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的起源与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87
颗粒名称: 周姓的起源与演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418-420
摘要: 周姓的起源与演变概括了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古周国,第二支出自姬姓,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
关键词: 姓氏 华中西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亶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亶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也有2300年的历史。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在周庄王时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