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东南部林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729
颗粒名称: 华南东南部林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55-458
摘要: 华南东南部林姓历史概括了林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林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林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林姓是中国二十个大姓之一,尤盛于闽台地区。林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林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400多万。
关键词: 姓氏 华南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林姓是中国二十个大姓之一,尤盛于闽台地区。林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林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40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林姓历代名人289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八位;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5%,排在第二十三位;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2%,排在第三十四位。
  发源于中原、发迹于山东、昌盛在闽台的林姓,3000年历史中出现了无数的先贤和名人。主要人物有:春秋时鲁大夫林放、林雍、林楚,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西汉平棘侯林挚、学者林闾翁,东汉徐州刺史林邈、福建林姓开山祖晋安郡王林禄,北宋诗人林逋,南宋画家林椿、诗人林景熙,明朝诗人林鸿、画家林良,清朝史学家林春溥、文学家林昌彝、政治家林则徐、台湾农民起义军领袖林爽文、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作家林语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林彪、人大副委员长林伯渠、空气动力学家林同骥、人类学家林惠祥、植物学家林镕、法医学家林幾、画家林风眠、作家林觉夫(秦牧)、医学家林兆耆、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林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林姓起源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曹姓和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子姓林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之前的黄帝,直系远祖是商的先祖契,商朝末贤人比干是林姓的始祖。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高辛氏帝喾与有娀氏之女简狄生契,契是商始祖,传说中乃发明了刻木记事的人,为尧舜的司徒。契,其实是中国最早的名氏族之一,称子氏族。据考证契氏族发源于北京西的古燕地,后南迁河北平山一带。契氏族以燕子为图腾,以玄鸟子为姓,也是中国最早的父系世袭部落酋长的氏族。夏朝时,契的后裔相土率领氏族南移进入河南北部安阳地区,进而越过黄河占据了舜之子商均的故地商丘,建立了商国。到了契的14代孙成汤时向西扩进,约于公元前1600年灭夏,定都亳,建立了商朝。商朝末,朝纲混乱,商纣王昏庸无道,政权岌岌可危。商王武乙之子比于是商纣王之叔,官拜少师,一直忠诚于朝廷。比干因直谏获罪被杀,比干的子孙和族人纷纷避难外逃并改姓氏,改为王、孙等姓。比干的夫人陈氏怀着儿子出逃朝歌郊区的长林山中避难,朝歌地处今河南北部淇县,比干的儿子泉便出生于长林山中。周灭商后,周武王有感泉出生于林中,父亲比干坚贞不屈,于是赐姓林,名坚,食邑博陵,即今河北安平。这是林姓最重要的一支,子姓林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系自姬姓。姬姓林氏也是黄帝的后裔。姬姓林氏可分三分支:第一分支,东周初,周平王的庶子姬林开,姬林开的后裔以其名为姓。第二分支,周平王之子为周桓王姬林,庶子姬开以王父名为氏,遂称林开。第三分支,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字为氏。三分支姬姓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多年。
  第三支出自曹姓。曹姓林氏出自东夷。春秋时林为莒国之邑,莒大夫食采于林,子孙遂以邑为氏。这支林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林氏之中。
  第四支出自外族和改姓。我国的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自南北朝开始,不断有其他民族基因的流入。主要事件有:北魏孝文帝改移民河南的匈奴族丘林氏族为林姓,唐朝福建建州地区的以蛇为图腾的畲族林姓先民与南下汉族混合,北宋金国女真族仆散氏族改姓林,清朝满洲八旗布萨氏、林佳氏等氏族改姓林。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
  历史上林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后来经过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福建为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当代林姓的人口已达1416万,排在第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林姓人口由79万增到1400多万,人口增长达1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两省,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台湾、浙江,这两省又集中了13%。福建居住了林姓总人口的33%,为林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4.8%。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当代林姓的分布频率
  林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闽南粤东,每平方公里的林姓人口达到22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多人。其次在福建北部、台湾、广东中部、浙江、江西东南、海南东南,每平方公里的林姓人口达到4.4-22人。林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2.2A)表明:密度最高的(4.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2%,林姓人口大约605万;不足4.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3.8%,林姓人口大约811万。
  林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2.2B)表明:林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林姓在福建、广东大部、台湾、浙江、江西东南、海南、广西中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尤其在闽南和台湾,比例达到8%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6%,比例以福建莆田地区为中心向外逐步减少;其他广大地区,林姓比例不足1.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2.4%,其中林姓频率不足1%的地区占了88%。
  血型分布特征
  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502万,占35.5%;A型405万,占28.6%;B型391万,占27.6%;AB型118万,占8.3%。林姓总人口1416万。
  福建、台湾、广东东部、浙江、江西东南、海南东南是林姓人口集中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2%,林姓605万,约占林姓总人口的42.7%。O型239万,A型174万,B型149万,AB型43万。
  其他地区为林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3.8%,林姓811万,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7.3%。O型263万,A型231万,B型242万,AB型75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