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余姓的起源与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13
颗粒名称:
余姓的起源与演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360-361
摘要:
余姓的起源与演变概括了余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源自姒姓,第二支系自隗姓。第三支来自外姓。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余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为氏,有由余、由、余三姓。按: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以国名为名者逃亡西戎,后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可能性更大。
第二支系自隗姓。余,春秋时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故称北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入晋国。按:赤狄部余氏族,或即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异译而为。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三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由西域进入中原的人中也有以汉姓余为氏,成为泸州(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