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杨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82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杨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333-337
摘要: 西北东部杨姓历史概括了杨姓的来源和演变、历史上杨姓的分布和迁移、当代杨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尤其在西南和中原地区最有影响。杨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3.1%,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杨的人至少有31个,总人口大约在370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尤其在西南和中原地区最有影响。杨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3.1%,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杨的人至少有31个,总人口大约在37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杨姓历代名人805名,占名人总数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2.02%,排在第六位;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十位。
  我国杨姓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古老族群。从战国初思想家杨朱开始,就人才辈出,世代荣耀。历代杨姓名人主要有:东汉太尉杨震、文学家杨修,汉晋之际天文学家杨伟,北周名将杨忠,隋朝开国君主杨坚,唐朝诗人杨炯、雕塑家杨惠之、理财家杨炎,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北宋名将杨业父子、龙图阁直学士杨时、文学家杨亿、诗人杨万里,南宋数学家杨辉、割据洞庭湖的大圣天王杨幺,元朝诗人杨载,明朝名臣杨荣、杨士奇、诗人杨基,清朝名学者杨屾、外交家杨儒、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民国爱国将领杨虎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物理学家杨澄中、化学家杨石先、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病理学家杨简、昆虫学家杨惟义、哲学家杨献珍、杨荣国、民族学家杨成志、作家杨沫、音乐理论家杨荫浏、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
  杨姓的来源和演变
  汉族杨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大来源: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大来源出自姬姓:杨姓得姓在西周初,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周成王封其三弟叔虞在唐,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史称唐叔虞。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为杨侯,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始以杨为氏,从此世上有了杨姓。
  杨国封地,乃是姜戎族中一支以杨树为图腾的古杨人的居地,今汾河两岸仍多杨树。杨侯传至第六世杨康,随周宣王北征,阵亡无后。周宣王命第五子涧,即尚父,以承其祧,直到周幽王时尚父才被封杨侯。犬戎虏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至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所灭。这为第一支杨姓,这支杨姓一直活跃于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三角地区,杨国灭后,族人经河南、穿湖北、涉湖南、越南岭进入广东。当代湘粤琼黔以及部分海外的杨姓都奉周武王之孙杼为杨姓的始祖。
  唐叔虞之长子燮文由唐侯改封为晋侯,传至十一世晋昭侯时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古城在今山西闻喜东,史称曲沃桓公。至周釐王时,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史称晋武公。晋武公灭杨国,以杨国古地赐予其少子伯侨,伯侨之曾孙羊舌肸食采于杨邑,其后裔以邑名为杨氏。此为第二支杨氏,这支杨氏也有2700年的历史。
  第三支杨氏,周景王之后封于杨,古杨邑为周朝一小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其后裔也以杨为氏,这支杨氏也有2500多年了。
  三支杨姓均出自周武王之后,其中两支杨氏后裔功微势弱,因无颂扬之事,遂失去了记载,惟有晋武公之子伯侨的后裔显赫于后世,这支杨姓成为当代杨姓群体的骨干中坚。经历晋顷公“六卿之难”,死里逃生的杨氏残部背井离乡,渡越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华山200多年,直到战国魏襄王时代,才有族人杨章出山作官。其后裔守修武(今河南获嘉县),封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族人很快在关中、河南地区蔓延开来。东汉大名鼎鼎的太尉杨震,就出自弘农华阴,其后裔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后世凡言杨氏,皆曰弘农郡。
  第二大来源出自少数民族。进入晋朝后,姬姓杨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西北氐族在今甘肃亚和县南建立了杨姓仇池国,直至北魏时才被灭,入唐以后氐族杨氏全部同化成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杨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杨姓大家族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少数民族的血液,包括汉唐时期的鲜卑人尉迟氏、武都白马氐人、突厥沙陀人、南蛮人,宋时西夏党项人、丁零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玛察氏、富勒哈、杨那氏、扬佳氏等。尤其东北地区满洲各族人的汉化,使东北地区的杨姓人口快速增长。
  历史上杨姓的分布和迁移
  杨姓在西汉时已进入四川,东汉时已达浙江。隋唐是杨姓发展的鼎盛时期。杨震的后裔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姓成了最尊贵的“国姓”,隋朝虽然仅存在38年,但毕竟是杨氏最辉煌的时代,杨姓得到了最大的发展。除扩散到河北、山东之外,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区发展。杨震后裔在唐僖宗时进驻贵州,后世世袭播州宣慰使,一直到明朝万历年被剿灭,历时724年,共传29世。当代云贵川之杨姓多为播州杨氏的后裔,而且人数众多。唐宋时代,杨姓已进入湖北、湖南、两广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已有婚姻关系。今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侗、苗、瑶、布依、壮、仡佬、仫佬、毛南等民族的杨姓几乎都称是杨震的后代。这个时期,杨姓也进入了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区。明朝永乐年间杨姓始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七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占四川总人口的6.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600多年中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4%。东南地区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杨姓大省四川杨姓人口减少了70%,陕西减少了50%。宋、元、明期间,杨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杨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3696万,为全国第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3700万,增长了15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以北、内蒙古以南和以东的高比率杨姓区,以及长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杨姓区。在内蒙古、大西北、西藏地区,杨姓人数很少;而高比率杨姓区又以秦岭和三峡为界,形成云贵川高密度的杨姓区,以及两湖、黄淮、北方和东北四块低密度的杨姓区。在近600年中,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特别是向西和西南地区的强劲的回迁,以及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当代杨姓的分布频率
  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9.2.1A)表明: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盆地,每平方公里的杨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2人以上。密度最高的(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3.7%,杨姓人口大约326万;7.2-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6%,杨姓人口大约616万;5.4-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8%,杨姓人口大约1472万;1.8-5.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1.4%,杨姓人口大约1151万;不足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5%,杨姓人口大约131万。
  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杨姓是西南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9.2.1B)表明:在云南大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8%,在滇西南和滇南的比率高达10%,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在云南北部、贵州、四川大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内蒙古东北、黑龙江最北端,杨姓分布频率在4.2%-5.6%,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9%;在华北、华东、中原、东北、华南、青海湖以东的西北地区,杨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5.5%;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杨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2%。
  血型分布特征
  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189万,占32.2%;A型1071万,占29%;B型1090万,占29.5%;AB型346万,占9.3%。杨姓总人口3696万。
  四川盆地,是杨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7%,杨姓326万,约占杨姓总人口的8.8%。其中O型114万,A型103万,B型82万,AB型27万。
  四川盆地以外的其他地区、云贵、湖南北部、苏皖鄂冀豫鲁、东北地区、陕甘青南部、甘肃中部是杨姓分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2.4%,杨姓2088万,约占杨姓总人口的56.5%。其中O型662万,A型607万,B型620万,AB型199万。
  广东、广西大部、海南东部、湖南南部、赣浙闽、青海湖以东的西北、北方其他地区是杨姓分布一般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1.4%,杨姓1151万,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1.2%。其中O型372万,A型323万,B型349万,AB型107万。
  其他地区是杨姓分布较低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2.5%,杨姓131万,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5%。其中O型41万,A型38万,B型39万,AB型13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