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多奉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586
人物姓名: 林多奉
人物异名: 字:有承;号:鼎新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091.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1年
卒年: 1935年9月26日
国别: 中国
籍贯: 永春县蓬壶乡西昌村
亲属: 林皇潜
非亲属: 李南金

传略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多奉为革命,头断志不移。”这是林多奉就义前的铿锵誓言,也是他短暂一生的写照。 林多奉,字有承,号鼎新,1911年出生于永春县蓬壶乡西昌村的农民家庭。其时,正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人民渴望民主共和之际。可是,辛亥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夺,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少年时代的林多奉,正是在这黑暗动荡的年代度过的。父亲林皇潜是佃耕农,兼做脚夫、打草鞋等苦力。由于饱尝地主老财的剥削,深感没有文化的农民倍受欺凌之苦,父亲宁可节衣缩食、勒紧腰带,也要让他去读书。林多奉先是入西昌的育英和育美小学读书,1925年转入南湖小学高小班学习。 林多奉资质聪敏,勤奋好学,记忆力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被誉为“一目十行,过眼不忘”的神童。有一年全县小学生会考,他名列榜首,荣获金质奖章,深得老师关注,同学敬佩。1927年秋,他从十二中转学南湖中学。、当时有一位傅老师,经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启示学生追求革命真理,为劳苦大众谋求翻身解放。课余,林多奉从傅老师那里阅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经常与思想进步的同学谈论时事,评论政局。他联系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思想境界不断提高,开始向往革命,并自觉投入革命洪流。 1929年秋,林多奉从南湖中学毕业,回到家乡西昌小学任教。翌年秋,由李南金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道路。此后,他又先后在壶中、杰山、锦斗、长坑等小学任教,向学校师生和周围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积极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林多奉能书善写,勤奋工作,不但编写宣传材料,刷写标语,翻印《红星》小报,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善于结合实际宣传革命真理。南幢大肚崙村有125人,全村仅有田地650亩,而当地5家土豪劣绅,却占有600亩,占总田地数的92%。林多奉用这些事例说明土豪靠地租剥削而致富,农民则因被剥削而受穷的道理,向农民群众指出,只有推翻剥削制度,才能消除贫困根源。农民群众很受启发,提高了阶级觉悟,从而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积极投入土地革命斗争。 1932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后,林多奉在永春、达埔、锦斗等地,发动各村农会配合红二支队,开展锄奸、打霸、减租等活动。 1933年5月,根据安溪中心县委的决定,林多奉领导组建了永春特区特务队,有10多人枪。随后,他又在永春特区建立了赤卫队,有30多人枪,配合红二支队,广泛开展武装斗争。 9月,发生安溪“青云楼事件”,李实、陈凤伍、李世全等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此后,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作了改组,林多奉任中心县委委员兼永春特区委书记。从这年10月至翌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正是安南永德边区游击战争史上的全盛时期。林多奉的足迹遍及永春的蓬壶、达埔、锦斗、玉斗、坑仔口等穷乡僻壤,深入发动群众,发展农会组织;建立赤卫队,开展游击斗争;配合红二支队,进行多次战斗,缴获敌人武器,武装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时,永春全县有四分之三地区成为游击区域,特区党员达100多人,特区委之下分设5个区,均建立了区委(或区工委)。 林多奉多谋善断,作战勇敢,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起模范表率作用,深受战士们的爱戴。1933年10月19日,他率领特区赤卫队在达埔击毙下乡催捐的粮差2名;11月,在岭边、东园等地打杀土豪姚某、潘某等4人;接着破坏敌人从达埔到东园的电话线路;1935年4月,带领两名战士亲自击毙国民党蓬壶区长林占梅,缴获1支手枪。 1934年2月起,林多奉任安溪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他担负安南永德游击根据地的多方面工作,发挥自己的学识才干,致力于革命的宣传鼓动,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林多奉经常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关心群众疾苦,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当时农村有不少旧习俗,如遇丧事,开销花费不少,造成贫苦农民一大负担。为解脱农民的困境,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林多奉于1934年间,在西昌村发动十几户农民组织“丧事互助会”,义务帮助办丧事,把丧事办得既简朴又隆重,减轻了当事者的负担。这一创举深受群众欢迎,“丧事互助会”也就成为党组织团结广大群众的外围组织。同年秋,林多奉到安溪溪山吕厝垄开展工作。他看到当地没有学校,农民送子女到邻近的村校上学也得走10多里山路。他经过串联发动,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小学;没有教师,他介绍永春人老李去担任;没有教材,他自己动手编写油印课本,既教学生读书识字,又传授革命道理。此举深受群众拥戴,在这基础上,他因势利导发动农民群众,掀起抗租、分田斗争高潮。 当时,厦门中心市委和安溪中心县委决定加强瓦解敌军的“士兵运动”。多奉即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同乡亲友关系,对敌军内部展开政治攻势。他针对许多敌军下层士兵都是贫苦出身的情况,启发士兵们觉醒,激发他们反戈。以后由于一批觉悟了的士兵的配合,使红二支队取得几个战斗的重大胜利。1934年3月,林多奉对驻扎在蓬壶三角街的永春民团第三中队实行“掏心战术”,策动士兵作为内应,配合红二支队取得4月1日奇袭蓬壶三角街,全歼敌人1个排,缴枪40余支的战绩。1935年2月,林多奉抓住机会,做好蓬壶的林树、林科兄弟的工作,促使兄弟俩决心弃暗投明。这两兄弟于2月21日晚,配合红二支队,里应外合,奇袭姑山陈礽欣的保安队,取得俘敌12人,缴枪12支的战果。 林多奉善于对战士做宣传鼓动工作。1935年3月,达埔仙洞山战斗前夕,他作战前动员。他的话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很有鼓动力,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战士的心弦。有一个姓姚的战士,因父病重,本要请假回家探亲,听了动员报告后,便投入阻击战,坚守隘口,击退敌人数次冲锋,打死3个敌人,缴获3支枪,立了一等功。在庆功受奖大会上,这个战士说:“多奉同志的动员对我鼓舞很大,他的讲话,像‘搭钩刺’一样,把我们百多个战士的心钩得紧紧的。”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后,敌人纠集重兵扑向安南永德游击根据地。国民党军第九师二十六旅旅部移驻永春仁庄,搜罗叛徒特务组成“铲共义勇队”,四处包围捕杀革命者,形势十分险恶。7月7日,安溪中心县委召开紧急会议。针对当时严重局势,提出“巩固组织,开辟新区”的方针。林多奉参加了这次会议。根据会议决定,由尹利东、林多奉率红二支队到永春开辟新区,坚持游击战争。但因敌人侦知“七·七”会议情况,以重兵前堵后追。9月20日,林多奉等200多人转移到达埔延寿道场时被敌人包围,几经苦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游击队大量减员。为保存革命力量,经领导人研究决定分两路突围。这时,林多奉染了重病,带病突围至仙岭村时疟疾发作,只好暂住一户贫农家里。后由于坏人告密,他于9月23日不幸被捕。 敌人捕获了安溪中心县委和永春特区的负责人而得意忘形,妄图以此为突破口,破坏整个党组织。于是敌人对林多奉软硬兼施,甚至找来他的“同学故旧”,对他的“误入歧途”表示一番惋惜,企图引诱他自新。对此,林多奉义正词严,历诉社会黑暗现实,指出这是他投身革命的根本原因,表明了自己对革命具有坚定信念,而不是什么“误入歧途”。敌人在对林多奉的审讯中,要他交代出关系人,他冷然答道;“与我一起活动的人,是我邀他们出来,由我承担,并不连累他人。”敌人气急败坏,遂以砍头相威吓。他凛然回答:“只要有革命存在,来生我仍然投身革命!”表达了义无反顾的革命气节。敌人终于绝望,仅隔3天,就对他下了毒手。 1935年9月26日,年仅24岁的林多奉在达埔后山慷慨就义。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