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华中东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29
颗粒名称: 10.2华中东部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4
页码: 374-417
摘要: 华中东部姓氏分布概括了傅姓、彭姓、谭姓、廖姓、熊姓、侯姓、龙姓等,起源与演变。
关键词: 姓氏 华中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10.2.1傅
  傅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尤其在山东、湖南、云南地区中最有影响。傅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傅的人至少有51个,总人口大约在61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傅姓历代名人179名,占名人总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八位;傅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7%,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傅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
  历史上傅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郑国大夫傅瑕,西汉大司马傅喜,东汉文学家傅毅,三国魏哲学家傅嘏,西晋哲学家兼文学家傅玄,唐朝学者傅奕、武则天时宰相傅游艺,北宋律博士傅霖,明朝名将傅友德,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清朝工部尚书傅维鳞、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民国藏书家兼校勘家傅增湘,当代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共和国上将傅钟、傅秋涛、政协副主席傅作义、化学家傅鹰、历史学家傅衣凌、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傅抱石、语言学家傅懋勣、文学翻译家傅雷。
  傅姓的起源与演变
  傅姓起源主要有三大支系:妫姓、狸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妫姓。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舜的后裔被封在傅,古傅国在山西平陆东。进入夏朝以后,其地被夏王封给了尧的后裔,古傅国远封傅阳,今山东枣庄南,其后以国为氏。
  妫姓傅氏的后裔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后来淹没于狸姓傅氏之中,但妫姓傅氏是中国最早的傅姓,其历史至少有4000年以上。
  第二支出自狸姓。帝尧之后应是祁姓。帝尧子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继承尧的帝位,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古城在今湖北房县,别为狸姓。进入夏朝后,夏王封尧的后裔、丹朱之裔狸大由于傅,即古傅国之地(今山西平陆东),子孙遂以邑为氏有傅氏。傅人历舜、夏、商千年,虽为族姓已久,特少显者。到商朝后期商王武丁时代,傅姓中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傅说,武丁任其为相,国家得以大治,武丁也被后人誉为商朝的“中兴明主”。从此以后,傅姓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繁衍开来,最终发展为当代中国百家大姓之一。狸姓傅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
  第三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汉、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纷飞,政权频繁替换,外族大批入关,民众四处避难,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傅姓中也同样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事件有:东汉牂牁傅氏是夜郎族中的大姓,巴郡太守傅宝,也是夜郎族人,东汉时蜀郡西羌族中也有傅氏,到了南北朝后这些夜郎族人都成为蜀中汉人,今西南地区多傅姓与此有关。之后外族加入汉族傅姓的事件几乎没有再发生,直到清朝满洲八旗的傅佳氏族集体改姓傅,再一次演义了外族遗传基因的流入事件。
  历史上傅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17.3%)、河北(16.9%)、福建(10.5%)、河南(10.5%),这五省傅姓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部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傅姓人口总增加率为50%,净增加了15万。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占省总人口的1.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1%)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9.4%)、福建(6.3%)、湖北(5.1%)、河南(5%),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重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4万,为全国第三十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4万,大约14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13%)、湖南(11.5%)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云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集中了46.5%。山东为傅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0.8%。全国形成了北山东、南湖南、西南云南三块傅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当代傅姓的分布频率
  傅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傅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中心地区最高达到3人以上。傅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1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5%,傅姓人口大约189.7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7.5%,傅姓人口大约337.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傅姓人口大约86.8万。
  傅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傅姓在云南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1B)表明:在云南大部、四川西南、贵州西北、湖南大部、江西、福建西部、浙江西部、江苏北部、山东中部、河北东部、黑龙江东部、陕甘川交汇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云南西南地区高达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在四川大部、陕甘宁南部、湖北、湖南西部、广东东部、闽浙东部、皖苏、鲁东和鲁西、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东北大部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4%;其他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3.6%,其中比例不足0.2%的占了国土面积的30%。
  血型分布特征
  傅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99万,占32.4%;A型178万,占29%;B型180万,占29.3%;AB型57万,占9.3%。傅姓总人口614万。
  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是傅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0.5%,傅姓189.7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30.9%。O型61.8万,A型55.5万,B型54.9万,AB型17.5万。
  四川、贵州、湖北、云南中部、广东中部、陕甘宁南部、河南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吉黑中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5%,傅姓337.5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55%。O型109.9万,A型98万,B型98.5万,AB型31.1万。
  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傅姓86.8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14.1%。O型27.3万,A型24.5万,B型26.6万,AB型8.4万。
  10.2.2彭
  彭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之一,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占有优势。彭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彭的人至少有49位,总人口大约近6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彭姓历代名人165名,占名人总数的0.3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四位;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8%,排在并列第五十二位;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
  我国彭姓拥有一个光彩的家世,历代名人不少。历史上著名彭姓人物有:战国哲学家彭蒙,西汉梁王彭越、大司空彭宣,唐朝词人彭伉、溪州刺史彭士然,宋朝诗人彭止,明朝贤臣彭时,清朝词人彭孙遹、诗人彭兆荪、大臣彭蕴章、湘军名将彭玉麟,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人大委员长彭真、结晶学家兼矿物学家彭志忠。
  彭姓的起源与演变
  彭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颛顼之裔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高阳氏颛顼之后。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之子称,其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三子篯铿,又称彭祖氏,彭姓。
  篯铿因为能作大鼓,声音洪亮,鼓声彭彭,便称为彭。彭作为鼓声而形成氏族的图腾。彭氏族在尧舜时代已经强大,后来发展成为彭国,古址在今河南北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彭国一度发展十分强大,与豕韦氏列为夏商时代的五霸,称为彭伯。到商朝前中期河亶甲时代,彭伯东进山东济宁的彭山,随后迁到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史称大彭。公元前1208年商王武丁灭大彭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彭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国亡之后,正式普遍使用彭姓的历史至少也有3200多年。
  彭国灭亡后,彭人四散。向东南移民的一支彭人是从徐州(古称彭城)南下,进入安徽的和县(古称历阳),南渡长江进入江西的鄱阳湖(古称彭蠡)及赣江上游的桃江一带,与山越族相遇,一部分彭人融入了山越族中,另一支从和县迁到浙江临安东南的大涤山天柱峰下。一支向西南撤退到河南西部的鲁山县东南,后为楚国臣民。第三支向西经过河南绳池县,到达陕西白水县的彭衙堡,其中一部分彭人与羌戎族戏部族混合形成彭戏族。彭人继续西进抵达甘肃庆阳县西南的彭原。周武王东进灭商时,所率的联合部落和诸侯中就有彭,此彭即居于彭原的原彭国后裔。周灭商后,彭人南渡汉水,迁到今湖北南河一带,彭人从此离散,并与南部土著混居,成为土家族彭姓的先民。甘肃庆阳的一支彭人,越过秦岭,从子午谷经陕西石泉县的彭溪,一举直落四川彭州,后又南下移民彭山县。
  第二支来自外族的改姓。战国以后彭人四散,移民中与东南的山越族、鄂湘西部的巴人等南部土著的混居,彭人先融入进当地的民族中,成为土著诸姓之一。西南少数民族的彭姓也绝大多数为彭人的支裔融入而成的,以后又同化成为当地的汉民,所以当代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四省的汉族中多彭姓,与这段彭姓的移民和融合有关。因此,我国的彭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
  历史上彭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彭姓的活动区域是在西起陕甘南部,西南直达四川中部,东南抵浙江西部,东北进山东南部,北扫河南,南依湘江的广阔地区。以这活动地区为中心,彭姓向四周播迁,到唐宋时,彭姓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清初彭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彭姓大约有3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排在第四十二位。彭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彭姓总人口的37%,占江西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这三省的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广西、福建,这两省的彭姓大约又集中了14%。形成了长江南侧中下游的赣湘川的彭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彭姓大约有5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4%,仍居第四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彭姓人口纯增加率为31%,彭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净增加了12万。彭姓的主力在秦汉时期已经撤离了北方,所以北方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彭姓人群没受到太大的冲击。明朝的江西仍为彭姓第一大省,约占彭姓总人口的37.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12.3%),这两省彭姓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5.7%)、广东(5.2%)、湖北(5.2%),这三省的彭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但西部四川的彭姓减少很多,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鄂的彭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彭姓的人口588万,一跃而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彭姓人口由50万增加到今600万,约12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多年来彭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彭姓总人口的58%;其次在广东、云南,这两省的彭姓又占了12%。湖南居住了彭姓总人口的18%,为彭姓第一大省,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川鄂湘赣的彭姓高密度聚居区。在近600年中,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向华中、西部的强劲回迁已超过了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当代彭姓的分布频率
  彭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中上游川鄂湘赣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彭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特别在鄂湘赣三省的交会区,每平方公里的彭姓人口高达3人以上。彭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2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3.8%,彭姓人口大约261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5.8%,彭姓人口大约22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0.4%,彭姓人口大约102万。
  彭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彭姓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是常见的姓氏之一。
  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2B)表明:在云贵川、湘鄂赣、两广北部、福建中部、台湾、甘肃南部,彭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高频率的中心在湘鄂赣三省交会地、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南部,彭姓分布频率在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4%;在广西大部、海南、广东南部、福建南端和北端、浙江、安徽、江苏西北、河南南部、陕甘宁大部、辽宁大部、河北东北、内蒙古东南和东北、新疆西北等地区,彭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3%;其他地区,彭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5.3%,其中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39%。
  血型分布特征
  彭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99万,占33.8%;A型176万,占30%;B型161万,占27.4%;AB型52万,占8.8%。彭姓总人口588万。
  川湘鄂赣大部、滇北、黔西北、粤北、甘南等地区是彭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3.8%,彭姓261万,约占彭姓总人口的44.4%。O型91万,A型82万,B型66万,AB型22万。
  江浙皖闽大部、粤南、桂北、琼西、黔东南、滇南、陕南、甘中、青东南、豫南、鲁南、辽宁、冀西北、内蒙古东南、新疆西北等是彭姓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8%,彭姓225万,约占彭姓总人口的38.3%。O型76万,A型66万,B型63万,AB型20万。
  其他地区是彭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0.4%,彭姓102万,约占彭姓总人口的17.3%。O型32万,A型28万,B型32万,AB型10万。
  10.2.3谭
  谭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尤其在川湘赣粤桂地区人丁兴旺。谭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谭的人至少有34个,总人口大约在4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谭姓历代名人79名,占名人总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八位;谭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9%,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五位;谭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排在第八十九位。
  历史上谭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吴人谭夫吾,五代炼丹家谭峭,明朝兵部尚书谭纶、文学家谭元春,清朝词人谭献、维新派政治家兼思想家谭嗣同、太平天国名将谭绍光,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地质学家谭锡畴、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曲家谭小麟,共和国大将谭政、历史学家兼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学者谭戒甫、京剧艺术家谭富英。
  谭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谭姓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谭氏出自嬴姓。黄帝娶方雷氏生青阳,即金天氏少昊(少皞)。少昊氏族最早活跃在今河北盐山东南,后南迁到山东曲阜地区,为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一支。少昊之孙皋陶在尧舜时为掌管刑法和司法之官,皋陶之子伯益为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之官,佐禹治水立有大功,赐姓嬴。伯益以后在西周时有国十四,其一为谭,子爵,史称谭子国,古国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城子崖。春秋时公元前684年,即鲁庄公十年,齐桓公灭谭子国,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古代谭亦作覃、郯。嬴姓谭氏的历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国亡后,正式大批使用谭姓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文王灭商前,先西定西戎及阮、密、共诸国,封其庶子于獂戎故地,遂有原国,在今甘肃陇西县北。周朝初期,周公旦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为加强对商都朝歌的监控,移封原国于今河南济源市之原乡,伯爵。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原伯之地赐与郑人苏忿生,原伯东移今河南原阳西的原武镇。春秋初,两地原国分别为晋、郑所灭。周襄王封在朝作官的周大夫原伯毛食邑于谭,也称谭伯。谭即覃,覃与怀同在一地,故也称覃怀,在今河南武陟西,在原国之东。谭伯之后以邑为氏,姬姓谭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谭姓的外来血缘是组成今天汉族谭姓的重要的成分,特别是湖南和两广地区的谭姓,基本上是出于东汉巴郡五姓蛮的覃姓。覃、潭、谭、镡、瞫五字音近、型同,古代相通,后来演化出五个姓,实为一姓。清朝满洲八旗有谭姓,世居沈阳,其先为汉人,入旗后满化,后来又改回汉族,成为东北谭姓汉族的重要成员。
  历史上谭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力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59%,占湖南省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16%),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7.1%)、四川(3.9%)、山东(3.6%)、河北(3.5%)、湖北(3.2%),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人口纯增长了6万。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22.9%)、四川(14.7%)、江西(12.2%),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7%)、江苏(7%),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09万,已居全国第六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10万,近16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多年来谭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14%)两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四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4%。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占湖南省总人口的2.4%。全国重新形成了南方湘川粤、北部鲁辽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谭姓的分布频率
  谭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湖南、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贵州北部、福建西端、胶东中部、辽东半岛、黑龙江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谭姓人口达到1人以上,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密度可达3人以上。谭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3A)表明:密度最高的(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1%,谭姓人口大约167.6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2%,谭姓人口大约134.6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9.8%,谭姓人口大约106.8万。
  谭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3B)表明:谭姓在中南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湖南、广东、桂黔大部、川东、陕南、鄂西、江西大部、闽西、内蒙古东北、黑龙江西北地区,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湘粤赣三省交汇地区高达1.2%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7%;川西、滇东、桂西、海南、闽中、赣北、鄂中、陕甘宁中部、鲁东、辽宁南部、吉林大部地区,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其他地区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9.3%,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37%。
  血型分布特征
  谭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9万,占34%;A型119万,占29.1%;B型115万,占28.1%;AB型36万,占8.8%。谭姓总人口409万。
  湖南、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贵州北部、福建西端、胶东中部、辽东半岛、黑龙江北部地区,是谭姓主要的分布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谭姓167.6万,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41%。O型61.4万,A型50.3万,B型42.6万,AB型13.3万。
  四川西部、桂黔大部、海南北部、福建中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河南西南、陕甘宁中部、山东东部、辽吉大部、内蒙古东北和东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9.2%,谭姓134.6万,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32.9%。O型44万,A型38.5万,B型39.7万,AB型12.4万。
  其他地区谭姓人口稀少,约占国土面积的69.8%,谭姓106.8万,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26.1%。O型33.6万,A型30.2万,B型32.7万,AB型10.3万。
  10.2.4廖
  廖姓是中国八十个大姓之一,在华南地区比较有影响。廖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廖的人至少有34个,总人口大约在4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廖姓历代名人77名,占名人总数约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廖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廖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一位。
  历史上著名廖姓人物有:西汉钜鹿太守廖〓,东汉学者廖扶,三国蜀汉大将廖化,五代南唐大臣廖澄,明朝学者廖道南,清朝文学家廖燕、军机大臣廖寿恒,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经学家廖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数学家廖山涛。
  廖姓的起源与演变
  廖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董姓、偃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董姓。高阳氏颛顼之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封于飂,飂的古址在今河南唐河的湖阳镇,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西周初为周吞并。古代飂、蓼、廖通用,飂叔安也称廖叔安,其后以国为氏。董姓廖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偃姓。皋陶为尧舜时代的刑官,皋陶氏族属于东夷族一支,皋陶,字庭坚,偃姓,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西周初其后裔被封在蓼,蓼国古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古代蓼、鄝、廖通用,蓼国之后有廖氏,偃姓廖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南的湖阳镇,春秋时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由于廖国国小势弱,也不见于经传,难以确考。很有可能廖、蓼、鄝、飂同为一地,同出一人之后。
  第四支来自外族的改姓。早在战国后期秦昭王时,四川地区的巴夷賨族中已有廖姓,后来成为四川汉民。
  历史上廖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汉,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七十三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占湖南总人口的1.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已完成了主力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廖姓密集分布区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八十四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600年中廖姓人口纯增长达15%,人口净增加了3万。江西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廖姓人口的43.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17.7%)、湖南(10%)、广东(10%),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6.6%)、四川(6.3%),这两省的廖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人口408万,排在全国第六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00余万,增长约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廖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五省区,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73%;其次在云南、江苏,这两省的廖姓又占了10%。江西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27.8%,为廖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华南、西南廖姓聚居区。在600年期间,廖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迁移,同时向华中回迁。
  当代廖姓的分布频率
  廖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西、粤湘闽大部、皖鄂南端交汇地区、四川东南、云南南端,每平方公里的廖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赣闽粤交汇地区,密度达到4.5人以上。廖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4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7.7%,廖姓人口大约164万;0.7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6%,廖姓人口大约159.6万;不足0.7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7%,廖姓人口大约84.4万。
  廖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廖姓在赣闽、两广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4B)表明:在江西、广东、海南、广西大部、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台湾、安徽西南、湖北东南、云南南部和中部地区,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2.7%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1%;在贵州、湖南北部、湖北中部、四川南部、云南东部和西部、安徽中部、浙江西南、福建东部地区,廖姓频率在0.45%-0.9%,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4%;其他地区的廖姓分布频率不足0.4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9.5%,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67%。
  血型分布特征
  廖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46.9万,占36%;A型122.7万,占30%;B型105.7万,占25.9%;AB型32.7万,占8%。廖姓总人口408万。
  江西、粤湘闽大部、皖鄂南端交汇地区、四川东南、云南南端等地区是廖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7%,廖姓人口大约164万,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0.2%。O型62.1万,A型49.8万,B型40万,AB型12.1万。
  云贵川桂琼鄂皖七省区大部、湘西、闽东、浙西、苏中是廖姓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5.6%,廖姓人口159.6万,约占廖姓总人口的39.1%。O型57.3万,A型48.2万,B型41.3万,AB型12.8万。
  其他地区是廖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6.7%,廖姓人口84.4万,约占廖姓总人口的20.7%。0型27.5万,A型24.7万,B型24.4万,AB型7.8万。
  10.2.5熊
  熊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特别是在赣鄂湘川地区中最有影响。熊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熊的人至少有32个,总人口大约在38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熊姓历代名人105名,占名人总数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九位;熊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熊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排在并列第八十位。
  熊姓历代重要人物有:周朝楚国始祖熊绎,北朝北齐经学家熊安生,北宋画家熊应周,宋元之际学者兼音乐家熊朋来,明朝大臣熊廷弼、熊文灿、通俗小说编著专家熊大木,清朝内阁学士熊伯龙、大臣熊赐履,民初国务总理熊希龄、学者熊十力,当代数学家熊庆来、土壤学家熊毅、水产学家熊大仁。
  熊姓的起源与演变
  熊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姬姓、芈姓和外族。
  第一支出自姬姓。黄帝为少典之子,姬姓,号有熊氏。居于有熊氏之墟,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一带。其后裔或以熊为氏。帝尧时期的大臣熊罴,夏朝初后羿的大臣熊髡,均为有熊氏之后。姬姓熊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芈姓,为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第六子季连,为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芈部落活动在楚地,今河南滑县地区,故也称楚,所以季连也是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居于熊山之穴,称穴熊氏。穴熊氏族改奉熊为图腾,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后来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今陕西大荔县东的朝邑,部落改称荆楚,荆楚于商末曾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到了商朝末,荆楚部落酋长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楚子,由朝邑之荆山西迁于千阳的楚山和楚水,楚始立国于此。
  在夏朝,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商朝初建立了罗子国,周朝时为楚的属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或以熊为氏。这支芈姓熊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西周初,周成王分封异姓诸侯国时,封鬻熊之孙熊绎于荆,为子爵楚国。从此以后,楚人姓熊,很少使用芈姓。楚人之熊姓的历史至少有3100多年。
  楚国立国于公元前1067年,共传45世,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历时844年,前后共移都10次。周武王灭商后,楚国从陕西商山沿丹水东西下,到河南淅川南,不久南渡汉水迁入湖北保康县的荆山。进入东周,楚国再南迁湖北枝江的丹阳。楚文王时,楚国又沿沮漳河向东南迁到郢,今湖北南部的江陵。春秋末期,楚昭王又北迁国都于湖北钟祥,不久又迁回江陵。到战国后期,楚倾襄王再北迁国都于河南淮阳,此为古陈国之地。到了楚考烈王时,顺颍水向东南进入皖西北的鉅阳古城为楚国都城,即今安徽阜阳西北,最后迁到皖腹地的寿春,今安徽寿县。秦始皇于公元前223年灭楚国,楚国的后代多以熊为姓,这也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第三支出自外族。我国的熊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交流,互有基因在流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改姓熊的事件,但在熊姓聚集区的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所采用的汉姓熊的现象,反映了融合的存在。主要表现有,西北川甘地区的白马人中的汉姓熊,湘鄂川黔毗邻地的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土家族中的汉姓熊。
  历史上熊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熊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安徽地区。秦汉时,熊姓的足迹已北达河南,东北进山东,东到江苏、浙江,西北至陕西秦岭以南,西抵川东,西南直入云南和广西,南临南海。熊姓在2000年以前已基本奠定了当代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熊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江西为熊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熊姓总人口的38%,占江西总人口的0.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这三省熊姓占熊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区。全国形成了赣闽湘为中心的熊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熊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为明朝第七十六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熊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熊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0%,净增加了21万。这个数字可能有较大的偏差,估计宋朝的样本中熊姓样本过于偏少。江西仍为熊姓第一大省,约占熊姓总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21%)、四川(11%)三省,这三省熊姓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福建,这两省的熊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熊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由于熊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的数次战乱对熊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南方熊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赣鄂川的熊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熊姓的人口已达384万,为全国第六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熊姓人口由27万激增到380余万,达14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熊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江西、四川、湖南、贵州五省,大约占熊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广西,这三省又集中了21%。湖北居住了熊姓总人口的23%,为熊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鄂赣川湘黔的长江中上游的熊姓高比率分布带。在近600年间,熊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西部、华中的回迁成为熊姓迁移的主流。
  当代熊姓的分布频率
  熊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中游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熊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在湖北和江西交会地区,可高达3人以上。熊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5A)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3%,熊姓人口大约143.3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7%,熊姓人口大约139.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熊姓人口大约101.2万。
  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熊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5B)表明:熊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熊姓在川东、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南、山西西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54%以上,特别在云南东南与贵州交接地区、江西南昌地区,有的达到1%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7%;川西、云南、桂北、湘南、粤北、福建大部、浙西、江苏中部、安徽中部、河南西南、晋陕宁大部,熊姓频率在0.18%-0.5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5%;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18%,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5.8%,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约占51%。
  血型分布特征
  熊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31万,占34.1%;A型116.4万,占30.3%;B型103.4万,占26.9%;AB型33.2万,占8.6%。熊姓总人口384万。
  川东、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湖北大部、安徽西南、山西西南是熊姓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9.7%,熊姓人口168.2万,约占熊姓总人口的43.8%。O型59万,A型53万,B型42.3万,AB型13.9万。
  川西、云南、桂北、湘南、粤北、福建大部、浙西、江苏中部、安徽中部、河南西南、晋陕宁大部,约占国土面积的24.5%,熊姓149.1万,约占熊姓总人口的38.8%。O型50.9万,A型44.7万,B型40.6万,AB型12.9万。
  其他地区为熊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8%,熊姓66.7万,约占熊姓总人口的17.3%。O型21.1万,A型18.7万,B型20.5万,AB型6.4万。
  10.2.6侯
  侯姓是中国100个大姓氏之一,在湖南和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侯的人至少有25个,总人口大约在3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侯姓历代名人125名,占名人总数的0.2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九位;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7%,排在第九十四位。
  历史上侯姓重要人物有:战国魏国信陵君的上客侯嬴,东汉大司徒侯霸,南朝汉君主侯景、南朝陈大臣侯安都,唐朝大将侯君集、大臣侯固,北宋治水专家侯叔献,明朝航海家侯显、大臣侯恂,明清之际文学家侯方域,清朝文学家侯芝,当代化学家侯德榜、生态学家侯学煜、历史学家侯外庐、土壤学家侯光炯、病理学家侯宝璋、地质学家侯德封、相声大师侯宝林。
  侯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侯姓来源主要有五大支:仓颉之裔、姒姓、姬姓、芈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仓颉。据说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也称苍颉、史仓,又称史皇氏,原姓侯冈。侯冈氏族居住于陕西泾阳一带,经历尧舜夏商周,子孙分散,其后裔中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其中一支侯氏移到华阳,今陕西洋县北,春秋时东移到侯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这支侯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禹出自夏后氏族,姒姓,建立了夏朝。其后裔中有人封于侯,因以为氏。此侯国之故地或在春秋时的侯氏之地,为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侯国应是夏商时的小国。夏末国君桀有臣侯侈(一作哆),可证侯国在夏朝的存在。姒姓侯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三支源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之后为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之后为郑庄公,庄公之弟叔段谋反,为庄公所伐,北渡黄河逃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共仲后裔侯宣多为郑文公时重臣。这支侯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又一支,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后改封晋侯,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成师,曲沃越来越强大,造成了晋国分裂的局面。又经历晋孝侯、鄂侯、哀侯、小子,到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同族的曲沃武公所灭,史称晋武公。晋侯缗一族出奔他乡,遂以爵号为氏。这支侯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系出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中也有侯氏。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外族进入中原,侯姓随其他的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侯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定居中原,改鲜卑族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等氏族均为侯氏,其族遂成为汉族,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
  历史上侯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侯姓活跃于河南、山东、陕晋南部一带。秦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争频繁,侯氏北迁河北、山西,西奔甘肃、宁夏。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扩增了鲜卑族的侯姓,内蒙古、辽宁地区侯姓亦随之增加。同时,西北地区的侯姓,越过秦岭进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苏地区。到唐宋时期,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明永乐年间侯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侯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排在第五十位。侯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侯姓总人口的34%,占山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湖南、陕西,这四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这两省的侯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南面湘川两个侯姓人口聚集区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侯姓大约有2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侯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8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侯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惨重的损失。陕西为侯姓第一大省,约占侯姓总人口的17.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16.1%)、浙江(10.1%),这三省的侯姓人口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江苏、河北,这五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600余年,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东南江浙两大块侯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万,为全国第八十二位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侯姓人口由26万激增到300万,增长了近11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河南三省,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四川,这四省的侯姓又集中了24%。湖南居住了侯姓总人口的19%,为侯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9%。全国形成了南部湘川、中原皖豫冀、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在600年期间,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成为主流,同时,也加速了向南方和东北的移民。
  当代侯姓的分布频率
  侯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豫皖鲁苏四省交汇地区、湖南大部、广东北部、贵州东部,每平方公里的侯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黑龙江东北、安徽北部、湖南南部中的密度高达1.2人以上。侯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6A)表明:密度最高的(0.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9%,侯姓人口大约140.2万,0.3-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侯姓人口大约122.3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7.7%,侯姓人口大约37.5万。
  侯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6B)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侯姓在湘黔交汇处、湘粤交汇处、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陕甘晋北部、辽吉交汇处、黑龙江东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以上,有的达到0.9%以上,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9%;在川黔湘鄂大部、粤桂北部、云南西南、台湾南部、皖苏北部、豫鲁冀、晋陕甘宁青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侯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15%-0.45%,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2%;其余地区侯姓人口比较少,侯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15%,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0.9%,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35%。
  血型分布特征
  侯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4万,占31.3%;A型85万,占28.3%;B型92万,占30.7%;AB型29万,占9.7%。侯姓总人口300万。
  湘黔交汇处、湘粤交汇处、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陕甘晋北部、辽吉交汇处、黑龙江东北,约占国土面积的7.9%,侯姓人口59.5万,约占全国侯姓人口的19.8%。O型18.2万,A型16.5万,B型19万,AB型5.8万。
  川黔湘鄂大部、粤桂北部、云南西南、台湾南部、皖苏北部、豫鲁冀、晋陕甘宁青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2%,侯姓人口207.2万,约占全国侯姓人口的69.1%。0型64.6万,A型58.8万,B型63.6万,AB型20.2万。
  其他地区侯姓人口比较少,约占国土面积的50.9%,侯姓人口33.3万,约占全国侯姓人口的11.1%。O型11.2万,A型9.7万,B型9.4万,AB型3万。
  10.2.7龙
  龙姓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百大姓之一,尤其在湘桂、云贵地区最有影响。龙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龙的人至少有24个,总人口大约在3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龙姓历代名人48名,占名人总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九位;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3%,排在第一百零九位。
  历史上重要的龙姓人物有:东汉零陵太守龙述,五代大臣龙敏,北宋画家龙章、大臣龙景昭,元朝学者龙仁夫,明朝四川巡抚龙文光,清朝经学家龙启瑞、词曲家龙燮,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
  龙姓的起源与演变
  龙姓的起源主要有五大支:舜臣龙、董姓、祁姓、邑名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舜之臣讷言龙。讷言为舜时的官名,子孙以先祖的字为氏。龙姓的历史至少在4000年以上。据说在黄帝时代已有龙姓,黄帝之臣有龙行。这些三朝以前的龙姓,其世系、姓属均无法考证,然而说明龙姓的历史十分悠久。
  第二支出自董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飂叔安,也作廖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龙即鳄鱼之古名。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氏称豢龙氏。董,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豢龙氏之后有龙氏,董姓龙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三支出自祁姓。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舜继承尧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到夏朝孔甲时代,丹朱后裔刘累,从师豢龙氏,为夏王孔甲驯养龙,有功封于刘聚,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祁姓龙氏的历史有3700年。
  第四支出自邑名。龙,春秋时鲁国一邑,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居者以邑为氏。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龙邑归楚地,为楚大夫之食邑,子孙遂以邑为氏。这支龙氏或为姬姓,或为芈姓,不可考证,其历史也有2200多年。
  第五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龙姓的起源不止以上四大支,加入龙姓大族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成分,尤其是西南地区的龙姓。历史上发生的外族融入龙姓群体的重要事件有:西汉初期的西南贵州牂牁大姓龙姓,属夜郎族;西汉西域的且弥、焉耆两国的国王也姓龙;西汉时西羌族也有龙姓;到宋朝时贵州牂牁地区的龙姓依然为大姓,进入元明时期,形成了贵州八番中的龙番,之后一部分形成今天贵州布依族的先民,大部分汉化为当地的汉族。清朝的满洲八旗中也有龙姓,世居沈阳,其先出自汉民,入旗满化,到清朝后期,又汉化为汉人,东北地区的龙姓主要掺和了满族的血液。当代在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中的地名多带有龙字,而且,当代龙姓的主力也在云贵川、湘粤桂地区,这与龙姓人群的迁移有着密切关联。西南地区龙姓大族的形成主要是在元、明、清时期。
  历史上龙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龙姓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1%。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方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龙姓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600年中龙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95%,净增加了8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4%。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人口的流动由北、西向东南地区迁移,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分别向湖南和江西地区迁移。
  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达到288万,为全国第八十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8万,高达23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龙姓人群的汉化为汉族,使当地龙姓人口剧增有关。这1000年中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两省,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贵州、广西、云南、湖北,这六省的龙姓人口又集中了42%。湖南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29%,为龙姓第一大省,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云贵川、湘鄂赣、粤桂的大龙姓人口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迁移是主流,龙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
  当代龙姓的分布频率
  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湘黔、川东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龙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4人以上。龙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7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7.1%,龙姓人口大约103.7万;0.4-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2%,龙姓人口大约121.1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5.7%,龙姓人口大约63.2万。
  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龙姓在赣江以西、长江以南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7B)表明:在云南南部、湘黔桂大部、广东西北地区,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75%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在川滇大部、贵州西部、广西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海南、湖南东北、江西大部、湖北南部、内蒙古东南地区,龙姓分布频率在0.25%-0.7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2%;在其他地区,龙姓分布频率不足0.2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8.8%,其中频率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64%。
  血型分布特征
  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00.4万,占34.9%;A型86.5万,占30%;B型76.9万,占26.7%;AB型24.2万,占8.4%。龙姓总人口288万。
  湖南、四川东南、贵州大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西部、湖北西南、云南南部地区是龙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1%,龙姓103.7万,约占龙姓总人口的36%。O型37.5万,A型32.2万,B型25.8万,AB型8.2万。
  川滇大部、桂粤大部、赣鄂大部、海南北部、福建西北、陕甘南部、内蒙古东南地区是龙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7.2%,龙姓121.1万,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2.1%。O型43.3万,A型36.4万,B型31.6万,AB型9.8万。
  其他地区是龙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5.7%,龙姓63.2万,约占龙姓总人口的21.9%。O型19.6万,A型17.9万,B型19.5万,AB型6.2万。
  10.2.8万
  万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氏之一,在长江流域地区较有影响。万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万的人至少有24个,总人口大约在29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万姓历代名人90名,占名人总数的0.20%,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五位;万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九十一位;万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9%,排在第九十位。
  历史上万姓的主要人物有:战国孟子弟子万章,东汉槐里侯万修,西晋长沙太守万嗣,南北朝北魏大将万安国、北周郢州刺史万通,隋朝音乐家万宝常,明清之际学者万泰、书画家万寿祺,清朝文学家兼戏曲作家万树、经学家万斯大、史学家兼古地理学家万斯同,当代农史学家万国鼎。
  万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万姓主要有五大支:姬姓、嬴姓、芈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是为毕国。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了另一个姬姓魏国。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称魏文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有一支魏人以先祖毕万的字为氏。姬姓万氏的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周武王之臣芮伯,灭商有功,为西周初封的姬姓诸侯之一,侯国古城在今陕西大荔县的朝邑城东南,亦处于今山西芮城西。芮伯在周成王时为司徒,为西周重臣,世袭周朝卿士。春秋周桓王时,芮国国君传到芮伯万,其孙以其名为氏。这支姬姓万氏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自嬴姓。万,春秋时嬴姓莒国之邑,古城在今山东莒县,后为楚国所吞并,子孙以邑为氏。
  第四支源自芈姓。万,春秋时嬴姓莒国之邑,古城在今山东莒县,后为楚国所吞并,楚大夫食采于此,因氏。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万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万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北齐文宣帝时改夏州万俟氏为万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契丹族吐万氏族为万氏。清初满洲八旗中的万姓原本是汉人,加入八旗后,子孙成为满族,后又改为汉族。
  历史上万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万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地区。两汉至唐朝,万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万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最终聚集在长江流域地区,形成当代的分布格局。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的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地区,万姓主力已经离开了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万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外。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6.7%)、湖北(13.4%)、浙江(12%),这三省万姓大约占万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四川(8.5%)、江苏(8.4%)、安徽(6.4%),这三省的万姓又集中了23%。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2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万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长江下游地区万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万姓的人口已达到288万,列在全国第八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万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8万,增长了24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四川三省,大约占万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湖北、贵州,这两省又集中了15%。江西为当代万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万姓总人口的19%,占省总人口的1.2%。全国的万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的省份。在600年期间,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地区向中原、华北出现强劲的回迁。
  当代万姓的分布频率
  万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8A)表明:万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苏皖赣大部、浙西闽北、湘南鄂北、黔东北、川大部、滇北、宁夏、辽南鲁东,每平方公里的万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1.5人以上。密度最高的(0.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4%,万姓人口大约120.5万;0.3-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5.7%,万姓人口大约111.9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8.9%,万姓人口大约55.6万。
  万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8B)表明:云南大部、四川南部、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湖北南部、江西大部、安徽南部、福建西北、江苏大部、宁夏、甘肃东北、内蒙古东北,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6%以上,有的达到0.7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8%;云南东南、贵州西南、广西北部、湖南南部、江西与广东交界地、福建中部、浙江大部、四川北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陕甘南部、青海东南、辽宁大部、吉林西部、黑龙江大部、新疆西北地区,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0.26%,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5.9%;其他地区,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13%,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4.3%。
  血型分布特征
  万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4.1万,占32.7%;A型84.8万,占29.4%;B型82.6万,占28.7%;AB型26.5万,占9.2%。万姓总人口288万。
  云贵湘赣苏大部、川鄂南部、皖南、闽西北、宁夏、甘肃东北、内蒙古东北是万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9.8%,万姓人口135.8万,约占万姓总人口的47.1%。O型45.6万,A型41万,B型37.2万,AB型12万。
  云南东南、贵州西南、桂北、湘南、鲁南、赣粤交界地、福建中部、浙江大部、川鄂皖北部、陕甘南部、青海东南、辽吉黑大部、新疆西北是万姓分布一般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5.9%,万姓人口105万,约占万姓总人口的36.5%。()型33.9万,A型30.5万,B型30.8万,AB型9.8万。
  其他地区是万姓人口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4.3%,万姓人口47.2万,约占万姓总人口的16.4%。O型14.6万,A型13.3万,B型14.6万,AB型4.7万。
  10.2.9汤
  汤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在福建、湖南、江苏地区有优势。汤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汤的人至少有19个,总人口大约在23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汤姓历代名人104名,占名人总数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位;汤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九位;汤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7%,排在并列第九十四位。
  历史上汤姓的主要人物有:南北朝宋国诗人汤惠休,五代后唐岚州刺史汤群,南宋大臣汤鹏举、宰相汤思退、学者汤千、画家汤正仲,明朝戏曲作家兼文学家汤显祖、开国功臣汤和、广东总兵汤克宽、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朝理学家汤斌、画家汤贻汾、学者汤球,当代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畜牧学家汤逸人、工艺家汤子博、学者汤用彤。
  汤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汤姓来源主要有两大支:子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先商族为黄帝之裔帝喾之后,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是东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据说,契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从契开始,我国的世袭部落的方式改为父子传递。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后南迁河南安阳,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在今河南商丘。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时期。履字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建都于亳,在今山东曹县南,任用伊尹和仲虺,积蓄力量,陆续攻灭了临近的葛、韦、顾、昆吾等国,经11次出征,成为当时的强国。大约于公元前1600年一举灭夏,建立商朝。成汤之后以先祖的名为氏。子姓汤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商朝自成汤至盘庚,传10代,迁都5次。大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由山东曲阜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这以后的商朝史称殷商,也是商朝后期的开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大封同姓和异姓诸侯国,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于宋,以奉汤祀,不得封的殷商子孙以商、殷为氏。所以,汤、殷、商为同一血统的三个不同支系的姓氏。北宋是我国避讳最严重的朝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名讳,命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五代南唐的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后投奔宋,全族改姓汤。汤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清朝始发生与外族基因互相交流的事件,清初世居辽宁沈阳的满洲八旗有汤姓,满族的汤姓原系汉人入旗所带进的姓,后满化成为满族的一员,进入清朝后,与汉人混居后又汉化为汉族。
  历史上汤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汤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七位。江西为汤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6%,占江西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两省汤姓占汤姓总人口的66.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这四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的汤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汤姓大约有近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汤姓人口增长的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汤姓的纯增长率是50%,人口净增加了7万。江西仍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汤姓总人口的2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22.3%)、浙江(16.2%)、安徽(10.2%),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汤姓又集中了7%。宋、元、明600余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存在赣苏浙皖的汤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汤姓的人口已达232万,为全国第九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激增到近230多万,增长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汤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江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福建居住了汤姓总人口的15%,为汤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华中偏东南的汤姓集聚区。在这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中原的回迁、向南的迁移成为主流。
  当代汤姓的分布频率
  汤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闽赣浙、苏皖鄂湘粤五省大部、豫西、川东南、滇中部、黑龙江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汤姓人口达到0.5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5人以上。汤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9A)表明:密度最高的(0.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4%,汤姓人口大约120.7万;0.25-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4%,汤姓人口大约59.7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7.2%,汤姓人口大约51.6万。
  汤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9B)表明:汤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在闽赣浙、鄂湘大部、粤东、苏皖南部、滇中部、黑龙江西部地区,汤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0.22%以上,有的达到0.6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广东中部、台湾、湘鄂西部、贵州大部、四川南部和东部、云南西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北部、新疆西北地区,汤姓频率在0.11%-0.2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1%;在其他地区汤姓的频率不足0.1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9.7%,其中频率不足0.05%的地区占了50%。
  血型分布特征
  汤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77.5万,占33.4%;A型68.2万,占29.4%;B型65.7万,占28.3%;AB型20.6万,占8.9%。汤姓总人口232万闽赣浙、苏皖鄂湘粤大部、豫西、川东南、滇中部、黑龙江西部是汤姓比较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5.4%,汤姓120.7万,约占全国汤姓人口的52.1%。O型41.4万,A型35.9万,B型33.1万,AB型10.3万。
  云贵川大部、广东中部、广西东北、陕西南端、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山东东南、吉林西北、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7.4%,汤姓59.7万,约占汤姓总人口的25.7%。O型19.9万,A型17.7万,B型16.8万,AB型5.3万。
  其他地区为汤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7.2%,汤姓51.6万,约占汤姓总人口的22.2%。O型16.2万,A型14.6万.B型15.8万,AB型5万。
  10.2.10尹
  尹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氏之一,在湘鄂川、东北地区较有影响。尹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尹的人至少有19个,总人口大约在23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尹姓历代名人107名,占名人总数的0.2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八位;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九位;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七位。
  历史上重要的尹姓人物有: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东汉经学家尹敏,唐朝学者尹思贞、画家尹琳,北宋学者尹源、文学家尹洙,明朝大学士尹昊,清朝雍正时大臣尹会一、尹继善,当代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尹赞勋、考古学家兼历史学家尹达。
  尹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尹姓主要有五大支:少昊氏、姬姓、兮姓、姒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系出少昊氏。黄帝之子元枵,亦作玄嚣,即少昊(少皞),是黄帝与方雷氏所生之子,名挚,初号青阳氏,己姓。少昊继承黄帝之帝位,以五行之首金统治天下,世称其有金德,故号金天氏,改为嬴姓,为东夷族联盟的首领。出自少昊氏的尹氏有两分支:其一以邑为氏。少昊之子殷,任工正之官,封于尹城,故城在今山西隰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其二以官为氏。少昊之后裔寿,为尧之师,位师尹之职,其后以官为氏。嬴姓尹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所封姬姓国有尹国,子爵,为周畿内国,在今河南宜阳西北、新安东北,尹国君主一直为周卿士,后来国灭,地属郑国,子孙以国为氏。姬姓尹氏有3000年历史。
  第三支出自兮姓。西周宣王时吉甫为师尹,师尹位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首,商、西周为辅弼之官,子孙遂以官为氏。尹吉甫,原姓兮,名甲。兮姓尹氏也有28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出姒姓。夏朝时,夏人并吞了山西临猗县西的嬴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商朝时,姒姓沈人南迁于河南固始之寝丘立沈子国。西周初,蒋国灭姒姓沈国,国君沈子逞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为楚国一邑,为楚令尹,其后以官为氏。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尹姓的起源不止以上四大支,加入尹姓大族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成分,尤其西南地区的尹姓。历史上发生的外族融入尹姓群体的重要事件有:西汉初期的西南贵州牂牁大姓尹姓,属夜郎族,桓帝时其族人尹珍为荆州刺史;东晋末巴蜀僚族中也有尹姓;宋朝时西羌族也有尹姓;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土著汉化加速,尹姓是其中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尹姓可能出自朝鲜人,尹姓为朝鲜人的大姓。
  历史上尹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尹姓活动主要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秦汉至南北朝时,尹姓已经播散到河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在甘肃天水和西州形成了著名的尹姓望族。隋唐是河北尹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著名河间尹姓大族。宋、元、明时期,尹姓向东南地区移民,主要集中于江西一带。进入清朝,东北地区的尹姓异军突起,特别在辽宁发展迅猛。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尹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姓氏排位第七十二位。当时尹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全国尹姓总人口的22.8%,占河南总人口的0.6%。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南、甘肃,这三省尹姓大约占全国尹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四川、山东、河北、江西,这四省的尹姓再占总尹姓的31%。全国尹姓形成以河南为中心、向四方散播的分布局面。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尹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尹姓人口的增长率为零。当时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16%)、山东(12%)、江苏(11.5%)、浙江(11.3%)、湖南(11.2%),这五省尹姓大约占尹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甘肃、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省,这五省的尹姓又集中了32%。江西为尹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2%。宋、元、明期间,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浙苏鲁的尹姓聚集地,尹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移动。
  当代尹姓的人口已达到228万,为全国第九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尹姓人口由21万增加到228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尹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下降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三省,大约占尹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辽宁、江西、山东、黑龙江、河北、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3%。湖南为当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总人口的15.6%,占省总人口的0.6%。在近600年,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其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部强劲地回迁,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东北地区尹姓人口增加很快,除了移民外,外族转化为汉族是主要原因。全国形成了南方湘川鄂、东北地区两块尹姓聚集区域。
  当代尹姓的分布频率
  尹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鄂湘赣、皖苏鲁、辽吉黑、内蒙古东部、甘肃西部、陕豫南部、河北东北、广东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尹姓人口达到0.3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0.9人以上。尹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10A)表明:密度最高的(0.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6%,尹姓人口大约158.1万;0.15-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2.8%,尹姓人口大约46.2万;不足0.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6%,尹姓人口大约23.7万。
  尹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10B)表明:在川鄂湘赣大部、辽吉、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南、甘肃西部、陕西南部,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3%;在山东、陕宁大部、晋冀鲁豫皖苏六省、甘肃东南、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云南大部、贵州南部、粤桂北部、湖北西北、福建西北、江西东北,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7%;尹姓在其他地区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3%。
  血型分布特征
  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72.8万,占31.9%;A型66.4万,占29.1%;B型67.2万,占29.5%;AB型21.6万,占9.5%。尹姓总人口228万。
  川鄂湘赣、皖苏鲁、辽吉黑、内蒙古东部、甘肃西部、陕豫南部、河北东北、广东北部是尹姓集中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2.6%,尹姓158.1万,约占全国尹姓人口的69.4%。O型50.3万,A型46.7万,B型46.1万,AB型15万。
  冀晋豫大部、陕甘宁中南部、青海东部、云贵桂粤北部、闽浙西部、新疆西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2.8%,尹姓46.2万,约占尹姓总人口的20.2%。0型14.7万,A型13.1万,B型14万,AB型4.4万。
  其他地区为尹姓分布较少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4.6%,尹姓23.7万,约占尹姓总人口的10.4%。O型7.8万,A型6.6万,B型7.1万,AB型2.2万。
  §10.2.11、黎
  黎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尤在粤湘赣琼四省最为注目。黎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黎的人至少有18个,总人口大约近200多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黎姓历代名人52名,占名人总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四十九位;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
  历史上黎姓主要的人物有:春秋齐大夫黎弥且,战国梁相黎顼,汉朝软侯黎朱苍,南北朝南齐大将永乐侯黎侨、北魏鹰扬将军黎嶷、北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唐朝京兆尹黎干,五代后周太子太傅黎清泰,元朝甘泉令黎公真,明朝诗人兼书画家黎民怀,清朝诗人兼画家黎简、外交家黎庶昌,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当代淡水藻类学家黎尚豪、历史学家黎澍、语言学家黎锦熙。
  黎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黎姓主要有三大来源:祝融氏黎、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为祝融氏黎之后。相传5000年之前黄帝时代,黄帝族为华夏部落联盟之主,统治着中原地区。我国东南方活跃着一支东夷、华夏、南蛮混合的九黎部落,后为黄帝部落击败,黄帝之孙颛顼氏之裔祝融氏黎统治了九黎。也有说祝融氏黎出自炎帝,姜姓。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部落首领,在黄帝和炎帝时代都有这个重要官职,因此,黄帝系和炎帝系的祝融氏后裔基本上混在一起。后来,一部分祝融氏后裔以黎为首,脱离了华夏部落联盟,加入到九黎三苗部落联盟之中。经历了尧舜禹的几次大征讨,九黎三苗屈服于华夏,九黎南避于江汉之间,一部分随三苗西窜。其中有一部分黎人留居中原,到商朝时称为黎方,这是一支祝融氏黎后裔所建立的方国。商朝后期武丁时代(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在位),商灭黎方,封子姓黎于此。
  商朝末,周武王灭子姓黎国,再封黄帝之裔祝融氏黎的后代,侯爵。春秋中期,赤狄潞子国占据黎国,黎国国君黎庄公逃奔卫国,居于山东范县的黎侯城。公元前594年,晋国灭潞,复立黎侯国,北迁于黎城。春秋末黎国归入晋国,黎国臣民以国名为氏,并分散于各地。祝融氏黎的黎氏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为子姓黎氏。商王武丁封其儿子于黎,以统治原祝融氏黎的黎人,侯爵国,古城在今山西长治西。商朝末,周武王灭黎国,黎人分散于各地。子姓黎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黎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在尧舜夏商时的九黎三苗与祝融氏黎早已混淆。西周春秋之际,九黎族的后代分三支南迁,东支从洞庭、彭蠡之间迁入江西,西支由汉水西入四川,中支则沿湘、资、沅、澧而上,进入湖南、贵州、广西和越南,与当地土著混居,至今这些地区的地名多带黎字,应与黎人南下有关。先秦时期,黎姓的主力基本上已经离开了北方,到了唐宋时代,由于南方土著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族,明清时期南方土著融入汉族的速度更是加快,黎姓的队伍也不断地扩大,黎姓成为南方大姓。北方流入黎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南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素黎氏族为黎姓,其族遂成为河南黎姓汉族。清满洲八旗中也有黎姓,满族黎姓可能来自于汉族。
  历史上黎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黎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约占湖南总人口的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西,这三省黎姓占黎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于湘川赣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黎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闯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黎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黎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2%,净增加了11万。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25%),这两省黎姓人口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余年,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
  当代黎姓的人口已达216万,排在第九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黎姓人口由20万增到近216万,人口增长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黎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两省,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广西、四川,这四省又集中了31%。湖南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32%,为黎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1%。形成了湘粤赣地区黎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黎姓人群出现了向华中、华北地区的回迁,但向南迁移仍是主流。
  当代黎姓的分布频率
  黎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湘粤赣、桂东、闽浙西部、皖鄂南部、川甘青交界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黎姓人口在0.45人以上,湘粤赣交会地区密度最高,有的地区高达2.25人以上。黎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11A)表明:密度最高的(0.4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8%,黎姓人口大约143万;不足0.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5.2%,黎姓人口大约73万。
  黎姓分布较广,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11B)表明:黎姓在湘粤赣桂琼五省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黎姓在海南、湘粤赣交会地区、广东中部、甘肃南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76%以上,特别在海南南部,比率达到1%-1.5%,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湘赣桂闽大部、黔东、鄂皖南部、川甘青交界地区,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9%-0.7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2%;其他广大地区,黎姓比例不足0.19%,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84.4%,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70%。
  血型分布特征
  黎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77.7万,占36%;A型64.1万,占29.7%;B型56.8万,占26.3%;AB型17.4万,占8%。黎姓总人口216万。
  湘粤赣、桂东、闽浙西部、皖鄂南部、川甘青交界地区是黎姓人口集中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8%,黎姓143万,约占黎姓总人口的66.2%。0型53.7万,A型42.4万,B型36.2万,AB型10.7万。
  其他地区为黎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5.2%,黎姓73万,约占黎姓总人口的33.8%。O型24万,A型21.7万,B型20.6万,AB型6.7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