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雷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22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雷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68-371
摘要: 西北东部雷姓历史概括了雷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雷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雷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氏之一,在四川、湖北、陕西最有影响。雷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3%,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雷的人至少有23个,总人口大约在27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氏之一,在四川、湖北、陕西最有影响。雷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3%,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雷的人至少有23个,总人口大约在2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雷姓历代名人63名,占名人总数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八位;雷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雷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二位。
  历史上重要的雷姓人物有:南北朝北魏渭州刺史雷绍,南朝宋药学家雷斅,唐朝山越首领雷万兴,北宋绍州刺史雷孝先,明清之际建筑家雷发达,清朝陕西按察使雷以〓、学者雷学淇,当代英雄雷锋、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历史学家雷海宗。
  雷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雷姓主要有两大支:神农氏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系出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方,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为氏有方雷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雷公,为方雷氏之后裔。雷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雷姓中融入外族血液始于秦汉,最重要的事件有:首先是西汉南安郡雷姐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为姓,自称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后,与汉族雷姓同源,历汉、晋、南北朝,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后来完全汉化;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姓,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潳山蛮属南蛮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处甘肃成县西,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完全汉化;以上三支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数可能也超过方雷氏后裔的雷氏,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带雷字的村名和地名。
  南方地区的汉族雷氏一部分来自南蛮盘古氏之后,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浙闽赣地区畲族中为四大姓氏之一。北方地区的雷姓一部分来自女真人的后裔,北宋金国的阿典氏族集体改姓为雷氏,其中没有改姓的北移东北地区,至清朝时成为满洲八旗阿克占氏族,后来也集体改姓雷氏,除一部分成为满族外,其余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同化为当地的雷姓汉族。
  历史上雷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姓氏排位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53%,占陕西总人口的2.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这两省雷姓大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总雷姓的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降至100位之后。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2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当时雷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0%)、湖南(19%)、福建(14%),这三省雷姓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山西(7.9%)、四川(7.8%)、湖北(6.9%)、陕西(4.5%),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3%。宋、元、明期间,雷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的人口已达到271万,位居全国第八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271万,增长了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雷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以来雷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北、陕西三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福建、贵州、湖南,这三省又集中了16%。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着雷姓总人口的26%,占省总人口的0.6%。近600年以来,雷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其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
  当代雷姓的分布频率
  雷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大部、贵州大部、湖南北部、湖北、江西西北、陕西、山西西部、甘肃东部和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雷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8人以上。雷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9.2.9A)表明:密度最高的(0.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4.7%,雷姓人口大约126.8万;0.3-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7%,雷姓人口大约84.9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6%,雷姓人口大约59.3万。
  雷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并不均衡。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9.2.9B)表明:在四川、贵州、云南北部、广西西部、陕西、山西大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湖北大部、湖南东北、江西西北、福建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7.1%;在云南中部、广西东部、广东东部、湘赣大部、福建中部、湖北北部、安徽西南、河南大部、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甘肃大部、黑龙江西部、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9%;雷姓在其他地区的比例一般在0.15%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1%,其中比例不足0.1%的占国土面积的48%。
  血型分布特征
  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0.3万,占33.3%;A型79.9万,占29.5%;B型76.7万,占28.3%;AB型24.1万,占8.9%。雷姓总人口271万。
  四川大部、贵州大部、湖南北部、湖北、江西西北、陕西、山西西部、甘肃东部和东南地区是雷姓最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雷姓126.8万,约占全国雷姓人口的46.8%。O型43.5万,A型39.1万,B型33.5万,AB型10.7万。
  云南北部、广西西部、湖南南部、广东东部、江西大部、福建中部、安徽西部、河南大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北、宁夏、青海东部、甘肃南部、黑龙江、吉林西部、新疆西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0.7%,雷姓84.9万,约占雷姓总人口的31.3%。O型28.2万,A型24.3万,B型24.8万,AB型7.6万。
  其他地区为雷姓分布较少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4.6%,雷姓59.3万,约占雷姓总人口的21.9%。O型18.6万,A型16.5万,B型18.4万,AB型5.8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