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西部龚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711
颗粒名称: 华中西部龚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40-443
摘要: 华中西部龚姓历史概括了龚姓的来源和演变、历史上龚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龚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龚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长江流域地区人丁兴旺。龚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龚的人至少有17个,总人口大约在20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中西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龚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长江流域地区人丁兴旺。龚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龚的人至少有17个,总人口大约在2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龚姓历代名人85名,占名人总数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一位;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九位;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
  历史上涌现出龚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渤海太守龚遂、画家龚宽、音乐家龚德,南宋名臣龚茂良,宋末元初画家龚开,明朝史学家龚之伊、工部尚书龚弘,明末清初文学家龚鼎孽,清朝画家龚贤、历科博士龚士燕、思想家兼文学家龚自珍、捻军名将龚德树,当代光学专家龚祖同、电影艺术家龚稼农。
  龚姓的来源和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龚姓主要有四大支:共工氏、偃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共工氏。共工氏是上古伏羲氏时代已经存在的古部落,神农氏炎帝时代居于江淮之间,其部落首领一直称为共工。相传共工曾为伏羲氏的上相,为黄帝时大臣,司水土,一度与颛顼帝争夺帝位,帝喾时部落首领共工被诛杀,尧帝时为大臣,授工师之职,尧舜时代与〓兜、三苗、鲧并称“四凶”,在舜帝时代被逐出中原至幽州。共工氏在夏朝之前是一支十分强大的部落,共工氏之后有共氏。古代共、恭、龚三字通用,龚氏即共氏。一说,共氏之后分为两支,一支以共工氏属五行中之水,加水为洪姓;另一支因黄帝时的共工氏之子句龙,继承父职,为黄帝之土正,管理土地,其后因避难,遂在共字上加龙字遂为龚氏。总而言之,龚姓来自共姓,共姓的渊源之一出自共工氏。
  第二支出自偃姓。金天少昊氏之后皋陶,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舜赐姓偃氏。皋陶后裔在商朝被封有阮、徂、共等小国,共国亦作恭国,侯爵,在今甘肃泾川北,商末为周文王所灭,共人归周。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异姓诸侯国中有共伯国,位于今河南辉县,伯爵,偃姓,皋陶的后裔,不久为卫国所并,成为卫国之邑。两共国国亡之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共姓后来改为龚姓。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地名中有龚,即河南辉县的共伯国。古代共、恭、龚三字通用,在先秦时期多以共为正字,少见恭字,罕见龚字。龚、共实为同一国、同一姓。
  第三支系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之太子申生,号恭君,谥恭,恭也作共,其后有共氏,晋大夫共华、共赐均为其后。又春秋时郑太叔,亦称共叔段,出奔共,即古共伯国,其后也为共氏。此两支均为姬姓,后也改为龚姓。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族融入龚姓中的事件最为重要的是发生在巴蜀,西汉初巴郡板楯蛮七大姓中有龚姓,龚姓族居于今重庆市酉阳县西北的龚滩。西汉荆州刺史龚荣、巴郡太守龚扬均为板楯蛮之族。在秦汉时期,在巴郡地区存在多个民族,其中有共族,也称共蛮,板楯蛮中的大姓龚族似出于共蛮。夏商时期,在今重庆市巴南区有恭国,也称共国,其后裔或为秦汉时期的巴郡蛮的共族。板楯蛮除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湘鄂西部的土家族外,其余不久都成为当地的汉族,四川地区多龚姓与板楯蛮的龚姓有关。
  历史上龚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龚姓开始出现在史书上,龚姓的历史其实只有1800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龚姓主要活动于四川、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两晋南北朝时,龚姓已经发展到长江两岸等地。唐宋时,龚姓主要在江南发展,福建、广东等地也有了龚姓足迹。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龚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八十四位。龚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19.3%,占安徽省总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苏(15.7%)、江西(12.8%)、湖南(11.8%)、福建(10.7%)、河北(10.6%),这六省龚姓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省。全国形成了东部皖苏、北面河北、南方赣湘闽三块龚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龚姓大约有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排在第七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龚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龚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93%,人口纯增长了14万。明朝时期,江苏为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25.7%,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25.2%)、浙江(13.2%)、福建(12%),这四省龚姓大约占龚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这三省的龚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龚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苏赣浙闽一片龚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汉族龚姓的人口204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龚姓人口由30万增到200余万,增长了近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龚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龚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3.3%)、湖北(10.5%)、江西(10.1)三省,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山东(9.9%)、江苏(9%)、浙江(7.6%)、湖南(7.5%),这四省的龚姓又集中了34%。四川为龚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2%。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龚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龚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成为龚姓迁移的主流。
  当代龚姓的分布频率龚
  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流域,每平方公里的龚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龚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6A)表明:密度在0.6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6%,龚姓人口大约94万;0.2-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2%,龚姓人口大约74.9万;不足0.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4%,龚姓人口大约35.1万。
  龚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6B)表明:川黔湘大部、鄂赣浙苏、福建大部、安徽大部、河南西南、山东东南、宁夏、甘肃东部地区,是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地区,一般达到0.18%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7.3%;在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粤桂北部、闽台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安徽西北、山东中部和东部、吉林东北地区,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0.18%,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4%;在其他地区,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09%,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4.3%,其中比例不足0.05%的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2%。
  血型分布特征
  龚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68.9万,占33.8%;A型61.3万,占30%;B型55.9万,占27.4%;AB型17.9万,占8.8%。龚姓总人口204万。
  川黔湘大部、鄂赣浙苏、福建大部、安徽大部、河南西南、山东东南、宁夏、甘肃东部是龚姓主要分布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7.3%,龚姓117.2万,约占全国龚姓人口的57.5%。其中O型40.8万,A型36.1万,B型30.5万,AB型9.8万。
  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粤桂北部、闽台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安徽西北、山东中部和东部、吉林东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8.4%,龚姓53.5万,约占全国龚姓人口的26.2%。其中O型17.6万,A型15.9万,B型15.1万,AB型4.9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4.3%,龚姓人口稀少,约33.3万,约占全国龚姓人口的16.3%。其中O型10.5万,A型9.3万,B型10.3万,AB型3.2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