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姓的来源和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83
颗粒名称:
杨姓的来源和演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333-334
摘要:
杨姓的来源和演变概括了汉族杨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大来源: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大来源出自姬姓。第三支杨氏,周景王之后封于杨,古杨邑为周朝一小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其后裔也以杨为氏,这支杨氏也有2500多年了。第二大来源出自少数民族。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汉族杨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大来源: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大来源出自姬姓:杨姓得姓在西周初,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成王封其三弟叔虞在唐,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史称唐叔虞。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为杨侯,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始以杨为氏,从此世上有了杨姓。
杨国封地,乃是姜戎族中一支以杨树为图腾的古杨人的居地,今汾河两岸仍多杨树。杨侯传至第六世杨康,随周宣王北征,阵亡无后。周宣王命第五子涧,即尚父,以承其祧,直到周幽王时尚父才被封杨侯。犬戎虏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至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所灭。这为第一支杨姓,这支杨姓一直活跃于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三角地区,杨国灭后,族人经河南、穿湖北、涉湖南、越南岭进入广东。当代湘粤琼黔以及部分海外的杨姓都奉周武王之孙杼为杨姓的始祖。
唐叔虞之长子燮文由唐侯改封为晋侯,传至十一世晋昭侯时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古城在今山西闻喜东,史称曲沃桓公。至周釐王时,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史称晋武公。晋武公灭杨国,以杨国古地赐予其少子伯侨,伯侨之曾孙羊舌肸食采于杨邑,其后裔以邑名为杨氏。此为第二支杨氏,这支杨氏也有27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杨氏,周景王之后封于杨,古杨邑为周朝一小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其后裔也以杨为氏,这支杨氏也有2500多年了。
三支杨姓均出自周武王之后,其中两支杨氏后裔功微势弱,因无颂扬之事,遂失去了记载,惟有晋武公之子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这支杨姓成为当代杨姓群体的骨干中坚。经历晋顷公“六卿之难”,死里逃生的杨氏残部背井离乡,渡越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华山200多年,直到战国魏襄王时代,才有族人杨章出山作官。其后裔守修武(今河南获嘉县),封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族人很快在关中、河南地区蔓延开来。东汉大名鼎鼎的太尉杨震,就出自弘农华阴,其后裔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后世凡言杨氏,皆曰弘农郡。
第二大来源出自少数民族。进入晋朝后,姬姓杨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西北氐族在今甘肃亚和县南建立了杨姓仇池国,直至北魏时才被灭,入唐以后氐族杨氏全部同化成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杨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杨姓大家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少数民族的血液,包括汉唐时期的鲜卑人尉迟氏、武都白马氐人、突厥沙陀人、南蛮人,宋时西夏党项人、丁零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玛察氏、富勒哈、杨那氏、扬佳氏等。尤其东北地区满洲各族人的汉化,使东北地区的杨姓人口快速增长。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