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东南部郑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734
颗粒名称: 华南东南部郑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59-462
摘要: 华南东南部郑姓历史概括了郑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郑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郑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郑姓是中国二十五个大姓之一,浙闽台地区最为昌盛。郑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郑的人至少有78个,总人口大约在930多万。
关键词: 姓氏 华南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郑姓是中国二十五个大姓之一,浙闽台地区最为昌盛。郑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郑的人至少有78个,总人口大约在93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名人总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五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3%,排在第十八位。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书画家和文学家郑虔、诗人郑谷、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愔、郑珣瑜、郑馀庆、郑絪、郑覃、郑朗、郑从谠、郑畋、郑延昌,宋朝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航海家郑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复光,当代林学家郑万钧、历史学家郑天挺、作曲家郑律成、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电影导演郑君里。
  郑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姜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子姓。子姓郑氏出自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奠、郑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子奠亦称王子郑。子姓郑国最初在商朝都城近地的北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之地,后来为防周、羌之敌,西迁到商朝西疆的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子姓郑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这支最古老的郑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
  第二支出自姜姓。姜姓郑氏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实际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这支姜姓郑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郑姓的去向,可能也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了。
  第三支源出姬姓。姬姓郑氏出自周文王之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史称东郑。不久,犬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南逃到汉水上游的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郑国一度曾是春秋初期的强国,后渐衰弱,公元前376年,韩哀侯出兵灭郑,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散布于陈宋之间。姬姓郑氏有2800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始普遍使用郑姓,这也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郑姓家系比较单纯,直到宋朝前没有发生其他外族基因流入的事件。宋朝以后在郑姓人群中的外族混同的主要事件有: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族改汉姓郑,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氏族均改汉姓郑。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逐渐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
  历史上郑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郑姓一直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约占福建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这四省的郑姓又集中了25%。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郑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郑姓人口纯增加率为60%,净增加了45万。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郑姓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这四省的郑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期间,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936万,排在第二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郑姓人口由120万增到930多万,人口增长近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郑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郑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四川、河南四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东、吉林、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26%。浙江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2%。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华中、华北、西南的回迁成为主流。
  当代郑姓的分布频率
  郑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的郑姓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郑姓人口达到2.7-4.5人。郑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2.3A)表明: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
  郑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2.3B)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而在浙东,比例高达3%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频率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2.3%,其中频率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血型分布特征
  郑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4万,占32.5%;A型270万,占28.9%;B型275万,占29.3%;AB型87万,占9.3%。郑姓总人口936万。
  浙江、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是郑姓人口集中之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181万,约占总郑姓人口的19.3%。O型62万,A型53万,B型50万,AB型16万。
  台湾、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江西西部、湖南北部、贵州北部、川鄂豫鲁冀五省、辽黑两省、安徽南部和北部、陕甘南部、宁夏、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新疆西北是郑姓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608万,约占郑姓总人口的65%。O型195万,A型175万,B型181万,AB型57万。
  其他地区为郑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147万,约占郑姓总人口的15.7%。O型47万,A型42万,B型44万,AB型14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