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吳伯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338
颗粒名称: 答吳伯丰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6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吳伯丰》
关键词: 吳伯丰 朱熹

内容

巧言令色鲜矣仁游曰使其人志在于善而失其所习
  则犹可以自反愚谓人之习于不善固无不可反之理
  然巧令之人又焉有志在于善者是必悔过迁善不复
  有巧令之习则其志始可得而信耳游氏盖牵于鲜之
  为少而委曲以失之
  孔子之意正指人为巧言令色之时其心巳不存耳若能
  自反则岂不足以为仁又岂止于鲜仁耶游氏此说无病
  只是不揍著本文正意
  子曰弟子入则孝游氏学文之说固足以深警后世弃
  本逐末之弊然古之所谓学文者非弄翰墨事词藻如
  后世之所谓文也盖无非格物致知修巳治人之实事
  故既学则必有以究义理之端而趋于圣贤之域矣然
  则文以灭质博以溺心以为禽犊以资發冢托真以酬
  伪饰奸言以济利心古之学者岂有是哉游氏之说有
  激而云耳然抑扬太过并与古之所谓学文者与后世
  等而视之不得不辨也
  古之学文固与今异然无本领而徒诵说恐亦不免真如
  游氏之讥也
  谢氏曰小人过于行事君子过于性情此盖言君子于
  过能辨之于早耳然行事之过在君子亦恐有未能尽
  免者惟改之而巳如子路之过使止在于性情之微则
  巳自知之可也它人何由而告之乎
  性情之發即为行事行事之本即为性情但有深浅耳以
  此分君子小人自是衍说经之本指不在是也
  程子曰良易直也又曰良乃善心
  或问多此等处后来不能修改盖巳废之久矣良乃善心
  立语太泛不如易直之为切当也
  诗三百程子曰思无邪诚是也其言简矣未审其意谓
  作诗者以诚而作耶抑谓读诗者当诚其意以读之耶
  曰程子之说特以训思无邪之义云耳以诗考之雅颂
  二南之外辞荡而情肆者多矣则诚之为言固不可概
  以为作诗者之事也若谓使学者先诚其意而后读之
  则是诗之善恶方赖我以决择而我之于诗反若无所
  资焉者又何取于诗之教耶以是觀之程子之言虽简
  然诚之一字施之必得其当可也是则集注之云固所
  以發明程子之意而言之矣
  行之无邪必其心之实也思而无邪则无不实矣此程子
  之意也
  范说至矣特王心无为以守至正一语似赘何也削之
  则尽美矣
  此是经筵进说似亦无害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谢氏谓苟不至于不违之地则与
  群弟子无以异者窃恐抑扬太过且以孔门诸子言之
  所谓至于不违之地者颜子一人而巳如谢之说则是
  群弟子虽朝夕亲炙乎圣人之侧与未尝亲见圣人者
  无以异也
  谢氏抑扬诚若太过然亦有此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周曰学欲黙识心通也苟徒出入
  乎口耳之间而不致思焉则何以致知其言不思之蔽
  则善矣而所以语学者则有所未尽夫学专言之则兼
  夫致知力行之两端若对思而言则致知为思而学云
  者盖力行之谓也今周氏以出入乎口耳者为学则学
  岂诵说而巳乎使止于是又何所安耶谢氏曰思知之
  事也学习之事也此说得之而集注身不亲历之云尤
  明白矣然程子经解亦曰力索而不问学则劳殆似亦
  以学为讲论问辨之事何耶然程子固曰博学之云云
  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其不专以讲诵为学审矣经解所
  言反似不若语录之密如以殆为劳义亦无考或者传
  写不能无误云
  学是放效见成底事故读诵咨问躬行皆可名之非若思
  之专主乎探索也以殆为劳无所见欧阳公用此殆字又
  似怠字皆不可晓不若从古说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或问云谢氏所论鬼神之意学者
  所宜深考也今取其说而读之其义精矣盖鬼神者二
  气之良能也所谓神者阳之为也所谓鬼者阴之为也
  故其聚而生来而伸者皆曰神而在人则魂气为神阳
  之属也散而死反而归皆曰鬼而在人则体𩲸为鬼阴
  之属也天地山川风雷祖考凡曰鬼神云者亦不越是
  二端而巳故事鬼神者必致其敬发其情有以极其在
  我之诚而后在彼者有来格之理盖神人之交皆以是
  气而为感通使诚之在我者无以致之则彼之发扬于
  上者亦何自而聚哉然则鬼神之有无揆之吾诚可矣
  知此则知谢氏格之远之之说矣盖其可不可者理也
  格之远之皆吾心之所不容欺者也致生之故其鬼神
  致死之故其鬼不神皆谓人实致之也孔子曰之死而
  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
  为也故惟仁知之合者可以制祀典苟不察其理之可
  不可而祭非其鬼则惑之甚矣世之惑者盖皆求鬼神
  于茫昧恍惚之间而不知其所以致之者实在于我故
  也测度而言未知近否
  大概得之更宜涵泳似更有未细密处大抵阴阳有以循
  环言者有以对待言者须错综分合都无窒碍乃为得之
  子曰君子无所争周氏于前篇君子不器此章皆曰
  君子以仁成名者也然则凡子之事者皆可以仁
  之说推之矣恐解经不当如是之拘也
  此是王氏说经之弊大抵熙丰以来多此病
  子曰射不主皮杨曰容节可以习而能力不可以彊而
  至集注改容节作中字既不以中为贯革矣则所谓中
  者抑如张子所谓不贯革而坠于地者其中鹄为可知
  之意否
  张子说是仪礼大射郷射皆以中为胜非止以容节之得
  失为胜负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吳伯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