有意摆脱
  则亦不能得开而非所以为曾㸃矣上蔡说恐不缜密生
  病痛也
  第十五章横渠曰约者天下至精至微之理也然曰学
  者必先守其至约又曰不必待博学而后至于约其先
  固守于约也必大谓精微之理必问辨攻索而后得之
  决不容以径造横渠之说恐别有谓
  未博学而先守约即程子未有致知而不在敬之意亦切
  要之言也
  第十九章集注云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巳根于
  心而所行皆从此出巳字恐未莹
  巳字只作本字为佳
  第二十章程子曰文王望至治之道而未之见
  望治之说恐不然
  泄邇忘遠
  此通人與事而言泄字兼有親信狎傷忽略之意
  横渠云汤放桀有惭德而不敢赦执中之难如是又曰
  帝臣不蔽执中也又曰执中者不为退让过越之事也
  横渠之意应是如此孟子之意则未必然也
  又曰不泄迩不忘远敬事也是不敢忽易之意否
  是无所不用其敬之意
  程张皆以望道为望治集注谓文王求道之切如此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是文王望道如未见之事
  二十三章可以取必大谓取之伤廉不难于择矣若可
  与不可与可死不可死之间不幸择之不精者与其吝
  啬宁过与与其苟生宁就死在学者则当平日极其穷
  理之功庶于取舍死生之际不难于精择也
  此意极好但孟子之意却是恐人过予而轻死也
  王彦辅曰死生之际惟义所在则义可以对死者也明
  道曰不然义无对
  义不当偏与死对而可别与不义为对
  二十六章杨氏之说自相抵牾
  杨氏類多如此疑其见之未明而精力亦有不逮处耳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吳伯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