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邓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02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邓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52-355
摘要: 西北东部邓姓历史概括了邓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邓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邓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邓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四位姓氏,在川湘粤地区最有影响。邓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邓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邓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四位姓氏,在川湘粤地区最有影响。邓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5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邓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邓姓历代名人173名,占名人总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邓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排在第五十九位;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
  历史著名的邓姓人物有:春秋楚大夫邓廖、郑大夫法家先驱邓析,西汉上大夫邓通,东汉房子侯邓晨、高密侯邓禹,三国蜀汉名将邓芝、魏国名将邓艾,东晋大臣邓攸,宋元之际学者邓牧,清朝篆刻家兼书法家邓石如、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名将邓世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上将邓华、物理学家邓稼先、真菌学家邓叔群、社会科学家邓拓、历史学家邓广铭、邓之诚、篆刻家邓散木。
  邓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邓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古邓国、姒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相传黄帝有大臣邓伯温,出自古邓国,古址在古兖州境内,今山东菏泽的邓之墟,古邓国之后的邓氏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姒姓。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禹传启,启传太康,太康传仲康。仲康封其支庶于邓,邓国在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邓城,到商朝武丁时代被灭,子孙向东南迁于今河南偃城东南的邓城,春秋时为蔡国之地。姒姓邓氏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出子姓。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时代,也是商朝中兴时期,武丁对夏的属国和部落大举征伐,姒姓邓国也在此时期被灭。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河北即黄河北岸,邓即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邓城。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子姓邓国被迫南迁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邓人北迁定居于今河南邓州,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3200多年,邓国亡后,邓姓才普遍使用,这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外族。邓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复杂,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已经开始。当周武王灭商时,主攻商朝邓国为北狄族的隗姓人,占领邓国以后隗姓人入主邓国。近代考古发现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有媿姓邓器,媿即隗,可证当时存在隗姓邓氏。这支邓氏不久离开中原西迁到甘川边境的邓至,今四川甘肃分界岭摩天岭南的羌人地区,形成邓至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邓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跃,直到北周时才被灭,邓至羌人大部分融入当地的汉民中。其中一支南下进入云南形成唐朝时西南的勿邓国,勿邓国人有一部分融入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彝族中的邓姓来自勿邓人。南方邓姓中融入外族基因发生在明清时期,涉及的重要的有关民族有苗、瑶、壮、水、土家、哈尼、彝等,南方的土著中的邓姓最早来自中原地区南下的邓姓移民,他们加入土著后逐渐土著化,并形成了土著中的强大派系,在南方地区汉化的过程中很多土著的邓姓又回到汉族。
  邓姓中也流入了其他姓的基因,最重要的事件是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其为后主李煜第八子,曾被封为邓侯,宋太宗赵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李从镒之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为邓姓。
  历史上邓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一带。秦汉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直达福建、广东。唐宋时邓姓的主力已经跨过长江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地区。到了明清时期,邓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明末邓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邓姓大约有3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5.5%,占湖南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四川,这三省邓姓大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广东、河南、广西,这五省的邓姓又集中了23%。全国形成了以湘赣川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邓姓大约有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邓姓人口纯增长率比全国的要高,达到29%,邓姓人口纯增长了1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0.2%)、湖南(16.3%)、福建(12%),这三省邓姓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8.5%;其次分布于广东(8.6%)、广西(6.8%)、四川(6.3%)、江苏(6.2%)、湖北(5.7%),这五省的邓姓又集中了34%。江西为邓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1%。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邓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很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湘闽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当代邓姓的人口已达到648万,跃居全国第三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邓姓人口由46万激增到648万,增长了14倍多。其间,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邓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来邓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川湘粤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近600年来,邓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区的移动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当代邓姓的分布频率
  邓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黔湘粤四省大部以及鄂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邓姓人口达到2.1人以上,在四川心脏型的地区高达4.2人以上。邓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9.2.5A)表明:密度最高的(2.1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9%,邓姓人口大约278万;0.7-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4%,邓姓人口大约222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1.7%,邓姓人口大约148万。
  邓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9.2.5B)表明:邓姓是四川、华南地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川黔湘粤桂五省、海南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端、湖北西南、云南北部,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5%以上,在四川的心脏型地区的比例高达1.2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7%;在云南大部、福建大部、台湾北部、浙皖西南、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陕甘宁南部、青海东南、吉林东端地区,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0.7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8%;其他地区的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8.5%,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占41%。
  血型分布特
  征邓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22万,占34.3%;A型195万,占30.1%;B型175万,占27%;AB型56万,占8.6%。邓姓总人口648万。
  川黔湘粤桂五省、海南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端、湖北西南、云南北部是邓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6.7%,邓姓370万,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7.1%。O型132万,A型114.3万,B型93.3万,AB型30.4万。
  云南大部、福建大部、台湾北部、浙皖西南、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陕甘宁南部、青海东南、吉林东端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8%,邓姓143万,约占邓姓总人口的22.1%。O型49万,A型43万,B型39万,AB型12万。
  其他地区是邓姓密度比较低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8.5%,邓姓135万,约占邓姓总人口的20.8%。O型41万,A型37.7万,B型42.7万,AB型13.6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