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1.2华南东南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723
颗粒名称:
11.2华南东南部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3
页码:
450-462
摘要:
华南东南部姓氏分布概括了陈姓、林姓、郑姓等起源与演变。
关键词:
姓氏
华南东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11.2.1 陈 陈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最有影响。陈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5.4%,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陈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540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陈姓历代名人1218名,占名人总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五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三位。
陈姓人才辈出,彪炳于史册的人物数不胜数: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西汉名相陈平,东汉法学家陈宠、大臣陈藩、文学家陈琳,唐朝诗人陈陶,南宋思想家兼文学家陈亮,元末割据江南称帝的陈友谅,明朝画家陈洪绶、文学家兼书画家陈继儒,清朝名将陈化成、医学家陈修园、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清末名臣陈宝琛,国民党名将陈诚、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国民党元老陈果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老陈云、元帅陈毅、数学家陈景润、学者陈寅恪、陈述、陈垣、昆虫学家陈世骧、植物学家陈焕镛。
陈姓的起源与演变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尧传位与舜。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有商均的墓地。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远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仍冠有“老陈户”的别称。陈姓得姓由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普遍使用陈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以后,陈完后裔世代为齐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灭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田姓齐国,统一中国。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亡国之前投奔了楚国,出任楚相令尹,封为颍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长葛市北,并恢复陈姓,陈轸是颍川陈姓的始祖。这支陈姓成为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颍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宸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历史上陈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迂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在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对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由于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对陈姓的伤害相对要轻。陈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迁入广东的潮州和梅州地区,北宋末年,河南陈姓南逃抵广东南雄,由此向广东各地散移。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陈姓在赣浙闽粤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当然,陈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人、北魏时期的鲜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排在王、李、张、赵、刘之后,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占福建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这四省陈姓大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这四省的陈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强,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陈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40%,净增加了12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9.8%)、江苏(13.4%)、江西(11.3%)、福建(11%),这四省陈姓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9%)、安徽(5.4%)、山东(5.4%)、湖南(4.7%),这四省的陈姓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5.5%。东南和两广地区的陈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陈姓大省四川陈姓人口却减少了70%,西南和西北地区仍旧是陈姓分布最少的地方。宋、元、明期间,陈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陈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当代陈姓的人口已达到5436万,为全国第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万激增到5400万,增长了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陈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三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4.7%,占省总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台湾(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陈姓、以南多陈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形成了粤闽和浙苏两个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梯度地减少,形成长江流域陈姓分布区。北方地区形成河南山东经渤海连接东北三省的陈姓分布带。
在近600年期间,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下游的陈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
当代陈姓的分布频率 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江浙、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达到15.2人以上,尤其在闽粤的漳州和潮州地区、上海、浙江东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在23人以上。陈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2.1A)表明:密度最高的(15.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6%,陈姓人口大约947万;11.4-15.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陈姓人口大约1024万;3.8-1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9%,陈姓人口大约2935万;不足3.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8%,陈姓人口大约529万。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2.1B)表明:陈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台湾、福建东南,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0.9%。然后,向西北方向比例逐渐地减少,在东起浙江东部向西南至广东南部宽100公里的地带上,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5%-11.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再向西北,在东起浙江杭州湾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前宽120-2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7.6%-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再向西北,在东起江苏南部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宽200-3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5.7%-7.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东起江苏北部向西至四川盆地、云南东部,向南至广西的广阔地带上,此比例在3.8%-5.7%,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1%。云南西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新疆西北,此比例在1.9%-3.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7%。青海湖以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内蒙古大部,此比例在1.9%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4.7%,其中比例在1%以下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
血型分布特征 陈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822万,占33.5%;A型1582万,占29.1%;B型1548万,占28.5%;AB型484万,占8.9%。陈姓总人口5436万。
粤琼闽浙台、桂东、湘南、赣南赣东、苏南等地区是陈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5%,陈姓1130万,约占陈姓总人口的20.8%。()型441万,A型326万,B型284万,AB型79万。
川黔鄂、皖豫鲁、滇东、桂西、湘北、赣北、苏北、陕甘宁大部、晋南、河北大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是陈姓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6.8%,陈姓3712万,约占陈姓总人口的68.3%。O型1202万,A型1092万,B型1073万,AB型345万。
青海湖以西、华北西北、内蒙古大部地区是陈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3.2%,陈姓594万,约占陈姓总人口的10.9%。O型179万,A型164万,B型191万,AB型60万。
§11.2.2 林 林姓是中国二十个大姓之一,尤盛于闽台地区。林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林的人至少有12个,总人口大约在140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林姓历代名人289名,占名人总数的0.6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八位;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5%,排在第二十三位;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2%,排在第三十四位。
发源于中原、发迹于山东、昌盛在闽台的林姓,3000年历史中出现了无数的先贤和名人。主要人物有:春秋时鲁大夫林放、林雍、林楚,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西汉平棘侯林挚、学者林闾翁,东汉徐州刺史林邈、福建林姓开山祖晋安郡王林禄,北宋诗人林逋,南宋画家林椿、诗人林景熙,明朝诗人林鸿、画家林良,清朝史学家林春溥、文学家林昌彝、政治家林则徐、台湾农民起义军领袖林爽文、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作家林语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林彪、人大副委员长林伯渠、空气动力学家林同骥、人类学家林惠祥、植物学家林镕、法医学家林幾、画家林风眠、作家林觉夫(秦牧)、医学家林兆耆、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林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林姓起源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曹姓和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子姓林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之前的黄帝,直系远祖是商的先祖契,商朝末贤人比干是林姓的始祖。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高辛氏帝喾与有娀氏之女简狄生契,契是商始祖,传说中乃发明了刻木记事的人,为尧舜的司徒。契,其实是中国最早的名氏族之一,称子氏族。据考证契氏族发源于北京西的古燕地,后南迁河北平山一带。契氏族以燕子为图腾,以玄鸟子为姓,也是中国最早的父系世袭部落酋长的氏族。夏朝时,契的后裔相土率领氏族南移进入河南北部安阳地区,进而越过黄河占据了舜之子商均的故地商丘,建立了商国。到了契的14代孙成汤时向西扩进,约于公元前1600年灭夏,定都亳,建立了商朝。商朝末,朝纲混乱,商纣王昏庸无道,政权岌岌可危。商王武乙之子比于是商纣王之叔,官拜少师,一直忠诚于朝廷。比干因直谏获罪被杀,比干的子孙和族人纷纷避难外逃并改姓氏,改为王、孙等姓。比干的夫人陈氏怀着儿子出逃朝歌郊区的长林山中避难,朝歌地处今河南北部淇县,比干的儿子泉便出生于长林山中。周灭商后,周武王有感泉出生于林中,父亲比干坚贞不屈,于是赐姓林,名坚,食邑博陵,即今河北安平。这是林姓最重要的一支,子姓林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系自姬姓。姬姓林氏也是黄帝的后裔。姬姓林氏可分三分支:第一分支,东周初,周平王的庶子姬林开,姬林开的后裔以其名为姓。第二分支,周平王之子为周桓王姬林,庶子姬开以王父名为氏,遂称林开。第三分支,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字为氏。三分支姬姓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多年。
第三支出自曹姓。曹姓林氏出自东夷。春秋时林为莒国之邑,莒大夫食采于林,子孙遂以邑为氏。这支林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林氏之中。
第四支出自外族和改姓。我国的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自南北朝开始,不断有其他民族基因的流入。主要事件有:北魏孝文帝改移民河南的匈奴族丘林氏族为林姓,唐朝福建建州地区的以蛇为图腾的畲族林姓先民与南下汉族混合,北宋金国女真族仆散氏族改姓林,清朝满洲八旗布萨氏、林佳氏等氏族改姓林。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
历史上林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经西南到四川,向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后来经过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福建为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当代林姓的人口已达1416万,排在第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林姓人口由79万增到1400多万,人口增长达1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两省,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台湾、浙江,这两省又集中了13%。福建居住了林姓总人口的33%,为林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4.8%。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当代林姓的分布频率 林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闽南粤东,每平方公里的林姓人口达到22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多人。其次在福建北部、台湾、广东中部、浙江、江西东南、海南东南,每平方公里的林姓人口达到4.4-22人。林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2.2A)表明:密度最高的(4.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2%,林姓人口大约605万;不足4.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3.8%,林姓人口大约811万。
林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2.2B)表明:林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林姓在福建、广东大部、台湾、浙江、江西东南、海南、广西中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尤其在闽南和台湾,比例达到8%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7.6%,比例以福建莆田地区为中心向外逐步减少;其他广大地区,林姓比例不足1.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2.4%,其中林姓频率不足1%的地区占了88%。
血型分布特征 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502万,占35.5%;A型405万,占28.6%;B型391万,占27.6%;AB型118万,占8.3%。林姓总人口1416万。
福建、台湾、广东东部、浙江、江西东南、海南东南是林姓人口集中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2%,林姓605万,约占林姓总人口的42.7%。O型239万,A型174万,B型149万,AB型43万。
其他地区为林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3.8%,林姓811万,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7.3%。O型263万,A型231万,B型242万,AB型75万。
11.2.3 郑 郑姓是中国二十五个大姓之一,浙闽台地区最为昌盛。郑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郑的人至少有78个,总人口大约在93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郑姓历代名人494名,占名人总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五位;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3%,排在第十八位。
发源于河南,昌盛在浙闽台的郑姓,是中国著名大姓,是一个名人辈出、事业辉煌的家族。主要人物有:战国水利家郑国,西汉大臣郑吉,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郑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唐朝书画家和文学家郑虔、诗人郑谷、大长和国国君郑买嗣、九位宰相郑愔、郑珣瑜、郑馀庆、郑絪、郑覃、郑朗、郑从谠、郑畋、郑延昌,宋朝史学家郑樵,元朝戏曲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朝航海家郑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朝书画家兼文学家郑燮、物理学家郑复光,当代林学家郑万钧、历史学家郑天挺、作曲家郑律成、作家兼史学家郑振铎、电影导演郑君里。
郑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郑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姜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子姓。子姓郑氏出自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奠、郑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子奠亦称王子郑。子姓郑国最初在商朝都城近地的北郑,今河南濮阳西南古帝丘之地,后来为防周、羌之敌,西迁到商朝西疆的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子姓郑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这支最古老的郑姓,人寡势弱,以后一直无闻,可能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
第二支出自姜姓。姜姓郑氏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阳。周穆王(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实际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这支姜姓郑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后来史书上未见这支郑姓的去向,可能也淹没于姬姓郑氏之中了。
第三支源出姬姓。姬姓郑氏出自周文王之后。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将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史称东郑。不久,犬戎联军攻破西周都城镐京,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南郑遗民南逃到汉水上游的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的南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郑国一度曾是春秋初期的强国,后渐衰弱,公元前376年,韩哀侯出兵灭郑,郑国子孙以国名为氏,散布于陈宋之间。姬姓郑氏有2800多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始普遍使用郑姓,这也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郑姓家系比较单纯,直到宋朝前没有发生其他外族基因流入的事件。宋朝以后在郑姓人群中的外族混同的主要事件有:北宋金国女真人石抹氏族改汉姓郑,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氏族均改汉姓郑。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逐渐被同化为当地的汉民。
历史上郑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郑姓一直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约占福建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这四省的郑姓又集中了25%。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郑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郑姓人口纯增加率为60%,净增加了45万。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郑姓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这四省的郑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期间,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936万,排在第二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郑姓人口由120万增到930多万,人口增长近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郑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郑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四川、河南四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山东、吉林、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26%。浙江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2%。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华中、华北、西南的回迁成为主流。
当代郑姓的分布频率 郑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的郑姓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郑姓人口达到2.7-4.5人。郑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2.3A)表明: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
郑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2.3B)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而在浙东,比例高达3%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频率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2.3%,其中频率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血型分布特征 郑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4万,占32.5%;A型270万,占28.9%;B型275万,占29.3%;AB型87万,占9.3%。郑姓总人口936万。
浙江、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是郑姓人口集中之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181万,约占总郑姓人口的19.3%。O型62万,A型53万,B型50万,AB型16万。
台湾、福建南部、广东东部、江西西部、湖南北部、贵州北部、川鄂豫鲁冀五省、辽黑两省、安徽南部和北部、陕甘南部、宁夏、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新疆西北是郑姓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608万,约占郑姓总人口的65%。O型195万,A型175万,B型181万,AB型57万。
其他地区为郑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147万,约占郑姓总人口的15.7%。O型47万,A型42万,B型44万,AB型14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