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东部熊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50
颗粒名称: 华中东部熊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90-393
摘要: 华中东部熊姓历史概括了熊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熊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熊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熊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特别是在赣鄂湘川地区中最有影响。熊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熊的人至少有32个,总人口大约在380余万。
关键词: 姓氏 华中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熊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特别是在赣鄂湘川地区中最有影响。熊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熊的人至少有32个,总人口大约在38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熊姓历代名人105名,占名人总数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九位;熊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熊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排在并列第八十位。
  熊姓历代重要人物有:周朝楚国始祖熊绎,北朝北齐经学家熊安生,北宋画家熊应周,宋元之际学者兼音乐家熊朋来,明朝大臣熊廷弼、熊文灿、通俗小说编著专家熊大木,清朝内阁学士熊伯龙、大臣熊赐履,民初国务总理熊希龄、学者熊十力,当代数学家熊庆来、土壤学家熊毅、水产学家熊大仁。
  熊姓的起源与演变
  熊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芈姓和外族。
  第一支出自姬姓。黄帝为少典之子,姬姓,号有熊氏。居于有熊氏之墟,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一带。其后裔或以熊为氏。帝尧时期的大臣熊罴,夏朝初后羿的大臣熊髡,均为有熊氏之后。姬姓熊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为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为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芈部落活动在楚地,今河南滑县地区,故也称楚,所以季连也是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居于熊山之穴,称穴熊氏。穴熊氏族改奉熊为图腾,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后来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今陕西大荔县东的朝邑,部落改称荆楚,荆楚于商末曾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到了商朝末,荆楚部落酋长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楚子,由朝邑之荆山西迁于千阳的楚山和楚水,楚始立国于此。
  在夏朝,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商朝初建立了罗子国,周朝时为楚的属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或以熊为氏。这支芈姓熊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西周初,周成王分封异姓诸侯国时,封鬻熊之孙熊绎于荆,为子爵楚国。从此以后,楚人姓熊,很少使用芈姓。楚人之熊姓的历史至少有3100多年。
  楚国立国于公元前1067年,共传45世,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历时844年,前后共移都10次。周武王灭商后,楚国从陕西商山沿丹水东西下,到河南淅川南,不久南渡汉水迁入湖北保康县的荆山。进入东周,楚国再南迁湖北枝江的丹阳。楚文王时,楚国又沿沮漳河向东南迁到郢,今湖北南部的江陵。春秋末期,楚昭王又北迁国都于湖北钟祥,不久又迁回江陵。到战国后期,楚倾襄王再北迁国都于河南淮阳,此为古陈国之地。到了楚考烈王时,顺颍水向东南进入皖西北的鉅阳古城为楚国都城,即今安徽阜阳西北,最后迁到皖腹地的寿春,今安徽寿县。秦始皇于公元前223年灭楚国,楚国的后代多以熊为姓,这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第三支出自外族。我国的熊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改姓熊的事件,但在熊姓聚集区的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所采用的汉姓熊的现象,反映了融合的存在。主要表现有,西北川甘地区的白马人中的汉姓熊,湘鄂川黔毗邻地的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土家族中的汉姓熊。
  历史上熊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熊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安徽地区。秦汉时,熊姓的足迹已北达河南,东北进山东,东到江苏、浙江,西北至陕西秦岭以南,西抵川东,西南直入云南和广西,南临南海。熊姓在2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当代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熊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江西为熊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熊姓总人口的38%,占江西总人口的0.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这三省熊姓占熊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区。全国形成了赣闽湘为中心的熊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熊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为明朝第七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熊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熊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0%,净增加了21万。这个数字可能有较大的偏差,估计宋朝的样本中熊姓样本过于偏少。江西仍为熊姓第一大省,约占熊姓总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21%)、四川(11%)三省,这三省熊姓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福建,这两省的熊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熊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由于熊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的数次战乱对熊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南方熊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赣鄂川的熊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熊姓的人口已达384万,为全国第六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熊姓人口由27万激增到380余万,达14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熊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贵州五省,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广西,这三省又集中了21%。湖北居住了熊姓总人口的23%,为熊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鄂赣川湘黔的长江中上游的熊姓高比率分布带。在近600年间,熊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西部、华中的回迁成为熊姓迁移的主流。
  当代熊姓的分布频率
  熊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中游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熊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在湖北和江西交会地区,可高达3人以上。熊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5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3%,熊姓人口大约143.3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7%,熊姓人口大约139.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熊姓人口大约101.2万。
  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熊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5B)表明:熊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熊姓在川东、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南、山西西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54%以上,特别在云南东南与贵州交接地区、江西南昌地区,有的达到1%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7%;川西、云南、桂北、湘南、粤北、福建大部、浙西、江苏中部、安徽中部、河南西南、晋陕宁大部,熊姓频率在0.18%-0.5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5%;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18%,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5.8%,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约占51%。
  血型分布特征
  熊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1万,占34.1%;A型116.4万,占30.3%;B型103.4万,占26.9%;AB型33.2万,占8.6%。熊姓总人口384万。
  川东、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南、山西西南是熊姓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7%,熊姓人口168.2万,约占熊姓总人口的43.8%。O型59万,A型53万,B型42.3万,AB型13.9万。
  川西、云南、桂北、湘南、粤北、福建大部、浙西、江苏中部、安徽中部、河南西南、晋陕宁大部,约占国土面积的24.5%,熊姓149.1万,约占熊姓总人口的38.8%。O型50.9万,A型44.7万,B型40.6万,AB型12.9万。
  其他地区为熊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8%,熊姓66.7万,约占熊姓总人口的17.3%。O型21.1万,A型18.7万,B型20.5万,AB型6.4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