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华中西部邹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701
颗粒名称:
华中西部邹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32-435
摘要:
华中西部邹姓历史概括了邹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邹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邹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邹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尤其在四川和江西地区特别昌盛。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3%,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邹的人至少有33个,总人口大约在400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中西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邹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尤其在四川和江西地区特别昌盛。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3%,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邹的人至少有33个,总人口大约在4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邹姓历代名人104名,占名人总数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位;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3%,排在并列第八十三位。
最负盛名的邹姓历史人物有:战国齐相邹忌、哲学家邹衍,西汉文学家邹阳,明朝学者邹守益、名儒邹亮、名臣邹元标,清朝科学家邹伯奇、画家邹一桂,民国新闻记者兼出版家邹韬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当代冶金和材料科学家邹元爔、昆虫学家邹树文、农业昆虫学家邹钟琳。
邹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邹姓主要有三个来源:姚姓、曹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姚姓。姚姓出自有虞氏,始祖是舜,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故也称姚舜,因出自有虞氏族而称虞舜。姚舜之后有邹国,商朝侯国,古国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为曹姓邾人所夺,北迁于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邹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国亡之后,普遍使用邹姓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邾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南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也称邹。战国中叶,楚宣王(公元前369-公元前340年在位)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其后有邾、邹等氏。曹姓邹氏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自子姓。西周初周成王封纣王之兄微子于宋,是为公爵宋国,以奉商祀。微子启之弟微仲衍之曾孙为宋湣公,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父胜,世父胜生正考父,正考父食邑于邹,也称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其后裔以邑为氏。子姓邹氏的历史也有2700年。
历史上邹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力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13.8%),这两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7.5%)、湖南(7.1%),这两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湘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邹姓的纯增长率是192%,纯增长的人口为25万。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10%),这两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8.1%)、江苏(7.1%)、湖北(7%)、浙江(6.8%)、山东(6.6%),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人口396万,为全国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00万,增加近10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7.8%)、江西(13.6%)、山东(12.2%)、湖北(10.2%)四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三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9%。四川为邹姓第一大省,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以四川、江西、山东为中心的三块邹姓集聚区。在近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是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
当代邹姓的分布频率
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四川大部、贵州西北、赣浙、福建大部、湘鄂东部、皖苏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邹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山东和辽宁的中心地区达到2.4人以上。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4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1%,邹姓人口大约220.8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3%,邹姓人口大约100.5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6%,邹姓人口大约74.7万。
邹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邹姓在四川、江南、鲁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4B)表明: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贵州西北、江西、福建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湖南东部、山东东端、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6%;在湖南西部、广东东部、贵州大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湖北中西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辽宁大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南地区,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4%;在其他地区,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8%,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
血型分布特征
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0.8万,占33%;A型116.3万,占29.4%;B型113万,占28.5%;AB型35.9万,占9.1%。邹姓总人口396万。
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四川大部、贵州西北、赣浙、福建大部、湘鄂东部、皖苏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地区是邹姓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9.1%,邹姓220.8万,占邹姓总人口的55.7%。O型74.3万,A型65.8万,B型61.2万,AB型19.5万。
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云南中东部、贵州东南、广东东部、福建南端、河南南端、安徽北部、江苏北部、辽宁西北、吉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7.3%,邹姓100.5万,占邹姓总人口的25.4%。()型32.7万,A型29.4万,B型29.1万,AB型9.3万。
其他地区是邹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3.6%,邹姓74.7万,占邹姓总人口的18.9%。O型大约23.8万,A型21.1万,B型22.7万,AB型7.1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