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芸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614
人物姓名: 林水芸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232.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8年
卒年: 1949年8月14日
国别: 中国
籍贯: 安溪县龙门乡龙山村

传略

林水芸,1918年出生于安溪县龙门乡龙山村埔顶角落贫苦农民家庭。当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反动政府加紧压迫和剥削,加上兵灾匪患,农村破产,饿殍遍野,广大人民怨声载道。林家世代以农耕为业。水芸的父亲林何起早摸黑,成年累月辛勤劳作,一家生活仍难乎为继。水芸7岁那年,父亲终因贫病交加含恨与世长辞。此后遗下林家寡妇孤儿,日子更加难熬。母亲蔡煞为养活家口,不得已将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就这样6口人家生离死别,只剩得年幼的水芸与老母、三姐,3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有一次,土豪林育会窜到林家催收钱粮,林母为求得宽限,陪尽好话,还把大女儿送来的一瓶老酒拿出来待敬。不料,林育会一肚子坏水,酒足饭饱之余,翻下脸来,恶狠狠地说:“你家既存有陈年老酒,这个嘛,还能装穷!钱粮如期交清,不然,可休怪我不讲情面!”说罢扬长而去。这一切,小水芸看在眼里,心里愤恨不平。在他那幼小心灵中播下了对黑暗社会仇恨的火种。 林水芸从小好学。母亲每天带着水芸的三姐林足上山割草拾柴,挑到集市上卖钱,供水芸到龙文小学就读。水芸勤学好问,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终因家境贫寒,只勉强上至小学毕业。 1934年8月,林师柴以龙文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同进步教师陈琼瑶、王安居等人一起,办夜校,秘密组织农会,发动群众开展“五抗”(抗捐、抗税、抗租、抗债、抗饷),并在斗争中培养骨干,为开辟龙门红色区域准备条件。其时林水芸已是该校高年级学生,开始受到林师柴等老师进步思想的影响,也深得林师柴等进步教师的赏识。当时夜校遍布龙门乡各村落,林水芸被派到龙山村埔顶夜校任教。水芸在夜校教农民识字,宣传革命道理,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并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五抗”斗争。 1935年,林水芸由安南同特支书记林师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林水芸更加积极参加安南同边区的革命斗争。年底,敌人实行白色恐怖,派国民党军第二十六旅五十一团和省保安九团等重点“围剿”安南同边区,到处抓捕共产党人,企图扑灭革命烈火。林师柴等遭国民党杀害,龙门党组织和武装队伍被严重破坏。一时间,乌云布满边区的天空,革命处于低潮。林水芸等地下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指示,隐蔽下来,以待革命转机,继续开展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外地的进步知识分子林火技、林降祥先后回到龙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林水芸等与他们取得联系,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继承林师柴烈士遗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进行对地方开明人士的统战工作等。年底,林水芸与林火技、林降祥、林清辉、白宗兰等组成“党的同情组织”,林水芸负责农会工作。他与白凤毛一起串联原农会会员,恢复龙门地区的农会组织,开展秘密活动,并在龙门、坑内、目场、横山、柏叶、炙坑、溪内、五里埔等乡村发展近百名农会积极分子,增强了农会力量。同时恢复了苏维埃时期开创的民办夜校。是年10月,龙门复建党支部,并建立武工队。林水芸恢复了党籍,任武工队队长。党支部在龙美村目场开办造枪厂,指定林水芸等负责造枪厂工作,生产土枪,翻制子弹,加强了武工队的武器装备。 1939年春,根据党中央关于白区工作的“秘密党员必须有很好的群众联系和合法的地位”的指示,中共龙门党支部实行“白皮红心”的白区工作方针,派林降祥出任国民党龙门副镇,林长水芸等到镇公所供职,控制了镇公所及镇武装。 1944年,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控制龙门地区的国民党镇、保政权,利用当地国民党同三青团的内部矛盾,通过三青团提名,派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林水芸、白凤毛、林文伟等10人分别参加各保竞选保长。林水芸参加龙山保竞选,由于党的群众基础和林水芸一向维护村中穷苦民众利益深得群众拥戴,因而他在竞选中获胜。此后,他利用保长的合法身份,积极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新的反共磨擦事件,在全国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中共龙门党组织同样进入了更加危险艰难的时期。为贯彻中共闽南特委关于白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林水芸等隐蔽在龙山、目场、翠坑一带秘密活动,发展林鲍鱼、林成启、林文斟、林火甲、林绍、白太山等一大批党员,壮大了党的组织。1942年冬“南委事件”后,上级通知龙门党组织停止发展党员。这个地区的一大批经组织严格审查的农村党员也隐蔽了下来,坚持同顽固派作不懈的斗争,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9月初,中共龙门区工委成立,林水芸任宣传委员。他深入群众做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并采取各种方法,抵制国民党政府的“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1947年10月,中共闽南地委宣传部长罗林到龙门,在龙美村东山格召开安南同边区干部会议,集中讨论了武装斗争问题,作出了开辟山区空白点,开展以目场为基础的游击斗争等决议;正式成立中共安南同县工委,由林金狮任县工委书记,林水芸任委员兼武工队队长。12月初,县工委主要领导人被捕。为了转移敌人的视线,县工委决定“伏击大坪乡乡长周锦标,清除桂瑶地霸林玉麟”,经林水芸周密组织,武工队员林清坚、林含蕊等以当地三青团头目的护兵身份公开行动,于12月10日在龙门桂瑶镇压了国民党骨干分子、地霸林玉麟,促使当地国民党与三青团矛盾臻于白热化,从而保护了这一地区党组织和革命同志的安全。 1948年3月,安南同白区党组织的一些骨干转移到外地后,梁新民、林水芸、白佑启挑起了安南同县工委的领导工作,继续与敌人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林水芸指挥了数次对敌人的反击,有力地打击了边区的反动势力。12月26日,林水芸与林泗太、林土墙一起率领20名武工队员直奔南安县沙溪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曾杀我两名地下人员的地霸陈石坚,刹下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49年农历正月初,为了清除南安福庭保保长卓荣达组织的“防共巡逻队”,在林水芸的领导下,30多名目场武工队员化装上山打猎,采用与敌人争夺猎物山羊的计策,智夺“防共巡逻队”步枪8支、土枪10多支、子弹数百发。此“山羊事件”震动国民党反当动局。 1949年春,安南同边区转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游击战争。4月26日,林水芸与林文芳等率领安南同游击队及抗征队300多人,在南安福庭举行暴动,并解放了南安翔云乡;翌日,乘胜回师解放龙门镇,俘虏了镇队副谢春炼及镇兵20人。5月2日,成立安南同边区游击大队及安南同边区军事委员会;3日,成立解放官桥前敌指挥部,林水芸为指挥部成员。随后林水芸等率领500多名游击队员,包围安溪重镇官桥镇公所和警察所。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率队沿公路冲上制高点,包抄镇公所所在地官郁土楼。敌人凭借土楼坚固,负隅顽抗。游击队与敌激战4昼夜。水芸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战斗到解放官桥镇,又击退了国民党县政府派援官桥的刘智勇自卫队。官桥重镇解放后,按照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游击队总部的军事部署,安南同游击大队分兵两路,一路参加解放安溪县城,一路由林水芸等率领开赴南安英都、芲〓,截击泉州、南安增援安溪之敌,并伺机解放英都乡。安溪县城解放后,林水芸等率领游击队与安溪增援的队伍配合,于5月15日解放了英都乡。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林水芸已锻炼成为一个具有崇高革命品德的成熟的领导者。他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反击国民党保二团“清剿”的游击战斗中,目睹保二团在福庭村枪杀群众,掠夺群众的粮食、牲畜,烧毁民宅的惨状,伤心地流下眼泪,内疚地对群众说:“我们来晚了,你们受苦了”。群众深受感动,无不赞叹:“共产党游击队才真正是自己的队伍。”解放英都后,队伍住宿乡公所时,他没有被子,就用书籍、纸张覆盖身子御寒,没有床就躺在办公桌、椅子和地板上休息。他对同志们说:“得人心者存,失人心者亡,共产党的队伍更应该处处想到人民,处处保护他们的利益,不要打扰群众。”他率领部队转战安南同边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在战斗的艰难岁月里,游击队生活十分艰苦,林水芸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吃饭时,看到东西少,他总是让队员先吃;伍队宿营时,他考虑到队员们行军打仗疲劳,为让大家多休息,总是抢先到外面站岗、放哨。 由于长期游击战争的劳累,林水芸积劳成疾,在5月22日第二次进军南安、解放英都乡后的归途中,他突发高烧,昏倒在路上。苏醒之后,他仍坚持随队伍爬山涉水步行10多里山路,经翔云,返回家乡龙门。 不久,这位铁骨铮铮、品行兼优的革命战士,不慎落入“剿共”青工大队长林长青设下的圈套。他被捕后,于8月14日被押赴刑场,龙门圩街道两旁挤满了泣不成声的群众,三姐林足冲上前去将弟弟紧紧抱住不放。林水芸坚定地对姐姐说:“他们不会发善心的,我有我的信念,也决不后悔。”并嘱咐说:“我死后,请你常回家看望母亲,我也就没有牵挂了。”就这样,这位忠诚的革命战士倒下了,牺牲时年30岁。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