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的起源与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03
颗粒名称: 邓姓的起源与演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352-353
摘要: 邓姓的起源与演变概括了汉族邓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古邓国、姒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相传黄帝有大臣邓伯温,出自古邓国,古址在古兖州境内,今山东菏泽的邓之墟,古邓国之后的邓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第二支出自姒姓。第三支源出子姓。第四支出自外族。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汉族邓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古邓国、姒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相传黄帝有大臣邓伯温,出自古邓国,古址在古兖州境内,今山东菏泽的邓之墟,古邓国之后的邓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姒姓。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禹传启,启传太康,太康传仲康。仲康封其支庶于邓,邓国在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邓城,到商朝武丁时代被灭,子孙向东南迁于今河南偃城东南的邓城,春秋时为蔡国之地。姒姓邓氏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出子姓。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时代,也是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姒姓邓国也在此时期被灭。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河北即黄河北岸,邓即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邓城。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子姓邓国被迫南迁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邓人北迁定居于今河南邓州,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邓国亡后,邓姓才普遍使用,这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外族。邓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复杂,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已经开始。当周武王灭商时,主攻商朝邓国为北狄族的隗姓人,占领邓国以后隗姓人入主邓国。近代考古发现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有媿姓邓器,媿即隗,可证当时存在隗姓邓氏。这支邓氏不久离开中原西迁到甘川边境的邓至,今四川甘肃分界岭摩天岭南的羌人地区,形成邓至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跃,直到北周时才被灭,邓至羌人大部分融入当地的汉民中。其中一支南下进入云南形成唐朝时西南的勿邓国,勿邓国人有一部分融入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彝族中的邓姓来自勿邓人。南方邓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瑶、壮、水、土家、哈尼、彝等,南方的土著中的邓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邓姓移民,他们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邓姓又回到汉族。
  邓姓中也流入了其他姓的基因,最重要的事件是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其为后主李煜第八子,曾被封为邓侯,宋太宗赵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李从镒之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为邓姓。
  增加速度。1000年来邓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川湘粤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近600年来,邓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区的移动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