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华中西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85
颗粒名称: 10.3华中西部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0
页码: 418-447
摘要: 华中西部姓氏分布概括了周姓、胡姓、萧姓、邹性、邱姓、龚姓等来源与演变。
关键词: 姓氏 华中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10.3.1 周 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尤其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最有影响。周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2.1%,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周的人至少有21个,总人口大约在254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周姓历代名人708名,占名人总数的1.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位;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第十一位;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2%,排在第九位。
   历史上周姓重要的人物有:西汉汝坟侯周仁、汾阴侯周昌、太尉周勃、名将周亚夫,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唐朝武则天时丞相周允元、宣宗时丞相周墀、画家周昉,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南宋大臣周必大,明朝画家周臣、工艺家周翥,近代文学家思想家兼革命家周树人(鲁迅)、民国空军司令周至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政治活动家和生物学家周建人、历史学家周谷城、实业家周叔弢、钢铁冶金学和陶瓷学家周仁、物理学家周培源、周同庆、生化药理学家周廷冲、冶金学家周志宏、古生物学家周明镇、经学史家周予同、散文家周作人、语言学家周祖谟、文艺理论家周扬、京剧名演员周信芳、国际法学家周鲠生。
   周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亶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亶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也有2300年的历史。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在周庄王时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历史上周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排在第三十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占山东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湘川、华东和中原为中心的三个周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约有21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了150多万。江西的周姓为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20%)、江苏(16.6%),这三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和安徽,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南方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明期间,周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川湘鄂赣、鲁苏浙皖、闽粤三大块周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44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万激增到近2500多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和贵州,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四川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5.3%,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的高比率周姓区域。在近600年期间,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周姓的分布频率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1A)表明: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和江苏东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东东南、江苏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人口大约915万;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人口大约293万。
   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1B)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贵州、湖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1%以上,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达到2.8%以上。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两广等地区,周姓分布频率在0.7%-2.1%,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5%。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7%。
   血型分布特征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837万,占32.9%;A型748万,占29.4%;B型728万,占28.6%;AB型231万,占9.1%。周姓总人口2544万。
   长江流域地区是周姓人群主要的聚居区域,包括四川大部、贵州北部、湖南北部、湖北、江西西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东南,约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915万,约占全国周姓人口的36%。O型311万,A型285万,B型241万,AB型78万。
   山东大部、河南、河北东部、陕甘宁南部、东北地区、四川西南、云南东部和北部、贵州南部、广西北部、广东中部和东部、海南、福建、江西大部,约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1336万,约占全国周姓人口的52.5%。O型433万,A型381万,B型397万,AB型125万。
   其他地区是周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293万,约占全国周姓人口的11.5%。O型93万,A型82万,B型90万,AB型28万。
   10.3.2 胡 胡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中十分昌盛。胡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胡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近16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胡姓历代名人355名,占名人总数的0.7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二位;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排在第二十六位;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34%,排在第十六位。
   历史上主要的胡氏名人有:三国吴大臣胡综,西晋大将胡奋,唐朝诗人胡曾,五代后唐画家胡瓌,北宋教育家胡瑗,南宋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宏、胡居仁,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明朝开国名将胡大海、丞相胡惟庸、大臣胡广、胡直、文学家胡应麟、名臣胡宗宪,清朝经学家兼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田游、大臣胡憰棻、湘军名将胡林翼、著名皖商胡光墉、太平天国名将胡以晃,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民国将军胡宗南、学者胡适、华侨企业家胡文虎,当代理论家胡乔木、昆虫学家胡经甫、物理学家胡宁、数学家胡世华、植物学家胡先骕、病理学家胡正详。
   胡姓的起源与演变 胡姓血缘主要来自四大系:妫姓、归姓、姬姓和外族。
   第一支源出妫姓。妫姓胡氏出自谥号。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根据古代谥法,“弥年寿考曰胡,正允背私曰公”,也就是说因长寿而誉满天下、公正诚信而深得民心。妫满逝世后,周朝天子赐谥号“胡公”。胡公满的后裔以谥号为氏,遂有胡氏。妫姓之后繁衍出40多个重要的姓氏,其中最大的五姓是陈、胡、田、虞、姚,除了虞姓外,其他四姓为当代的百家大姓。妫姓胡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归姓。归姓胡氏源出国名。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夔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在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河南郾城建立了归国和胡国,均为商的属国。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建立了夔国。归姓胡氏有两分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随即灭了归和胡,胡国之后以国为氏,这是第一分支。西周宣王时,楚国灭归姓夔国,封楚王族于此,为芈姓夔国。春秋时公元前634年,楚国灭芈姓夔国,把以归姓人为主的夔人东迁到安徽阜阳,成立了胡国,子爵,史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国灭胡,胡国之后以胡为氏,这是第二分支。归姓胡的历史最长,至少有3200多年。
   第三支系出姬姓。姬姓胡氏源出国名。周武王灭归、胡两国后,随即把两国之地封于亲属姬姓,仍称胡,子爵,史也称胡子国。进入春秋后,公元前745年,郑武公灭姬姓胡子国,后又复国于安徽阜阳。春秋末公元前531年,楚灵王灭胡子国并迁胡子国于荆,胡人居于今湖北西北的荆山北麓。不久又复国迁回安徽阜阳,回迁途中在河南西南的唐河县的胡阳停留。公元前519年楚国伐吴失败,回国途中灭了胡子国,子孙遂姓胡。姬姓胡的历史也有3000年,普遍使用胡姓是在国亡之后,这离今也有2500多年了。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胡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胡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胡姓的外来血缘主要来自北方。最重要的有: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纥骨氏族为胡姓。北魏的高车族人,北宋的契丹族人,金国的女真族人中均有胡姓。我国南方和西南的瑶、苗、普米、彝族中也有胡姓,这些胡姓很可能来自汉族的移民,长期混居加上汉民人数少,久而久之融入了当地的土著中,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代。
   历史上胡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胡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黄河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地区。秦汉两晋时,胡姓已经播迁到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陕西,北疆为山西、河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浙。在唐宋之际,胡姓已经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了优势。清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胡姓大约有9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7%,排在大姓的第十三位。胡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29%,占江西总人口的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胡姓大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和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胡姓聚集地。两广地区是当时胡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胡姓大约有1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8%,为明朝第十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胡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胡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50%,净增加了49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2.7%)、浙江(20%)、安徽(13.3%)三省,这三省胡姓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7.5%)、江苏(6.3%)、湖南(5.4%)、山东(4.2%)、四川(4%),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7%。江西仍为胡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2.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胡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胡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向东漂移,东南地区的胡姓有了稳健的发展,赣浙皖地区是胡姓的密集区。
   当代胡姓的人口已达到1572万,为全国第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胡姓人口由147万激增到1572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胡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胡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北、江西三省,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山东、湖南、贵州,这五省又集中了23%。四川为当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总人口的12.7%,占省总人口的1.7%。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江西(4%)和湖北(3%)。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布局。形成了赣鄂皖和四川两个胡姓高聚集区域。在600年期间,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力度。
   当代胡姓的分布频率 胡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特别在赣鄂皖三省交会地区和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在5.5人以上。胡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2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胡姓人口大约709万;1.1-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胡姓人口大约723万;不足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6%,胡姓人口大约142万。
   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2B)表明:胡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以上,其中赣北、湘贵交界地,这一比例在2.25%以上,最高可达3%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在两广闽台大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北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1.3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7%;在青海湖以西的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北,此比例在0.4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5%。
   血型分布特征 胡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520万,占33.1%;A型465万,占29.6%;B型445万,占28.3%;AB型142万,占9%。胡姓总人口1572万。
   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是胡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8.8%,胡姓707万,约占胡姓总人口的45%。O型247万,A型220万,B型181万,AB型59万。
   两广闽台大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北方地区是胡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胡姓761万,约占胡姓总人口的48.4%。O型242万,A型216万,B型231万,AB型72万。
   青海湖以西的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北是胡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8.5%,胡姓104万,约占胡姓总人口的6.6%。O型31万,A型29万,B型33万,AB型11万。
   10.3.3 萧 萧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氏之一,尤盛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萧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萧的人至少有59个,总人口大约在7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萧姓历代名人497名,占名人总数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四位;萧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3%,排在第二十四位;萧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8%,排在第四十六位。
   最负盛名的萧姓历史人物有:西汉丞相萧何、大臣萧望之,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梁国国君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史学家萧子云、萧子显、文学家萧统,唐初大臣萧瑀、散文家萧颖士,北宋辽国萧太后、史学家萧韩家奴、大臣萧思温,南宋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元朝戏曲作家萧德祥,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清朝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民国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萧有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华、实验核物理学家萧健、历史学家萧一山、医学家萧龙友、书法家萧蜕、京剧艺术家萧长华。
   萧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嬴。伯益的后裔孟夸的后代在商朝被封在萧,亲商的嬴姓萧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后裔徐、奄十七国联合武庚及三监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讨伐,嬴姓萧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周公旦把萧国遗民封给其子伯禽,伯禽是鲁国始祖。外逃的萧国子孙被迫南迁于今江西樟树市西的萧水,一支向西迁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潇水,一支向东迁移到浙江萧山,嬴姓萧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国亡后普遍使用萧姓的历史也有3000年之久。
   第二支源自子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史称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商朝末帝纣王之兄,在平定武庚叛乱中立有大功。春秋初宋国由河北赵县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到宋湣公时,公元前682年宋国猛将南宫万杀湣公叛乱,公子御说逃奔萧,宋戴公之裔乐大心平定叛乱,公子御说继位为宋桓公,乐大心因功被封于萧,史称萧叔大心,子爵萧国为宋国附庸。春秋末公元前495年,子姓萧国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子姓萧氏的历史有2700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北部的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个氏族全部改姓萧氏,成为辽国第一大姓,北方地区的萧姓一下就增加了许多,到元朝时华北和中原的这部分外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体改为汉姓萧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辽国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时已有一部分改为萧姓,而舒穆禄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瑶、壮、土家、傣族等,南方的土著中的萧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萧姓汉民,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萧姓又回到汉族。
   历史上萧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萧姓的活动主要在河南、湖北、安徽地区。秦汉以后,萧姓很快散播到山东、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唐、宋、元明时期是萧姓发展和迁移的重要阶段,北方强大的契丹国的萧姓人群大量加盟汉族,到了元朝,成为汉族的萧姓因战乱与原华北的居民一起南下,聚集在沿长江的地区,越过长江进入湖广地区,最终形成当代分布的局面。清朝初期萧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位。萧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4%,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13%),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7.8%)、山东(6.3%)、河北(6.1%)、山西(5.9%),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越升到第二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萧姓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速,这与外族的萧姓汉化融入有关。600年中萧姓纯增长率为140%,人口增加37万。明朝时期,江西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13.9%)、广东(10.3%),这三省萧姓大约占萧姓总人口的64.6%;其次分布于湖南(8%)、湖北(5.1%),这两省的萧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萧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东南的赣皖地区向南、向西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闽粤湘鄂萧姓人口聚集大地区。
   当代萧姓的人口708万,为全国第三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萧姓人口由64万增到近700余万,增长了近11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萧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1000年中萧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5.7%)、湖南(14.6%)、江西(11%)、湖北(10.7%)、山东(10.6%)、广东(10.1%)六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贵州等省。四川为萧姓第一大省,占四川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省份南抵广东、东达山东的一块高比率萧姓分布区域。在近600年期间,萧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除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外,向中原和山东的回迁成为重要的流向。
   当代萧姓的分布频率 萧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鄂湘赣四省大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萧姓人口达到1.8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3.6人以上。萧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3A)表明:密度最高的(1.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1%,萧姓人口大约297万;0.6-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6%,萧姓人口大约311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7.3%,萧姓人口大约100万。
   萧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萧姓在长江以南、华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萧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3B)表明:在黔鄂湘赣四省大部、四川东南、广东东北、福建西北、山东东南端、内蒙古东北角地区,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75%以上,湘赣交汇地区可达1.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4%;在川云桂粤四省区大部、海南、台湾、豫皖苏三省、闽浙大部、鄂西北、陕甘南部、冀鲁大部、晋东南、吉林北部、内蒙古东北,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5%-0.7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7%;在其他地区,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9.9%,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30%。
   血型分布特征 萧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39万,占33.8%;A型210万,占29.7%;B型197万,占27.8%;AB型62万,占8.7%。萧姓总人口708万。
   川鄂湘赣四省大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是萧姓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1%,萧姓297万,占萧姓总人口的42%。0型106万,A型93万,B型75万,AB型23万。
   四川西部、云南东北、广西大部、广东西部、海南、福建东南、浙江大部、江苏、安徽、山东大部、河南、湖北西北、陕甘南部、山西东南、河北、辽东半岛、吉林、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6%,萧姓311万,占萧姓总人口的43.9%。O型102万,A型89万,B型91万,AB型29万。
   其他地区是萧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7.3%,萧姓100万,占萧姓总人口的14.1%。O型大约31万,A型28万,B型31万,AB型10万。
   10.3.4 邹 邹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尤其在四川和江西地区特别昌盛。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3%,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邹的人至少有33个,总人口大约在4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邹姓历代名人104名,占名人总数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位;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3%,排在并列第八十三位。
   最负盛名的邹姓历史人物有:战国齐相邹忌、哲学家邹衍,西汉文学家邹阳,明朝学者邹守益、名儒邹亮、名臣邹元标,清朝科学家邹伯奇、画家邹一桂,民国新闻记者兼出版家邹韬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当代冶金和材料科学家邹元爔、昆虫学家邹树文、农业昆虫学家邹钟琳。
   邹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邹姓主要有三个来源:姚姓、曹姓、子姓。
   第一支出自姚姓。姚姓出自有虞氏,始祖是舜,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故也称姚舜,因出自有虞氏族而称虞舜。姚舜之后有邹国,商朝侯国,古国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为曹姓邾人所夺,北迁于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邹氏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国亡之后,普遍使用邹姓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邾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南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也称邹。战国中叶,楚宣王(公元前369-公元前340年在位)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其后有邾、邹等氏。曹姓邹氏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自子姓。西周初周成王封纣王之兄微子于宋,是为公爵宋国,以奉商祀。微子启之弟微仲衍之曾孙为宋湣公,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父胜,世父胜生正考父,正考父食邑于邹,也称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其后裔以邑为氏。子姓邹氏的历史也有2700年。
   历史上邹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力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13.8%),这两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7.5%)、湖南(7.1%),这两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湘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邹姓的纯增长率是192%,纯增长的人口为25万。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10%),这两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8.1%)、江苏(7.1%)、湖北(7%)、浙江(6.8%)、山东(6.6%),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人口396万,为全国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400万,增加近10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7.8%)、江西(13.6%)、山东(12.2%)、湖北(10.2%)四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三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9%。四川为邹姓第一大省,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以四川、江西、山东为中心的三块邹姓集聚区。在近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是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
   当代邹姓的分布频率 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四川大部、贵州西北、赣浙、福建大部、湘鄂东部、皖苏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邹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山东和辽宁的中心地区达到2.4人以上。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4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1%,邹姓人口大约220.8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3%,邹姓人口大约100.5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6%,邹姓人口大约74.7万。
   邹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邹姓在四川、江南、鲁东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4B)表明: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贵州西北、江西、福建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湖南东部、山东东端、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6%;在湖南西部、广东东部、贵州大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湖北中西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辽宁大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南地区,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4%;在其他地区,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8%,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
   血型分布特征 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0.8万,占33%;A型116.3万,占29.4%;B型113万,占28.5%;AB型35.9万,占9.1%。邹姓总人口396万。
   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四川大部、贵州西北、赣浙、福建大部、湘鄂东部、皖苏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地区是邹姓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9.1%,邹姓220.8万,占邹姓总人口的55.7%。O型74.3万,A型65.8万,B型61.2万,AB型19.5万。
   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云南中东部、贵州东南、广东东部、福建南端、河南南端、安徽北部、江苏北部、辽宁西北、吉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7.3%,邹姓100.5万,占邹姓总人口的25.4%。()型32.7万,A型29.4万,B型29.1万,AB型9.3万。
   其他地区是邹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3.6%,邹姓74.7万,占邹姓总人口的18.9%。O型大约23.8万,A型21.1万,B型22.7万,AB型7.1万。
   10.3.5 邱 邱姓为当代一百个大姓之一,尤盛于四川、华南和闽台地区。邱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邱的人至少有27个,总人口大约在32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邱(丘)姓历代名人115名,占名人总数的0.2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4%,排在并列第六十五位;邱(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3%,排在第八十三位。
   历史上邱(丘)姓的重要人物有:南北朝梁文学家丘迟,唐朝诗人丘为,南宋学者丘国富,金元时期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长春真人丘处机,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邱濬、大将丘福,清朝戏曲作家兼画家丘园、作家丘心如、清末台湾诗人丘逢甲。
   邱姓的起源与演变 邱姓本丘氏。自汉朝以来,为避孔子之名讳,不断有丘氏改为邱氏。到清雍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除《四书五经》外,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邱姓是中国百家姓中最年轻的,其历史不到300年。所以,汉族邱姓即丘姓,其起源主要有四大支:姜姓、曹姓、地名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周初封于营丘,为齐国,是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营丘先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后迁临淄西北,为齐国都城。
  姜太公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其历史至少3000年。
   第二支源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始封曹姓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初为鲁国附庸,春秋时进爵为子,后迁邹县南,亦称邾娄。春秋时邾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
   第三支出自地名。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时鲁太史左丘明之后,左丘明居左丘,以居地为氏有左丘氏、丘氏。左丘故地可能在今山东定陶县西,战国时在鲁国的左人和陶丘一带。其二,春秋时陈国有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东,居者以邑为氏。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丘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西汉初东胡族乌丸部为匈奴所灭,余部东奔内蒙古与晋冀辽相接的地区,称乌桓,乌桓山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乌桓人有丘姓;东汉末十六国西秦时羌人中有丘姓;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丘敦氏族集体改为丘姓,后来成为河南丘氏的望族;匈奴族丘林氏族改为丘、林、乔三姓,也成为河南丘氏的一部分。这些外族很快与汉族相融,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
   历史上邱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地区,后向西进入陕西地区。秦汉时,丘姓南迁到江淮地区,定居于浙江绍兴的一支发展最快,在南北朝时形成了著名的吴兴丘姓望族,丘姓主力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时期,丘姓在华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时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复丘姓,这样在当代的中国人中同时存在丘、邱两姓,但多数仍以邱为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丘和邱姓人口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三位。丘姓与邱姓的人数比率为73:1,以丘为主,邱姓几乎集中在江浙地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丘(邱)姓又占丘(邱)姓总人口的30%。福建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丘(邱)姓总人口的17%,占福建省总人口的0.6%。全国基本形成了江南多丘(邱)姓,江北少丘(邱)姓的局面。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丘(邱)姓大约有3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为明朝第六十八位大姓。丘姓仍占优势,丘姓与邱姓人数比率为5:1,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丘(邱)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丘(邱)姓人口净增长率为94%,纯增加了16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江苏,这三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这五省的丘(邱)姓又集中了30%。江西省的丘(邱)姓人口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2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江西省总人口的0.6%。全国的丘(邱)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闽浙苏粤一块丘(邱)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邱姓的人口已达到324万,为全国第七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丘姓人口44万余人,95%的丘姓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丘姓与邱姓之比的值已经变为1:7,邱姓成为主流。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邱(丘)姓人口由33万增到了368万(其中丘姓44万),增长达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邱(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邱(丘)姓人口呈“∧”形态势。目前在全国邱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广东,三省大约占邱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湖北、台湾、福建、贵州,这四省区的邱姓又集中了24%。台湾是邱姓密度最高的地区,占台湾省人口的1.6%,为台湾第十八位大姓。全国形成了西部川湘黔、南方粤闽台两块邱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邱(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南的迁移成为主流。
   当代邱姓的分布频率 邱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黔湘鄂、粤赣、福建大部、海南大部、云南北部、安徽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邱姓人口达到0.75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人以上。邱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5A)表明:密度最高的(0.7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4%,邱姓人口大约133.5万;0.25-0.7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1.4%,邱姓人口大约122.3万;不足0.2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4.2%,邱姓人口大约50.1万。
   邱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5B)表明:在台湾、福建、江西南部、粤桂交界地区、四川中部、贵州西南、湖南东南地区,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2%;在云贵川大部、粤桂湘鄂皖大部、海南、江西北部、浙江、江苏南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黑吉东部交界处、新疆西北地区,邱姓分布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3%;其他地区的邱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0.5%,其中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52%。
   血型分布特征 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10.6万,占34.1%;A型95.6万,占29.5%;B型89.7万,占27.7%;AB型28.1万,占8.7%。邱姓总人口324万。
   川黔湘鄂、粤赣、福建大部、海南大部、云南北部、安徽西南地区是邱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4%,邱姓133.5万,约占邱姓总人口的41.2%。O型48.6万,A型41万,B型33.4万,AB型10.5万。
   台湾、福建东部、浙苏鲁、皖豫冀大部、陕甘南部、川西、黔东、云南大部、青海东南、黑吉东部、辽宁西部、新疆西北地区是邱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1.4%,邱姓140.4万,约占邱姓总人口的43.3%。0型46.8万,A型40.6万,B型40.4万,AB型12.6万。
   其他地区是邱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54.2%,邱姓50.1万,约占邱姓总人口的15.5%。O型15.2万,A型14万,B型15.9万,AB型5万。
   10.3.6 龚 龚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长江流域地区人丁兴旺。龚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龚的人至少有17个,总人口大约在2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龚姓历代名人85名,占名人总数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一位;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九位;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
   历史上涌现出龚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渤海太守龚遂、画家龚宽、音乐家龚德,南宋名臣龚茂良,宋末元初画家龚开,明朝史学家龚之伊、工部尚书龚弘,明末清初文学家龚鼎孽,清朝画家龚贤、历科博士龚士燕、思想家兼文学家龚自珍、捻军名将龚德树,当代光学专家龚祖同、电影艺术家龚稼农。
   龚姓的来源和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龚姓主要有四大支:共工氏、偃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共工氏。共工氏是上古伏羲氏时代已经存在的古部落,神农氏炎帝时代居于江淮之间,其部落首领一直称为共工。相传共工曾为伏羲氏的上相,为黄帝时大臣,司水土,一度与颛顼帝争夺帝位,帝喾时部落首领共工被诛杀,尧帝时为大臣,授工师之职,尧舜时代与〓兜、三苗、鲧并称“四凶”,在舜帝时代被逐出中原至幽州。共工氏在夏朝之前是一支十分强大的部落,共工氏之后有共氏。古代共、恭、龚三字通用,龚氏即共氏。一说,共氏之后分为两支,一支以共工氏属五行中之水,加水为洪姓;另一支因黄帝时的共工氏之子句龙,继承父职,为黄帝之土正,管理土地,其后因避难,遂在共字上加龙字遂为龚氏。总而言之,龚姓来自共姓,共姓的渊源之一出自共工氏。
   第二支出自偃姓。金天少昊氏之后皋陶,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舜赐姓偃氏。皋陶后裔在商朝被封有阮、徂、共等小国,共国亦作恭国,侯爵,在今甘肃泾川北,商末为周文王所灭,共人归周。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异姓诸侯国中有共伯国,位于今河南辉县,伯爵,偃姓,皋陶的后裔,不久为卫国所并,成为卫国之邑。两共国国亡之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共姓后来改为龚姓。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地名中有龚,即河南辉县的共伯国。古代共、恭、龚三字通用,在先秦时期多以共为正字,少见恭字,罕见龚字。龚、共实为同一国、同一姓。
   第三支系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之太子申生,号恭君,谥恭,恭也作共,其后有共氏,晋大夫共华、共赐均为其后。又春秋时郑太叔,亦称共叔段,出奔共,即古共伯国,其后也为共氏。此两支均为姬姓,后也改为龚姓。
   第四支出自外族。外族融入龚姓中的事件最为重要的是发生在巴蜀,西汉初巴郡板楯蛮七大姓中有龚姓,龚姓族居于今重庆市酉阳县西北的龚滩。西汉荆州刺史龚荣、巴郡太守龚扬均为板楯蛮之族。在秦汉时期,在巴郡地区存在多个民族,其中有共族,也称共蛮,板楯蛮中的大姓龚族似出于共蛮。夏商时期,在今重庆市巴南区有恭国,也称共国,其后裔或为秦汉时期的巴郡蛮的共族。板楯蛮除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湘鄂西部的土家族外,其余不久都成为当地的汉族,四川地区多龚姓与板楯蛮的龚姓有关。
   历史上龚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龚姓开始出现在史书上,龚姓的历史其实只有1800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龚姓主要活动于四川、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两晋南北朝时,龚姓已经发展到长江两岸等地。唐宋时,龚姓主要在江南发展,福建、广东等地也有了龚姓足迹。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龚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八十四位。龚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19.3%,占安徽省总人口的0.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苏(15.7%)、江西(12.8%)、湖南(11.8%)、福建(10.7%)、河北(10.6%),这六省龚姓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省。全国形成了东部皖苏、北面河北、南方赣湘闽三块龚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龚姓大约有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排在第七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龚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龚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93%,人口纯增长了14万。明朝时期,江苏为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25.7%,占江苏省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25.2%)、浙江(13.2%)、福建(12%),这四省龚姓大约占龚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这三省的龚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龚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苏赣浙闽一片龚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汉族龚姓的人口204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龚姓人口由30万增到200余万,增长了近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龚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龚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13.3%)、湖北(10.5%)、江西(10.1)三省,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山东(9.9%)、江苏(9%)、浙江(7.6%)、湖南(7.5%),这四省的龚姓又集中了34%。四川为龚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2%。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龚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龚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成为龚姓迁移的主流。
   当代龚姓的分布频率 龚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流域,每平方公里的龚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龚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6A)表明:密度在0.6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6%,龚姓人口大约94万;0.2-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2%,龚姓人口大约74.9万;不足0.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4%,龚姓人口大约35.1万。
   龚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6B)表明:川黔湘大部、鄂赣浙苏、福建大部、安徽大部、河南西南、山东东南、宁夏、甘肃东部地区,是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地区,一般达到0.18%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7.3%;在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粤桂北部、闽台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安徽西北、山东中部和东部、吉林东北地区,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0.18%,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4%;在其他地区,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09%,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4.3%,其中比例不足0.05%的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2%。
   血型分布特征 龚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68.9万,占33.8%;A型61.3万,占30%;B型55.9万,占27.4%;AB型17.9万,占8.8%。龚姓总人口204万。
   川黔湘大部、鄂赣浙苏、福建大部、安徽大部、河南西南、山东东南、宁夏、甘肃东部是龚姓主要分布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7.3%,龚姓117.2万,约占全国龚姓人口的57.5%。其中O型40.8万,A型36.1万,B型30.5万,AB型9.8万。
   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粤桂北部、闽台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安徽西北、山东中部和东部、吉林东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8.4%,龚姓53.5万,约占全国龚姓人口的26.2%。其中O型17.6万,A型15.9万,B型15.1万,AB型4.9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4.3%,龚姓人口稀少,约33.3万,约占全国龚姓人口的16.3%。其中O型10.5万,A型9.3万,B型10.3万,AB型3.2万。
   10.3.7 易 易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有影响。易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易的人至少有19个,总人口大约在23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易姓历代名人40名,占名人总数的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七十二位;易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一位。
   易姓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春秋楚惠王楚人易甲,当为易姓第一名人,三国魏雍州刺史易恺,东晋舂阳令易雄、前凉将军易挺,唐朝大理平事易重,北宋画家易元吉、大理丞易延庆,南宋大臣易袚,明朝贵州布政使易节、学者易翼之、崇阳令易元贞、夏津县令易时中,清末民初诗人易顺鼎。
   易姓的起源与演变 易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有易氏、姜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有易氏。以河为氏。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县境,汇合后入南拒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历经尧舜夏商,仍活跃在华北地区。商朝后期,“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可见在商朝后期有易氏仍是北部地区的一支强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称有易氏,有易氏的后裔以易为氏。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姜姓。炎帝与黄帝是同时代的部族领袖。炎帝族姓姜,其后裔太公姜尚辅佐周文王灭商,西周初被封在齐,史称齐太公,也称姜太公。齐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齐桓公时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后裔以字为氏。易牙为齐桓公饔人,擅长调味。饔人为掌食之官,有内饔、外饔之分。饔、雍古为同一字,因此,齐国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姜姓易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被封在魏,是战国时魏国的先祖,其后裔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子孙以水名为氏。又,战国时燕国有易邑,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下游西南岸,居于此邑的姬姓燕人或以邑名为姓。姬姓易氏的历史有2400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易姓主要发生在明清之际。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区的土著易姓,原先是来自内地的汉族,后融入了土著。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姓,即与西南的易姓土著与汉族互有基因的流动有关。
   历史上易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已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占湖南总人口的0.8%。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两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易姓大约有17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易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易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3%,净增加了11万。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9%)、湖北(26%)、湖南(15%)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这三省的易姓又集中了16%。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5%。宋、元、明时期,易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228万,排在全国第九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易姓人口由17万激增到228万,增长了13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易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这1000年中易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西、甘肃和贵州。四川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42%,约占省总人口的0.8%。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易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易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南。
   当代易姓的分布频率 易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北部、福建西北、安徽西南、青海东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易姓人口达到0.3人以上,中心地区的四川东部、湖南东北部,可达到1.8人以上。易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3.7A)表明:密度最高的(0.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8.4%,易姓人口大约107.3万;0.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7%,易姓人口大约75.7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9%,易姓人口大约45万。
   易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3.7B)表明:易姓是属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姓氏。在四川中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肃西部地区,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6%以上,有的达到0.7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3%;在四川西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大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江西东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湖北西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北,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0.3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1%;在其他地区,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6%,其中比例在0.05%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4%。
   血型分布特征 易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77万,占33.7%;A型70万,占30.7%;B型61万,占26.8%;AB型20万,占8.8%。易姓总人口228万。
   四川中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肃西部地区是易姓较集中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l0.3%,易姓116.4万,约占易姓总人口的51.1%。O型40万人,A型36.7万,B型29.9万,AB型9.8万。
   四川西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大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江西东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湖北西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北,约占国土面积的20.1%,易姓80万,约占易姓总人口的35%。O型26.8万,A型24.2万,B型21.8万,AB型7.2万。
   其他地区为易姓分布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9.6%,易姓31.6万,约占易姓总人口的13.9%。O型10.2万,A型9.1万,B型9.3万,AB型3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